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榮獲2011年曾虛白先生新聞學術著作奬評審實錄。
本書以布迪厄場域概念與資本類型交換為主要理論進路,掌握颱灣新聞記者從戒嚴時期到解嚴後的專業行動軌跡。從承繼「文人辦報」民初報業曆史資産,到政治威權下的「侍從報業」格局,以迄於報禁解除後的商業資本競逐,作者透過豐富的理論資源與多樣的實地訪談,從報紙作為文化財貨的資本雙重性,來探討報業的競爭策略與生存適應之道,並引入世代概念,說明不同世代的新聞工作者必須麵對不同社會權力空間,也發展齣不同因應策略,從觀念與視角上拉開瞭颱灣新聞史研究的廣闊麵嚮,並提齣許多值得後續發展的重要綫索與研究方嚮。
作者簡介
黃順星
學曆: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博士
現職:世新大學捨我紀念館助理研究員
第一章緒論
第二章記者的迴歸
第三章知識份子的圖像
第四章專業化的文人
第五章颱灣新聞場域的變遷
第六章新聞作為誌業
第七章新聞作為職業
第八章結論
附錄
《記者的重量:颱灣政治新聞記者的想像與實作 1980-2005》這本書,對於我來說,不隻是一本關於新聞史的書,更是一部關於颱灣社會變遷的微觀史。1980年代,颱灣社會正經曆著轉型期,政治氛圍依然緊綳,但民間要求改革的聲音卻越來越大。在這股暗流湧動之中,政治新聞記者的角色,無疑是扮演著“傳聲筒”和“監督者”的雙重身份。我一直很好奇,當時的記者們,他們的“想像”中,對新聞採訪有著怎樣的理想?是秉持著揭露真相、服務公眾的信念,還是有著更復雜的動機?而“實作”的部分,更是讓人好奇。在那個資訊不發達,且政治人物的言行受到嚴格包裝的年代,記者們是如何突破重圍,獲取一手訊息的?書中是否提到瞭,記者們在採訪過程中,如何麵對官方的阻撓、信息的封鎖,甚至人身威脅?書中描繪的“重量”,我想不僅僅是指採訪的睏難度,更包含瞭記者們內心的道德掙紮,以及如何在兩難的境地中做齣選擇。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分享一些具體的採訪案例,那些當年轟動一時的新聞事件,其背後記者們付齣的努力與承擔的風險,一定非常驚心動魄。這本書,提供瞭一個獨特的視角,讓我們從新聞從業者的眼睛,重新審視那段波瀾壯闊的颱灣歷史。
评分這本《記者的重量:颱灣政治新聞記者的想像與實作 1980-2005》光看書名就足夠引人入勝,尤其對於像我一樣,一路見證瞭颱灣民主化進程的讀者來說,那段時期的新聞界扮演的角色,以及記者們背後的故事,一直是我非常好奇的。1980年代到2005年,這二十多年的時間,可以說是颱灣政治光譜最劇烈變動的年代,從威權走嚮民主,從一黨獨大到多元競爭,新聞媒體在這其中無疑是推波助瀾的關鍵力量。我特彆想知道,在那個信息相對不那麼爆炸,但信息管製卻又依然存在的年代,記者們是如何思考自己的職業定位?他們筆下的“真相”是如何被建構、被傳播的?書名中的“想像”和“實作”這兩個詞,讓我覺得它不隻是在記錄事件,更深入到瞭記者們內心的掙紮與選擇。他們是否有過對現實的無奈,但又必須在夾縫中求生存的時刻?書裏會不會提及那些在鎂光燈背後,默默付齣,卻又承受著巨大壓力的記者們?那些曾經為我們揭露黑幕、傳遞重要信息的麵孔,他們當時的想法究竟是怎樣的?我迫不及待地想從書中一窺究竟,瞭解他們如何在時代的浪潮中,以筆為武器,試圖記錄下屬於我們這片土地上,最真實的聲音。
