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領時期颱灣儒學參考文獻

清領時期颱灣儒學參考文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颱灣史
  • 清代史
  • 儒學
  • 颱灣儒學
  • 參考文獻
  • 史學
  • 文化史
  • 學術研究
  • 清領時期
  • 颱灣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關於清代颱灣儒學的研究,雖然方興未艾,但是學界缺乏入門的參考書籍,以緻真正用心投入者,並不太多。有鑑於此,林慶彰、蔣鞦華教授特彆編纂本書,提供學界認識此一領域的背景材料,希望齣版之後,可以引發更多有誌趣者加入研究的行列。

  本書所採擇之範疇,為清康熙廿三年(1684)明鄭降清至光緒廿一年(1895)颱灣割日,大約二百一十二年的期間。內容分成上、下兩編:上編收錄清領時期颱灣各種受儒學影響的製度討論,包括科舉、府縣儒學、孔子廟、書院、義學、社學、社會教育、學規、藏書九項;下編收錄宦颱儒學傢(陳璸、謝金鑾、鄭兼纔、鬍承珙、姚瑩、徐宗乾、林樹梅)和本土儒學傢(章甫、鄭用錫、鄭用鑒、施瓊芳、黃敬、吳子光、楊浚、施士潔)的著作選集,一共收錄十五位。相信本書的刊印流傳,將激起研究颱灣儒學的風潮。
 

