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瞭《驚喜挪威》、《驚嘆愛爾蘭》和《芬蘭驚艷》之外,
我們還需要這一本《法國製造》。
巴黎是所有熱愛文學與歐洲文化者的夢想之地,
如果您要浪遊至法國,隻要帶著地圖和這本書就夠瞭。
它讓我們能夠以一種「他鄉之眼」的角度,
迴顧自身,看待我們的故鄉--颱灣。
法國文化輕巧歡愉、創意十足,為世人所公認;
法國語言清楚明確、抑揚頓挫,直教人樂於吟誦!
所有的人都會喜歡上法國,但就是討厭法國人。但法國人的傲慢可以為人所容忍,因為它是建立在很高的品味上!法國,是一個人人都是哲學傢,人人都懂得過生活的國度。
英國作傢彼得.梅爾(Peter Mayle)曾說,「法國人一旦碰上好東西,絕對搶著占為己有,很自然地給它安瞭個法國名稱,並一秉他們謙虛的民族性,將其奉為國寶,直至今日」。
法國不單隻是個地理疆界,而更像個概念!法國人熱衷於追求人類的完美,它的實力來自它能邀集全世界的有心人到法國,一起為人類的未來設想。
語言是走進這個國傢文化的最佳媒介。
愛情隻能讓我們認識一個男人或女人,但學習一個國傢的語言卻教我們那個國傢的一切。這是一種最棒的交流,不隻讓我們進入另一個世界,同時讓我們迴頭再看看自己,重新確認自己的世界觀,讓自己可以和這個世界不斷地對話。
本書蒐羅瞭關於法國文化和語言的100個關鍵詞。每一個關鍵詞都代錶瞭一部文化史,每一個關鍵詞都是一把鎖鑰、一扇窗子,帶領讀者進入法國文化的脈絡,發現法國人生活裏的好東西。
本書作者留學法國,長期從事法語教學與翻譯工作,深深著迷於法國的美麗,以法國文化的代言人自任,確實也是最佳的擺渡者。本書寫來筆調輕鬆幽默、平易近人,又常帶感情,更齣入於經典之間,是讀者認識法國的首選讀物。
作者簡介
吳錫德
淡江大學法文係副教授,法國巴黎大學曆史學係學士、碩士、博士。長期從事法語教學及翻譯工作。曾任巴黎《歐洲日報》新聞翻譯四年。譯有:《歐洲文明》(1989)、《文化全球化》(2002)、《思考之危境:剋莉斯蒂娃訪談》(2005)。著有:《閱讀法蘭西當代文學》(2003)、及《法國製造:法國文化關鍵詞100》(2006)等。
詞之歡愉 / The joy of Lex
楊澤(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主編)
每個人初學一種外國語時,常常充滿瞭期待、興奮之情,我的朋友說,有一年暑假,和許多外國朋友住在西班牙西部的「Salamanga」小城,一起學西班牙語。開學第一天,老師就叫每個同學畫齣心目中的Casa,傢,然後開始解釋西班牙人與各國人的傢的異同,從隔間佈局、室內室外的設施陳列,以及餐桌上的器皿食物,花瞭好幾個禮拜,去大量認識每一個重要單字,和每個單字背後的文化背景及差異。後來,還被直接帶到小城的傳統市場進行圖像教學,認識每一種活生蹦跳的魚,教大傢叫齣林林種種,那些魚的名字、蔬果的名字、肉類的名字。不用多久,大傢就可以像當地人那樣,在餐館吃飯,讀菜單,直接點菜。
每種語文都是那麼龐大的機製,如果先學太多文法,反而無法張口說話,少瞭實際生活的情境接觸,少瞭那份具體的想像力,往往會讓人掉入泥沼,甚至永遠爬不上岸來。其實,隻要學瞭一些基本的外文單字,就可以和人寒暄,和喜歡的人說話,比手畫腳地問路,甚至談場戀愛。 如果說,中文方塊字像一顆顆,可以放在口袋裏把玩的小石子;多音節的英文,像吹過來一陣輕快的風;濃濃的西班牙語,好似騎著小馬,波浪般奔跑在山間;而法文,法文哎,無論拿來唱歌或跳舞,都再壓抑、再矜持不過瞭。 愛情隻認識一個男人或女人,而外文卻教你那個國傢的一切。
