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傅詩話:跟袁枚錢鍾書學古詩

存傅詩話:跟袁枚錢鍾書學古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詩歌鑒賞
  • 古詩解讀
  • 袁枚
  • 錢鍾書
  • 文學史
  • 傳統文化
  • 詩話
  • 古典詩詞
  • 文學評論
  • 文化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師徒三人,圍繞錢鍾書《談藝錄》和袁枚《隨園詩話》,以閑談的方式探討古詩,深入淺齣,機趣橫生,既適閤廣大讀者,亦具獨特的學術價值。
《漢魏六朝詩歌精粹與風骨探微》 書籍簡介 《漢魏六朝詩歌精粹與風骨探微》是一部深入探討中國文學史上一個至關重要時期的詩歌藝術與精神風貌的學術專著。本書聚焦於漢代樂府民歌的質樸力量,魏晉士人的清峻高潔,以及六朝宮體詩的精巧繁復,力求展現這一時期詩歌在繼承與革新中所達成的藝術高度及其蘊含的文化精神。 本書並非簡單地羅列詩篇或進行斷代史的敘述,而是以高度聚焦的專題研究方式,剖析瞭漢魏六朝詩歌在題材開拓、風格演變、藝術技巧運用以及時代思潮影響等多個維度上的核心特徵。全書結構嚴謹,論證詳實,旨在為古典詩歌研究者、文學史愛好者以及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深厚興趣的讀者提供一份紮實而富有洞見的解讀。 第一編:漢樂府的質樸與現實的迴響 本編溯源而上,詳細考察瞭漢代樂府民歌的産生背景、社會功能及其對後世詩歌的深遠影響。重點剖析瞭樂府詩“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創作精神,通過對《孔雀東南飛》、《上邪》等經典篇目的細緻文本分析,揭示瞭其敘事藝術的成熟與情感錶達的真摯。 特彆之處在於,本書不滿足於對其“古樸”的簡單定性,而是深入探討瞭漢樂府在體裁、句式運用上的創新,以及其中體現的底層民眾的生存狀態和對社會不公的隱性批判。通過對比宮廷宴飲詩的奢靡,更凸顯瞭樂府詩歌的批判力量與人文關懷,展現瞭其“風骨”的初始形態。 第二編:建安風骨的凜冽與士人精神的覺醒 建安文學,作為漢末至魏初的文化高地,標誌著中國詩歌史上一次重大的“文體自覺”。本編將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置於時代洪流中進行考察,分析瞭“建安風骨”的內涵。這種風骨,是亂世中個體生命意識的覺醒,是對生命易逝的深沉喟嘆,也是對個體纔華的昂揚自信。 書中對曹植的“骨氣奇高,詞采華茂”進行瞭細緻的描摹,特彆關注其在五言詩體上的成熟貢獻,以及他如何將個人際遇的悲劇性轉化為具有普遍意義的藝術境界。同時,本書也探討瞭建安詩人如何在繼承漢樂府現實主義傳統的同時,開始引入個體生命體驗的深度反思,為後世山水田園詩和抒情詩的興盛奠定瞭抒情主體確立的基礎。 第三編:正始餘音與玄言詩的審美轉嚮 進入西晉,政治環境的相對安定和玄學思潮的盛行,使得詩歌的重心從對現實的關切轉嚮對“道”與“物”的體悟。本編聚焦於“正始之音”,分析瞭嵇康、阮籍等“竹林七賢”的詩歌創作。 本書認為,玄言詩的齣現並非文學的倒退,而是士人麵對無法乾預現實政治時,轉嚮內心世界和哲學思辨的一種必然選擇。通過對阮籍《詠懷詩》的辨析,展示瞭詩人如何在古典的、象徵性的語言框架內,隱晦地錶達對時局的不滿和對自由精神的嚮往。這一章節特彆闡釋瞭玄言詩在追求“清峻”、“衝淡”境界上對東晉山水詩的鋪墊作用。 第四編:東晉山水詩的境界營造與永明體聲律的初探 東晉是山水詩真正獨立成科的關鍵時期。本編以謝靈運為核心,深入探討瞭山水詩如何從早期的“遊觀之樂”發展為成熟的“情景交融”。書中細緻分析瞭謝靈運“以景為妙,以理為趣”的創作手法,探究瞭其詩歌中佛教禪理與自然意象的結閤方式,揭示瞭山水在魏晉士人心靈中扮演的“避世之所”與“寄托之境”的雙重角色。 此外,本書還對永明體(永明聲律學)的興起進行瞭專題論述。雖然聲律理論主要成熟於南朝齊梁,但其萌芽和實驗性嘗試在東晉晚期已有所體現。本編探討瞭詩人在追求音律和諧過程中,對詞匯的聲調選擇和句法結構的精雕細琢,這為南朝宮體詩的精工細麗風尚埋下瞭伏筆。 第五編:南朝宮體詩的精美與藝術的極緻追求 南朝四百年的文學史,以其對形式美的極緻追求而著稱。本編集中考察瞭齊梁時期以“永明體”為理論指導的宮廷詩歌,尤其是以徐陵、庾信為代錶的宮體文學。 本書詳細剖析瞭宮體詩在用典、對偶、詞藻鋪陳上的高度技巧性,指齣其雖常被後世批評為“靡艷”、“柔弱”,但其在聲律上的探索和對色彩、意象描寫的細膩程度,達到瞭中國古典詩歌形式美的頂峰。通過對庾信《哀江南賦》的分析,本書更進一步論證瞭即便在形式極度精美化的背景下,南朝詩歌依然能夠承載深沉的傢國之痛與時代悲劇感,展現齣古典美學中“哀而不傷,怨而不怒”的復雜張力。 結語:風骨、聲律與詩歌傳統的匯流 全書最後總結瞭漢魏六朝詩歌在“風骨”(精神內涵)與“聲律”(形式技巧)兩大主綫上的發展脈絡。漢魏的“風骨”奠定瞭詩歌的靈魂基礎,而南朝的“聲律”則將詩歌的技藝推嚮瞭高峰。這種對精神與形式的不斷探索與平衡,為唐代詩歌的全麵繁榮,提供瞭無可替代的藝術積澱和理論準備。 本書以嚴謹的學理架構和細緻的文本分析,旨在還原這一復雜而輝煌的文學時代,讓讀者得以領略其詩歌中蘊含的獨特生命哲學與審美情趣。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潘星輝


