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館人物誌

圖書館人物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圖書館
  • 人物
  • 曆史
  • 文化
  • 傳記
  • 地方文獻
  • 檔案
  • 館員
  • 行業
  • 記憶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圖書館事業建設是韆鞦萬世,代代相傳的,在圖書館先進們的蓽路藍縷下,纔有今天的輝煌成就。本書收錄瞭民國以來故逝的圖書館業界、學界的重要人物,包括生於19世紀的王雲五、何日章、蔣復璁等3人,20世紀的蘇薌雨、劉金狗、嚴文鬱等35人,另將韋棣華、山中樵、費士卓等人列為附錄,記其生平事蹟,以為今人典範。

書名:圖書館人物誌 圖書簡介: 《圖書館人物誌》 是一部深入探究知識殿堂背後,那些塑造瞭我們今日閱讀景觀的群像史詩。本書並非聚焦於浩如煙海的書籍本身,而是將目光投嚮瞭那些守護、整理、傳播這些知識的靈魂人物——圖書館員、館長、檔案管理員、古籍修復師,以及那些慷慨捐贈與默默耕耘的幕後功臣。它試圖描繪齣一幅多維度、富有人文關懷的現代圖書館生態圖景,揭示在技術浪潮與信息爆炸的時代背景下,這些“守夜人”如何堅守陣地,並不斷創新,以確保知識的薪火得以代代相傳。 本書的敘事結構如同一個巨大的多層索引係統,每一個章節都對應著一個獨特而鮮活的“人物檔案”。我們既能看到十九世紀末,那些肩負著啓濛使命,在偏遠鄉村建立“流動圖書館”的先驅者,他們如何用馬車和扁擔,將文明的火種送到識字率低下的社區;也能領略到二戰期間,那些冒著生命危險,將珍貴手稿和檔案秘密轉移至安全地窖的“文化抵抗者”的英勇事跡。 第一部分:秩序的締造者——分類與編目的藝術 本捲重點闡述瞭現代圖書館學理論的形成及其在實踐中的具體展現。我們將追溯杜威十進製分類法和國會圖書館分類法等核心體係的誕生過程,但重點不在於枯燥的術語解釋,而在於探究發明這些體係的學者和圖書館員的思維模式。他們如何麵對知識的無限增長,試圖構建一個有限的、可供檢索的宇宙模型? 書中詳述瞭早期圖書館員如何通過細緻入微的工作,將知識從混沌中抽取齣來。例如,對一位二十世紀初在波士頓公共圖書館工作的分類專傢的側寫,記錄瞭他如何因為無法找到一個閤適的分類號來標記新興的“心理分析學”書籍,而陷入長達數周的深思,最終創造瞭一個臨時的、被沿用數十年的子分類。這展現瞭分類工作並非僵硬的規則,而是與時代思潮、學科發展同步演進的動態過程。 此外,本部分還收錄瞭關於“著錄規範”的演變史。那些默默無聞的編目員,他們製定的每一個標點符號、每一個作者姓名的排列方式,都決定瞭未來數百年後讀者能否精確地找到他們所需的信息。我們通過對早期卡片目錄(Card Catalogs)的設計師的采訪錄音整理,得以一窺他們對“精確性”的近乎偏執的追求。 第二部分:守望者與修復師——物質載體的守護戰 圖書館的核心價值在於其館藏的物質存在。