其實,每個單字也都是所謂的關鍵字,「Key words」,都是一把把鎖鑰,一扇扇的窗子,知識與生命世界的入口。也就是說,每個單字背後都是一部生活史、文化史。華人普遍的、有意識的學習大量外文,乃是上個世紀的事。外文吸收到瞭一個程度後,迴頭去進行消化整理的工作,就便成瞭這個世紀的重要功課瞭。我記得當年,「The Joy of Sex」齣版問世所造成的那份轟動;沒有過瞭多久,就有人拿它書名作文章,齣瞭「The Joy of Lex」。「Sex」大傢知道是什麼,「Lex」指的是,英文的「Lexicon」,法文的「Lexique」,也就是辭匯、辭海的意思。
在我看來,「Sex」的愉悅,相對於「Lex」所可能提供的,種種知性與感性的快樂,不免有種小巫見大巫之感。後者不單為我們,打開瞭一個新奇美麗的新世界,而且是一個「Manifique」,華麗莊嚴的新世界。學通至少一種外文的人應該都會同意:字認多瞭,不單外文說得好,而且收獲良多。如果還是拿愛做比喻,這也是一種最棒的交流與交換,不單讓我們得以進入對方世界,同時讓我們迴頭再看看自己,重新確認自己的世界與世界觀,增加自己認識他人、和世界對話的,種種知性與感性的辭匯。
都是法國惹的禍…
吳錫德(《法國製造》作者)
很多人想到或做起某個「壯舉」,都會想到西元前47年,凱撒在澤拉(Zela)戰役中快速擊潰本都國王法爾納剋二世之後寫給羅馬元老院的著名捷報:「Vini, Vidi, Vici.」(我來瞭,我見瞭,我徵服瞭)。當年,我飛到法國求學,頭一天,朋友就帶我到巴黎凱鏇門一遊。當時豪氣萬韆,心底想的就是這句話。沒想到四分之一世紀匆匆而過,我並沒能徵服法國!對於它,我可能比彆人多知道一點兒,多瞭解他們的習性,多一點兒對他們的喜愛及同情,但我真的不夠認識這個國傢及這個人民,更遑論他們的文化。縱令我在法文係教瞭20多年的書,備課、講學、研究、齣版等等一樣也沒少,但我還一直都在學習。現今,我心底想的是,何時我纔能放下這個擔子?這實在是老天爺開的大玩笑,也是祂與法國串通好的「大陰謀」!
巴黎是那麼的美,如果說這座韆年古城是世上最美、最迷人、最有韻味、最有驚喜、最適閤人住的城市,很多人應該都不會反對吧。而我一住就六年!法國是那麼的豐富,那麼的多采,無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無論是它的美食,還是它的景色,無論是它的顔色,還是它的綫條,也無論是它的氣味,或者髒亂…。這一切都是那麼熟悉、那麼井然有序、那麼令人難以忘懷…。總之,它的一切美好、甚至所有的惡,都是講也講不完的。到頭來,我發現我不但沒有「徵服」法國,反而是它「徵服」瞭我。這難到不是法國惹的禍嗎?
是的,我竟然心甘情願的成瞭它的「馬前卒」,自願請纓做它的「代言人」。我用瞭他們的思維,也染上瞭他們的狡辯,替他們辯解。我也用瞭他們的視界,看事、論事,甚至批判起自己的祖國,因為這是「他鄉之眼」,我想我的祖國需要它…。我雖然不至於「數典忘宗」,但它的許多美好為什麼不讓我的同胞共霑共享呢?此刻,我幾乎已經成瞭那個令人生厭,設法擺脫的「傳教士」。它的語言是那麼的動聽,那麼清楚、清晰、明確。那是世上最適閤談情說愛的語言!那裏的女人是多麼的婉約,多麼多情,又那麼自信,那麼有氣質。連那裏的男人也那麼有文化底子,有內涵,那麼體貼,那麼溫和,讓許多美女都為之神魂顛倒。還有那裏的美食,即便是我留學歸國後纔陸續發現的,時刻想起來都會食指大動。更不消說它那瓊漿玉液般的美酒,不知伴我多少良宵,多少傲骨與雄心…。我是如此引為「至福」,像海明威,像徐誌摩,也如此的「虛榮」─ 隻因為我留學法國,略知法國二三事。我誠實的麵對自己,我並沒有後悔當初的「壯舉」,我還自覺「高人一等」,我懷著寬厚的心情,「寬恕」那些少瞭這份文化浸禮的人們…。這些難道不都是法國害的嗎?
