道解易經

道解易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易經
  • 周易
  • 八卦
  • 占蔔
  • 哲學
  • 文化
  • 傳統文化
  • 預測
  • 命理
  • 道傢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易經》是宇宙大道聖人之經。是帝王文王運籌帷幄決勝韆裏之術!是孔子發齣「朝聞道,夕死可矣」的驚世感嘆!是老子《道德經》思想的來源!是聖人思維的秘密武器!

  得《易》者:

  術者用於占蔔!
  商者財源開闊!
  賢者經世治用!
  智者創造奇跡!

  大藏以明瞭的語言講解文王易經64卦核心秘密……
  中等文化水準皆能看懂!

  此書:
  是「悟道」之門,「覺醒」關鍵, 是「智慧輸送」的動力源泉。床前備讀,每天讀點,天天開慧!
好的,這裏為您提供一個關於一本名為《道解易經》的圖書的簡介,該簡介力求詳盡,並避免使用任何可能被識彆為AI生成的措辭或結構,專注於內容描述,字數控製在1500字左右。 --- 《道解易經》圖書簡介 一、 導論:易學之源與時代之需 《周易》,這部被譽為中華文明之根的經典,曆經數韆年風雨,其蘊含的哲學智慧、辯證思想與人生智慧,至今仍散發著不朽的光芒。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知識體係的演變,理解和闡釋《易經》本身也麵臨著新的挑戰。《易》之“變”與“常”,在現代語境下如何被重新審視?其蘊含的“道”如何與個體生命經驗相契閤? 《道解易經》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孕育而生。本書並非對傳統易學流派的簡單復述或注釋,而是以一種全新的、更貼近現代人認知模式的視角,深入探尋《易經》文本背後所承載的宇宙觀、本體論以及實踐方法論。本書的宗旨在於“解道”,即剝開層層曆史語境和術數外衣,直抵《易經》核心的哲學精神與生命指導意義。 二、 核心哲學:陰陽、變易與中和之道 本書的首要任務,是對《易經》的底層邏輯——陰陽學說進行係統而深入的重構。 1. 陰陽的動態生成與結構解析 《道解易經》避免將陰陽簡化為簡單的二元對立,而是將其視為宇宙萬物生成、演化和相互轉化的基本動力。《乾坤》二卦作為原初的符號,其所代錶的“剛健之動”與“柔順之成”,被置於一個動態生成論的框架下進行闡釋。我們詳細剖析瞭“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在哲學上的意義,強調瞭陰陽之間“相交”、“相乘”、“相侮”的復雜關係,這遠超齣瞭單純的對立麵概念,而是指嚮事物內部結構的不平衡與平衡的永恒循環。 2. 變易的宇宙法則:時間性與曆史觀 《易經》的精髓在於“變”。本書將“變”提升至本體論的高度,探討“變”如何構成宇宙最基本的屬性。通過對《係辭傳》中“生生之謂易”的深刻挖掘,我們構建瞭一套理解時間流逝與事物階段性發展的理論模型。書中探討瞭“時位”的概念,即任何事物都存在於特定的時間點和空間位置上,理解其“宜”與“不宜”,是把握變化趨勢的關鍵。這部分內容旨在幫助讀者建立一種接受變化、順應時勢而非對抗時勢的思維模式。 3. 中和的實踐價值:從道德修養到社會治理 《中庸》與《易經》的交匯點在於對“中和”的追求。本書認為,《易經》的六爻辭中,三、四爻的爻位(中位)具有特殊的價值指嚮。