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大師一起吃飯》是覺具法師的第一本食譜書,他跟隨星雲大師十數年,在大寮中練就齣不慍不火的柔軟功夫。「覺具的身材瘦長,看似弱不禁風,一旦站到廚房裏,就像陣前大將,指揮若定,他的調配、典座能力,真是有他的特長。」這是星雲大師對弟子覺具的形容。
的確,有「心」就是祕方。寺院裏的典座經常要供應數韆人的過堂或諸多法會等,麵對瑣碎的廚房事務,若無深厚的修養,如何能夠以美味、美作、美心來供養大傢?
有人問典座美味料理的祕方,典座說:「其實我沒有祕方,時間就是祕方,歡喜心就是祕方,真誠的供養心就是祕方,孜孜不求的勤勉努力就是祕方,隻要能於典座上發心作務,就能煮齣好味道。」
全書分六類共六十道菜,六十道料理依行星雲大師對素食飲食的信念:佛教徒吃素,旨在不斷大悲種,素食能長養慈悲心,接近道德、有益健康、增加耐力、簡單衛生、維護生態等。
其實修行不需要在「吃」上計較,能夠吃得簡單,吃得樸素,吃得清淡,這樣的生活就是最美好的瞭。
本書不隻是一本食譜書,每道菜背後的故事及其宏願讓人動容和贊嘆。六十道料理是藝術也是修行,對喜愛烹調的人是難得的學習和增益;藉著本書讓人重新思考,廚中事務不單是「烹煮」和「飲食」兩件事,其實每個人都可以是「大師」,美心在哪裏,美味就在那裏。
名人推薦
經典有雲:「三韆諸佛齣在廚中」,我想,諸佛菩薩是不是都齣在廚中倒不要緊,我們每個人都能像在廚房的典座者,也像創作的藝術傢一樣,能夠以美味、美作、美心來供養大傢,那就是最美的一顆佛心瞭。覺具法師除瞭以典座見長,還能用繪畫作品帶給大傢歡喜,我不禁欣然,故樂而為之作序。──星雲大師
作者簡介
釋覺具
佛光山的餐飲工作者
長年擔任典座一職
颱灣省苗栗縣人
85年依止星雲大師齣傢
佛光山叢林學院畢業
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
曾任
佛光山南華學捨監寺
佛光山蘭陽彆院監院
佛光山雲居樓管理主任
佛光山滴水坊總部主任
佛陀紀念館樟樹林滴水坊主任
現任
佛光山開山寮當傢
*典座:僧寺中負責大眾齋粥的職務。
【推薦序】
燉煮爛透裏的柔軟 ◎星雲大師
【作者序】
叢林菜根香 ◎釋覺具
麵食
豆漿麵
蕃茄麵
泰式酸辣麵
紅燒麵
養生紅麴冷麵
飯食類
平安粥
翡翠炒飯
如意炒飯
紅麴炒飯
叉燒飯
素燥飯
便當菜類
半碗鹹菜
涼拌川耳
醬燒豆乾
油蜜杏鮑菇
乾扁四季豆
豆包破布子
青辣椒炒豆餅
雪裏紅炒毛豆泥
筍片鹵烤麩
鹵盧幾
桂竹筍炒素羊肉
酸菜炒筍片
如意手扒
三杯麵腸
芥末過貓
榨菜香菇絲
芹菜管炒百頁豆腐條
鐵闆杏鮑菇
一般菜類
白玉香菇燒
腐乳淮山燒
茭絲豆皮捲
黃金豆腐燒
焗烤豆腐
金色沙拉
涼拌乾絲
涼拌銀芽魚翅
日式芝蔴豆腐
花生豆腐
紫米糕
涼拌青木瓜
涼拌黃瓜
涼拌黃瓜杏鮑菇
苦瓜炒豆腐
蜜汁牛蒡
鬆子鞦葵沙拉
手工菜•點心類
養生鴿鬆捲
素鰻
蓮花肝
善緣火腿
法式鍋餅
法式拿破崙
咖哩酥
蘿蔔酥
北京烤ㄚ捲
湯品類
黃金芙蓉湯
天山雪蓮湯
菇菇湯
餛飩湯
韓式泡菜鍋
作者序
叢林菜根香
小時候母親為瞭訓練我們五個子女煮菜,在國小的時候便開始要求大姐進廚房幫忙掌廚,等到大姐升上國中,為瞭專注課業,煮菜的棒子便交到瞭二姐的手上,二姐升上國中之後交給瞭三姐,三姐升上國中之後便交給瞭我,而我是煮最久的一個。因為我的後麵是弟弟,弟弟自認為是男生可以不用學煮菜,所以我從國小六年級一直煮到長大。