島嶼學風:跨越時空的颱灣儒學思想流變 本書聚焦於明清易代之際至二十世紀初,颱灣島上儒學思想的本土化、知識分子的精神轉嚮以及其對社會治理與文化認同所産生的深遠影響。 這部著作並非對單一書目或文獻的簡單匯編,而是緻力於描繪一幅宏大而精微的“島嶼學風圖景”,探討在地理隔離與政治劇變的多重壓力下,儒傢學說如何在颱灣這片特殊的文化土壤上生根、開花、並最終完成自身的時代性蛻變。 本書的敘事邏輯,圍繞著“移植、紮根、演變”三大核心階段展開。 第一部分:海峽彼岸的學術播撒與早期適應(約十七世紀中後期至十八世紀中葉) 本部分深入考察瞭清初入颱的漢族移民群體所攜帶的初始文化資本,以及這些知識精英如何在權力結構重塑的環境中,試圖重建他們記憶中或理想中的儒傢秩序。重點探討瞭早期士紳階層如何利用儒傢倫理綱常來規範新的社會關係,尤其是在原住民與漢人、移民內部不同派係之間的互動中,儒學扮演的社會穩定劑角色。 我們詳細分析瞭早期颱灣地方誌、族譜、以及少數存世的私人書信和應試文集中所體現的儒學思想痕跡。這些文本的分析顯示,初期颱灣儒學帶有強烈的“功利性與實用性”特徵,其核心關切在於如何通過科舉教育確保社會階層的流動性,以及如何通過祭祀、宗族活動來確立地方權威。 書中特彆闢齣一章,專門討論瞭早期颱灣學館的設立模式及其課程設置。這些學館的教材選擇、教師的選拔標準,乃至學生的人數構成,都直接反映瞭當時社會對“儒者”身份的期待——即他們不僅是文化傳承者,更是地方的司法仲裁者和道德楷模。我們審視瞭早期學者對硃熹理學(特彆是《四書章句集注》)的接受程度,以及這種接受過程中是否存在因本地環境差異而産生的“在地化”解讀。例如,在土地開發、水利興修等實際問題上,儒傢“修齊治平”的理念是如何被轉化為具體的社區治理方針的。 第二部分:學脈的深化與地方精英的構建(約十八世紀中葉至十九世紀中葉) 隨著社會結構趨於穩定,颱灣儒學開始展現齣更強的自主性和深度。本部分聚焦於十八世紀後期至十九世紀初,以施琅、藍鼎元等重要人物的思想為中心,構建齣颱灣儒學發展的一個重要轉摺點。 本書的重點不再是簡單的儒學引介,而是探討“颱灣學派”的雛形。我們分析瞭颱灣學者如何迴應清代中後期內地思想界的重大議題,例如乾嘉學派的考據之風對颱灣文獻整理的影響,以及程硃理學與陸王心學在颱灣學界的論辯與共存狀態。通過對特定時期重要儒林人物的著作、詩文集進行細緻的文本比對,我們試圖揭示:當這些知識分子無法直接參與內地的京城政治時,他們的學術精力是如何轉移到對颱灣地方曆史、風俗、地理的記錄與闡釋之上的。 一個關鍵的討論點是“夷夏之辨”與文化自持。麵對閩粵移民帶來的多元文化衝突,以及與原住民互動的復雜性,儒傢思想如何被用來構建一種“漢文化優越論”的自我認同,並以此來閤理化對土地的開墾與對社會秩序的重塑。書中對這一時期齣現的關於“番社教化”的論述進行瞭細緻梳理,揭示瞭儒傢“教化天下”理想在殖民前沿地帶的實踐睏境與道德張力。 此外,本書還詳細考察瞭地方書院的鼎盛時期,例如“仰山書院”、“海東書院”等著名學府的運作模式。我們通過分析其山長(院長)的任命、捐獻記錄、以及畢業生成就,來量化儒學對颱灣社會精英培養的實際效率和路徑。這一階段的儒學,已經不再僅僅是科舉的跳闆,更成為瞭一種文化資本的認證體係。 第三部分:變局中的反思與思想的轉型(約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割讓前後) 本書的最後部分,處理瞭颱灣儒學麵臨的巨大曆史斷裂——清朝的覆滅與日本的殖民統治。這一時期的儒學文獻顯示齣知識分子在文化忠誠、政治幻滅與現代性衝擊下的復雜心態。 我們探討瞭“遺民心態”下儒傢“忠君”思想的變異。部分學者將對清廷的效忠,轉化為對“漢文明”本身的堅守,這種堅守在麵對西方新知與日本“皇國史觀”時,錶現齣強烈的抵抗性與孤立性。書中詳盡分析瞭知識分子在“守舊”與“變通”之間的掙紮,例如他們如何看待西學東漸的思潮,以及儒傢教育體係在麵對新式學堂(如“颱灣總督府國語學校”)時的防禦策略和潛在滲透。 本書特彆關注那些試圖將儒學“現代化”的嘗試,例如對儒傢義理的重新詮釋,使其能夠與西方的社會達爾文主義或功利主義思想進行某種程度的對話。這些努力往往是零星的、在邊緣地帶進行的,但卻預示瞭二十世紀颱灣思想界在尋求民族身份認同時,對傳統儒學資源進行“去政治化”重構的可能路徑。 結論:島嶼儒學的遺存與迴響 本書總結道,颱灣的儒學發展史是一部充滿“邊緣性”與“適應性”的曆史。它既繼承瞭閩南學脈的主流,又因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族群張力,發展齣其獨特的實踐形態。它深刻地塑造瞭颱灣社會的倫理規範、傢族結構和公共精神,其影響至今仍是理解颱灣文化心理結構不可或缺的基石。本書旨在為研究者提供一個廣闊的視野,去理解在曆史的巨變中,一種古老的學說如何以其獨特的生命力,在海島之上艱難而又堅韌地存在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林慶彰


  颱灣颱南縣人,1948年10月生。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博士。日本九州大學文學部訪問研究員。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東吳大學中國文學係、颱北大學古典文獻與民俗藝術研究所兼任教授。

  專研經學、日本漢學、圖書文獻學。著有《明代考據學研究》、《清初的群經辨僞學》、《清代經學研究論集》、《學術論文寫作指引》、《讀書報告寫作指引》等十種。


  主編有《經學研究論著目錄》、《日本研究經學論著目錄》、《日本儒學研究書目》、《日據時期颱灣儒學參考文獻》、《經學研究論叢》、《國際漢學論叢》、《民國時期經學叢書》等六十餘種。譯有《經學史》(閤譯)、《論語思想史》(閤譯)等五種。另有學術論文二百餘篇。

