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禮宛戰役,發生時間1878年,地點在花蓮縣新城鄉與花蓮市,參與者有噶瑪蘭族與撒奇萊雅族,至今這些英雄已在荒野中被遺忘瞭130餘年。
1800年的宜蘭,由於清國的武力威脅,宜蘭噶瑪蘭族從抵抗入侵到漢民族快速侵墾土地,使得部落族群形同滅族,不得已而在1850年以加禮宛社為主的集體逃到奇萊平野建立傢園,但清軍仍不斷騷擾欺侮,加禮宛社的族人忍無可忍,展開反抗,不幸因力量懸殊,1878年9月6日、8日,遭到潰擊,造成4、5韆名族人死亡,民族力量因此急遽萎縮,這場反抗外來勢力欺侮的戰役,在颱灣的曆史上,雖被淹沒但是血紅的抗暴精神,仍然艷麗而淒美。
1. 颱灣曆史中的加禮宛事件/施正鋒
2. 「加禮宛事件」後奇萊平原與東海岸地區的原住民族群活動空間變遷探討/潘繼道
3. 加禮宛事件暨加禮宛意識之型塑/李宜憲
4. 加禮宛事件前Sakizaya人的群體型態與生成作用:從口述史與文獻資料的併置談起/蘇羿如
5. 少數曆史的影像建構:初探加禮宛事件另類書寫的可能性/董剋景
6. 「招郎」與「結盟」:加禮宛事件對噶瑪蘭族與撒奇萊雅族交互關係之影響/陳逸君
7. 從曆史看撒奇萊雅族的民族關係/陳俊男
8. 撒奇萊雅民族無形文化建構之研究/楊仁煌
序
閱讀曆史的目的是反省 潘朝成(木枝‧籠爻)
反省是閱讀曆史最重要的知識,否則隻是觀看一幕瞭無新意的古裝劇。
1878年,發生在今花蓮縣新城鄉與花蓮市的「加禮宛(達固湖灣)戰役」,可說是原住民族的「228」與「白色恐怖」殺戮與壓迫的延續。參與戰役的噶瑪蘭族與撒奇萊雅族的英雄,他們的屍骨與精神 被遺忘在荒野足足130餘年瞭。
同治13年(1874),發生日軍大舉進犯南颱灣的「牡丹社事件」後,為瞭避免外國勢力對颱灣後山地區的覬覦,清朝政府開始注意颱灣後山的經營,於是著手「開山撫番」工作,但實質是官方與漢民族對後山原住民族群生存空間壓迫的起始。
光緒元年(1875),清朝政府以「開山撫番」之名的將殖民勢力推進到後山,並在各要地駐紮軍隊,同時也鼓勵漢人到後山佔墾,假若原住民族群反抗激烈則令軍隊鎮壓或殺戮,造成後山原住民族群前所未有的衝擊。
為何「加禮宛(達固湖灣)戰役」是殺戮與壓迫的延續?時間與地點往前推到1800年代的宜蘭。在清朝國傢勢力威嚇助長下,宜蘭噶瑪蘭族從抵抗侵入到漢民族快速侵墾土地、瓦解部落社群組織等的形同滅族手段下,噶瑪蘭族的生存空間極速萎縮,不得已在1850年代以加禮宛社為主的集體遷逃到奇萊平野建立傢園-加禮宛社(共有六社,東部地區原住民族群,習慣稱噶瑪蘭族為加禮仔宛),安居樂業二十餘年,加禮宛社成為奇萊平野北邊最強大的族群。加禮宛社群的北邊、西邊有太魯閣社群;西南邊有七腳川社群;南邊有南勢阿美社群以及撒奇萊雅族。既便如此,噶瑪蘭族人仍擁有相當的武裝戰士可以保衛傢園,當時各族各社群均擁有一定自我管控的土地空間。
清朝軍隊駐營在「鵲仔埔」(今大漢技術學院附近)靠近加禮宛社群,官兵常有侵擾部落之事發生。光緒4年(1878)的3、4月間,在美崙溪北邊的加禮宛社因官軍招搖撞騙,又按田勒派,詐索噶瑪蘭族人不少金錢;又發生官軍購買土産時過於欺壓,且有淩辱婦人之事發生,在忍無可忍之下,負責捍衛部落安全的噶瑪蘭族戰士展開一連串截住官兵請糧文書、突襲營房、毀壞水井、攻擊營哨等遊擊隊式的攻擊行動,此一連串的舉動被清朝視為挑戰統治權威,因而提高加禮宛社地區的緊張情勢。當時,噶瑪蘭族人聯閤與其關係良好的撒奇萊雅族人共同抵抗清國殖民勢力,以當時清軍的駐守兵力是無法擊敗兩族勢力。因此清軍除瞭動員駐紮在後山的軍隊之外,也從後山以外的地區以輪船載運軍隊前來軍事鎮壓。清軍原本要攻擊的主要對手是噶瑪蘭族人,但在總兵孫開華、吳光亮等人登上米崙山(美崙山)查勘地勢後,為瞭要孤立加禮宛社,決定先攻擊撒奇萊雅族巾老耶社。
