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覽會的政治學

博覽會的政治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Shunya Yoshimi
圖書標籤:
  • 博覽會
  • 政治學
  • 曆史
  • 文化
  • 社會學
  • 展覽
  • 國際關係
  • 政治史
  • 公共政策
  • 城市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1851年,在倫敦舉辦的萬國博覽會,展示瞭現代工業生産齣來的大量商品,也引發瞭大眾的狂熱。

  博覽會既是消費文化的廣告機製,也是大眾娛樂的遊興對象,同時還是帝國主義的宣傳設備。

  這種場域進到新興國傢日本,成為瞭曖昧模糊的存在物。

  本書以博覽會為鏡,試著剖析:現代所編織的「視綫」如何逼近、「力量」如何運作。

本書特色

  請敞開胸懷、縱情想像,不要局限於書名的「博覽會」。

  在颱灣、在歡欣鼓舞的慶典氣氛中,國傢的財政收入也隨著煙火燦爛消逝。跨年、燈會、○○祭、○○文化節、○○運動會……各種政府舉辦的慶典活動,早已成為首長、官員們炫耀政績的必要做為,而且一屆要比一屆更花錢,即使財政短絀,也要拼場麵、鬥熱鬧。另一方麵,民間公司拿瞭優惠條例的好處,尾牙當然要盛大、藝人要獻唱、奬金要上億,不隻要讓股東以為我賺錢,更怕颱灣沒人知道我賺大錢。其他廠商也動不動就來個車展、書展、資訊展、旅遊展、婚紗展、傢舉展……,原本具有展示成果、展望創新的所謂「展覽」,早已被削價競爭、傾銷庫存的商業邏輯淹沒。

  在這種集體動員的儀式與慶典中,國傢、資本傢與大眾有各自的盤算與期待,但從來沒人深究誰將受到傷害,而這本書正是要拆解這之間的權力運作與拉扯。所以看完本書,下次看到○○祭的宣傳時,除瞭活動內容,不妨細看主辦單位、贊助廠商,說不定活動背後的意涵與角力,比颱上錶演還精彩咧!

作者簡介

吉見俊哉 Shunya Yoshimi

  東京大學大學院情報學環教授、東京大學新聞社理事長;曾任東京大學社會情報研究所教授(學科已重組)、情報學環學環長。東京大學教養學部社會學研究科博士課程單位取得退學。學術專長為社會學、文化研究。研究領域包括視聽眾研究、全球化、技術的社會建構、大眾文化等。主要著作『都市的□□□□□□□□』(1987/2008)、『□的資本主義』(1995)、『□博幻想:戰後政治的□縛』(2005)、『親米□反米——戰後日本的政治的無意識』(2007)、『□□□□日本近現代史(9──□□□戰後社會)(2009)等,另有閤編著書刊數十冊。

譯者簡介

蘇碩斌

  國立陽明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院副教授,颱灣大學社會學博士,曾任教世新大學社心係。學術專長為文化、都市、休閑、媒介等領域,著有《看不見與看得見的颱北》,譯有《基礎社會學》(閤譯)、《媒介文化論》。

李衣雲

  國立政治大學颱灣史研究所助理教授,日本東京大學人文社會係研究科博士,學術專長為大眾文化、曆史與記憶等。著有《私�漫畫�同居物語》,譯有《後現代性》(閤譯)。

林文凱

  中央研究院颱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颱灣大學社會學博士。學術專長為颱灣經濟史、颱灣法律史、曆史社會學等,著有《對西方社會學思想的反思》(閤著),期刊論文〈地方治理與土地訴訟〉,譯有《後現代性》(閤譯)等。

陳韻如

  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處助理研究員,颱灣大學藝術史博士,日本東京大學美術史學研究室研修。學術專長中國書畫史、宮廷收藏等領域,著有《造型與美感──繪畫的發展:看得見的過去》。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緻颱灣版讀者 吉見俊哉
推薦序 政治大學曆史係教授 / 呂紹理
颱灣譯者說明 蘇碩斌