  男,1971年生,祖籍廣東番禺,上海交通大學曆史係副教授,立足明、清史研究而提倡「文、史、哲不分傢」,著有《明代文官銓選製度研究》等。

李婉琨

  女,1988年生,山東省濱州市人,上海交通大學曆史係碩士畢業生,主要從事近、現代社會經濟史及中共黨史研究。

孫萌萌

  女,1987年生,山東省濟寜市人,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氣候學史、科學傳播等方麵的研究。

圖書目錄

古、今之變與男、女之彆(代前言)/○○六

捲一
第一篇 緣起/○○二
詩與詞—詩歌韻律—情歌—吟誦—怦然心動—詩歌團體—古詩具理性傾嚮—《錦瑟》似現代詩—古詩「索隱」—柳如是—古詩、文消亡—古詩研究—詩會規劃—錢鍾書談藝—古代詩話與詩論—現代古詩寫作

第二篇 《詩詞格律》.《唐詩三百首》/〇一五
古今發音差異—入聲字—普通話與「現代化」—古人註音—韻部—「詩牌」—《唐詩三百首》「旁批」—落套與創新—陳婉俊補註—《唐詩三百首》定位—瀋德潛選詩—李、杜破格—《月夜》—「月是故鄉明」—《江南逢李龜年》—《北風行》瑕疵

第三篇 《宋詩選註》/〇二九
詩歌「人民性」—選傢睏境—寇準詩—「禽言詩」—「誠齋體」—蘇軾詩—唐、宋之分—元以後詩—龔自珍詩【附錄一】—「唐詩開花,宋詩結果」—詩與畫—袁枚詩學—讀詩

第四篇 《談藝錄》一《詩分唐、宋》及《補訂》/〇四一
上古詩—時代與體格—辨析唐、宋—興與比—古詩養人—宋以後詩分地域—錢鍾書註黃庭堅詩—稟性與氣質—「詩分唐、宋」之「變量」—月詩—王世貞「先後不侔」—「詩分唐、宋」之「外史」—調停唐、宋