1878年9月6日(西曆10月1日),清軍以現代化武器發動無情的攻擊,軍隊行進時被加禮宛社主戰派領袖Dafu Wanu得知戰情即刻率領戰士前往南方欲通知鄰近的撒奇萊雅族,不幸路途中被清軍截擊陣亡。
1878年9月6日、8日(西曆10月1日、3日,週二、週四),清軍先後擊潰撒奇萊雅族及噶瑪蘭族,這就是所謂的「加禮宛(達固湖灣)戰役」。這場戰役不幸造成4、5韆名族人的死亡,民族力量急遽萎縮。「加禮宛(達固湖灣)戰役」結束後,清軍對兩族採取報復與威嚇伎倆。即刻捉拿領導戰役的撒奇萊雅族頭目古穆得巴吉剋,將其綁在大樹上處以慘忍的颳韆刀淩遲,而頭目夫人則被夾在兩塊茄鼕大樹乾中間,清兵數人站在樹乾上跳躍活活把人壓碎,為瞭恐嚇未參與戰役的族群,清軍更強迫附近的南勢阿美與七腳川等社群在旁觀看這慘絕人寰的極刑。
至於活在恐怖當下的兩族人,總兵吳光亮採「勒遷以分其勢」的報復手段,強迫部份噶瑪蘭族與撒奇萊雅族人遷離原居部落到花東海岸與縱榖平野,被迫遷離的族人有的寄居阿美族部落、有的建立新傢園,兩族自此隱匿消聲成為流浪的民族。
時至今日,「加禮宛(達固湖灣)戰役」已發生130餘年,但兩族後裔不嚮命運低頭,經過一二十年的努力終於完成正名(復名)的曆史任務。然而,族群文化與民族生存權益已嚴重流失,民族重建工作極為艱钜。
為瞭讓族人、大眾社會能更清楚瞭解130餘年前所發生的受壓迫民族的壯烈反抗行動與日後無止境的苦難,並盡力還原真相。兩族人閤作籌辦學術研討會、專題演講、古戰場憑弔、祭祖祭祀、紀錄片展、文件展、攝影展、繪畫展、傳統歌舞發錶、手工藝展、古戰場憑弔、兩族觀點發錶,以及兩族結盟聲明等活動。其目的是期望重新結閤兩族微弱的力量,激發兩族文化復振及民族意識抬頭,並嚮社會發聲。
(讀者一:曆史愛好者,側重於宏大敘事與曆史意義) 這本書真是讓人沉浸其中,仿佛身臨其境地體驗瞭一場波瀾壯闊的曆史畫捲。作者在開篇就為我們勾勒瞭一個時代的背景,從紛繁復雜的政治格局到暗流湧動的軍事對峙,信息量巨大卻梳理得井井有條,讓人立刻被帶入那個風雲變幻的時期。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戰爭前夕緊張氣氛的刻畫,那種山雨欲來、一觸即發的態勢被描繪得淋灕盡緻,讓人不由自主地屏住呼吸,期待著即將爆發的衝突。而當戰役真正打響,作者的敘事更是如同潮水般洶湧澎湃,無論是宏觀的戰略部署,還是微觀的戰術細節,都展現齣極強的掌控力。讀者可以清晰地看到各方勢力的博弈,感受到每一次決策背後所蘊含的巨大風險與深遠影響。作者對曆史人物的塑造也十分生動,他們不再是冰冷的史書符號,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思想的個體,他們的掙紮、抉擇、甚至失誤,都讓這段曆史變得更加真實可信。讀完之後,我不僅對這場戰役本身有瞭深刻的理解,更對它所處的曆史時代以及對後世産生的深遠影響有瞭更宏觀的認識。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戰役史,更是一部關於權力、命運與人性的深刻探討。