本部分將鏡頭聚焦於那些與紙張、羊皮紙、皮革和墨水打交道的專傢們。這不是一個關於如何保存舊書的教程,而是一個關於“時間對藝術的侵蝕”與“人力對抗熵增”的哲學思考。 我們將深入探討歐洲古籍修復實驗室的日常工作。書中描繪瞭一位意大利的資深修復師,他如何用自製的、基於天然澱粉的膠水,小心翼翼地填補十七世紀手抄本上的蟲蛀孔洞,並記錄下每一次修復的詳細光譜分析數據。他的工作颱,如同一座微型的手術室,每一次輕微的顫抖都可能對曆史造成不可逆的影響。 書中還揭示瞭“禁書”與“秘密收藏”背後的故事。一些圖書館為瞭保護被政治迫害的作傢的手稿,不得不進行“地下化”存儲,這些場景被記錄在親曆者的日記中——關於如何在轟炸警報中,用身體護住裝滿禁書的木箱,以及那些簽訂瞭終身保密協議,從未嚮外界透露自己曾參與過“搶救性轉移”的圖書館工作人員。 第三部分:知識的引路人——服務與社區的再定義 隨著信息技術的革命,圖書館的角色從“知識的倉庫”迅速轉型為“知識的服務中心”。本書的第三部分探討瞭這一轉型期中,那些引領變革的圖書館館長和前颱服務人員。 書中描繪瞭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當第一批電腦和數據庫進入公共圖書館時,老一代圖書管理員的掙紮與適應。一位退休的係統分析員迴憶道,他必須在教導社區老年人如何使用檢索終端的同時,還要說服館內同事相信“鼠標”並非某種邪惡的“電子捕鼠器”。 更重要的是,本書詳細記錄瞭圖書館如何在社區中扮演更積極的角色:成為移民融入社會的橋梁、為失業人士提供職業技能培訓的場所、以及作為公共辯論和文化交流的非中立空間。例如,書中記錄瞭一個在美國中西部小鎮圖書館的故事,館長如何巧妙地將關於氣候變化的科學講座,包裝成“如何種植更抗旱的本地蔬菜”的工作坊,從而在不引發地域政治衝突的前提下,完成瞭科普教育。 第四部分:遠見者與未來的圖書館 《圖書館人物誌》的收官部分著眼於數字時代的未來學傢和數字策展人。他們不再與實體書籍為伍,而是與數據流、算法和虛擬現實打交道。 我們審視瞭那些緻力於“數字永存性”的工程師們。他們如何確保今天的PDF文件、明天的元宇宙資産,能夠在五百年後依然可以被準確訪問,而非變成一堆無法讀取的亂碼?書中對那些緻力於建立“跨語種、跨媒介知識圖譜”的團隊進行瞭深入報道,展現瞭他們如何試圖在技術中嵌入人文的價值,避免“算法的偏見”成為新的知識壁壘。 結語:無名者的豐碑 《圖書館人物誌》旨在嚮所有參與知識鏈條構建的人們緻敬。它揭示瞭一個深刻的道理:圖書館的價值不在於它擁有多少百萬冊藏書,而在於那些代代相傳、用心構建和守護這些藏書的人們所傾注的無私奉獻和專業精神。這是一部關於奉獻、關於堅守、關於人類對知識永恒渴求的,有血有肉的贊歌。本書為那些在曆史長河中默默無聞,卻支撐起人類文明傳承的“人物誌”立下瞭一座文字的豐碑。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冠至


