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古兆申訪談實錄。古兆申(古蒼梧)為香港著名作傢、文化工作者,著有詩集《銅蓮》、隨筆散文《備忘錄》、《祖父的大宅》、評論集《一木一石》、《今生此時今世此地》、《書寫戲夢》,與餘丹閤作翻譯注解《崑麯演唱理論叢書》。
自2002年開始香港文化人口述曆史工程,作者盧瑋鑾展開瞭一段不可迴頭的長路──或深或淺,或多或少地進入許多香港文化人的人生旅途,讓他更理解身處香港這個「奇異」空間的知識份子,如何艱難尋路,盡一己之力,發聲發熱。古兆申的訪談,顯示瞭跨越香港,遠觸歐美,迴顧海峽兩岸的不同視野,怎樣磨練一個香港文化人的心神,從多元而多變的抉擇中,信念始終不移,堅定瞭麯摺的道路。
雙程路,有來有往,有東有西,各種文化差異,要汲取,要認同,麵對審美、政治、文化的殊異,未免有激動、喜悅、徬徨。經過幾十年的奔波,無數衝擊,麯摺路上一再考量,他終於迴歸中國優雅文化。這其實是他的一貫性嚮,調適瞭青中年時候的一切乍驚乍喜的翻騰,迴環麯摺後,遂重投純化的中國雅文化中。我相信有心的讀者會在本書裏,看齣古兆申思想的多元而復雜變化,同時,又對中國文化之情的不離不棄 。在香港,這塊「奇異」的地方,作為多作反省的知識份子,大概都有似曾相識的認同。
─小思
談到久矣不見的老朋友古蒼梧,自不然勾起對這位溫文儒雅卻又嫉惡如仇的詩人、崑麯愛好及推廣者的懷念之情。放下電話後,鏇即找齣蒼梧的作品來讀,古蒼梧的作品非但引古證今、說理證明,還洞徹玄微、勾勒要旨,以說其亦不勝嚮往,且也足以體認人之所以為人的終極關懷。
─戴天
作者簡介
盧瑋鑾(小思)
香港中文大學中文係榮休教授,著有《香港故事》、《路上談》、《承教小記》、《人間清月》、《彤雲箋》、《夜讀閃念》、《香港傢書》等。
熊誌琴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博士,現任教於香港浸會大學,兼任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文學研究中心名譽副研究員,參與「口述曆史:香港文學及文化」、「《新生晚報》副刊研究」等研究計劃,與盧瑋鑾閤編《文學與影像比讀》。
前言
雙程路怎樣走?
六十年代就認識瞭青年的古兆申。盡管熟,閤作機會也不少,仍對他有太多不理解。隻覺時代不同,他思想變化也多樣。例如對於他由美國迴來前後的意識型態轉變,長生活於香港的我,實在無法理解。他在《盤古》的態度變化,我有點跟不上。他和溫健騮辦《文學與美術》、《文美》,走的路,許多我不能認同。他去巴黎,我取笑他是另類浪漫主義。在颱灣解嚴前,他為颱灣編《漢聲》,到內地採風取料,我說兩岸溝通,就靠你們搞民俗藝術先行瞭。八十年代,與戴天、黃繼持、鄭樹森等好友,辦《八方》,正不遲不早接上內地開窗迎風的時代,做好文化交流、中介平颱的本份。過一陣子,他又一頭栽進茶文化、崑麯中,入迷得一生一世,使我這個隻在外圍閑蕩的人,難以妥貼接近。但通過這次訪談,大概可以整理齣一幅讓人瞭解的古氏路綫圖來。
從一個人的發展路綫圖看,我察悟的不是「一個人」的故事──更不宜把它看成標榜個人的成果。而是體認齣香港這塊土地,長久以來,無意間培育瞭人的內心自由。「內心自由」一詞,我是從殷海光先生的〈自由的倫理基礎〉一文中藉來。殷先生奬自由的理論太豐富,我隻藉用或該說截取其中一小段:「內心自由,我叫做開放心靈的自由,同意於心靈不作囚徒的自由……一個人想要他的身體不作囚徒淺而易行,想要他的心靈不作囚徒則非有超越他的時代和環境的纔識及訓練不可,……一定得做許多聰明的反思。」香港,在殖民地時代,管治者對文化發展,是採取半明半暗、自生自滅的「放任」政策,沒有強硬製約的外在規範,逼得非人人遵從不可。正因如此,隻要有個人理想、有文化發展理念的人,總可以「自由」接受不同思想,嚮不同道路走去。眾多文化人訪談中,這種隨個人理念發展的文化氣氛,十分顯明,令香港文化路綫頗為駁雜。正因如此,幾乎人人有幅自己的路綫圖,有的從一而終,有的變化多端,拼圖識世態,十分可觀。
古兆申的路綫圖,顯示瞭他的思路麯摺多變卻又從一而終。這樣說並沒有矛盾。四十多年來,他以敏感思維,就即內心自由遊走於各種文化理念中,不懈的尋路,不斷的反思,不避自我調整。雙程路,有來有往,有東有西,各種文化差異,要汲取,要認同,麵對審美、政治、文化的殊異,未免有激動、喜悅、徬徨。經過幾十年的奔波,無數衝擊,麯摺路上一再考量,他終於迴歸中國的雅文化。這其實是他的一慣性嚮,調適瞭青中年時候的一切乍驚乍喜的翻騰,迴環麯摺後,遂重投純化的中國雅文化中。我相信有心的讀者會在本書裏。看齣古兆申思想的多元而復雜變化,同時,又對中國文化知情的不離不棄。在香港,這塊「奇異」的地方,作為多作反省的知識份子,大概都有似曾相識的認同。
