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從中國古代原生態文明談到「文明四論」
第二章 有關易卦起源的種種假說
第三章 易卦起源於易道三進製
第四章 伏羲八卦和伏羲六十四卦誕生於伏羲時期
第五章 伏羲六十四卦和邵雍六十四卦
第六章 《河圖》、《洛書》與《連山》、《歸藏》
第七章 後天八卦的偉大認識價值
第八章 解開《易經》卦序之謎
第九章 《易經》判斷吉凶的標準
第十章 卦爻辭的新詮釋
第十一章 大衍筮法
第十二章 文王與經傳
第十三章 易道三進製再發現的意義
第十四章 《聖經》和《易經》之間的聯係
第十五章 古代形態東方辯證法的根本性優缺點及其閤理內核
附錄一 《易經》基本知識
附錄二 《易經》今譯今注
附尋三 《係辭傳》今譯
附錄四 《說卦傳》今譯
自序
本書的目的在於用科學方法揭開《易經》的全部重大秘密,包括易的起源,《河圖》、《洛書》的秘密,《易經》卦序之謎等等。讀者隻要看一看本書目錄,就明白瞭。
《易經》是世界文明第一寶典,受到世界各國讀者的關注。如果我們中國人對《易經》的種種秘密都提供不瞭科學的解釋,我們就無法嚮世界讀者交代,也對不起我們的祖先。因此,我花費瞭十八年時間,運用現代科學方法,對《易經》進行瞭潛心研究,終於寫齣這部著作。這隻是我的易學研究的成果之一。我的另外兩部與易學有關的著作《東方辯證法》〔修訂版〕和《文明四論》也將在今後幾年陸續問世。敬請讀者注意。
一書在手,可以瞭解《易經》的全部重大秘密,何而不讀?
八十老生 張今謹識 於河南大學
總序
田閤祿
《易經》是什麼?《說文》引《秘書》說「日月為易」,說明「易」就是日月,《易經》講的就是日月的運行規律,以及日月的運動變化,及其對自然界生物和人的影響,並闡述人順從自然變化的道理。探討日月的運行規律屬於自然科學,由此産生的天文、曆法、季節、氣候、氣象、物理、數學等都是科學,由此可知《易經》也應該是一本講科學的書,不是講迷信的書,研究《易經》,就是研究科學,因此,我們將這套叢書定名為《周易與現代科學研究叢書》。
《易經》的功能是什麼?《係辭傳》說「生生之謂易」「天地之大德曰生」,原來《易經》的功能是講生命科學的,講一切事物的誕生、發展、壯大、直到其死亡。乾為日,還為天;坤為月,還為地。所以《序卦傳》說「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彖傳》還深入地闡發瞭乾坤日月閤德創生化育萬物的特性,謂「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人有生命,動物有生命,植物有生命,一個國傢、一個機關也有生命,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所以《易經》可以用到萬事萬物之中,萬變不離其宗。
日月運動,有時間,有空間,這一特性《易經》就用卦符來錶示,故《易經》的卦都有時、空的特性,時空相結閤研究就成瞭中國文化發展的一大特徵,所以孔子研究《易經》之結晶産物——《易傳》,不但強調「時」,也強調「位」,「時」就是時間,「位」就是空間,「時」「位」結閤,就是時空結閤,是自然科學的研究,不隻是人文科學的研究,要把它從人文圍牆中解放齣來,放到自然科學中去考慮,就會知道孔子不隻是一位教育傢、哲學傢,還是一位偉大的古代科學傢。
日月運動有規律,有時間,這是一切推前和演後運算必須具備的條件。《易經》之卦是日月運動的代錶符號,故用卦也能推知以前和演義以後。
再說孔子儒傢,《漢書‧藝文誌》說「儒傢者流,蓋齣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教化者也」。原來儒傢主要是講「陰陽教化」學說的,而「陰陽傢者流,蓋齣於羲和之官,敬順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所以孔子在《係辭傳》中說「陰陽之義配日月」。羲和是個觀天文製定曆法的官員。由此可知,孔子研究《易經》的目地是「治曆明時」,供民政之事用的,所以孔子《易傳》處處都是體現齣瞭科學精神。
《易經》是一部偉大的古代科學著作,在曆代易學研究者的科學闡釋下,今天科學易已經形成,其研究正在逐步深入,我們相信到二十一世紀,科學易的研究將讓《易經》重放科學光輝,古樹將開新花。
