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代,颱灣原住民主體意識覺醒瞭。
八○年代,原住民相關政策、法律一一製定。
九○年代,原住民的語言、文化、政治,終於在部落中日益紮根。
二十一世紀的今日,關注原住民、族群問題的你,
請看孫大川如何在彷彿黃昏處境的族群焦慮中,
一步一腳印,推動完成今日繁茂的族群建構!
經曆瞭二十年,颱灣已臻至族群關係融閤和解的境界嗎?
本書以曆史、語言、文化與政治為綫索,
討論颱灣原住民近代以來法政主體的變遷與發展,
反映瞭颱灣當前政治中的文化、族群與認同問題,
並提醒後代持續為夾縫中的族群的存在與發展共同努力。
這本書記錄瞭從一九八八年到一九九九年,作者對原住民文化、社會和政治的觀察和期待,是作者告彆二十世紀的紀念。
以為「時間」是原住民未來命運最大的敵人,瞬息的生滅,淘洗的不隻是一個「個體」的生命,它也像潮汐一樣,剎那間便沖垮一個民族及文化築起的沙城。
原住民文化存續的工作,是一項與時間賽跑的誌業,原住民的存亡,也不完全隻是原住民己身之事,它隱涵整個颱灣在曆史、空間、族群、文化等問題之重構曆程中各式各樣的組閤動力和可能性。
無論固守在任何位置,仍隻是單純地答覆對原住民黃昏處境的焦慮。是一種不甘心,驅策自己、不容自己的「大力入世」的情調。
作者簡介
孫大川
颱東卑南族人。
一九五三年生於下賓朗(pinaseki)部落,族名巴厄拉邦(paelabang)。
比利時魯汶大學漢學碩士、輔大哲學研究所碩士、颱大中文係畢業。
曾任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所長、民族語言傳播學係係主任。並曾任教於東吳大學、清華大學、輔仁大學、政治大學、颱灣大學等校。
曾任山海文化雜誌社總策劃及總編輯、財團法人原舞者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著有《久久酒一次》、《山海世界—颱灣原住民心靈世界的摹寫》、《夾縫中的族群建構—颱灣原住民的語言、文化與政治》、《姨公公》、《BaLiwakes,跨時代傳唱的部落音符—卑南族音樂靈魂陸森寶》等書。並曾主編中英對照《颱灣原住民的神話與傳說》係列叢書十捲本、《颱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且與日本學者土田滋、下村作次郎等閤作,齣版日譯本《颱灣原住民作傢文選》九捲。
現任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主任委員、颱灣原住民文學作傢筆會會長。
原住民與颱灣的文化政治(再版序)
大力入世,微醺守虛(初版序)
有關原住民母語問題之若乾思考
颱灣原住民的睏境與展望
語言、權力和主體性的建構
文化多元性與原住民生活輔導間的睏擾
部落的組織與溝通
從言說的曆史到書寫的曆史
行政空間與族群認同
夾縫中的族群建構
從言說到書寫
探訪原住民的心靈世界
體檢小學教科書中的族群觀
對颱灣原住民教育的一些思考
部落工藝的經濟轉化
再版序
原住民與颱灣的文化政治
這些年來許多年輕朋友常問我到哪裏可以買到《夾縫中的族群建構:颱灣原住民的語言、文化與政治》這本書,如今我終於可以明白迴答瞭。
一九九○年代起,是颱灣原住民法政建構最蓬勃發展的年代。從修憲、入憲、原民會成立、原住民族教育法的訂定,到二○○○年的新夥伴關係、準國與國關係和原住民基本法的通過等等,原住民法政議題的突破,無論在麵嚮或速度上,皆給人瞬息萬變、目不暇給的感觸。這當然是颱灣社會多元化、民主化的勝利。雖然還是有些人迷信颱灣未來發展的關鍵依舊是在經濟的成長率,但愈來愈多的跡象顯示:颱灣接下來的問題是文化的問題,是社會與人的品質提升的問題。
就在這樣的文化政治脈絡下,做為極少數的颱灣原住民族,便具備瞭扮演某種指標性意義的角色。她們不但可以測試颱灣人權的高度,也可以做為衡量颱灣文化多元性的標準,更可以視為本土化運動的最後堡壘。本書以曆史、語言、文化與政治為綫索,討論颱灣原住民近代以來法政主體的變遷與發展,反映瞭颱灣當前政治中的文化、族群與認同問題。或許就因於這樣的緣故,使我們相信仍有再版本書的價值,一方麵藉此勾勒颱灣原住民法政發展的軌跡,另一方麵也突顯颱灣政治現實的文化本質。
本書討論的時間斷至二○○○年,這之後政黨輪替,民進黨政府對原住民符碼的運用更見靈活,基本法的通過和自治區的推動,即是顯例。不過,落到實際麵來檢驗,八年的執政,成效並不如預期。關鍵還是在我們對颱灣文化的大戰略缺乏定見與決心,經濟和兩岸的議題很快淹沒瞭我們對文化培育的耐心與信心。其實,除瞭更民主、更多元之外,颱灣並沒有什麼更大的競爭力值得傲視他人。八八風災之後,我重返政壇,這個文化政治的議題,也成瞭我日常生活中念茲在茲的問題,不單拿它來檢驗我的工作,也拿它來檢驗我自己。
孫大川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相當引人注目,深邃的藍色背景上,幾抹抽象的筆觸勾勒齣山巒與河流的意象,隱約可見一些古老的圖騰符號。光是這個封麵,就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內容産生瞭濃厚的興趣。我一直對颱灣原住民的曆史與文化懷有深深的好奇,尤其是他們如何在漫長的歲月中,在各種外來文化與社會變遷的衝擊下,維係並發展齣獨特的族群認同。我想象這本書會帶我深入探索那些鮮為人知的過去,瞭解他們的祖先如何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又是如何與自然和諧共處。我期待書中能有生動的敘事,描繪齣原住民社會在不同曆史時期的生活場景,他們的遷徙、他們的信仰、他們的藝術,以及他們麵對外部世界時的策略與掙紮。同時,我也希望這本書能夠觸及一些更深層次的議題,比如他們如何看待自身在颱灣社會整體發展中的位置,以及他們對於未來族群發展的願景。從書名中“夾縫中的族群建構”這幾個字,我隱約感受到一種曆史的厚重感與現實的復雜性,仿佛他們就像在山林間一處不易察覺的縫隙中,頑強地生長,開闢齣屬於自己的天地。這種隱忍而堅韌的生命力,是我非常渴望去理解的。
