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清代颱灣儒學的研究,雖然方興未艾,但是學界缺乏入門的參考書籍,以緻真正用心投入者,並不太多。有鑑於此,林慶彰、蔣鞦華教授特彆編纂本書,提供學界認識此一領域的背景材料,希望齣版之後,可以引發更多有誌趣者加入研究的行列。
本書所採擇之範疇,為清康熙廿三年(1684)明鄭降清至光緒廿一年(1895)颱灣割日,大約二百一十二年的期間。內容分成上、下兩編:上編收錄清領時期颱灣各種受儒學影響的製度討論,包括科舉、府縣儒學、孔子廟、書院、義學、社學、社會教育、學規、藏書九項;下編收錄宦颱儒學傢(陳璸、謝金鑾、鄭兼纔、鬍承珙、姚瑩、徐宗乾、林樹梅)和本土儒學傢(章甫、鄭用錫、鄭用鑒、施瓊芳、黃敬、吳子光、楊浚、施士潔)的著作選集,一共收錄十五位。相信本書的刊印流傳,將激起研究颱灣儒學的風潮。
作者簡介
林慶彰
颱灣颱南縣人,1948年10月生。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博士。日本九州大學文學部訪問研究員。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東吳大學中國文學係、颱北大學古典文獻與民俗藝術研究所兼任教授。
專研經學、日本漢學、圖書文獻學。著有《明代考據學研究》、《清初的群經辨僞學》、《清代經學研究論集》、《學術論文寫作指引》、《讀書報告寫作指引》等十種。
主編有《經學研究論著目錄》、《日本研究經學論著目錄》、《日本儒學研究書目》、《日據時期颱灣儒學參考文獻》、《經學研究論叢》、《國際漢學論叢》、《民國時期經學叢書》等六十餘種。譯有《經學史》(閤譯)、《論語思想史》(閤譯)等五種。另有學術論文二百餘篇。
蔣鞦華
1956年生,颱灣人。國立颱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員,國立颱灣大學中國文學係、淡江大學中國文學係兼任副教授、《國語日報》〈古今文選〉主編。
專研《尚書》學、《詩經》學。著有《二程詩書義理求》、《宋人洪範學》、《瀋括──中國科學史上的座標》等書,以及〈宋人洪範圖書說〉、〈王充耘的尚書學〉、〈明人對蔡瀋書集傳的批評初探〉、〈焦廷琥《尚書申孔篇》初探〉、〈韓愈詩之序議考〉、〈劉剋莊商書講義析論〉、〈顧棟高《尚書質疑》撰作小考〉等學術論文。
另外,曾主編《晚清經學研究目錄》、《李源澄著作集》、《張壽林著作集》等書,擔任《中國文哲研究集刊》、《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總編輯。
編者序
編輯體例
上編
一、科舉•第一
一、科舉•第二
述榖堂製藝 鄭用錫著
一、科舉•第三
瀛洲校士錄 徐宗乾編
二、府縣儒學
三、孔子廟
四、書院
五、義學
六、社學
七、社會教育
八、學規
九、藏書
下編
一、宦颱儒學傢
1 陳璸(1656-1718)
2 謝金鑾(1757-1820)
3 鄭兼纔(1758-1822)
4 鬍承珙(1776-1832)
5 姚 瑩(1785-1858)
6 徐宗乾(1796-1868)
7 林樹梅(1808-1851)
二、本土儒學傢
1 章 甫(1760-1816)
2 鄭用錫(1788-1858)
3 鄭用鑑(1789-1867)
4 施瓊芳(1815-1868)
5 黃 敬(?-1888)
6 吳子光(1819-1883)
7 楊浚(1830-1890)
8 施士潔(1856-1922)
清領時期颱灣儒學年錶
閱讀這本《清領時期颱灣儒學參考文獻》,與其說是在“讀”它,不如說是在“用”它,因為它本身就是一個強大的索引和導航係統。我從事的是颱灣曆史的教學工作,常常需要在有限的時間內為學生搜集大量的一手資料和研究文獻,這本書的齣現,無疑是給我注入瞭一劑強心劑。它將零散的史料和研究成果,以一種極具條理的方式組織起來,讓我能夠快速地找到與課程主題相關的材料。例如,在講解颱灣民間信仰與儒傢思想的交融時,我就可以通過這本書找到關於地方文廟的記載、士人撰寫的祭祀文書,甚至是關於鄉約、族規中體現儒傢倫理的內容。這種精準的文獻定位,大大提高瞭我的備課效率,也讓我的教學內容更加充實和深入。更重要的是,這本書提供瞭一個觀察清代颱灣社會思想變遷的獨特視角。通過梳理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儒學發展,我得以窺見當時颱灣社會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麵的演變,以及這些演變背後所蘊含的思想根源。它不僅僅是一本學術工具書,更是一部反映時代精神的檔案,為理解颱灣曆史的深層肌理提供瞭重要的綫索。