  現任天主教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係進修學士班助理教授,獲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碩士、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係學士等學位。先後服務於新生醫護館理專科學校通識教育中心、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專長領域為:古籍資源、藏書史、版本目錄學、圖書與圖書館史等。

黃元鶴

  現任天主教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係副教授,教育背景為元智大學管理博士、美國匹茲堡大學圖書資訊學碩士、輔仁大學圖書館學係學士。曾經擔任中州工商專校/技術學院(現今為科技大學)資訊管理係講師/副教授並兼任圖書館主任、國立體育學院(現今為體育大學)圖書館研究員、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籌備處圖書館約聘助理館員。專長領域為:知識與創新管理、圖書館管理、專利檢索與分析、資訊計量與學術傳播等。
 

圖書目錄

叢書主編序
本冊主編序/黃元鶴、陳冠至

上 篇
緒 論    1
第一章 我國近代圖書館事業發展史/宋建成    3
第二章 民國百年來圖書館教育與人物紀要/鄭恒雄    47
第三章 民國百年來圖書資訊學研究紀要/劉春銀    61

下 篇
人物誌    87
王雲五(1888-1979)/蔡佩玲    89
何日章(1897-1979)/林呈潢    97
蔣復璁(1898-1990)/張圍東    103
蘇薌雨(1902-1986)/彭 慰    115
劉金狗(1904-1989)/黃國正    119
嚴文鬱(1904-2005)/藍文欽    123
吳光清(1905-2000)/汪雁鞦    137
王貫英(1906-1998)/曾淑賢    145
屈萬裏(1907-1979)/劉兆祐    151
宋新民(1908-1977)/王元仲    161
楊傢駱(1912-1991)/顧力仁    167
劉崇仁(1914-1983)/顧 敏    179
方世昌(1914-2001)/方鳳山    185
藍乾章(1915-1991)/高錦雪    193
包遵彭(1916-1970)/辜瑞蘭    199
呂起森(1916-1998)/盧錦堂    207
趙來龍(1916-2008)/鬍歐蘭    213
鬍安彝(1917-1978)/章以鼎    219
王省吾(1919-2004)/汪雁鞦    227
瀋寶環(1919-2004)/莊道明    235
倪寶坤(1920-1991)/張樹三    241
昌彼得(1921-2011)/陳仕華    247
王 璞(1923-2006)/劉美玲    253
方同生(1925-1982)/黃鴻珠    259
翁茶餅(1926-1975)/翁聰安    267
瀋曾圻(1926-1999)/瀋 畦    273
鬍傢源(1927-2000)/李玉綏    277
王民信(1928-2005)/韓竹平    281
喬衍琯(1929-2008)/彭正雄    287
陳碧蓉(1929-2011)/林光美    293
盧荷生(1931-2011)/鄭恒雄    297
梁慕蘭(1933-1983)/彭 慰    305
楊日然(1933-1994)/林光美    309
張鼎鍾(1934-2010)/汪雁鞦    315
李德竹(1935-2011)/陳昭珍    327
陳興夏(1935-1993)/韓竹平    335
蘇 諼(1957-2009)/黃元鶴    341
陳錫洪(1959-1994)/陳世雄    347
附 錄
外籍人士    355
韋棣華(1862-1931)/陳冠至    357
山中樵(1882-1947)/張圍東    365
費士卓(1906-1989)/劉春銀    371
圖次
圖2-1 王雲五    90
圖2-2 何日章    98
圖2-3 蔣復璁    104
圖2-4 蘇薌雨    116
圖2-5 劉金狗    120
圖2-6 嚴文鬱    124
圖2-7 吳光清    138
圖2-8 王貫英    146
圖2-9 屈萬裏    152
圖2-10 宋新民    162
圖2-11 楊傢駱    168
圖2-12 劉崇仁    180
圖2-13 方世昌    186
圖2-14 藍乾章    194
圖2-15 包遵彭    200
圖2-16 呂起森    208
圖2-17 趙來龍    214
圖2-18 鬍安彝    220
圖2-19 王省吾    228
圖2-20 瀋寶環    236
圖2-21 倪寶坤    242
圖2-22 昌彼得    248
圖2-23 王璞    254
圖2-24 方同生    260
圖2-25 翁茶餅    268
圖2-26 瀋曾圻    274
圖2-27 鬍傢源    278
圖2-28 王民信    282
圖2-29 喬衍琯    288
圖2-30 陳碧蓉    294
圖2-31 盧荷生    298
圖2-32 梁慕蘭    306
圖2-33 楊日然    310
圖2-34 張鼎鍾    316
圖2-35 李德竹    328
圖2-36 陳興夏    336
圖2-37 蘇諼    342
圖2-38 陳錫洪    348
圖3-1 韋棣華    358
圖3-2 山中樵    366
圖3-3 費士卓    372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第一章
我國近代圖書館事業發展史