蔣鞦華

  1956年生,颱灣人。國立颱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員,國立颱灣大學中國文學係、淡江大學中國文學係兼任副教授、《國語日報》〈古今文選〉主編。

  專研《尚書》學、《詩經》學。著有《二程詩書義理求》、《宋人洪範學》、《瀋括──中國科學史上的座標》等書,以及〈宋人洪範圖書說〉、〈王充耘的尚書學〉、〈明人對蔡瀋書集傳的批評初探〉、〈焦廷琥《尚書申孔篇》初探〉、〈韓愈詩之序議考〉、〈劉剋莊商書講義析論〉、〈顧棟高《尚書質疑》撰作小考〉等學術論文。

  另外,曾主編《晚清經學研究目錄》、《李源澄著作集》、《張壽林著作集》等書,擔任《中國文哲研究集刊》、《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總編輯。

圖書目錄

編者序
編輯體例

上編
一、科舉•第一
一、科舉•第二
 述榖堂製藝 鄭用錫著
一、科舉•第三
 瀛洲校士錄 徐宗乾編
二、府縣儒學
三、孔子廟
四、書院
五、義學
六、社學
七、社會教育
八、學規
九、藏書

下編
一、宦颱儒學傢
1 陳璸(1656-1718)
2 謝金鑾(1757-1820)
3 鄭兼纔(1758-1822)
4 鬍承珙(1776-1832)
5 姚 瑩(1785-1858)
6 徐宗乾(1796-1868)
7 林樹梅(1808-1851)

二、本土儒學傢
1 章 甫(1760-1816)
2 鄭用錫(1788-1858)
3 鄭用鑑(1789-1867)
4 施瓊芳(1815-1868)
5 黃 敬(?-1888)
6 吳子光(1819-1883)
7 楊浚(1830-1890)
8 施士潔(1856-1922)
清領時期颱灣儒學年錶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閱讀這本《清領時期颱灣儒學參考文獻》,與其說是在“讀”它,不如說是在“用”它,因為它本身就是一個強大的索引和導航係統。我從事的是颱灣曆史的教學工作,常常需要在有限的時間內為學生搜集大量的一手資料和研究文獻,這本書的齣現,無疑是給我注入瞭一劑強心劑。它將零散的史料和研究成果,以一種極具條理的方式組織起來,讓我能夠快速地找到與課程主題相關的材料。例如,在講解颱灣民間信仰與儒傢思想的交融時,我就可以通過這本書找到關於地方文廟的記載、士人撰寫的祭祀文書,甚至是關於鄉約、族規中體現儒傢倫理的內容。這種精準的文獻定位,大大提高瞭我的備課效率,也讓我的教學內容更加充實和深入。更重要的是,這本書提供瞭一個觀察清代颱灣社會思想變遷的獨特視角。通過梳理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儒學發展,我得以窺見當時颱灣社會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麵的演變,以及這些演變背後所蘊含的思想根源。它不僅僅是一本學術工具書,更是一部反映時代精神的檔案,為理解颱灣曆史的深層肌理提供瞭重要的綫索。

评分

對於許多對颱灣本土文化有情懷的讀者來說,《清領時期颱灣儒學參考文獻》提供瞭一個重新審視我們曆史根源的機會。我尤其喜歡它在介紹文獻時,所附帶的那些簡短的背景介紹,它們讓我瞭解到,這些看似枯燥的學術文獻,其實背後都承載著當時颱灣社會的生活氣息和思想潮流。例如,在看到一些關於地方文教建設的文獻時,我能想象齣當時士紳們如何為瞭振興鄉學而奔走呼號,也感受到瞭儒傢思想在塑造颱灣社會風貌方麵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這本書讓我明白,儒學並非高高在上、脫離現實的學問,它深深地根植於颱灣這片土地,與當地居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它鼓勵我去探尋那些被曆史塵埃掩埋的細節,去感受那個時代人們的思考和追求。總而言之,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學術的嚴謹,更在於它能夠連接過去與現在,讓我們這些後人能夠更加真切地理解和珍視我們的文化遺産。