序 章  名為博覽會的現代
1 被「發現」的世界
2 博物學視綫的壯大
3 關於博覽會的政治學

第1章  水晶宮的誕生
1 從革命祭典到博覽會
2 名為水晶宮的巨大溫室
3 被觀覽的商品世界
4 以奇觀為消費對象的大眾
5 轉變中的見世物都市

第2章  博覽會都市的形成
1 第二帝國與萬國博覽會
2 艾菲爾鐵塔與世界觀光
3 工業的宮殿、消費的宮殿
4 作為博覽會都市的巴黎
5 蔓延的博覽會都市

第3章  文明開化與博覽會
1 日本人看萬國博覽會
2 明治日本與博覽會的思想
3 視綫中的現代性再編
4 民眾之間的內國勸業博覽會
5 博覽會、勸工場、百貨公司

第4章  演齣的消費文化
1 作為見世物的博覽會
2 被展示的傢庭生活
3 百貨店中的博覽會
4 電鐵.報社與博覽會
5 博覽會攬開屋的齣現

第5章  帝國主義的祭典
1 博覽會場中的殖民地
2 白城與中途街樂園
3 作為「帝國」的美國
4 持續增殖的「帝國」視綫
5 日本主義與帝國主義

第6章  轉變的博覽會空間
1 名為大阪萬博的「祭典」
2 大眾傳播媒體的民眾動員
3 企業展覽館與未來都市
4 商業主義中的「未來」
5 從萬國博覽會到主題樂園

終 章  博覽會與文化的政治學
1 帝國主義、消費社會、大眾娛樂
2 作為權力機製的博覽會
3 朝嚮「奇觀」的社會理論

後記
主要參考書目
索引

圖書序言

推薦序
政治大學曆史學係教授
呂紹理

  《博覽會的政治學》這本書,是我在撰寫《展示颱灣》時深受啓發的作品。本書不但提供瞭我觀察日本博覽會曆史的基本綫索,更引領我注意博覽會與消費社會、大眾文化之間的相互關係。受益受惠於這本書甚多,是以蘇碩斌教授將此書譯成中文初稿時,我非常興奮,也很榮幸在此嚮讀者們鄭重推薦。

  本書作者吉見俊哉是東京大學大學院情報學環教授,為日本著名的社會學與文化研究學者,他的另一本《媒介文化論》也已由群學齣版,颱灣的讀者也許對他並不陌生。早在1992年吉見教授即齣版瞭《博覽會政治學》一書。這本書裏所提到的博覽會,對長久以來具有豐富籌展各種規模不等博覽會的日本而言,不是什麼新鮮事,例如,1970年即有戰後第一次,也是日本史上第一次的萬國博覽會於大阪舉行,或如1985年的築波博覽會。除瞭一般經驗所及的博覽會,學界探究此種展示活動的作品也不絕如縷。例如早在1930年代,即有永山定富寫過有關博覽會的書,或如1970年山本光雄也齣版瞭有關如何籌備萬國博覽會的專書。這兩本書大體上屬實務操作之大成。1981年,也就是本書日文原版齣版的前九年,日本另一位著名的曆史學者吉田光邦在日本文部省科研經費贊助下,推動瞭為期三年有關萬國博覽會的研究,以較學術的眼光探討博覽會在政治、經濟、文化、美學等層麵,並且陸續在1985-1986年間,齣版瞭該計畫的初步研究成果,包括《圖說萬國博覽會史》和《萬國博覽會研究》(兩書皆為京都思文閣齣版)等專書和論文集。

  然而,盡管日本實務界及學者探討博覽會者不在少數,卻少有人能像本書作者吉見俊哉教授,透過傅柯式的「凝視」(gaze,或者本書所用的□□□□),開展齣異於往昔日本學者的角度,從一個嶄新的視野,不但迴顧過往百餘年的世界博覽會,還將眼光投射到更為深遠的曆史框架:五百年來「發現」思維與視綫所引動的「奇觀」視野,以及由此衍生齣無數的各種政治、社會乃至經濟文化體製上的巨烈變動。他指齣瞭博覽會和帝國建構、消費社會、大眾文化之間具有極為緊密的關係。循著這個視綫,吉見教授邀請讀者理解日本在過往曆史中所創造的各種博覽展示活動,必須放到此一發現視野及其所捲入的種種權力運作脈絡下來考量,如同他在〈後記〉中所言,他想要藉著如鏡中夢幻般的博覽會諸相,「在日常世界結構空間層次上,去揭露貫穿所謂『現代』的一種力量」。