评分我從事的是曆史文獻的整理與研究,長久以來,清代颱灣的儒學研究一直是我關注的重點之一,而《清領時期颱灣儒學參考文獻》的齣版,為我的工作帶來瞭極大的便利。過去,要搜集與此相關的文獻資料,往往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各個圖書館、檔案館之間奔波,而且常常是事倍功半。這本書的齣現,就像在茫茫的書海中點亮瞭一盞明燈,它係統地梳理瞭大量珍貴的原始文獻和二手研究,並且進行瞭恰當的分類和簡要的介紹,使得研究者能夠迅速掌握該領域的研究現狀和主要文獻來源。我特彆看重的是它對一些地方誌、私傢文獻的收錄,這些材料往往能夠為我們提供更細緻、更具地方特色的史料,對於理解儒學在颱灣的本土化進程至關重要。通過這本書,我得以更係統、更深入地展開我的研究,也為我未來的學術規劃提供瞭更為清晰的方嚮。可以說,它不僅是一部參考文獻,更是一部凝聚瞭無數心血的研究成果集成,極大地推動瞭相關領域的研究進展。
评分對於一個對清代颱灣哲學充滿好奇的普通讀者來說,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可以說是驚喜連連。我本來以為一本“參考文獻”會枯燥乏味,但這本書以其清晰的分類和簡潔的注釋,讓我能夠輕易地找到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我一直對颱灣近代的教育發展頗感興趣,這本書中關於書院、學堂以及相關教育論著的梳理,讓我對當時颱灣的教育體係有瞭初步的認識。它沒有晦澀難懂的理論,而是以一種更接近曆史文本的方式呈現,讓我仿佛能夠穿越時空,感受到那個時代士人對教育的重視和探索。此外,書中對於一些鮮為人知的儒傢學派在颱灣的傳播和發展也有提及,這讓我瞭解到,原來在颱灣這片土地上,曾經湧現齣那麼多豐富多元的思想。這本書就像一位博學的嚮導,在我探索清代颱灣儒學這座寶庫時,總能為我指明最值得挖掘的路徑。它讓我明白,曆史的學習不應止步於宏大的敘事,更應該深入到思想的涓涓細流之中,而這本書正是幫助我實現這一目標的得力助手。
评分這本書的齣現,無疑是為研究清領時期颱灣儒學提供瞭一份極其寶貴的梳理,雖然我手上的這本隻是一個目錄和提要,但其背後所蘊含的學術價值和信息量卻是不容小覷的。它像一位辛勤的園丁,將清代颱灣錯綜復雜的學術脈絡細緻地描繪齣來,讓你能夠清晰地看到不同流派、不同學者之間的聯係與區彆。我尤其欣賞它在梳理文獻時的嚴謹態度,那種對史料的尊重和對細節的關注,使得這份參考文獻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列錶,更是一扇通往那個時代思想世界的大門。通過它,我可以快速定位到自己感興趣的某個特定時期、某個特定學派的研究成果,省去瞭大海撈針的煩惱。想象一下,當你對某個曆史人物的思想産生濃厚興趣時,這本書就能幫你迅速找到相關的論著、奏疏,甚至當時的筆記和信件,這對於深入理解該人物的學術思想和實踐活動有著多麼重要的意義。更何況,對於初涉此領域的學者而言,它更像是一張詳盡的地圖,指引著前行的方嚮,避免瞭在浩瀚書海中迷失。它的價值,在於其係統性、權威性和指引性,為學術研究者提供瞭一個堅實的研究基礎和高效的研究工具。
评分對於許多對颱灣本土文化有情懷的讀者來說,《清領時期颱灣儒學參考文獻》提供瞭一個重新審視我們曆史根源的機會。我尤其喜歡它在介紹文獻時,所附帶的那些簡短的背景介紹,它們讓我瞭解到,這些看似枯燥的學術文獻,其實背後都承載著當時颱灣社會的生活氣息和思想潮流。例如,在看到一些關於地方文教建設的文獻時,我能想象齣當時士紳們如何為瞭振興鄉學而奔走呼號,也感受到瞭儒傢思想在塑造颱灣社會風貌方麵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這本書讓我明白,儒學並非高高在上、脫離現實的學問,它深深地根植於颱灣這片土地,與當地居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它鼓勵我去探尋那些被曆史塵埃掩埋的細節,去感受那個時代人們的思考和追求。總而言之,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學術的嚴謹,更在於它能夠連接過去與現在,讓我們這些後人能夠更加真切地理解和珍視我們的文化遺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