捲二
第一篇 《談藝錄》五九《隨園詩話》/〇六〇
漢、魏詩註—選體詩—古文功夫—西方漢學—西人治古詩—白居易詩—白與老嫗—外文譯古詩—色情詩—詩話異化—民國詩話—梁啓超之誤—《荷堂詩話》—《隨園詩話》—觀女子詩—「餘地」說—和韻

第二篇 《談藝錄》五九《隨園詩話.補訂》.《隨園詩話》捲一《一》~《三》/〇七五
「外史」與「內史」—唐人選唐詩—《點將錄》—王昶與袁枚—查找典故—應酬詩—張、蔣迴護袁枚—《隨園詩話》得失—首條來頭不小—「性靈」與「格調」—袁枚概述明詩—「前明門戶」說

第三篇 《隨園詩話》捲一《四》~《八》/〇九一
古代音韻學—《明詩彆裁集》—何景明詩—懷古詩—對聯與八股文—「迴文」—「詩鍾」—落第詩—考試與女性—「忘韻」—「清絕」—竟陵派—拈弄「生」、「死」

第四篇 《隨園詩話》捲一《九》~《一七》/一〇五
入聲字—律詩與倒裝—核對韻書—排律—留意詩題—「賦得」—應製體裁—唱和—調侃涉葷—託庸詩—不薄前賢—自我辯護—作詩過程—七古硬句—「以文為詩」—「雜事僻韻」—樂府詩流變—《樂府古題要解》—「非淫奔之詩」

第五篇 《談藝錄》六四《隨園論三都、兩京賦》、六八《春江水暖鴨先知》及《補訂》/一二六
前輩治學—錢鍾書論章學誠—喬鬆年平情之論—艾南英痛詆《文選》—自註—毛奇齡論詩—題畫詩—詩、文自我蹈襲—錢說詩解頤—錢鄙王文誥—詩學「e-考據」—錢論未諦

捲三
第一篇 杜詩/一四二
杜甫採訪為詩—《前齣塞》其六—《後齣塞》其二—情緒字—杜詩與史—「盛唐幻象」—李、杜關係—《杜詩鏡銓》—「小清新」—揣稱詩歌特點—詩與樂—李、杜比較—杜甫絕句—「組裝」成篇【附錄二】—「非不能為正聲,直不屑耳」—杜詩創意—杜詩評價—杜詩對仗句

第二篇 《隨園詩話》捲一《一八》~《二一》/一六七
以「雪」代「花」—對聯之「場」—「離閤字」—一字多音—粵語讀柳永詞—奇數韻—三韻詩—雪詩—「禁體詩」—「凍蛟」與「珊瑚」—「驚」誤作「眠」

第三篇 《隨園詩話》捲一《二二》~《二四》/一八一
對仗得失—「丫叉法」—詩、文相通—摘句—《宋金三傢詩選》—「詩傢使事,不可太泥」—詩歌虛構—詩纔—王勃詩—袁枚規蔣士銓—集句詩—對聯貼切場閤

第四篇 《隨園詩話》捲一《二五》、《二六》.《談藝錄》七一《孟東野吹角詩》/一九四
詩風對立—宋、明人論黃庭堅詩—「涪翁」—錢鍾書選黃詩—黃詩淵源—二李詩—黃詩影響—《談藝錄》與時風—杜、黃比較—梅堯臣詩—袁枚不滿蘇軾—清詩傢異同—蘇詩擅長比喻—孟郊怪詩—擬人—孟詩的解

第五篇 《談藝錄》二《黃山榖詩補註、附論比喻》及《補訂》、七七《山榖午夢詩》及《補訂》/二一二
麯喻—「湘東一目誠甘死」—「青」—「行布」—「接受美學」—杜甫密集作五言詩—「風林」與「林風」—杜詩有格調不高者—黃庭堅午夢詩—「想夢」與「因夢」—詩人窠臼—「夢迴兄弟綵衣行」—錯覺—「黑蛟翻水立」—魏源詩

捲四
第一篇 《隨園詩話》捲一《二七》~《二九》/二二八
習作—利用詩題—「受恩」—「金環」—格言詩—排律寫景狀物—杜甫五排—「工筆詩」—險韻—鬍天遊葡萄詩—陳熙橄欖詩—楊蓉裳詠錢詩—以類書註詩—駢語與駢句—「童子功」—改古人詩—杜甫詩句可刪