第一節 前言
中國自古以來,有藏書事業。明末清初,西方圖書館的觀念,隨西學東漸,也由西方傳教士及教會引進,並在華進行一些藏書活動,惟並未引起十分重視。迨至1840年鴉片戰爭後,接二連三的不平等條約,使外國人獲得從沿海到內地的特權,傳教士再度東來,嚮中國腹地傳播。另清政府設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京師同文館等,展開洋務運動,進行譯書,使西學在中國的影響逐漸擴及社會各層麵。戊戌政變,維新運動雖告失敗,但自義和團事起後,清實施新政,留學日本熱潮,驟然而起,西學由日本輸入中國,數量空前,社會科學所占比重極大且影響深入。經過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及推行新政三次社會變革運動,使中國知識分子逐漸轉變為主動的西學傳播者,開啓瞭對近代圖書館事業的探索。他們之中,大多接受儒傢教育,具深厚的知識基礎、敏銳的觀察力,因科舉或在朝為官,或在野為民,試圖從西學中尋求「救亡圖存」的救國救民的方法,把西方圖書館視為「興國之盛舉」。他們有些是擔任督撫或以下等職的地方官吏,有的是具有社會地位的士紳,因為他們官紳的身分和政經的地位,能夠將自己的理念付諸實現,對建立具近代功能的圖書館有很大的影響。他們可進一步分析成三類,略述如下。

第二節 清末朝野人士對圖書館的探索
一、倡導維新人士
他們引領中國社會思潮,初為學習科學技術,富國強兵;其後為學習君主立憲,變法維新。如林則徐(1785-1850)撰《四洲誌》,譯介歐洲六個國傢、美國十八個州圖書館概況,是清第一部引進西方圖書館情況的書;魏源(1794-1857)撰《海國圖誌》,輯錄西方人著作有關西方圖書館的介紹;王韜(1828-1897)撰《扶桑遊記》、《漫遊隨錄》,主張學習西方圖書館,摒棄舊式藏書樓;鄭觀應(1842-1922)撰《盛世危言‧藏書》,倡導普遍設立近代圖書館,引介西方圖書館的藏書、藉閱管理製度和方法;康有為(1858-1927)撰《歐洲十一國遊記》,建立萬木草堂書藏,籌辦強學會書藏,編纂《日本書目誌》;梁啓超(1873-1929)撰《新大陸遊記》,創辦新式藏書樓,考察美國圖書館,編纂《西學書目錶》。他們的觀念對後人應具有影響。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得不說,《圖書館人物誌》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對圖書館的刻闆印象。我之前總覺得圖書館是一個相對封閉、甚至有些沉悶的空間,但通過這本書,我看到瞭它截然不同的一麵。作者非常善於捕捉生活中的細節,通過這些細節,勾勒齣瞭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我非常喜歡書中關於那些形形色色讀者的描繪,有帶著孩子來科普的父母,有為考試而埋頭苦讀的學生,有尋求慰藉的精神病人,甚至還有一些行為有些怪異的“圖書館常客”,他們都在這裏找到瞭屬於自己的一方天地。作者並沒有簡單地描述這些人物,而是深入他們的內心世界,展現瞭他們在閱讀中獲得的啓示、安慰和力量。有一個章節講到一位失意的中年男子,他在圖書館裏偶然翻到一本關於古代探險傢的書籍,從中獲得瞭重新振作的勇氣,這讓我覺得非常震撼。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圖書館不僅僅是知識的殿堂,更是人性的熔爐,是各種情感交織的場所,是無數故事發生的舞颱。它讓我明白,每一個愛讀書的人,都擁有一顆不甘平凡的心。

评分

當我翻開《圖書館人物誌》這本書時,我並沒有想到它會給我帶來如此深刻的觸動。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獨特,她沒有采用傳統的綫性敘事,而是通過一個個獨立的人物故事,串聯起圖書館這座宏偉建築的脈絡。我特彆著迷於那些關於年輕一代讀者在圖書館裏的故事,他們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依然選擇沉下心來,在書本中尋找答案和力量,這種選擇本身就充滿瞭意義。書中還有一個部分,描寫瞭一位年邁的圖書館管理員,他一生都奉獻給瞭這座圖書館,見證瞭無數的變遷和人來人往,他的迴憶錄部分讓我感動不已。作者非常擅長挖掘人物內心的細膩情感,她能夠捕捉到那些不易察覺的憂傷、喜悅、堅持和放棄。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圖書館背後隱藏的巨大能量,它不僅僅是一個物理空間,更是一個精神傢園,一個連接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橋梁。它讓我明白,閱讀是一種傳承,是一種成長,更是一種深刻的人生體驗。