  作為一個社會學者,吉見教授固然希望透過博覽會試圖建立「奇觀的社會理論」,不過這本書中仍有許多饒富興味的曆史場景重建與追索,使讀者不僅能具有理論意涵的透視,也能穿梭於時光隧道,一窺曆史上曾經齣現過的博覽會場景,增加讀者的臨場感;更能使吾人理解戰前的日本,如何在亦步亦趨學習歐美萬國博覽會的過程中,投射齣其渴望成為帝國的心願、醉心成為現代化國傢的夢想、追求奇觀現代都市生活空間與生活方式的曆史。這樣的視野及反省值得任何一位觀眾在觀看21世紀各種博覽展示活動時仔細思考。所以,當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開幕時,讀者們可以帶著這本書進入會場,透過吉見教授所提供的視野,仔細玩味在上海的這場博覽會。

譯者序
颱灣譯者說明
蘇碩斌

近現代譯名的琢磨

  一本譯著,串連著兩個語言的思想世界。而這本跨越諸多人文社會學科的《博覽會的政治學——□□□□□近代》,其譯著串連的卻不僅是兩個世界。日本與颱灣同樣受到歐美的思想哺育,也共同交錯著東亞的曆史命運,因此,將這本穿梭在歐美與東方、理論與曆史的學術著作譯為另一種語言,實則擠壓瞭深層的思想闆塊,也攪動瞭多重的學科疆界。

  換個方式來談。翻譯日文之愉悅,是很多概念有漢字錶述,輕易可用為中文;然而,翻譯日文之苦惱,也在於這些漢字錶述的概念,脈絡看似相同卻不然,以緻譯名的選用極度為難。原書副標題的「近代」,就是典型的苦惱譯名。

  「近代」的譯名如何苦惱?颱灣社會學有極重的歐美傳統,專注於觀察「現代」的社會型態,鮮少使用「近代」之名。社會學者認識的「現代」,就如紀登斯(Anthony Giddens)在《資本主義與現代社會理論》轉引艾剋頓爵士(Lord Acton)之言:「有一條明確而可見的綫,將歐洲的現代(modern age)與以前的時代區分開來。」紀登斯強調,「現代」的標記,就是18世紀末西歐的「兩個大革命」,亦即法國大革命與工業革命。

  兩個大革命,就一直是社會學的思考起點。資本主義、國民國傢、有機聯帶、科層體製,這些馬剋思、塗爾乾、韋伯以及之後社會學者思考的主題,都是在斷裂後的「現代」纔開展的社會型態;即使思想根源可以上溯啓濛時期或文藝復興。

  然而,社會學熟習的這條歐美社會學的「現代」之綫,若拿到漢字國度的其他學科來對話,卻有著難以溝通的麯摺。

  以日文的用語定義來看。根據辭書《□□苑》的解釋,「現代」是指日本史的太平洋戰爭敗戰後的時代;而「近代」則指日本史的明治維新之後、太平洋戰爭之前的時代。

  亦即,日本史認知的近現代,雖是西方啓濛現代性的産物,但卻因應曆史過渡的時間差而切割為「近代」及「現代」兩個階段。而颱灣史的近現代,或許由於研究對象的曆史過程與日本密切連結,因此斷代認知也近似日本史,亦即以殖民時期為近代,而以戰後時期為現代。

  然而中國史對近現代的認知,就復雜更多。1910年代日本就有中國史學傢內藤湖南提齣「唐宋變革論」,大膽指齣宋代因貴族製度崩壞造成官吏任用體係齣現、庶民地位流動、大眾文化成形,緻使中國曆史終結「中世」(medieval)而進入「近世」(modern),並以宋元為近世前期,明清為近世後期。這種說法經其弟子宮崎市定的接續補充,使唐宋變革參照到「世界史」層次,將中國宋代、西歐文藝復興列為「近世」,將日本明治維新、英國工業革命稱為「最近世」。這個「近世」亦即後來習稱的「近代」、最近世即為「現代」。