第二篇 《隨園詩話》捲一《二九》、《三○》/二四〇
註詩規矩及要領—用典「內壓」與「外拓」—作註手藝—用典瑕疵—註詩之效—題壁詩—蔣士銓詩—清人迷信轉世—人情世態與「性靈」詩—陶元藻詩

第三篇 陶詩.《隨園詩話》捲一《三一》、《三二》、《三四》/二五三
陶詩與杜詩—「田園詩」—陶潛之「窮」—從「農傢詩」到「憫農詩」—陶詩接受史—梅堯臣詩與陶潛—「意識形態工程」—杜詩穿透力—蘇軾崇陶—「陶」、「謝」連稱—陶詩獨成一體—《詩品》位置陶潛—王彥泓詩—袁枚論及女性—鑽經典空子

第四篇 《隨園詩話》捲一《三三》、《三五》~《三八》、《四○》、《四一》.《談藝錄》六六《堤遠意相隨》/二七一
錢鍾書論陶潛崇儒—白燕詩—閨秀詩—「長乾一塔一詩人」—措語失衡—袁枚改詩—武臣詩—「風人之旨」—「詩讖」—詠「春草」—竹枝詞—「遠」與「隨」—「意」—李商隱詩細膩

捲五
第一篇 《隨園詩話》捲一《四二》~《四六》.《談藝錄》七四《王荊公改詩》/二八八
應酬詩貼切—「無所不搜」,「仍不用一典」—「味鮮」、「趣真」—悼亡詩—王安石詩—袁枚斥宋—袁踵毛奇齡說—黃庭堅改蘇詩—「斷腸草一名夫容」—清代詩學之學術背景—王安石改王欽臣詩—劉威、王安石詩得失—詩中造作—評詩、作詩遞進—《瀛奎律髓》—唐詩近「渾成」,宋詩近「健」

第二篇 《談藝錄》七四《王荊公改詩》/三〇四
「詩紀事」—錢仲聯治清詩—「紀事詩」—劉攽詩題—劉詩異文—「蓬萊」所在—替人改詩—「集中作賊」—王安石名句—王得意句—改七字—「留愁」—「鳥鳴山更幽」—王詩對仗句

第三篇 《談藝錄》七四《王荊公改詩》及《補訂》/三二〇
臨摹—午寂—韋應物詩—「莫」—「生吞活剝」—梅花詩—丁香花詩—王安石集句詩—《談藝錄》原文與《補訂》—詩評傢—查慎行詩—「正仿」與「反仿」—「詩匠」—「抄襲之不可救藥者」

第四篇 《隨園詩話》捲一《四七》~《五二》、《五四》.《談藝錄》七二《詩與時文》/三三二
「善於文過」—「憑」—《琵琶行》翻案—袁枚待女性—輓詩—「似」對「如」—人事、物象相比類—曆史記憶符號化—《詩話》理路—萬光泰五律—方鏡詩—鞦柳詩—梅花詩—詠物詩—詩與時文—詩、文「八股化」—女性與古文

捲六
第一篇 《談藝錄》六○《隨園非薄滄浪》及《補訂》/三四八
「詩悟」與「禪悟」—神祕經驗—「悟」—「禪宗」入門—「禪宗」與「玄學」—《滄浪詩話》接受史—《談藝錄》翻案—佛教與中國古代藝術—以「禪」論「詩」—商盤、袁枚和而不同—袁闢佛—偈詩—元稹評杜詩—論詩絕句—「長短乃相形之詞」—袁本意—短詩—嚴羽近體詩

第二篇 《談藝錄》六○《隨園非薄滄浪》/三六五
張商言諷王士禛—詩歌思想性—《談藝錄》宗旨—錢鍾書論陸遊前後不同—思想性與藝術性—「悟乃人性所本有」—言「悟」—《韓詩外傳》—長詩神韻—「參話頭」—李白《古風》—《蜀道難》韻腳—袁枚自相矛盾—迴溯「前佛教」中國

第三篇 《談藝錄》六○《隨園非薄滄浪》/三七八
古今音韻—矛盾有可取—《滄浪詩話》核心命題—文人與學人—袁枚近嚴羽—「識」—藝術天分—《二十四詩品》—「性靈」與「妙悟」—「迷心徇文」—蠅詩—仿「羚羊掛角」—樂廣公案—「我輩禪」—錢鍾書學術取嚮

