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兩韆多年來的哲學思想僅是柏拉圖的註腳而已。」──懷德海(A.N. Whitehead)
柏拉圖選擇以對話錄錶現其哲學思想,且他的寫作時間長達五十年,因此對話錄的編年與理解柏拉圖思想有一密不可分的關係。根據柏拉圖對話錄的編年傳統,其對話錄可分為早期、中期及晚期三組。
《米諾篇》(Meno) 視為介於早期與中期對話錄間的過渡期對話錄,雖保有早期對話錄的特色,如尋求定義、重倫理議題及人物刻畫生動等,但觸及的問題,如學習即迴憶、靈魂不朽、幾何學的運用及知識與真實看法的區彆等。不同於《米諾篇》,《費多篇》(Phaedo) 被歸類於中期對話錄,主要因為其中形上學思想與同被視為中期對話錄的《饗宴篇》、《理想國篇》聯係緊密。
這兩部對話錄的譯注緣起於教學需要,在輔仁大學哲學係、輔仁大學外語學院「西洋古典暨中世紀學程」及颱灣大學哲學係皆曾教授相關的課程。《米諾篇》初稿完成於2007年,《費多篇》完成於2009年。經兩岸三地參與課程的學生所提齣的翻譯及詮釋,有積極與建設性的迴應,使作者不斷地思考譯文注釋是否適切,並修正及避免某些明顯的錯誤。
本書特色
★希臘哲人柏拉圖早期與中期經典對話錄譯注。
作者簡介
柏拉圖 (Plato)
柏拉圖生於424/3 BC,父親亞裏斯同 (Ariston) 聲稱自己是雅典最後一位國王寇德魯斯 (Codrus) 的後裔,似乎於柏拉圖齣生時去世。母親佩裏剋緹翁妮 (Perictione) 的傢族血源可溯自德羅皮德斯 (Dropides),是西元前七世紀的政治改革者梭倫 (Solon) 的親戚。其舅卡爾米德斯 (Charmides) 及錶舅剋裏提亞斯 (Critias) 皆為當時政壇名人。柏拉圖年輕時即與蘇格拉底熟識,399 BC蘇格拉底被判處死刑,對柏拉圖衝擊甚深。384 BC、366 BC及361 BC他曾遠赴西西裏,希望將當時的統治者,迪歐尼希歐斯一世與二世 (Dionysios I & II),教化成哲學傢,但無功而返。380 BC年間於雅典成立「學院」(the Academy),進行哲學著述及教育工作;「學院」吸引來自希臘各地的學生,其中最著名者為367 BC加入的亞裏斯多德 (384-322 BC)。361 BC之後,柏拉圖遠離政治,專注哲學,直到348/7 BC逝世。柏拉圖著作甚豐,二、三十部對話錄流傳後世;以戲劇手法、優美辭藻呈現哲學議題,極具智性與原創性。
譯者簡介
徐學庸
1998年取得英國格拉斯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99-2000年任教於東海大學哲學係,2005-2006為牛津大學訪問學人,現任教於颱灣大學哲學係。 著作有《靈魂的奧迪賽:柏拉圖〈費多篇〉》、《論友誼》及《論老年》(國科會經典譯注計畫)、《〈理想國篇〉譯注與詮釋》、《道德與閤理:西洋古代倫理議題研究》等。
第五段: 我一直認為,閱讀古籍,尤其是那些經過時間沉澱的哲學經典,是一項需要耐心和細緻的工作。而《米諾篇》《費多篇》譯注這本書,恰恰是我理想中的閱讀夥伴。這本書的譯注部分,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專業”與“用心”。譯者在翻譯過程中,不僅考慮到瞭原文的字麵意思,更深入地挖掘瞭其背後蘊含的哲學深意。很多時候,一句話看似簡單,但其背後的哲學淵源卻很深厚,而這本書的注疏,正是將這些“冰山之下”的部分,生動地呈現在讀者麵前。例如,《費多篇》中關於靈魂與身體關係的探討,我之前曾嘗試閱讀過其他版本,但總是覺得隔靴搔癢。這本譯注,通過對相關詞匯的溯源,以及對當時哲學思潮的介紹,讓我能夠更清晰地理解柏拉圖為何會提齣“靈魂不朽”這樣的觀點,以及這些觀點在當時是如何被接受或質疑的。這種細緻入微的解讀,不僅讓我讀懂瞭文字,更讓我開始思考文字背後的思想。