  畢竟中國並未齣現18世紀末西歐兩個大革命那樣明確的钜變,因此中國史的斷代爭論一直不斷。戰後兩岸史學傢編纂的中國近現代史,與內藤湖南推遠中國近代到西方之前的脈絡已大不相同,因而也切割齣各種「近代」,例如以明末耶穌會教士來華或清代鴉片戰爭為上限;以五四運動的1911年、或二戰勝利、或中共建立政權為下限。但不論「近代」的端點為何,中日學界論辯不休而懸稱的「內藤假說」,確實為中國史的史實研究留下深刻的史觀刀痕。簡單幾個錶述斷代的漢字,勢必牽扯背後的史觀,對應歐美字匯,問題恐怕更加混淆。因此,既有將近代及現代對應為modern及contemporary的用法,亦有仿照德文Neuzeit的概念,將近代及現代對應為early modern及modern,也有如社會學慣以premodern和modern來描述兩個時代的斷裂。

  這些跨學科、跨國彆的復雜脈絡,使本書日文原著的關鍵字「近代」在翻譯為中文時,充滿瞭漢字對應的苦惱。作者吉見俊哉使用的「近代」二字,當然不可能是颱灣學界普同理解的「近代」。譯者衡諸原著文脈,決定將原著「近代」一詞,還原為社會學傳統的modern來理解,因而多數「近代」在本譯著中譯為「現代」,隻有文意明確指涉日本史者,保留譯名為「近代」。另外,原著的重要概念「見世物」是日本庶民的一個曆史現象,但作者在本書中將這個現象提升為解釋大眾意識的理論概念,因此即使本詞匯是華文及颱灣社會所不熟悉,但在譯書仍保留原詞。這些考慮特彆在此說明,至盼讀者諒解與指教。

編輯體例安排

  日本學界在文化史、思想史的論述或譯著,都擁有令人羨慕的質量基礎,日本對人事物的譯名也高度統一,所以本書的日文原著提及的曆史事件、人物、地點、建築,都隻以片假名拼音,絕大多數未附西文原文。日本譯讀外文資料的豐厚背景,當然是颱灣遠遠不及。如何讓颱灣讀者像日本讀者一樣,得以親近作者提供的曆史事件、專有名詞、參考書目、思想背景,理應是譯介者不能旁貨之責。為此,颱灣譯本對部分原文提供「譯注」及專有名詞還原西文的作法,期使讀者既可取道日本,又能接軌西方。本書的體例安排說明如下:

  (1)日文專有名詞:原著齣現的日本人名或專有名詞,若漢字為本地可理解者,譯者均依習用名詞直譯,不再加註日文,必要時增加譯者注釋;原文若為特殊外來語,則加註兩種語言以利讀者理解。例如:日本主義(□□□□□□�〔Japanism或Japonism〕)。

  (2)西文專有名詞:原著以片假名錶示的西方專有名詞或特定概念,已由譯者還原為西文(英文或其他歐文)附加於譯名之後,並以英語世界流通的用法為主,不再列註日文譯音。例如:水晶宮(Crystal Palace)、傅柯(Michel Foucault)、奇觀(spectacle)等。

  (3)隨頁譯注:原著提及但未加詳述的西方人物、事件,以及日本讀者熟悉而不須解釋的人物、事件,本書均增加譯註說明(標示為、□□),以期本地讀者更易進入作者的思考脈絡。譯者注釋內容根據工具書(如《大英百科全書》及《□□苑》等)酌予改寫,不再逐條詳列齣處。

  (4)原注及參考書目:原著的注釋原列為書末,譯著移至各章末。參考書目則遵照原書安排列於書末,但改依本地學界習慣,日文書目依筆劃總數順序排列、西文書目依英文字母音序排列。

  (5)索引:原著並無任何索引,本書索引為譯者為方便讀者查詢另編,所列頁數均為颱灣譯版頁數。

譯著分工及謝詞

  本書由四名譯者協力完成。其中,序章、第一章、第二章初稿由蘇碩斌譯齣,第三章初稿由陳韻如譯齣,第四章、第五章初稿由李衣雲譯齣,第六章、終章初稿由林文凱譯齣。全書的內文校閱、文句潤飾、譯者注釋、索引製作由蘇碩斌執行。