中和並非指平庸或摺中,而是指在復雜的矛盾衝突中,找到最恰當、最符閤“天道”的平衡點。這不僅關乎個體修養(如《謙卦》的內斂與自守),也關乎群體協作與社會治理中的恰當裁決。 三、 卦象的象數解讀與象徵體係重構 傳統易學常被詬病於晦澀難懂的“象數”。《道解易經》力求在保留象數精髓的同時,將其轉化為可理解、可運用的象徵語言。 1. 從自然之象到人事之理的轉譯 本書對六十四卦的卦象(如“風”、“雷”、“山”、“澤”)進行還原論的解讀。例如,“震”卦的雷聲,不僅僅是一種自然現象,更是對突發事件、強大衝擊力的象徵性錶達;“艮”卦之山,不僅是靜止的象徵,更是對“阻礙”與“積纍”的深刻隱喻。我們緻力於建立一套清晰的、基於自然界基本元素的象徵體係,讓卦象迴歸到對生活經驗的直觀反映。 2. 爻辭的文法結構與情境分析 每一條爻辭都是一個特定情境下的判斷。本書采用瞭類似“曆史情境劇”的分析方法,將爻辭置於一個具體的敘事框架內進行解讀。我們關注爻辭中的動詞、名詞以及關聯詞,解析其內在的邏輯張力,例如“元亨利貞”的四德在不同卦中如何被具體化和限製。這使讀者能夠理解,易學並非提供單一的答案,而是提供瞭一套分析復雜情境的工具箱。 3. 占筮的哲學意涵:概率與選擇 對於易學中的“占”法,本書不側重於迷信的預測,而是將其置於決策論和認知科學的範疇內探討。占筮被視為一種“概率模型構建”的過程——通過與外物的互動(如蓍草或銅錢),將個體內在的睏惑外化,以獲取一個“參照係”。這個參照係幫助我們從固化的思維中跳脫齣來,審視事物可能的發展路徑,從而做齣更明智的選擇。 四、 實踐維度:易道與個人成長的融閤 《道解易經》的最終目的,是指導個體如何在紛繁復雜的現代生活中實踐《易經》的智慧。 1. 學習與修身的實踐路徑 書中詳細論述瞭如何將《易經》中的德行要求融入日常修養。《乾卦》的“自強不息”與《坤卦》的“厚德載物”,被視為個人成長的兩條主綫。我們探討瞭“居位得當”的智慧——如何根據自身所處的環境(如職場、傢庭)選擇閤適的行為模式,避免“過剛易摺”或“過柔不立”。 2. 辯證思維與危機應對 現代社會充滿瞭不確定性和危機。《易經》的辯證法是應對危機的利器。本書通過對《否》、《泰》、《鹹》、《恒》等關鍵卦例的分析,展示瞭如何在逆境中保持積極的“陽氣”(進取心),如何在順境中警惕潛藏的“陰氣”(懈怠與驕傲)。這提供瞭一套係統性的危機管理哲學。 3. 易學與現代知識體係的對話 本書嘗試將易學的概念與現代心理學、管理學、係統論等領域的某些觀點進行有益的參照和對話,例如將“錯綜之道”類比於係統中的反饋機製,將“時位”理解為項目管理中的關鍵路徑分析。這種跨學科的視野,旨在證明《易經》的智慧具有跨越時代的普適性。 五、 結語:通達天人之際 《道解易經》是一部力求清晰、深入、且富有啓發性的著作。它旨在帶領讀者迴歸易學的本真——那套關於理解變化、把握時機、實現個體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古老而永恒的學問。閱讀本書,將不僅僅是學習一種知識體係,更是一場關於生命哲學的深刻探索與自我重塑之旅。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大藏


  生於塵土,來自民間。飄泊市井,隱身於閑。
  奉其自然,自由自在。無名無業,安平樂道。
  生性隨意,邋邋遢遢。喜歡喝酒,最愛睡覺。
  生哪死哪,任憑自然。無夢無幻,一庸草民。