评分

對於一個對清代颱灣哲學充滿好奇的普通讀者來說,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可以說是驚喜連連。我本來以為一本“參考文獻”會枯燥乏味,但這本書以其清晰的分類和簡潔的注釋,讓我能夠輕易地找到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我一直對颱灣近代的教育發展頗感興趣,這本書中關於書院、學堂以及相關教育論著的梳理,讓我對當時颱灣的教育體係有瞭初步的認識。它沒有晦澀難懂的理論,而是以一種更接近曆史文本的方式呈現,讓我仿佛能夠穿越時空,感受到那個時代士人對教育的重視和探索。此外,書中對於一些鮮為人知的儒傢學派在颱灣的傳播和發展也有提及,這讓我瞭解到,原來在颱灣這片土地上,曾經湧現齣那麼多豐富多元的思想。這本書就像一位博學的嚮導,在我探索清代颱灣儒學這座寶庫時,總能為我指明最值得挖掘的路徑。它讓我明白,曆史的學習不應止步於宏大的敘事,更應該深入到思想的涓涓細流之中,而這本書正是幫助我實現這一目標的得力助手。

评分

這本書的齣現,無疑是為研究清領時期颱灣儒學提供瞭一份極其寶貴的梳理,雖然我手上的這本隻是一個目錄和提要,但其背後所蘊含的學術價值和信息量卻是不容小覷的。它像一位辛勤的園丁,將清代颱灣錯綜復雜的學術脈絡細緻地描繪齣來,讓你能夠清晰地看到不同流派、不同學者之間的聯係與區彆。我尤其欣賞它在梳理文獻時的嚴謹態度,那種對史料的尊重和對細節的關注,使得這份參考文獻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列錶,更是一扇通往那個時代思想世界的大門。通過它,我可以快速定位到自己感興趣的某個特定時期、某個特定學派的研究成果,省去瞭大海撈針的煩惱。想象一下,當你對某個曆史人物的思想産生濃厚興趣時,這本書就能幫你迅速找到相關的論著、奏疏,甚至當時的筆記和信件,這對於深入理解該人物的學術思想和實踐活動有著多麼重要的意義。更何況,對於初涉此領域的學者而言,它更像是一張詳盡的地圖,指引著前行的方嚮,避免瞭在浩瀚書海中迷失。它的價值,在於其係統性、權威性和指引性,為學術研究者提供瞭一個堅實的研究基礎和高效的研究工具。

评分

我從事的是曆史文獻的整理與研究,長久以來,清代颱灣的儒學研究一直是我關注的重點之一,而《清領時期颱灣儒學參考文獻》的齣版,為我的工作帶來瞭極大的便利。過去,要搜集與此相關的文獻資料,往往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各個圖書館、檔案館之間奔波,而且常常是事倍功半。這本書的齣現,就像在茫茫的書海中點亮瞭一盞明燈,它係統地梳理瞭大量珍貴的原始文獻和二手研究,並且進行瞭恰當的分類和簡要的介紹,使得研究者能夠迅速掌握該領域的研究現狀和主要文獻來源。我特彆看重的是它對一些地方誌、私傢文獻的收錄,這些材料往往能夠為我們提供更細緻、更具地方特色的史料,對於理解儒學在颱灣的本土化進程至關重要。通過這本書,我得以更係統、更深入地展開我的研究,也為我未來的學術規劃提供瞭更為清晰的方嚮。可以說,它不僅是一部參考文獻,更是一部凝聚瞭無數心血的研究成果集成,極大地推動瞭相關領域的研究進展。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