  本書的四名譯者,都活在颱灣愈益嚴苛的學術環境中,也深知翻譯作品沒有學術積點的無奈,閤力翻譯無非是希望減低無奈的痛楚。在這種壓力下,翻譯時程十分緊迫,如果本書譯著的品質尚稱良好,要感謝很多人的幫助。助理郭豐碩先生全程細心校稿,馮忠恬小姐協助製作索引,以及吳滄瑜老師對明治時期幾段艱澀日文的指導。

  作為研究都市、文化的社會學者,吉見教授總是走在前方,啓迪諸多的學術想像。這本《博覽會的政治學——□□□□□近代》,多年前帶動瞭我們幾名譯者對視覺文化與社會機製的研究興趣,也一直期許中文譯版的齣現。這個念頭擱置多年,直至去年與吉見教授茶敘時,群學劉總編輯鼓勵安排,我們幾名譯者決定擠齣教學研究的餘力,分彆立基在社會理論、近代史、美術史的研究範圍閤力譯齣,希望讀者也能同我們一樣,領略到跨越學科分際、開拓既有視野的輕快感受。

作者序
緻颱灣版讀者
吉見俊哉

  拙著《博覽會的政治學》經由蘇碩斌、李衣雲、林文凱、陳韻如四位教授的努力在颱灣齣版,我由衷感到光榮。1992年本書在「中公新書」書係齣版,有幸獲得文化研究、新文化史、美術史等領域內關心博覽會、博物館、展示曆史的諸多研究者和學子閱讀。先前在2003年已有韓國版譯本刊行,現在再有颱灣版譯本問世,使本書能夠呈現給更多亞洲的讀者,令我十分欣喜。

  大約二十年前本書甫齣版時,日本已經走過1980年代末期,雖然泡沫經濟已走到尾聲,卻難以預料長久之後會是如何嚴竣的未來。場景迴到本書初麵世的1992年,三年前有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一年前蘇聯垮颱,時代由「冷戰」鏇即轉變為「後冷戰」,日本社會將被迫轉嚮何方,仍無從展望。因此,日本在隔年1993年齣現非自民黨執政的細川政權,很快就短命終結,之後政治與經濟的混沌迷亂不僅一直持續,而且愈加深刻。

  談些與博覽會有關的事,那一年剛好也是西班牙塞維亞(Serville)舉辦萬國博覽會。本書終章提過,我認為以「紀念新大陸發現五百年」為名而開辦的塞維亞萬博,應該是「博覽會時代」終瞭的象徵。之後漢諾瓦萬國博覽會的大筆赤字、愛知萬國博覽會的混亂一場,其實都是時代潮流的大勢所趨。「博覽會時代」終瞭,就是「發現的時代」終瞭,帝國主義的視綫擴張到整個地球,將世界編入符號秩序中加以排列,曆經數個世紀後也已終瞭。現代一直不斷在終瞭——我們對現代的信心逐漸在動搖,卻渾然不知再來的曆史要如何展開。

  從那時算起,二十年很快就過去瞭。其間日本經曆過阪神淡路大地震、奧姆真理教事件;經濟陷入長長的停滯、政治走進重重的亂局;新自由主義被貫徹實行、社會安定性基礎被連根拔起,這是日本前進的方嚮。社會的變化也波及到人們的意識,2005年,距離大阪萬國博覽會三十五年後舉辦的「再一次的日本萬國博覽會」,不再可能像那樣成為代錶經濟成長期的國傢大事瞭。

  日本在此二十年間,正是領受「崩壞」與「停滯」反覆發生的「失落時代」。但亞洲其他國傢,尤其是中國,從1990年代以後的二十年間非但未曾「停滯」,反而是在「躍進」。整個1980年代,韓國與颱灣有民主運動在普及,各國也都能看到經濟在發展,首爾並在1988年舉辦奧運會。1990年代後半,變化的中心逐漸移嚮中國,在東亞的整體秩序裏,中國的比重也不斷增加。反觀日本,在20世紀前半是東亞帝國並將周邊國傢殖民化,20世紀後半是經濟發展的典範,然而到瞭21世紀,日本已不再扮演如20世紀的特彆角色。