由於把十六萬字的訪談文字稿加以撮錄,章節間容或偶有重疊跳接的部分,細意讀來,問題不大。此書特彆處,註釋文字較多,為的是以核實詳註來補充口述時的史料不足,有瞭這些註釋,這雙程路,也非古兆申一個人的故事瞭,善讀者自會在當中尋齣更多路綫圖,我想古兆申不會介意的。
盧瑋鑾
二○一○年二月十六日
這本書的標題“雙程路:中西文化的體驗與思考1963-2003”讓我産生瞭一種好奇心,它究竟講述瞭怎樣一段旅程?“雙程路”這個詞匯本身就充滿瞭意味,它暗示著一種往復,一種交流,一種在不同文化之間的穿梭。而“中西文化”的結閤,更是讓人遐想聯翩,作者是如何在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去體驗、去碰撞、去融閤的?1963到2003這四十年,正是中國改革開放前後劇烈變化的時期,在這段曆史背景下,作者的個人經曆與文化思考,定然會摺射齣那個時代的獨特魅力與深刻反思。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在這條“雙程路”上,用他的眼睛去觀察,用心去感受,用大腦去思考,從而為我們呈現齣一幅豐富而立體的人生畫捲。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充滿瞭故事感,一種沉澱下來的曆史韻味撲麵而來。封麵上那模糊又溫暖的老照片,似乎在訴說著一段跨越瞭漫長歲月的情感曆程。光是看著它,就能感受到一種獨特的吸引力,仿佛置身於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時空裏,讓人迫不及待地想翻開書頁,去探尋封麵背後所隱藏的那些故事。它不像市麵上那些光鮮亮麗、設計浮誇的書籍,反而以一種質樸卻深邃的姿態,吸引著那些真正對人文、對曆史、對情感有著深刻體悟的讀者。這種低調而內斂的設計,反而更增添瞭它的神秘感和收藏價值。我甚至能想象到,當在書架上看到它時,一定會被它那種靜謐而有力的存在感所吸引,然後小心翼翼地將它取齣,感受指尖傳來的溫潤觸感,開始一段與作者一同穿越時空的旅程。
评分當我拿到這本書時,最先吸引我的就是它傳遞齣的一種“厚重感”。封麵的設計,那種沉靜的色調,以及字體本身的質感,都讓我覺得這是一本需要慢慢品讀的書,它不是那種快餐式的讀物,而是需要你坐下來,靜下心來,纔能體會其中精髓的作品。書名中的“雙程路”三個字,就給我一種強烈的畫麵感,仿佛一條麯摺而漫長的道路,上麵留下瞭無數的腳印,這些腳印,可能承載著歡笑,也可能浸染著淚水。而“體驗與思考”更是點睛之筆,它告訴我,這不僅僅是一段旅程的迴顧,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與升華。我期待著,在這本書中,能看到作者如何用文字描繪齣那些鮮活的瞬間,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挖掘齣不平凡的哲理,如何在這條“雙程路”上,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
评分這本書的標題本身就帶著一種濃厚的學術氣息,但又不像純粹的理論著作那樣生硬枯燥。它巧妙地將“體驗”與“思考”這兩個詞語並置,暗示著作者並非僅僅在旁觀或研究,而是真正地沉浸其中,用親身經曆去感知、去理解。而“中西文化”的字樣,則勾勒齣瞭一個宏大的敘事框架,讓人不禁好奇作者是如何在這片廣袤的文化土壤上,挖掘齣那些令人迴味無窮的細節和洞見。1963-2003這四十年的時間跨度,更是為這本書注入瞭曆史的厚重感。這幾十年,正是中國乃至世界發生巨變的年代,作者在這段時間內的經曆,無疑會摺射齣那個時代的變遷與印記。我預感,這本書裏一定充滿瞭那個年代特有的氣息,有對過去的追憶,有對當下的反思,更有對未來的眺望。
评分讀這本書,給我最直觀的感受是它所傳達的“時間的力量”。書名上的“1963-2003”這幾個數字,看似隻是一個時間段,但背後卻承載瞭整整四十年的風雨兼程。我仿佛能從中看到,作者在這漫長的歲月中,經曆瞭怎樣的變遷,又留下瞭多少深刻的印記。它不是一本講述當下熱門話題的書,而是聚焦於一個相對長遠的視角,去審視和理解那些塑造瞭我們當下世界的曆史進程。這種跨越時空的敘事,往往能帶給人更深層次的思考,讓我們跳齣眼前的局限,去理解事物的根源和發展脈絡。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帶領我走進那個年代,去感受那個時代的空氣,去聆聽那個時代的風聲,去理解那個時代的中國人,以及他們在時代洪流中的掙紮與選擇。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