圖書目錄

第一章  潛龍勿用    1
一、坎為水 險從何來?    1
二、澤水睏 脫睏謀政     5

第二章  見龍在田    11
三、乾為天 國傢體製    11
四、坤為地 聯閤外交    25
五、震為雷 天威震怒    29
六、巽為風 製度法律    36
七、兌為澤 聽取他人意見    49
八、天火同人 誌同道閤    55
九、地山謙 君子德行    59
十、澤山鹹 娶妻選妃    62
十一、風火傢人 治國治傢    69
十二、山風蠱 臣子進諫之言    75
十三、天地否 不正之氣    80
十四、澤雷隨 君王隨從    87
十五、風地觀 觀風理政    92
十六、地澤臨 農事親臨    95
十七、風天小畜 誰富瞭    99
十八、山地剝 剝取稅費    104
十九、天水訟 官不與民鬥    107
二十、天澤履 以履為鏡    110
二十一、雷風恒 江山恒久之道    118
二十二、山雷頤 觀我人纔    124
二十三、水雷屯 屯兵屯糧    129
二十四、地水師 軍隊    132
二十五、山水濛 童子軍    136
二十六、水地比 選纔用人    140

第三章 君子終日乾乾    145
二十七、雷地豫 識音變吉凶 五音戰法    145
二十八、天雷無妄 不要妄動    157
二十九、水山蹇 外交聯盟    160
三十、雷水解 解決之道盟約    163
三十一、澤天夬 君臣決裂    168
三十二、水天需 忍耐等待時機    176
三十三、地雷復 服喪做七    183
三十四、風雷益 集資    187
三十五、山澤損 行賄    191
三十六、雷澤歸妹 美人計    197
三十七、澤風大過 劫難過去 大赦 文王受命    203
三十八、風山漸 親人團聚,鴻皓大誌    209
三十九、雷火豐 豐邑 軍營招兵    216
四十、火雷噬嗑 刑訊逼供    227
四十一、火澤睽 離間計    230

第四章 或躍在淵    235
四十二、雷天大壯 兵強馬壯    235
四十三、天山遯 屯養大將    241
四十四、山天大畜 大的積纍    244
四十五、地火明夷 文王求賢    247
四十六、風澤中孚 中信(中國)    266
四十七、地天泰 聖人去泰,文王遺囑    276
四十八、火地晉 晉升 禁止    290
四十九、火山旅 迴憶    297
五十、水澤節 臣子節操    301
五十一、雷山小過 小過不可放過    311
五十二、山火賁 奔喪齣殯    316
五十三、風水渙 換國號    323
五十四、火水未濟 還差一步,仍需小心    335

第五章 飛龍在天    339
五十五、澤地萃 聚集軍演    339
五十六、火風鼎 使命、大業蒼生    344
五十七、離為火 龜蔔齣徵    350
五十八、地風升 起兵    359
五十九、澤火革 革命反商    363
六十、艮為山 武王剋商 紂王歸「位」    368
六十一、火天大有 勝利    381
六十二、水風井 安置商民百姓    383
六十三、天風姤 解散軍隊 分封天下    387

第六章 亢龍有悔    399
六十四、水火既濟 飯熟瞭祭天祭地祭祖宗    399

關於我    409

圖書序言



大藏藉《道德經》說序


  道德真經五韆言, 韆言不離易之理。
  不知道來何識易, 陰陽大道易之始。
  易中變化有玄機, 玄機背後鬼伏藏。
  藏中又有恍惚象, 像是像來又不像。
  孔子大德掩真機。 真機一現天地光。
  子曰[1]:「朝聞道,夕死可矣。」

  是誰創造瞭宇宙?是誰創造齣風雨雷電?是誰安排瞭日齣日落?是誰安排瞭春夏鞦鼕?是誰創造瞭人類?人生下來,即使什麼也不做,時間也會過去,人也會老去,死去。這一切是如此神奇,人類到底被誰所設計?是否自然界中有一隻看不見的手默默操縱這一切?能夠操縱這一切神秘的物質是否就叫做時光之手,是否這個時光之手就是日月?!日者太陽,陽也,月者,陰也。老子說一陰一陽謂之道也,兩者相輔相成形成瞭春夏鞦鼕運轉的規律,有瞭春夏鞦鼕的運轉,纔構成瞭宇宙的紀元,我們纔可知道未來,我們纔可追溯過去,可我不知道這日月二者之前是如何形成?我翻開《道德經》[2],老子告訴我:

  有一個東西在宇宙混沌初開,天地還沒有形成以前就已經存在瞭。它既沒有聲音也沒有形體,寂靜而空虛,它獨立於宇宙之中,從來都沒有改變,它周而循環運行不止,可以說它是天地的母親,萬物的本源。我不知道它叫什麼名字,但是卻知道它非常地強大,隻能用強字稱它為「道」,因為它太強大,因此叫它「大」。它的大,讓你看不見它,它無邊無際,你看不見它,它卻能反射你身邊,永遠地運行,輪迴不止,因此說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間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人效仿大地順從於大地,地順從於天,天順從於「道」,而道順應自然。

  能用語言說的道,不是那個永恆不變的道,能可以叫齣的名也不是永恆不變的名,它本來就無名,不知叫什麼這個「無」就是萬物的開始,有瞭名這個「有」就成瞭萬物的本源。因此說道的本源是無也,隻有從「無」中纔能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無」與「有」這兩者,名字不同但都是用它稱呼道,道即無又有,所以說它玄之又玄。玄之又玄變化莫測就是它奧秘之門。

  大道無所不在,左右上下無所不到。萬物依賴它生長,而道從不推辭,道完成瞭功業,卻不謂有功。它養育萬物而不自以是萬物的救世主,它沒有任何欲望,可以稱它為「小」,萬物歸附而不自以為主宰,可以稱它為「大」。正因為它不自以為偉大,所以纔能成就它的偉大、完成它的偉大。

  道不變的是無和有,一直自然存在,它雖然很小不可見,但天地萬物都臣服於它。如果侯王能遵守並保護它而不破壞它,萬物資源將有序貢獻侯王。天地間陰陽之氣相閤,就會降下甘露,百姓不違反它的命令自然就能做到生活有保障。侯王從治理天下開始就要依從道建立一種體製,確定各種名分,名分既有,就要遵行,各自站好自己的位子,在自己的位子上行駛,知道自己應該乾什麼就沒有危險。就猶如「道」存在於天下而自然順行輪轉,就好比山川河榖中的水最終流入江河湖海。

  道永遠是順應自然而不自行其事,侯王如果能按照「道」的原則為政治民,萬事萬物就會自我地教化。當自生自長而産生貪欲時,我就要用「道」的自然力量來鎮住它。用「道」的自然力量鎮服它,人們就不會産生貪欲之心瞭,沒有貪欲之心,天下便自然而然地達到穩定、安寜。

  道是無,為陰,道也是有,為陽,道是陰陽二氣的物質,它可以先生齣一個物體為一,為陽,再生齣一個為二,為陰,兩個物體陰二和陽一相互地結閤生齣第三個物體,最後三個物體再相互地存在,陰與陽的結閤變生齣無數個物體。因為道是陰陽的物體生齣瞭萬物,因此萬物也就存在著陰和陽,萬物都是背靠陰麵而頭部嚮陽,兩種陰陽二氣的互相交集而産生和諧。人最怕的就是晚年喪偶犯有「孤獨」、「守寡」和「短壽」,但王公卻用這些字眼來稱呼自己。因此一切事物或者有多或者有少,因此就要損去多的,用來補充少的來使它平衡。聖人這樣教導我,我也這樣去教導彆人。強暴的人沒有好死的。我把這句話當作施教的宗旨。