  今年,2010年,距離大阪萬國博覽會已四十載,上海就要舉辦中國首次的萬國博覽會瞭。上海萬博與兩年前的北京奧運是成雙齣現的事件,這種組閤很像四十幾年前的東京奧運和大阪萬博,也很像二十幾年前的首爾奧運和大田萬博。閤稱東北亞三國的日本、韓國、中國,恰好以間隔二十年的速度相繼利用「奧運」和「萬博」作為經濟成長的象徵。這些組閤的比較研究,期望今後也能由相關的年輕研究者以更好的方法進行。如果參考日本的過程,大阪萬博經曆四十年歲月方成為「過去」,那麼真正的曆史研究工作也纔正要開始。

  本書原是我某個研究計畫的一部分,主要探討19世紀末日本國傢的事件演齣與民眾意識自發動員的關係。在1980年代後期,我關注的議題除瞭本書處理的內國博覽會,還包括中小學的運動會、明治天皇的地方巡行、近代的伊勢參拜(團體旅行)等等,亦即現代國傢將國民當作一般大眾而組織起來的各種儀禮性活動。我試著藉由這些活動解明,常民的日常意識及身體感覺,與國傢的身體戰略其實有所關聯。

  這種關注延續自我的處女作《都市的□□□□□□□□——東京.盛□場的社會史》(弘文堂 1987,文庫版 河齣文庫  2008),書中處理瞭都市鬧區集結人群的意識與資本和國傢的空間戰略之關係。這是我在1980年代後半的嘗試,以過去都市空間為基礎,討論集體儀式與現代權力之間的動能,並放到國民國傢或帝國之類的更大脈絡來思考。

  經過這樣的思考作業,繼之浮現齣來的主題,就是博覽會與殖民主義的緊密關係。適巧1980年代後半,海外也齣現許多以殖民主義意識形態來探討19世紀末萬國博覽會的重要著作。由於這些研究行動的先行,本書的思考因而聚焦於更為早期的問題,亦即在現代日本的博覽會中,帝國主義與殖民地主義如何再現的問題。這種觀點在本書齣版後的1990年代後半開始急速暈染開來,而今博覽會與帝國主義的各種討論,已有諸多優秀的研究者在各個領域從事精緻的分析。

  本書還有一個核心問題,就是博覽會與消費文化的關係。本書雖以博覽會這種具體的群集空間為焦點,但更在思考博覽會與國民國傢、帝國主義及消費社會之間的關係。現代都市齣現過的無數視覺消費空間—例如百貨公司、主題樂園、博物館、廣告,其原型就是博覽會。由這個觀點齣發,本書分析瞭歐美的商業主義如何滲透到博覽會,以及日本的百貨公司和報社何以要主辦博覽會。從今天看來,這種觀點可說是一種「殖民地性的現代」,是涉及摩登女郎、消費文化、殖民主義、商業主義等各種主題的研究。

  這二十年來,伴隨社會的钜變,學術界也經曆瞭巨大的變化。對我本身而言,1990年代下半之後的最大變化,是與許許多多亞洲各國批判性知識分子的廣大交流,以及自己執教大學裏學生國籍的多樣化。本書寫作時是以概念上的殖民主義作為問題的切入點,我則尚未與亞洲各國友人共享相同的問題意識或共同進行研究。然而今天,我自己的疑問已深切與亞洲、太平洋、美國、歐洲的友人所共享。當然,在研究日本的脈絡時,我也不再認為隻以日本當作唯一的核心對象就足夠,也不再視之為不證自明的前提。

  在這種全新的跨國性知識文脈下,本書或許還能因開啓一些新的批判性洞察視野而有所貢獻吧!就如前述,日本、韓國、中國等,有可能針對歌頌經濟成長而舉辦的國傢慶典進行比較研究。果若如此,本書的觀點或許多少有所用處。對殖民時期曾在颱灣、朝鮮半島、滿洲舉辦博覽會的相關研究,也可能是本書研究的延長綫。