评分第四段: 擁有一本好的譯注本,對於深入理解一本哲學著作來說,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米諾篇》《費多篇》譯注這本書,無疑就是這樣一本值得珍藏的書。我尤其喜歡它在處理那些易引起歧義的段落時所采取的態度。譯者並沒有簡單地給齣一種解釋,而是常常會提供幾種可能的解讀,並分析它們各自的依據,這種嚴謹的學術態度,讓我對譯者充滿瞭敬意。通過這些詳盡的注疏,我不僅能夠理解柏拉圖對話錄中的具體論點,更能體會到蘇格拉底那種“詰問”式的哲學方法是如何一步步引導對話者走嚮真理的。書中的一些附錄,比如對書中人物的簡要介紹,以及對相關哲學概念的補充說明,都極大地拓展瞭我的視野。當我讀到《米諾篇》中關於“迴憶說”的論述時,那些細緻的注釋,讓我能清晰地看到蘇格拉底是如何通過提問,引導奴隸迴憶起幾何學知識的,這種示範作用,對於理解整個柏拉圖的認識論,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评分第一段: 拿到《米諾篇》《費多篇》譯注這本書,真是太令人驚喜瞭。我一直對古希臘哲學,特彆是柏拉圖的對話錄充滿興趣,但苦於原文晦澀難懂,翻譯版本眾多,質量參差不齊,很多時候讀起來都雲裏霧裏。這本譯注本的齣現,簡直是為我這樣的小白量身定做的。首先,它的裝幀就非常有質感,拿在手裏沉甸甸的,一看就知道是經過精心打磨的書籍。封麵設計也十分雅緻,沒有那些花裏鬍哨的裝飾,而是透露齣一種古典的厚重感,讓人一看就心生敬意。翻開扉頁,那清秀娟雅的字體,配上恰到好處的排版,閱讀的欲望瞬間就被點燃瞭。我迫不及待地翻到瞭正文,看到那些詳細的譯注,簡直就像在迷宮中找到瞭指路明燈。不僅僅是對生僻詞匯的解釋,更重要的是對哲學概念的梳理和時代背景的交代。有些地方,即使是初讀,也能感覺到譯者為瞭讓讀者更好地理解,付齣瞭多少心血。他們不僅僅是在翻譯文字,更是在解讀思想, bridging 起瞭古老智慧與現代理解之間的鴻溝。這種細緻入微的注疏,對於我這種想要深入理解哲學文本的讀者來說,是無價的。
评分第三段: 不得不說,《米諾篇》《費多篇》譯注這本書的齣現,為我的閱讀體驗帶來瞭質的飛躍。我一直認為,閱讀古籍,尤其是哲學經典,最怕的就是“望文生義”或者因為語言的隔閡而錯失原著的精髓。這本書的譯注,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它不僅僅是簡單地將古希臘語翻譯成現代漢語,而是深入挖掘瞭詞語在當時的語境下的含義,並結閤曆史背景進行瞭詳盡的解釋。比如,《費多篇》中關於“理念論”的討論,我之前閱讀時總覺得有些地方難以把握,而這本書的注疏,將蘇格拉底與特墨西提斯的對話,以及他們所處的曆史環境勾勒得十分清晰,這讓我得以從更宏觀的角度去理解那些關於靈魂、關於永恒的論述。而且,譯者的語言風格也十分考究,既保留瞭古希臘哲學的嚴謹性,又不失現代漢語的流暢性,讀起來不會有生硬之感。對於我這種對哲學史和古希臘文化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次非常愉快的智識之旅。
评分第二段: 作為一個長期關注古希臘文明的愛好者,我一直覺得,要真正領略蘇格拉底式的智慧,除瞭直接閱讀文本,還需要有可靠的引導。而《米諾篇》《費多篇》譯注這本書,恰恰滿足瞭這一需求。《米諾篇》中關於美德即知識的探討,以及《費多篇》中關於靈魂不朽的辯論,都是柏拉圖哲學體係中至關重要的部分。過去,我曾嘗試閱讀過一些其他版本的譯本,但總覺得意猶未盡,或者有些地方的理解難以深入。這本書的譯注部分,給我帶來瞭全新的視角。譯者不僅對原文進行瞭精準的翻譯,更在關鍵的哲學概念上,提供瞭清晰的闡釋,甚至引用瞭其他學者的觀點進行比照,這使得原本抽象的概念變得鮮活起來。我特彆欣賞的是,譯注中並非一味地給齣標準答案,而是鼓勵讀者進行思考,引導我們去探索哲學問題的多重維度。這種開放性的注疏方式,讓我感覺自己不是在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在主動地參與到一場思想的對話中。此外,書後的參考文獻和索引也非常詳盡,對於想要進一步研究的讀者來說,絕對是一份寶貴的資源。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