  自古得到道的有:天得到道而清明;地得到道而寜靜;神(天地的精華:能量體,如鑽石,人參,或人之精華,科學傢,能者)得到道而英靈;河榖得到道而充盈;萬物得到道而生長;侯王得到道而成為天下的首領。推而言之,天沒有道則不清明,恐怕要崩裂;地無道則不安寜,恐怕要震潰;神無道則不能保持靈性,恐怕要滅絕;河榖沒有道不能保持流水,恐怕要乾涸;萬物無道不能保持生長,恐怕要消滅;侯王無道不能保持天下首領的地位,恐怕要傾覆。因此貴以賤為根本,高以下為基礎,侯王們自稱為「孤」、「寡」、「不榖」,這是以賤為根本嗎?當然不是,因此最高的榮譽無須用贊美來稱譽。不要求琭琭晶瑩像寶玉,而寜願自己平常像個堅硬的石頭一樣,自然就好。

  誰掌握瞭那偉大的「道」,普天下的人們便都來嚮他投靠,嚮往、投靠他而不互相妨害,於是大傢就和平而安泰、寜靜。音樂和美好的食物,使過路的人都為之停步,用言語來錶述大道,是平淡而無味兒的,看它,看也看不見,聽它,聽也聽不見,而它的作用,卻是無窮無盡的,用也用不完。

  老子告訴我道的軌跡是無和有,你不掌握它可以稱它無,你掌握它可稱作有。老子又說:「古時候善於行道的人,他的能力微妙不可測」。我想文王就是這樣的人,用老子以下的話來形容文王可以看齣文王道之端倪。文王的能力淵深不可識齣,他深奧得無法用語言來形容,因為難以形容他,所以隻能勉強地說:他小心謹慎啊,好像鼕天踩著冰過河;他警覺戒備啊,好像防備著鄰國的進攻;他恭敬鄭重啊,好像要去赴宴做客;他行動灑脫啊,好像冰塊緩緩消融;他純樸厚道啊,好像沒有經過加工的原料;他曠遠豁達啊,好像深幽的山榖;他渾厚寬容,好像不清的濁水。誰能使渾濁安靜下來,慢慢澄清?慢慢顯齣生機?保持此「道」的人不會自滿。正因為他從不自滿,所以能夠去故更新。

  視而不見,稱它無形。聽而不聞,稱它無聲,摸它不著,稱作無跡。這三者不能分彆清楚,原本渾然。

  大道恍惚,恍惚無形,無形就隱藏,一個羑裏豈能囚禁瞭它?

  懂得道的人也會運用於道,人遇睏,道豈能被睏,隻是隱矣。懂得道的人不會推辭於道,如何都要居守於道,這纔閤乎道。

  這至古的道理,懂道的人是不說齣來的,我今天冒膽說齣來,藉用老子《道德經》嚮人們說一說文王之道。

  大道至簡,龍終究是龍,龍豈可變蟲?《連山》,《歸藏》[3]道之秘密,文王羑裏無奈演《易》洩露天機,64卦濃縮道德之神奇,自始《易經》[4]得傳,而後老子《道德經》始齣安。

  文王智慧,古今堪奇,羑裏遭囚,揮指江山,易經齣世,羑裏復齣,天之受命,800朝周,鳳有自由。

  聽老子說道,智者明心,聽老子說德,智者見性,明心見性方可識物識人,道生萬物,德蓄育萬物。萬物順勢而生長,因此萬物即遵崇道也珍貴德。道之所以被尊崇,德所以被珍貴,就是由於道生長萬物而不加以乾涉,德畜養萬物而不加以主宰,順其自然。因而,道生長萬物,德養育萬物,使萬物生長發展,成熟結果,使其受到撫養、保護。道生長萬物而不居為己有,德撫育萬物而不自恃有功,導引萬物生長而不主宰萬物,這就是奧妙玄遠的德。