  我也期待本書的讀者,不要隻將目光直接對準博覽會的研究。除瞭博覽會,博物館、美術館、百貨公司、電影院、劇場、書店、圖書館等各種現代的(=modern)空間,都在19世紀到20世紀之間大量齣現在東京、大阪,也齣現在首爾、颱北、上海、香港等亞洲都市。這些空間也可能以稍稍縮小的規模,齣現在同時代的地方性都市,甚至以移動的形式齣現在農村的學校、寺廟及神社。若以此來思考現代性空間,最重要的關注點,應該就是群聚的人們與空間所交織的視綫集體組織化的曆史。在博覽會;在博物館和美術館;在電影院、百貨公司、圖書館,走過「現代」的人們體驗瞭什麼樣的視綫變化?在這種變化中又如何被新的社會集體性所組織起來?這些問題,實已超越瞭美術史、電影史、文學史、建築史等既存學科領域的界限。就我本身的立場,我認為新的文化史就是最廣義的媒介理論或文化研究所要探討的對象,當然這種說法也可以有不同見解。

  然而,我仍想對那些不同見解提齣我的期待,希望本書讀者參考本書的提示,不要完全隻使用自己在「美術史」、「日本史」、「建築史」、「電影史」、「媒介史」等學科框架內熟習的知識,而要試著跨越框架並試著培養打破框架的攻擊意誌。

  對人們的經驗進行重新整編的,不隻是博覽會、美術館、電影院、百貨公司等作為現代視綫的空間;大學與各種學術性知識的機製(包括這本翻譯書本身),也都是作為現代視綫場域的一部分而被組織起來。曆史學、地理學、植物學、動物學、文學、經濟學、人類學、社會學等現代性的學術體係,不會永遠維持不變的內容,傅柯(Michel Foucault)早已經清楚指齣這點,它們是透過現代媒介與論述秩序的組織過程而産生。

  是以《博覽會的政治學》的「政治學」,就不是造成政治影響力那種意義下的政治學,也不完全是操弄博覽會那種微觀政治學意義的政治學。當然,後麵這種微觀政治學的觀點是貫穿本書最重要的部分,甚者,能夠記述微觀政治學的論述場域,亦即各種學科領域的結構,也都與博覽會一樣是種現代視綫的秩序。探討博覽會,也就是在探討你我身邊的許多事物,例如身處的大學、圖書館、博物館、電影院、百貨公司等地點,以及作為教師、學生、讀者、觀眾、消費者等身分。這並不是要否定大學、圖書館、博物館的意義,而是要先打造一個「去領域」的基地 ,以將知識結構由內部顛覆、相對化乃至提齣全新的認識觀。

  今日,網際網路與各式各樣的數位媒介,對於大學、圖書館、博物館,乃至書店與百貨公司等現代性的空間秩序,莫不帶來劇烈的變化。所有現代視綫的空間,在這個巨大的數位衝擊下幾乎也都腳步踉蹌。在21世紀初,我們不隻生活在冷戰變成後冷戰的全球闆塊移動(Global Shift)中,我們也體驗到現代性視綫空間變成後現代資訊空間的數位闆塊移動(Digital Shift)。這麼看來,博覽會這樣的現代性空間,難道隻能是曆史性分析的對象嗎?本書由初版刊行至今已經曆二十年,現在的我對本書提齣的問題,一方麵因身處中國崛起的東亞曆史中,另一方麵則因身處麵對新式數位衝擊的現代性空間全體變化中,確實感到有重提新架構的必要。

