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覽會的政治學

博覽會的政治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Shunya Yoshimi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1851年,在倫敦舉辦的萬國博覽會,展示了現代工業生產出來的大量商品,也引發了大眾的狂熱。

  博覽會既是消費文化的廣告機制,也是大眾娛樂的遊興對象,同時還是帝國主義的宣傳設備。

  這種場域進到新興國家日本,成為了曖昧模糊的存在物。

  本書以博覽會為鏡,試著剖析:現代所編織的「視線」如何逼近、「力量」如何運作。

本書特色

  請敞開胸懷、縱情想像,不要局限於書名的「博覽會」。

  在台灣、在歡欣鼓舞的慶典氣氛中,國家的財政收入也隨著煙火燦爛消逝。跨年、燈會、○○祭、○○文化節、○○運動會……各種政府舉辦的慶典活動,早已成為首長、官員們炫耀政績的必要做為,而且一屆要比一屆更花錢,即使財政短絀,也要拼場面、鬥熱鬧。另一方面,民間公司拿了優惠條例的好處,尾牙當然要盛大、藝人要獻唱、獎金要上億,不只要讓股東以為我賺錢,更怕台灣沒人知道我賺大錢。其他廠商也動不動就來個車展、書展、資訊展、旅遊展、婚紗展、家舉展……,原本具有展示成果、展望創新的所謂「展覽」,早已被削價競爭、傾銷庫存的商業邏輯淹沒。

  在這種集體動員的儀式與慶典中,國家、資本家與大眾有各自的盤算與期待,但從來沒人深究誰將受到傷害,而這本書正是要拆解這之間的權力運作與拉扯。所以看完本書,下次看到○○祭的宣傳時,除了活動內容,不妨細看主辦單位、贊助廠商,說不定活動背後的意涵與角力,比台上表演還精彩咧!

作者簡介

吉見俊哉 Shunya Yoshimi

  東京大學大學院情報學環教授、東京大學新聞社理事長;曾任東京大學社會情報研究所教授(學科已重組)、情報學環學環長。東京大學教養學部社會學研究科博士課程單位取得退學。學術專長為社會學、文化研究。研究領域包括視聽眾研究、全球化、技術的社會建構、大眾文化等。主要著作『都市的□□□□□□□□』(1987/2008)、『□的資本主義』(1995)、『□博幻想:戰後政治的□縛』(2005)、『親米□反米——戰後日本的政治的無意識』(2007)、『□□□□日本近現代史(9──□□□戰後社會)(2009)等,另有合編著書刊數十冊。

譯者簡介

蘇碩斌

  國立陽明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院副教授,臺灣大學社會學博士,曾任教世新大學社心系。學術專長為文化、都市、休閒、媒介等領域,著有《看不見與看得見的臺北》,譯有《基礎社會學》(合譯)、《媒介文化論》。

李衣雲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助理教授,日本東京大學人文社會系研究科博士,學術專長為大眾文化、歷史與記憶等。著有《私�漫畫�同居物語》,譯有《後現代性》(合譯)。

林文凱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臺灣大學社會學博士。學術專長為臺灣經濟史、臺灣法律史、歷史社會學等,著有《對西方社會學思想的反思》(合著),期刊論文〈地方治理與土地訴訟〉,譯有《後現代性》(合譯)等。

陳韻如

  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處助理研究員,臺灣大學藝術史博士,日本東京大學美術史學研究室研修。學術專長中國書畫史、宮廷收藏等領域,著有《造型與美感──繪畫的發展:看得見的過去》。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致臺灣版讀者 吉見俊哉
推薦序 政治大學歷史系教授 / 呂紹理
臺灣譯者說明 蘇碩斌

序 章  名為博覽會的現代
1 被「發現」的世界
2 博物學視線的壯大
3 關於博覽會的政治學

第1章  水晶宮的誕生
1 從革命祭典到博覽會
2 名為水晶宮的巨大溫室
3 被觀覽的商品世界
4 以奇觀為消費對象的大眾
5 轉變中的見世物都市

第2章  博覽會都市的形成
1 第二帝國與萬國博覽會
2 艾菲爾鐵塔與世界觀光
3 工業的宮殿、消費的宮殿
4 作為博覽會都市的巴黎
5 蔓延的博覽會都市

第3章  文明開化與博覽會
1 日本人看萬國博覽會
2 明治日本與博覽會的思想
3 視線中的現代性再編
4 民眾之間的內國勸業博覽會
5 博覽會、勸工場、百貨公司

第4章  演出的消費文化
1 作為見世物的博覽會
2 被展示的家庭生活
3 百貨店中的博覽會
4 電鐵.報社與博覽會
5 博覽會攬開屋的出現

第5章  帝國主義的祭典
1 博覽會場中的殖民地
2 白城與中途街樂園
3 作為「帝國」的美國
4 持續增殖的「帝國」視線
5 日本主義與帝國主義

第6章  轉變的博覽會空間
1 名為大阪萬博的「祭典」
2 大眾傳播媒體的民眾動員
3 企業展覽館與未來都市
4 商業主義中的「未來」
5 從萬國博覽會到主題樂園