评分“文化”這個詞,在我看來,包羅萬象,是構成一個族群獨特性的最核心要素。這本書的標題點明瞭“文化”,讓我對書中內容的豐富性有瞭更高的期待。我想象作者可能會深入挖掘颱灣原住民的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物質文化方麵,也許會詳細介紹他們傳統的服飾、建築、食物、農耕技術、狩獵技巧,以及他們如何利用大自然賦予的資源來創造豐富多彩的生活。而精神文化方麵,則可能涉及他們的宗教信仰、神話傳說、祭祀儀式、社會組織結構、婚喪嫁娶的習俗,以及他們獨特的藝術錶現形式,如音樂、舞蹈、雕刻、編織等。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詳實的田野調查資料,通過生動的案例和鮮活的描寫,將這些看似遙遠的文化習俗展現在讀者麵前。更重要的是,我想瞭解這些文化元素是如何在現代社會中,依然保持其生命力,甚至被賦予新的時代意義的。它們是如何與現代生活方式相互作用,又如何在新的語境下被解讀和傳承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幫助我打破一些刻闆印象,更全麵、更深刻地理解颱灣原住民文化的多元與精妙。
评分我一直認為,一個族群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其語言的傳承與演變上。語言不僅僅是溝通的工具,更是承載著一個民族的集體記憶、世界觀以及獨特的思維方式。這本書的標題中明確提到瞭“語言”,這讓我感到非常欣喜。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切入這個主題的。是會從語言學係的視角,分析原住民各語係的獨特之處,如音韻、詞匯、語法結構上的差異?還是會更側重於語言在族群認同構建中的作用,探討在現代社會中,語言的流失對原住民文化帶來的挑戰,以及他們為保護和復興母語所付齣的努力?我設想書中可能會穿插一些原住民口述曆史的片段,通過他們自己的聲音,來展現語言的溫度與魅力。或許還會探討不同族群之間,因為語言的差異而産生的互動模式,以及語言在不同世代之間的傳遞過程中所遇到的睏難與突破。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呈現一些具體的語言復興案例,瞭解那些為瞭讓古老的詞匯重新煥發生機,讓年輕一代重新愛上母語的動人故事。這不僅僅是對過去的一種追溯,更是對未來的期許。
评分“政治”這個詞,在討論族群議題時,往往伴隨著復雜性與敏感性。這本書將“政治”納入主題,說明作者並非隻關注文化錶象,而是深入探討瞭颱灣原住民在政治層麵的實踐與訴求。我猜測書中會詳細梳理颱灣原住民在不同曆史時期,麵對國民政府、民進黨政府等不同政治力量時的互動關係。這其中必然涉及到土地權利、自治權、教育權、文化保障等一係列議題。我期待書中能展現齣原住民如何在政治舞颱上爭取自身權益,是如何通過組織、聯盟、抗爭等方式來錶達訴求,以及他們在民主轉型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同時,我也想瞭解,在當代颱灣政治格局中,原住民的政治力量是如何形成的,他們的政治參與度如何,以及他們所代錶的利益與主流社會之間可能存在的張力與閤作。書名中的“夾縫”二字,或許也暗示瞭原住民在政治權力結構中,可能處於一種邊緣化或需要積極爭取纔能獲得關注的位置。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更清晰地理解颱灣原住民政治的演變脈絡,以及他們為實現族群平等與自主所做的持續努力。
评分看到“族群建構”這個詞,我立刻聯想到這是一個關於身份認同的深入探討。在曆史的長河中,族群的界限並非一成不變,尤其是在經曆殖民、遷徙、融閤等復雜過程後,族群的身份認同會受到極大的挑戰與重塑。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細緻地剖析颱灣原住民是如何在外部壓力與內部動員下,不斷“建構”和“再建構”自身族群身份的。這可能涉及到他們如何從多元分散的部落群體,逐漸形成一種更具凝聚力的“原住民”身份認同。書中是否會探討,在麵對“漢人”為主體的颱灣社會時,原住民如何界定自己的獨特性?又或者,在與國際社會對話時,他們又如何呈現自己的族群形象?我尤其好奇,“夾縫”二字在這裏所扮演的角色,它是否意味著原住民在建構自身身份時,必須在既有的社會框架下,尋找並開闢齣屬於自己的空間?或許這本書會通過講述具體的族群運動、文化復興項目、教育政策等案例,來展示這種身份建構的實踐過程,以及其中所蘊含的智慧與挑戰。這不僅僅是對過去曆史的梳理,更是對當下族群認同議題的一種深刻反思。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