  如果前述的問題意識,能因這次颱灣版的刊行而獲得更多共同思考東亞現代性的讀者之助,實為個人之所幸也。

2010年3月

圖書試讀

序章 第3節

3 關於博覽會的政治學

從大航海時代到博物學時代的進展,也就是博物館和動植物園的係統化與公開化的進展。在這種重層曆史過程的前提下,歐洲各國將博物學視綫場域,當成新的資本主義意識形態機製,從而親自下場演齣,博覽會的時代也就齣現在這個時刻。博物館、植物園、動物園所發展的視覺製度,被博覽會利用工業技術加以發揚光大,並總結在奇觀(spectacle)的形式之中。就如下一章的討論,這個趨勢的先驅就是法國。延續革命慶典的興奮,1798年巴黎開辦首次産業博覽會,之後不斷有産業博在巴黎舉行,這個趨勢當然不隻法國國內風行,也擴展到歐洲各地。1851年,倫敦舉辦瞭曆史上第一次萬國博覽會(也就是日本習稱的「萬博」),宣告真正的博覽會時代來臨。自此以後,1855年的巴黎萬博、1862年的倫敦萬博、1867年的巴黎萬博、1873年的維也納萬博、1876年的費城萬博、1878年的巴黎萬博、1889年的巴黎萬博、1893年的芝加哥萬博、1900年的巴黎萬博、1904年的聖路易萬博、1915年的舊金山萬博、1933年的芝加哥萬博、1937年的巴黎萬博、1939年的紐約萬博,19世紀到20世紀的歐美,就是將萬國博覽會當作最重要的國傢慶典的全盛期。這個趨勢不久也波及日本,19世紀末以降的博覽會實際上舉辦有多頻繁,從錶1中可以看得很清楚。

從19世紀到20世紀博覽會時代的展開,在第一章將有更具體的介紹,這個序章的最後,將簡單說明本書對於一連串博覽會是採取什麼樣的觀點來研究。關於博覽會,在日本已有各種論點的研究成果。首先,從技術史觀點來理解博覽會曆史的,已有吉田光邦為主的研究成果。吉田光邦等人的研究,確實已將日本的博覽會曆史進行瞭紮實的通史性研究。11第二,從建築史和設計史觀來理解博覽會,也有不少學者關注過,例如1851年倫敦萬博的水晶宮、1889年巴黎萬博的艾菲爾鐵塔、1900年巴黎萬博的新藝術(Art Nouveau)、1925年巴黎裝飾博覽會的裝飾藝術(Art Deco)。其中,也有學者研究過19世紀末萬國博覽會的日本展示和歐美日本主義〔ジャパニズム〔Japanism或Japonism〕)的流行。另外,博覽會的意義、效果與工業發達史的關係,也有不少經濟史方麵的研究作品。這些過去有關博覽會研究的主流,可以見到很多饒富意義的成果。

然而,本書與過去研究的觀點有所不同。前述研究的取嚮大都將博覽會定位在技術、設計與工業發展史的一環;也就是說,他們思考的是以技術發展史、建築設計及工業設計發展史、工業經濟發展史中的技術、經濟與風格演進,來看待博覽會扮演什麼角色。因此,他們的焦點也就是那些使用新技術的展示品、展場的設計創意、製造廠商的角色等等。相對的,本書的企圖不在描述博覽會的客觀事實發展史,而在於捕捉聚集於博覽會的人們擁有的社會性體驗的曆史。亦即,在博覽會的場域中,哪些人被吸引?什麼事物被看見?什麼感覺被觸發?人們的經驗結構在博覽會時代發生瞭什麼變化?這些都是本書要探索的問題。因此本書討論的焦點,也就不是個彆的展品和展場,而是由展品和展場所編織齣來的世界圖像,以及這個圖像被接受的過程。

本書的焦點雖在描述博覽會這個同時代的人所共同接受的社會經驗,但這種社會經驗絕非由博覽會場參觀者自由決定。由前述的說明應可清楚看到,打從成立的一開始,博覽會就是一種國傢和資本共同演齣、人民被動吸引和接受的製度性存在。如果博覽會是一場被演齣的文化性文本,前來參加的人群就是作者,在上述文本中自由投射自我意識的故事。然而,這個文本是在一種由編劇傢打造結構、提供上演的條件下成立。這個編劇傢,最重要的當然就是現代國傢本身,同時還有包含瞭眾多企業傢和巡迴錶演師(興行師)、大眾媒體、旅行社的復閤結構體。但是,博覽會的經驗結構也絕非這些編劇企畫者可以片麵決定。在博覽會的場域中,移動自己的身體前去參加的人們,仍然是這個特殊經驗的最終錶演者。因此,博覽會可說是由作為編劇傢的國傢和資本、巡迴錶演師的各種演齣過程,以及作為演員的入場者的各種觀賞活動,三者復雜交錯、編織而被上演的多層次文本。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