終 章  博覽會與文化的政治學
1 帝國主義、消費社會、大眾娛樂
2 作為權力機制的博覽會
3 朝向「奇觀」的社會理論

後記
主要參考書目
索引

圖書序言

序章 第3節

3 關於博覽會的政治學

從大航海時代到博物學時代的進展,也就是博物館和動植物園的系統化與公開化的進展。在這種重層歷史過程的前提下,歐洲各國將博物學視線場域,當成新的資本主義意識形態機制,從而親自下場演出,博覽會的時代也就出現在這個時刻。博物館、植物園、動物園所發展的視覺制度,被博覽會利用工業技術加以發揚光大,並總結在奇觀(spectacle)的形式之中。就如下一章的討論,這個趨勢的先驅就是法國。延續革命慶典的興奮,1798年巴黎開辦首次產業博覽會,之後不斷有產業博在巴黎舉行,這個趨勢當然不只法國國內風行,也擴展到歐洲各地。1851年,倫敦舉辦了歷史上第一次萬國博覽會(也就是日本習稱的「萬博」),宣告真正的博覽會時代來臨。自此以後,1855年的巴黎萬博、1862年的倫敦萬博、1867年的巴黎萬博、1873年的維也納萬博、1876年的費城萬博、1878年的巴黎萬博、1889年的巴黎萬博、1893年的芝加哥萬博、1900年的巴黎萬博、1904年的聖路易萬博、1915年的舊金山萬博、1933年的芝加哥萬博、1937年的巴黎萬博、1939年的紐約萬博,19世紀到20世紀的歐美,就是將萬國博覽會當作最重要的國家慶典的全盛期。這個趨勢不久也波及日本,19世紀末以降的博覽會實際上舉辦有多頻繁,從表1中可以看得很清楚。

從19世紀到20世紀博覽會時代的展開,在第一章將有更具體的介紹,這個序章的最後,將簡單說明本書對於一連串博覽會是採取什麼樣的觀點來研究。關於博覽會,在日本已有各種論點的研究成果。首先,從技術史觀點來理解博覽會歷史的,已有吉田光邦為主的研究成果。吉田光邦等人的研究,確實已將日本的博覽會歷史進行了扎實的通史性研究。11第二,從建築史和設計史觀來理解博覽會,也有不少學者關注過,例如1851年倫敦萬博的水晶宮、1889年巴黎萬博的艾菲爾鐵塔、1900年巴黎萬博的新藝術(Art Nouveau)、1925年巴黎裝飾博覽會的裝飾藝術(Art Deco)。其中,也有學者研究過19世紀末萬國博覽會的日本展示和歐美日本主義〔ジャパニズム〔Japanism或Japonism〕)的流行。另外,博覽會的意義、效果與工業發達史的關係,也有不少經濟史方面的研究作品。這些過去有關博覽會研究的主流,可以見到很多饒富意義的成果。

然而,本書與過去研究的觀點有所不同。前述研究的取向大都將博覽會定位在技術、設計與工業發展史的一環;也就是說,他們思考的是以技術發展史、建築設計及工業設計發展史、工業經濟發展史中的技術、經濟與風格演進,來看待博覽會扮演什麼角色。因此,他們的焦點也就是那些使用新技術的展示品、展場的設計創意、製造廠商的角色等等。相對的,本書的企圖不在描述博覽會的客觀事實發展史,而在於捕捉聚集於博覽會的人們擁有的社會性體驗的歷史。亦即,在博覽會的場域中,哪些人被吸引?什麼事物被看見?什麼感覺被觸發?人們的經驗結構在博覽會時代發生了什麼變化?這些都是本書要探索的問題。因此本書討論的焦點,也就不是個別的展品和展場,而是由展品和展場所編織出來的世界圖像,以及這個圖像被接受的過程。

本書的焦點雖在描述博覽會這個同時代的人所共同接受的社會經驗,但這種社會經驗絕非由博覽會場參觀者自由決定。由前述的說明應可清楚看到,打從成立的一開始,博覽會就是一種國家和資本共同演出、人民被動吸引和接受的制度性存在。如果博覽會是一場被演出的文化性文本,前來參加的人群就是作者,在上述文本中自由投射自我意識的故事。然而,這個文本是在一種由編劇家打造結構、提供上演的條件下成立。這個編劇家,最重要的當然就是現代國家本身,同時還有包含了眾多企業家和巡迴表演師(興行師)、大眾媒體、旅行社的複合結構體。但是,博覽會的經驗結構也絕非這些編劇企畫者可以片面決定。在博覽會的場域中,移動自己的身體前去參加的人們,仍然是這個特殊經驗的最終表演者。因此,博覽會可說是由作為編劇家的國家和資本、巡迴表演師的各種演出過程,以及作為演員的入場者的各種觀賞活動,三者複雜交錯、編織而被上演的多層次文本。

圖書試讀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