评分《記者的重量:颱灣政治新聞記者的想像與實作 1980-2005》書名本身就充滿瞭引人遐思的意境,尤其對於我們這些見證瞭颱灣近幾十年政治風雲變幻的普通讀者來說,書中所描繪的1980至2005年這段時期,正是颱灣社會最精彩、也最動蕩的年代。政治新聞記者,無疑是記錄並參與這段曆史的重要群體。我一直對媒體在社會轉型中的角色深感興趣,而這本書似乎正提供瞭這樣一個深入的視角。書名中的“想像”與“實作”,讓我對記者們的內心世界産生瞭極大的好奇。他們是如何“想像”一個理想的新聞工作狀態?在那個信息流動受到諸多限製,同時又充斥著各種政治角力的時代,他們又是如何“實作”自己的採訪任務?我期待書中能展現記者們麵對來自不同政治陣營、不同權力階層的壓力時,是如何斡鏇、如何判斷、如何在有限的空間裏追求所謂的“真相”。或許書中會提及,記者們如何在個人情感與職業操守之間找到平衡點,如何在採集新聞的同時,也承擔著不被理解甚至被抹黑的風險。我希望透過這本書,能夠更深刻地理解,那些曾經齣現在報章雜誌、電視螢幕上的麵孔,他們背後所付齣的代價,以及他們如何以自己的方式,塑造瞭我們對那個時代的集體記憶。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新聞的著作,更是一部關於颱灣社會變遷中,一群特殊人群的奮鬥史。
评分讀完《記者的重量:颱灣政治新聞記者的想像與實作 1980-2005》,我最大的感受是,原來新聞工作的“重量”遠比我想象的來得沉甸甸。1980到2005這段時間,正是颱灣政治從威權體製逐步走嚮自由民主的關鍵時期,而政治新聞記者,則是在這場巨變中最前綫的觀察者與記錄者。我一直覺得,我們今天所擁有的相對自由的媒體環境,是無數前輩記者用血汗甚至生命換來的。這本書,仿佛為我打開瞭一扇窗,讓我得以窺探那些記者們在麵對來自官方、政黨、甚至黑道的壓力時,是如何在“採訪”這個動作背後,進行著一場場與自我良知、與職業倫理的搏鬥。書名中的“想像”與“實作”,精準地道齣瞭他們的處境。他們腦海中構築的“新聞理想”,與現實中為瞭採到新聞、完成報導所必須採取的“實際行動”,之間的張力,想必是刻骨銘心的。尤其是在解嚴初期,媒體蓬勃發展,但也魚龍混雜,記者們如何在百傢爭鳴中保持專業性,如何過濾訊息,如何求證,這些“實作”的過程,都是值得我們深入瞭解的。我甚至覺得,這本書與其說是寫給新聞界人士,不如說是寫給所有關心颱灣社會發展、關心我們共同曆史的讀者,它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新聞自由並非憑空而來,而是有其沉重的代價和不為人知的艱辛。
评分這本書,《記者的重量:颱灣政治新聞記者的想像與實作 1980-2005》,對我這個非新聞科班齣身的讀者而言,打開瞭認識颱灣政治記者群像的一扇重要窗口。1980到2005年,這三十年正是颱灣從戒嚴走嚮民主,社會結構快速變遷的時期,而政治新聞記者,無疑是這劇烈變革中最活躍、也最受關注的角色之一。我一直覺得,媒體的報導,深深影響著我們對於政治事件的認知與判斷。那麼,在那個信息管道相對單純,但政治力量卻又異常強大的年代,記者們是如何操作的?書中的“想像”,或許代錶瞭他們對職業的期許,對新聞價值的追求,對真相的渴望。而“實作”,則更貼近現實,是他們在執行任務時,所麵臨的種種挑戰與策略。我迫切想知道,記者們在採訪過程中,是如何平衡“客觀性”與“主觀性”的?他們有沒有因為個人立場、所屬媒體的政治傾嚮,而影響瞭採報導的方嚮?書裏會不會有一些關於採訪策略的描寫,比如如何與政治人物建立關係,如何從各種消息來源中交叉比對訊息,以及如何在壓力下堅守原則?我尤其好奇,在這段時期,颱灣的新聞倫理是如何逐步建立與演變的,而記者們在其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這本著作,不隻是在梳理曆史,更是在挖掘每一個新聞背後,記者們所付齣的心血與承受的無形壓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