這本書的章節設置很有趣,我翻看瞭一下目錄,發現它並沒有按照傳統的《易經》八卦順序來展開,而是根據一些特定的科學主題來組織內容,比如“能量的轉化與《易經》的陰陽”、“混沌與《易經》的變易”、“信息論視角下的《易經》”等等。這種結構非常有創新性,它打破瞭我之前閱讀《易經》書籍的固有模式。我一直覺得《易經》之所以被稱為“智慧之書”,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揭示瞭事物發展的普遍規律,而這些規律在不同的領域都可能存在。作者通過這種主題式的解讀,無疑是在嘗試將《易經》的智慧“泛化”到更廣闊的科學領域。我特彆好奇“混沌與《易經》的變易”這一章節,混沌理論本身就充滿瞭神秘感,而《易經》中對事物發展變化過程的描述,也常常讓人感到復雜而難以把握。我想看看作者是如何將這兩種概念聯係起來的,是否能通過混沌理論來解釋《易經》中的一些“不可預測性”現象。而且,我之前也接觸過一些關於“信息論”的書籍,但從未想過它能與《易經》産生關聯,這讓我充滿瞭好奇。
评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非常吸引我。作者的文字流暢而清晰,既有科學的嚴謹性,又不失人文的溫度。他並沒有使用過多的專業術語,即使是涉及到復雜的科學概念,也能夠用淺顯易懂的語言進行解釋,讓我這個並非專業背景的讀者也能大緻理解。而且,作者的文字中透露齣一種對知識的敬畏和對探索的熱情,這種積極的態度也感染瞭我,讓我更加願意沉浸在這本書的閱讀之中。我尤其喜歡他在一些過渡章節中加入的個人思考和感悟,這些內容讓這本書顯得更加立體和人性化,不僅僅是一本枯燥的科學論著。他似乎在分享他在研究過程中所經曆的興奮、睏惑和頓悟,這種真誠的錶達,拉近瞭我和作者之間的距離。這本書讓我看到瞭,科學與傳統智慧並非是割裂的,而是可以相互啓發、相互印證的。我期待在接下來的閱讀中,繼續被作者的文字所吸引,並在他的引導下,深入理解《易經》背後蘊含的深刻科學哲理。
评分讀完這本書的序言,我被作者那種嚴謹求證的態度深深吸引。他並沒有急於下結論,而是詳細地闡述瞭他研究《易經》的動機和方法論。他提到瞭許多我從未聽說過的科學分支,並且似乎在試圖找到它們與《易經》之間潛在的聯係。這不像市麵上那些直接將《易經》與某種科學概念“對號入座”的書籍,這本書顯得更加審慎和有深度。作者似乎在努力構建一個嚴密的邏輯框架,而不是簡單地進行比附。我尤其關注他關於“信息”在《易經》中的作用的論述,這讓我聯想到現代信息科學的發展。會不會《易經》在很久以前就以一種樸素的形式,捕捉到瞭某種關於信息流動和轉化的規律?如果真是這樣,那將是對我們理解宇宙運行方式的一次顛覆。而且,作者在序言中提到瞭一些具體的科學實驗或模型,雖然我目前還不完全理解,但足以讓我感受到他並非空談理論,而是有紮實的科學依據支撐。我非常期待接下來的章節,能夠一步步揭開那些科學概念的神秘麵紗,看看它們是如何與《易經》中的卦象、爻辭聯係起來的。
评分我喜歡這本書的論證過程,作者在闡述觀點時,並非是簡單地陳述一個事實,而是會引用大量的科學文獻和研究成果,並且會對這些成果進行細緻的分析和解讀,然後將其與《易經》中的某個概念進行對比。這種嚴謹的學術態度,讓我對書中的內容深信不疑。不像有些所謂的“解讀”,隻是憑空想象,這本書給我一種“有理有據”的感覺。舉個例子,在論述“能量的轉化與《易經》的陰陽”時,作者不僅僅是提到瞭陰陽代錶著對立統一,更重要的是,他引用瞭熱力學定律,來解釋陰陽之間相互轉化的必然性,以及這種轉化所蘊含的能量守恒或耗散的原理。這種具體的科學聯係,讓原本抽象的陰陽概念變得更加生動和易於理解。我感覺,這本書正在嘗試用一種全新的視角,來“還原”《易經》的本來麵目,讓它不再是停留在哲學或玄學的層麵,而是迴歸到對自然規律的樸素觀察和總結。我期待作者能在後續的章節中,繼續保持這種嚴謹的論證風格,為我們帶來更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解讀。
评分剛拿到這本《用科學揭示<易經>的神秘麵紗》,第一感覺就是紙張的質感很好,封麵設計也相當有品味,沒有那些花裏鬍哨的圖案,而是用一種沉靜的色調和簡潔的字體,透露齣一種探索未知的學者氣息。我一直對《易經》非常著迷,但總覺得它像是一團迷霧,充滿瞭古老智慧,卻又難以捉摸。市麵上關於《易經》的書籍很多,有的側重哲學思辨,有的強調預測占蔔,但總覺得缺瞭點什麼,尤其是用一種 modern science 的視角去解讀,我期待瞭很久。這本書的標題就抓住瞭我的癢點,我希望它能像一把鑰匙,打開我心中對《易經》一直存在的疑惑,讓我看到那些隱藏在符號和卦象背後的、更具普遍性和客觀性的規律。我最期待的是,作者能否真的將那些看似玄妙的理念,用嚴謹的科學邏輯來解釋,比如,它如何與混沌理論、信息論,甚至是量子力學産生關聯?這本書是否能提供一些新的視角,讓我不再將《易經》僅僅視為一種古老的預言工具,而是去理解它作為一種古代觀察世界、理解自然運作方式的獨特方法論。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將如此古老的概念與當代的科學思想相結閤的,這種跨領域的碰撞本身就極具吸引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