第四篇 《談藝錄》六一《隨園主性靈》/三九二
「性靈」說—「性靈」與禪宗—「真→新→深→文」—20世紀古典詩學—浙派餖飣—前人用功—詩歌「發生」過程—「悟境」—「文章生命化」—心與手—黃遵憲詩—「性靈」與「學問」—錢鍾書詩—「同光體」—王、孟優劣—瀋曾植詩—硃彝尊誤導後人—嚴羽詩論平議

附錄一 龔自珍芻議/四一二
附錄二 閤成雕塑/四一六
後記/四一九

圖書序言

古、今之變與男、女之彆

  在當今中國,凡肯平心靜氣、直麵現實的人,都不難確信古典文化正在不斷「衰變」。俗話說:「舊的不去,新的不來。」破碎、撕裂、捨棄以及忘卻,文明的轉型從來不是條「平滑麯綫」。這是綿延瞭一百多年的客觀過程。男、女關係的重建既是它的産物,又進而影響瞭中國的文化嬗變。

  大緻可以這樣說:古典文化的主體是由古代男性創造和傳承的,女性基本被擯除在外。19世紀末以來,齣現瞭兩方麵的變化:一是古典文化分崩離析,一是隨著男、女地位日趨平等,女性與古典文化的關係反有所加強。我們不妨把後者積極地錶述為:「男、女兩性對古典文化有瞭共同的擔當。」但實際情況卻復雜得多。首先,女性的介入本身就意味著傳統的割裂,由女性來擔當,即是由女性來解構。其次,高校古代文學、史學和哲學方嚮的學生,總的男、女比例早已倒掛,直接原因是由來已久的中學文科班女多男少的格局。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男生選擇文、史、哲以外的專業,而相當一部分女生被「調劑」到空齣的位置上。如果追究下去,最終浮現的無非是「現實主義」和「功利主義」的傲慢臉孔。

  《莊子.齊物論》有雲:「我與若不能相知也,……吾誰使正之?使同乎若者正之?既與若同矣,惡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惡能正之?使異乎我與若者正之?既異乎我與若矣,惡能正之?」將「我與若(你)」置換成「男與女」,便再恰當不過地展示瞭兩性對立的睏境。直到上世紀80年代,從事古典文化研究的女學者大體仍皈依男性話語。90年代以還,學術版圖開始鬆動。由於不存在有效的第三方仲裁,兩性話語的進退、消長給人以撲朔迷離之感。不過,至少有一點很明確:隨著女生數量的持續增多,一場「性彆革命」正在我們眼前發生。

  古代女性在思辨、考據等領域近乎絕跡,僅僅在文藝領域偶爾閃過幾個倩影,就詩、文兩項而言,能文者又微乎其微。這當然要歸咎於男權社會剝奪瞭女性的求知權,使其纔華得不到激發、培養和彰顯。而兩性存在心智、趣嚮上的差異,也是不爭的事實。對此我們隻能在文化「錯位」之後間接地加以認識瞭。

  在高中文科班這樣的「小概率世界」裏,女同學在古典文學方麵似乎錶現齣瞭高於男同學的悟性和熱情。事實上,把普及古典文學納入基礎教育,這本身就是「文化現代化工程」的一個環節。教科書的內容是按照今天的價值觀、審美觀篩選、拼搭成的,與曆史原生態相差甚遠。但即便如此悉心炮製的「精神食糧」,女性讀者仍不免「偏食」,比如她們不易維持對古文的興趣,於詩喜好王維、李商隱,於詞喜好柳永、李清照,於戲麯、小說喜好《牡丹亭》、《紅樓夢》,等等,且多訴諸感性和直覺,不求宏大的關懷,不務繁瑣的論證。把這樣的分歧推嚮極緻,
男性主導的古典文化必將為新女性徹底解構,緊接著「性彆革命」的必將是「文化革命」。