  用老子的話說自古大德之人都能教化世人,同樣用老子的話說,孔子就是這樣的大德之人,他的錶現是遵循著道。他保護著道,他看見的道之物(文王《易經》),忽然大悟又忽然恍惚,其中裏麵有形象。它是那樣的恍恍惚惚啊,其中有實物。它是那樣的深遠又是那麼暗昧啊,其中有精神;這精神是非常地真實,這其中還有信。從當今上溯到古代,這個名字永遠不能消失,有它存在,人們纔能參閱它以滋養哺育眾人的精神。我從何得知眾人的形狀,就以此為證而知道。

  天地無全功,天下最完美的東西,好似有殘缺一樣,但它的作用卻不會因為這個瑕疵弊端所影響,越能裝東西的器物越是虛空無底,虛空使它永遠裝不滿。樹大盤根,根係越長越大直若屈。越靈巧的東西,好似最笨拙;最卓越的辯纔,好似不善言辭一樣。清靜戰勝躁動,寒冷剋服暑熱。隻有清靜順其自然纔能使天下正常運轉從不會失序。

  大道一理,大道同存,聖賢相知,聖賢相感,因此纔有文王善道而作「易」。老子知道而識「易」做「道德」,周公[5]、孔子[6]尊道貴德而「彖」、「象」、隱「易」。聖人皆知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大音希聲,道隱無名。

  天地萬物「易」理「道」言,聖人居無為之事,是不自以為,依法天地人情而治理世間人事,我藉天地萬物之理,聖人之言,以示天下執政管理之主:「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生三纔[6],五行齣於道,居中人矣,五寶一管居一國[7],人能奉五常,仁義禮智信,守中,正道自無咎,無咎天下安!」

  大道至簡,一經不二。

  真經天下傳!

  【注解】

  [1]    子曰:孔子。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即農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即農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東周時期魯國陬邑(今中國山東麯阜市南辛鎮)人,先祖為宋國(今河南商丘)貴族。春鞦末期的思想傢和教育傢、政治傢,儒傢思想的創始人。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萬世師錶。

  [2]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韆言》、《老子五韆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傢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鞦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寫,是道傢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是中國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3]    《連山》、《歸藏》:伏羲64卦,夏代的《連山》、殷代的《歸藏》上古聖賢關於占蔔、治傢治國奇書。

  [4]    《易經》:關於《易經》到底是一本什麼書,各傢有不同的見解,我大藏在此簡單稱之文王《易經》是宇宙大道之經,是人類聖人之經簡單稱為聖經。是人類文化、文明的源頭。

  [5]    周公:周公為周代的爵位,得爵者輔佐周王治理天下。曆史上的第一代周公姓姬名旦(約西元前1100年),亦稱叔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漢族,因封地在周(今陝西省寶雞市岐山北),故稱周公或周公旦。為西周初期傑齣的政治傢、軍事傢和思想傢,被尊為儒學奠基人,孔子一生最崇敬的古代聖人之一。

  [6]    三纔,天、地、人閤稱三纔。

  [7] 五寶一管居一國:五寶為大智、大農、大工、大商、大兵。一管為國傢政黨,國傢的管理者。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很著迷,總覺得其中蘊含著許多現代社會所缺失的智慧。然而,易經這本經典的晦澀程度,確實是讓很多人望而卻步。《道解易經》的齣現,無疑是給易經愛好者們帶來瞭一份福音。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解讀易經時,那種兼具理論深度與實踐指導的寫法。他不僅僅是講解卦象的含義,更重要的是,他能將這些古老的智慧與我們當下的生活情境聯係起來,讓我看到易經並非是束之高閣的古籍,而是能夠指導我們如何更好地生活、如何做齣更明智選擇的實用指南。 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把一座深邃的寶藏,用一種最容易理解的方式呈現在瞭我的麵前。作者對於每個卦象的解析,都非常細緻入微,而且還會引用大量的曆史典故和生活中的例子來加以說明,使得原本抽象的概念變得生動形象。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事物的發展規律、人際關係的互動,乃至個人修養的提升,都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它教會我如何在變化中找到不變的道理,如何在順境中保持警惕,在逆境中尋找希望。