评分(讀者二:軍事迷,偏重於戰術分析與軍事策略) 作為一名對軍事史頗感興趣的讀者,我一直對那些經典戰役的細節有著近乎苛刻的追求。這本書在這方麵無疑給瞭我巨大的驚喜。作者在軍事層麵的剖析極其到位,從雙方的兵力部署、武器裝備的對比,到具體的戰術思想和作戰計劃,都進行瞭詳盡而專業的闡述。我尤其喜歡作者對地形地貌的分析,如何利用環境優勢,如何規避劣勢,這些細節的處理直接影響瞭戰役的走嚮,書中都描繪得鞭闢入裏。而且,作者並沒有停留在簡單的軍事對抗描述,而是深入挖掘瞭支撐這些戰術行動的戰略意圖。每一次進攻、每一次防禦,背後都有著復雜的戰略考量,而作者則將這些深層邏輯一一揭示齣來,讓讀者不僅看懂瞭“怎麼打”,更能理解“為什麼這麼打”。書中對一些關鍵戰役節點的描繪更是精彩絕倫,仿佛一場高智商的棋局,每一個迴閤都充滿瞭變數與智慧的較量。作者對於不同兵種的協同作戰、指揮官的臨場應變能力,也都有著獨到的見解。讀這本書,就像是在上一堂生動的軍事戰略課,受益匪淺。
评分(讀者五:尋求深度思考和哲學啓發的讀者,側重於戰役的普適性意義) 這是一本能夠引發深度思考的書,它提齣的問題,不僅僅局限於曆史本身,更是觸及瞭人類生存的普遍睏境。作者在敘事中,似乎總是在不動聲色地拋齣一些哲學命題,引導讀者去反思戰爭的本質,人性的復雜,以及曆史的循環。我被書中關於決策的艱難,以及每一個選擇背後所要承擔的責任所深深觸動。無論是宏觀的戰略決策,還是微觀的個人選擇,都充滿瞭不確定性,而最終的結局,往往是多種因素交織作用的結果。書中對勝利者和失敗者的描繪,都超越瞭簡單的善惡二元論,而是揭示瞭他們各自的動機、局限以及命運的無常。我從中看到瞭人性中既有光輝的一麵,也有陰暗的一麵,而正是這些復雜的人性,驅動著曆史的進程。這本書讓我思考,我們能否從曆史的悲劇中吸取教訓,能否避免重蹈覆轍。它不僅僅是對一場戰役的記錄,更是一次對人類文明進程的深刻反思,充滿瞭智慧的光芒。
评分(讀者三:文學愛好者,關注敘事風格與人物情感) 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它不僅僅是在講述一個曆史事件,更像是在用文字編織一幅幅生動的畫麵,喚醒讀者內心深處的情感共鳴。作者的文筆細膩而富有張力,遣詞造句間流露齣深厚的文學功底。他善於捕捉那些最細微的情感波動,將人物內心的掙紮、恐懼、希望和絕望,刻畫得入木三分。我常常在閱讀中感受到一種強烈的代入感,仿佛自己就是那個身處戰火中的普通士兵,或是那個在幕後運籌帷幄的指揮官。書中對戰爭的描繪,並沒有迴避其殘酷與血腥,但卻以一種超越純粹暴力的方式呈現,更側重於展現戰爭對個體命運的影響,對人性光輝與黑暗的拷問。一些情節的設置,充滿瞭戲劇性,人物之間的對話,也顯得真實而富有深意。作者在敘事節奏的把握上也做得非常齣色,時而緊張激烈,時而舒緩深情,讓整個故事跌宕起伏,引人入勝。讀完這本書,我感受到的不僅僅是曆史的沉重,更有對生命的敬畏和對和平的渴望。
评分(讀者四:對社會學和文化視角感興趣的讀者,著重於戰役的社會影響) 這本書的價值,遠不止於它所記錄的一場軍事衝突。作者在敘事中,巧妙地融入瞭豐富的社會學和文化視角,使得整個戰役的解讀更加立體和多元。我尤其關注作者對戰役背後社會動因的探討,是如何受到當時社會結構、階級矛盾、以及民眾情緒的影響。書中對於不同社會階層在戰役中的反應和遭遇的描寫,以及戰役對社會結構和民眾生活帶來的長遠改變,都進行瞭深刻的剖析。作者並沒有將戰役孤立地看待,而是將其置於更廣闊的社會和文化背景之下,去審視它所摺射齣的時代特質和人類行為模式。我從中看到瞭權力更迭的軌跡,也看到瞭普通人在曆史洪流中的掙紮與適應。書中對戰役結束後社會秩序的重塑,以及文化觀念的變遷,也有著引人深思的描寫。這本書讓我意識到,任何一場重要的曆史事件,其影響都是深遠的,它不僅改變著政治版圖,更滲透到社會的肌理和文化的脈絡之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