  在中國曆史上,女性第一次獲得瞭這樣的地位,具備瞭這樣的力量,足以對古典文化有所作為。女學者講《論語》,女導演拍《孔子》,女性已參與瞭對古代「聖賢」與「經典」的演繹。女性天然地親近破除依傍、鼓勵自由發揮的「後現代」文化闡釋。考慮到文化總是在重新闡釋中傳承的,我們何難接受:解構就是激活,誤會就是創新,迴避就是應對,有所失就是有所得?然而,兩性關係的難解既在於差異和分歧,更在於其微妙的一緻性,例如男性往往以女性的口吻填詞,女性也大可認同男性倡導的「孝道」觀。特彆是,現代性意義上的男、女趨同使女性對傳統男性話語具備瞭一定的認知條件,而現代男性距離古代男性之遠或許超過瞭現代男、女兩性間的距離。性彆模糊化與價值普世化已儼然相輔相成。如此說來,解構古典文化的率先就是男性,女性無非是在中性化的基礎上繼續這一解構。—「女性能像男性那樣理解杜詩嗎?」今天,在這樣提問前,應該意識到「杜詩還有多少男性讀者」的問題。男、女角色的中和驗證瞭古、今文化的斷裂。

  現代化—及後現代化—不是人類的宿命和終點,而是鐵一般的事實。如果我們承認自己從中受益,就必須承認付齣瞭相應的代價。古典文化隻能在現代文化中存活,就像父母的生命隻能在子女身上延續一樣。男、女兩性誰也做不到獨立地擔當古典文化,他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耐心的溝通、密切的閤作。這是古、今變遷的一大關捩,也是男性和女性共同的、新的使命。

圖書試讀

捲一

第一篇

緣起
詩與詞—詩歌韻律—情歌—吟誦—怦然心動—詩歌團體—古詩具理性傾嚮—《錦瑟》似現代詩—古詩「索隱」—柳如是—古詩、文消亡—古詩研究—詩會規劃—錢鍾書談藝—古代詩話與詩論—現代古詩寫作

老師:我曾組織過同學一起研討古代詩、文,至少對同學的興趣很熱心,但後來因為同學方麵「無以為繼」,都隻能不瞭瞭之。一來二去,我也就提不起勁兒瞭。教書時間久瞭,暮氣越來越重,加上與同學的年齡越差越大,何必勉為其難呢?已經打算放棄瞭。現在兩位走來問詩,在我等於舊話重提,還是有必要瞭解一下你們的想法。

采之:從小父母就讓我背詩,覺得還是挺有意思的。

老師:我也有差不多的經曆:每背會五首詩,我媽給我買根冰棍兒吃。那是本甚麼詩選也記不得瞭,反正就先挑五言四句背,好像還背過《天安門詩鈔》。—你都喜歡哪些詩人的作品啊?

采之:像柳永的「楊柳岸,曉風殘月」、蘇東坡的「明月幾時有」、李清照的「淒淒慘慘戚戚」甚麼的。

老師:這不都是詞嗎?原來你還處於詩、詞不分的階段。我也讀詞,但和詩沒法比。詞的講究太多,以至於不管是讀、是寫,都有股扭扭捏捏的勁兒,我不喜歡。我們要一起討論的,是狹義的詩,詞隻作參考,不作重點。—小印呢?

小印:過去有位師兄會寫古詩,還專門找大傢講過幾次。

采之:小印她也寫詩,寫新詩。

老師:新詩我是敬而遠之。或者說,我不需要新詩,凡是想訴諸詩的東西都能在古詩裏解決。這當然不是「叫闆」,各有所好吧。在古代,廣義上的詩就是韻文,包括賦、詞、麯、雜劇、傳奇,等等。喜歡讀詩,讀詩得趣,從根本上說,首先就是因為讀起來押韻而産生愉悅之情;再進一步,除韻腳以外,詩句本身也抑揚頓挫,富有音樂感。—這兩方麵閤起來,就是通常說的「韻律」。我小學時候不隻背過五言四句,也背過《木蘭辭》,詩雖說很淺顯,但也不是每一處都懂,主要就是一氣誦讀下來有種說不齣的快感。你們有這樣的體驗嗎?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有幸拜讀瞭《存傅詩話:跟袁枚錢鍾書學古詩》這本書,感覺收獲頗豐,簡直是一場在古詩詞海洋裏的奇妙漫步。作為一名對古典文學懷有深深熱愛的颱灣讀者,我一直覺得,要真正理解古詩的韻味,光靠死記硬背是遠遠不夠的。這本書恰恰提供瞭一個非常獨特的視角,它將我們帶入兩位文化巨匠——袁枚和錢鍾書——的精神世界,透過他們的眼光,去重新審視那些熟悉的詩篇。 袁枚的詩學觀,尤其是在《隨園詩話》中所展現的那種“性靈說”,一直以來都讓我覺得既親切又富含啓發。這本書沒有將《隨園詩話》束之高閣,而是將其中的精髓融入到對具體詩作的解讀之中。讀者可以從中感受到,古詩的創作並非是冰冷的文字堆砌,而是情感的流露,是詩人個體生命體驗的升華。讀到書中對袁枚如何欣賞那些“不閤時宜”但卻充滿真摯情感的詩句的講解時,我仿佛能聽到袁枚本人在耳邊低語,他那種不受拘束、直抒胸臆的詩學態度,讓人在品讀古詩時,也找迴瞭屬於自己最真實的情感共鳴。這種“學”不是被動的接受,而是主動的探尋,讓古詩不再是遙不可及的藝術品,而是觸手可及的生活感悟。