《法國製造》三年前齣版,配有精美彩色插圖,很快就銷售一空。齣版社一再叮嚀增訂再版。因研究工作纏身,拖延至今。費月餘重新核訂,並增加一倍新資料與內容,並抽換10餘則關建詞,期能更完整呈現本人的「文化觀察」,也一饗嚮隅的讀者。也一併嚮已閱讀過的朋友緻歉:增訂版會比首版更精彩!總之,希望讀者透過閱讀此書,更能清楚掌握法蘭西當前生活文化的新麵貌。
這本書的書名是《法國製造:法國文化關鍵詞100》,但讀完它,我纔真正意識到,原來我對法國的理解是多麼膚淺。我一直以為法國就是埃菲爾鐵塔、浪漫的香水、精緻的時尚,還有那些在塞納河邊彈著手風琴的藝人。然而,《法國製造》讓我看到瞭一個更立體、更深邃的法國。它不僅僅是那些浮於錶麵的符號,更是滲透在法國人骨子裏、體現在生活方方麵麵的精神特質。 比如,書中對“Terroir”這個詞的闡述,讓我對法國葡萄酒有瞭全新的認識。我以前隻知道勃艮第、波爾多,卻不曾想過,一片土地的風土,氣候、土壤、葡萄品種,甚至是種植者的世代傳承,是如何共同塑造齣一瓶酒的靈魂。這不僅僅是地理和農業的簡單結閤,更是一種深刻的哲學,一種對自然和土地的敬畏,一種將平凡的物質升華為藝術的堅持。這種“Terroir”的精神,我想並不僅僅局限於葡萄酒,它也許也體現在法國的奶酪、麵包,乃至法國人對生活品質的追求上。
评分《法國製造:法國文化關鍵詞100》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關於法國文化的百科全書,不如說是一本關於法國國民性的深度剖析。我一直以為,一個國傢的文化,無非就是它的曆史、它的藝術、它的美食,以及那些著名的地標。但這本書顛覆瞭我的認知。它更像是在抽絲剝繭,一層層地揭示法國文化背後那些更為根本、更為內在的驅動力。 例如,書中對“Laïcité”(政教分離)的解讀,讓我明白瞭這不僅僅是一個政治原則,更是法國共和國身份認同的核心基石。它不僅僅是教會與國傢的分野,更是個人自由與公共秩序之間微妙平衡的體現。這種對世俗主義的堅持,如何影響瞭法國的教育、法律,乃至社會交往的方方麵麵,都得到瞭非常詳盡的闡釋。這讓我意識到,許多我們習以為常的文化現象,背後都有著深刻的曆史和哲學根源。
评分不得不說,《法國製造:法國文化關鍵詞100》給瞭我一次非常獨特的閱讀體驗。我本以為它會是一本枯燥的文化名詞解釋集,但事實恰恰相反,它充滿瞭生命力和人情味。書中對“Dépaysement”(異域風情/離開熟悉環境的體驗)的描寫,讓我聯想到許多法國文學和電影中常見的“逃離”主題。這種對新奇體驗的渴望,對遠方的嚮往,似乎也是法國人骨子裏的一種浪漫情懷。 更讓我著迷的是,作者並沒有將法國描繪成一個完美無瑕的天堂,而是坦誠地展現瞭法國文化中的矛盾與張力。比如,書中對“Contradiction”(矛盾)這個概念的探討,就讓我意識到,法國文化並非鐵闆一塊,而是在各種看似矛盾的元素中找到瞭共存與發展的空間。這種誠懇的態度,反而讓這本書更加真實可信,也讓我對法國文化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和認同。
评分閱讀《法國製造》的過程中,我不斷地在腦海中勾勒齣各種畫麵,仿佛身臨其境。比如,當讀到“Art de vivre”(生活藝術)時,我立刻想到瞭法國人那種悠閑地坐在咖啡館裏,不緊不慢地品嘗一杯濃縮咖啡,同時閱讀報紙或與朋友交談的場景。這並不是消極的懶散,而是一種對當下生活的珍視,一種將日常升華為享受的態度。書中深入剖析瞭這種“Art de vivre”是如何融入法國人的衣食住行,如何體現在他們對細節的關注,以及如何成為一種生活哲學的。 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不僅僅羅列瞭詞匯,更通過生動的例子和曆史背景,將這些關鍵詞串聯起來,形成瞭一個豐富多彩的法國文化圖景。它讓我理解瞭為什麼法國人在麵對一些社會議題時會錶現齣如此的激進和堅持,也讓我看到瞭法國人在曆史長河中如何不斷地自我反思和重塑。這本書就像一位博學而風趣的法國朋友,用一種充滿魅力的語言,嚮我娓娓道來他眼中、心中的法國。
评分這本書帶來的衝擊,與其說是知識的增量,不如說是思維方式的重塑。我過去看法國電影,聽法國音樂,總覺得隔瞭一層紗,總覺得抓不住那種“法國味兒”。《法國製造》似乎就為我揭開瞭這層紗。它用一個個精煉的關鍵詞,比如“Liberté, Égalité, Fraternité”(自由、平等、博愛),解釋瞭法國大革命的精神是如何滲透到現代法國的方方麵麵。 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有對“Bricolage”(手工製作)的闡釋。我以前可能以為這隻是指DIY,但書中將其引申為一種解決問題、改造生活的方式,一種不拘泥於規則、充滿創造力的精神。這種精神,可能也體現在法國的創新設計,甚至法國人對生活細節的精益求精上。這本書讓我開始重新審視法國的每一個細節,從街頭巷尾的咖啡館,到盧浮宮的每一件藏品,都仿佛有瞭更深的含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