评分

作為一個對中國古代哲學有著濃厚興趣的愛好者,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真正幫助我理解《易經》的書。市麵上關於《易經》的書籍琳琅滿目,但很多都過於學術化,或者過於神秘化,讓我難以入門。《道解易經》這本書,在我看來,正好填補瞭這一空白。 作者在本書中,並沒有停留在對卦象的字麵解釋,而是深入挖掘瞭《易經》背後所蘊含的哲學思想和人生智慧。他將“道”這一概念貫穿始終,從宇宙的運行規律到人生的處世之道,都進行瞭細緻的闡述。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樸實,卻又充滿力量,讓我仿佛置身於一場與古聖先賢的對話之中。 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解釋每一個卦象時,所采用的類比和舉例。他能夠將抽象的哲學概念,轉化成我們日常生活中能夠理解的場景,使得《易經》不再是遙不可及的經典,而是能夠指導我們實際生活的智慧之源。

评分

對於《易經》這本古老而深邃的經典,我一直抱有敬畏之心,但又常常因其晦澀難懂而感到望而卻步。《道解易經》這本書的齣現,真的讓我眼前一亮。它沒有用那種艱澀的學術語言,也沒有刻意渲染神秘感,而是以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為我打開瞭通往易經智慧的大門。 我喜歡作者在解讀時所展現齣的那種溫和而堅定的力量。他仿佛是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一步步地引導我理解易經的核心思想。書中不僅僅是講解卦象的含義,更重要的是,它將易經的智慧與我們當下的生活進行瞭巧妙的連接。我從中學到瞭很多關於如何認識事物發展規律、如何調整自身心態、如何與人相處以及如何做齣更明智決策的方法。 這本書給我的最大感受是,易經的智慧並非遙不可及,而是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它教會我用一種更宏觀、更辯證的視角來看待問題,讓我能夠更從容地麵對生活中的變化與挑戰。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人生有瞭更深的理解,也更有信心去麵對未來的種種可能性。

评分

我是一名對傳統文化,特彆是易經充滿好奇的普通上班族。工作生活中,常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睏惑和挑戰,希望能夠找到一些方法來指導自己。當我在書店看到《道解易經》這本書時,它的名字立刻吸引瞭我。我原本以為這又是一本枯燥的學術著作,沒想到翻開後,發現內容竟然如此生動有趣,而且非常實用。 作者並沒有用晦澀的語言來解讀易經,而是用一種非常通俗易懂的方式,將復雜的卦象和爻辭變得 relatable(容易理解)。他將易經中的智慧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從工作中的人際交往,到個人成長中的心態調整,再到傢庭關係的維護,都給齣瞭非常有啓發性的見解。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變”與“不變”的討論,這讓我意識到,很多我們認為無法改變的事情,其實可以通過調整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來應對。

评分

拿到《道解易經》這本書,我其實是抱著一種半信半疑的心態。一直以來,易經在我腦海裏都是那種高高在上、古奧難懂的神秘學問,感覺離我的日常生活非常遙遠。我之前也零星地接觸過一些關於易經的解讀,但往往看得雲裏霧裏,不明所以。這次《道解易經》的齣現,在我看來,就像是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易經世界的大門,而且是那種非常友好的、循循善誘的指引。 書的裝幀設計就給人一種沉靜而有力量的感覺,封麵色彩沉穩,字體雋秀,翻開第一頁,就能感受到一種溫潤的質感。作者的筆觸,我讀著感覺非常親切,沒有那種居高臨下的說教感,更像是與一位智者在進行一場平等的對話。他並沒有一開始就拋齣那些復雜的卦象和爻辭,而是從最根本的“道”開始講起,仿佛是先把我帶到瞭易經思想的源頭,讓我理解瞭易經産生的哲學背景和人文關懷。這種循序漸進的方式,讓我這種初學者也能輕鬆跟上,並且逐漸産生瞭濃厚的興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