评分

而錢鍾書先生的博學與洞察力,更是讓我佩服得五體投地。他在《談藝錄》中那些字字珠璣、旁徵博引的論述,總能讓我驚嘆於他那“會心一笑”的智慧。《存傅詩話》這本書巧妙地將錢鍾書的詩學思想融入其中,並非隻是簡單地引用他的觀點,而是以一種更易於理解的方式,引領我們進入他那宏大而精密的知識體係。書中對詩歌意象、典故的辨析,以及對不同流派、詩人之間細微差彆的勾勒,都展現瞭錢鍾書先生深厚的功力。讀的時候,我常常會因為書中揭示的某個新穎視角而恍然大悟,原來一首耳熟能詳的詩,背後還有如此多令人玩味的細節。這種“學”,是一種對知識的延展,是對文化根脈的追溯,讓我在閱讀過程中,不僅提升瞭對詩歌的鑒賞能力,更拓寬瞭我的視野。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存傅詩話:跟袁枚錢鍾書學古詩》就已經充滿瞭吸引力,而實際內容更是超越瞭我的期待。它不像一般的詩詞鑒賞書籍那樣,隻是簡單地介紹作者和作品,而是真正地“教”我們如何去“學”。書中的“學”體現在兩個層麵:一方麵是嚮袁枚學習如何感受詩歌的“性靈”,如何用一顆自由的心去體會詩歌的真摯情感;另一方麵則是嚮錢鍾書學習如何用更廣闊的知識視野去理解詩歌的內在邏輯和文化積澱。這兩者並非孤立存在,而是相輔相成,共同構建起一個更加立體、更加深刻的古詩鑒賞體係。對我而言,這是一種學習方法上的啓示,讓我意識到,要真正領略古詩的魅力,需要感性與理性的結閤,需要情感的投入與智慧的思考。

评分

這本書最讓我驚喜的地方,在於它並沒有把袁枚和錢鍾書的詩學理論變成枯燥的學術講義,而是將他們與具體的詩作相結閤,進行瞭生動而細緻的講解。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一些經典詩篇的“再創作”式解讀,它不是簡單地羅列詩句和注釋,而是試圖還原詩人生創作時的心境,以及詩句背後可能隱藏的時代背景和文化意涵。當我看到書中通過袁枚的“性靈”視角,去理解李白詩中的豪情萬丈;又通過錢鍾書的“博學”之眼,去解析杜甫詩中的深沉憂患時,那種感覺就像是同時擁有瞭兩副絕佳的望遠鏡,能夠將古詩的每一個細節看得更加清晰透徹。這種“學”,是一種藝術的再現,是一種跨越時空的對話,讓古詩的生命力得以再次勃發。

评分

在我看來,一本好的古詩詞讀物,最重要的就是能夠激發讀者的興趣,並且引導讀者走入詩歌的世界,而不是讓讀者望而卻步。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它以一種親切而又深入淺齣的方式,將袁枚和錢鍾書兩位大傢的生活與學問,巧妙地融入到對古詩的品讀之中。讀這本書,就像是與兩位智者並行,他們循循善誘,引領我一步步揭開古詩的層層麵紗。我不再僅僅是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開始主動地去思考,去感受,去連接。這種“學”,最終轉化為一種能力,一種能夠獨立品味古詩,並且從中汲取智慧與力量的能力。這本書,無疑是我在颱灣書市中尋得的一顆璀璨明珠。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