评分

《圖書館人物誌》這本書,可以說是一次意外的驚喜。我原以為它會是一本相對嚴肅、理論性較強的書,但實際閱讀下來,卻發現它充滿瞭人情味和生活氣息。作者的語言非常樸實,但卻有著強大的穿透力,能夠輕易觸動人心最柔軟的部分。我非常欣賞書中對那些在圖書館裏尋求自我認同的年輕人的描寫,他們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裏,通過閱讀找到屬於自己的聲音。書中還穿插瞭一些關於圖書館曆史變遷的故事,從最初的簡陋到現在的現代化,每一段曆史都伴隨著讀者的故事。有一個章節講述瞭一位曾經在圖書館裏避難的流浪漢,他在這裏找到瞭溫暖和尊嚴,這個故事讓我久久不能忘懷。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圖書館不僅僅是一個公共場所,更是一個充滿溫情的社區,一個能夠給予人們力量和希望的地方。它讓我明白,閱讀的力量,不僅僅在於獲取知識,更在於滋養心靈,重塑人生。

评分

這本《圖書館人物誌》給我帶來的驚喜,遠超我最初的想象。我原本以為它會像一本百科全書,枯燥地羅列各種人物和事件,但事實恰恰相反,它更像是一部精心編織的文學作品。作者的文字非常有感染力,她能夠輕易地將讀者帶入到書中的情境之中。我特彆享受那些關於年輕讀者在圖書館裏初次邂逅心儀書籍的片段,那種青澀的喜悅,那種被文字喚醒的澎湃,簡直讓人感同身受。書中還講述瞭一些老教授、退休學者在圖書館裏繼續學習和研究的故事,他們雖然年事已高,但對知識的渴望卻從未減退,這種精神令人肅然起敬。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個關於一位年輕女作傢在圖書館裏尋找創作靈感的章節,她如何在浩瀚的書海中,通過偶然的翻閱,找到瞭那個點燃她創作火花的火種。這種“尋寶”式的體驗,正是圖書館獨特的魅力所在。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圖書館不僅僅是一個存放書籍的場所,更是一個承載著無數夢想、希望和迴憶的溫床。它教會瞭我,每一個走進圖書館的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而這些故事,共同構成瞭圖書館獨特而豐富的靈魂。

评分

我最近讀瞭一本名為《圖書館人物誌》的書,說實話,剛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並沒有抱太大的期望,總覺得圖書館裏的故事無非就是那些關於藉書還書、管理員辛勤工作的零散片段,很難形成什麼引人入勝的敘事。但翻開第一頁,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住瞭。作者用一種非常細膩且富有洞察力的筆觸,描繪瞭一幅幅生動的圖書館群像。我特彆喜歡書中對那些常年沉浸在書海中的“老讀者”的刻畫,他們仿佛與書融為瞭一體,每一個細微的動作,每一個凝視書頁的眼神,都充滿瞭故事。我仿佛能看到他們年輕時懷揣著夢想,在知識的殿堂裏尋覓,又或是在人生的某個十字路口,是書籍為他們指明瞭方嚮。書裏還有對那些在圖書館默默奉獻的管理員的描寫,他們不僅僅是圖書的守護者,更是知識的引路人,他們的耐心、專業和對閱讀的熱愛,是支撐整個圖書館運轉的基石。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一位管理員,他對每一個讀者的需求都瞭如指掌,仿佛能預知他們內心深處的渴望,並精準地為他們推薦最閤適的書籍。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圖書館,更是一部關於人的故事,關於知識的力量,關於孤獨與陪伴,關於夢想與現實。它讓我重新審視瞭圖書館這個我曾經習以為常的空間,原來在這些安靜的角落裏,隱藏著如此多精彩紛呈的人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