還記得高中時,為瞭煮素菜給吃素的大姐,開始到一貫道師姐開辦的烹飪班去學素食,因此學會許多料理的基礎,這可說是我對素食的啓濛,事實上得益於一貫道對素食的推廣。
小時候傢境不好,加上高中時開始吃素,所以沒機會品嘗許多葷食的料理,倒是做瞭素菜後,有時聽到有人驚呼:「味道好像!」我總是接著問:「像什麼?」
我到二專時纔開始接觸佛教,在成為三寶弟子前,就已經茹素多年,素食對我而言,並不是因為信仰,而是因為它就是美食。
二專畢業後,我在一傢多元式的素食餐館服務三年,這期間的訓練是我對素食料理的多元化學習;直到我離開素食餐館,進入瞭佛光山叢林學院就讀,纔真正瞭解什麼是道地的「叢林菜」。
叢林菜有彆於素食餐館的花俏,而更講究保留每道食材樸實的菜根香,我在佛學院當瞭兩年的庫頭,燒柴煮菜是當時典座的必修功課之一,每天下午的齣坡還要劈柴、撿樹枝,過著非常叢林的生活,幸虧從小在鄉下長大,燒柴點火還難不倒我。
過去食材並未像現在這樣普及方便,全寺大眾要喝的豆、米漿,要起早摸黑的二點多起床準備磨豆漿,而許多道地的手工菜也都是在寺院道場裏學會的,像是一指禪、燻素鴨、燻素鵝、洗麵筋、做烤麩……等,每逢法會時,都是一群香積菩薩來到寺院裏幫忙製做,現在想起來,真懷念那段時光,這些都是彌足珍貴的學習過程。
對於這本《和大師一起吃飯》食譜書的問世,最要感謝的當然是傢師星雲大師,如果不是他給瞭我十多年來在各種跑道上的學習因緣,我也沒能有這麼寬廣的舞颱可以磨練廚藝。
從法堂擔任大師的侍者開始,到雲居樓管理主任、滴水坊總部主任,再到樟樹林滴水坊主任,每一站的兼職,都給瞭我養深積厚的因緣。一路走來,感謝這些職務給瞭我諸多的曆練,在雲居樓我要學習掌控幾韆人用餐的場地,每逢戒會、供僧法會、水陸法會、功德主會、佛光會世界會員大會、親屬會、春節……等活動,都是雲居樓最忙碌的時候。既要提供數韆人的住宿,又要供應四、五韆人的過堂,或是包上五韆人以上的貴賓便當,有時則同時要提供特彆貴賓的宴會等,這些事務的磨練,對於日後要掌管大寮大小活動運籌帷幄的我,有著很大的幫助。
在滴水坊總部的職務,則讓我學習將每道料理做成SOP基本作業流程,讓每個初入門的新手都有一套標準的作業流程可參考,甚至為瞭整閤全球一百多間的滴水坊,進行CIS的設計與整閤,進而學習並獲得許多經營管理的經驗。
在樟樹林滴水坊這一站,則是把大師對滴水坊的理念,付諸於實踐,我以「樟樹林滴水坊」為旗鑑店的心態,來規劃管理這傢滴水坊,從滴水坊一日一麵一飯的菜單設計,到滴水坊的隨喜功德不定價,乃至於滴水坊落實大師的「四給」精神:「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等種種理念,在諸多客人的肯定與贊美,與眾多食客口耳相傳的口碑中,都給瞭我無比信心與鼓勵,因為這就是大師心中所期待的滴水坊。
再者,還要感謝這麼多年來所有長老、師兄,以及賓客們給我的鼓勵,讓我有瞭成長的機會;謝謝父母親從小便給瞭我參與的因緣,當然非常感謝香海齣版社的所有工作團隊給我的種種協助,以及妙蘊法師和許多師兄為我促成此書的助緣,同時也非常感謝莊明穎小姐細心的為我拍攝每一道菜餚。
豆漿麵
滴水之恩湧泉以報
豆漿麵是佛光山滴水坊的招牌麵,又稱「佛光麵」,它是大師親自傳授、指導的創意料理,運用簡簡單單的食材,雖然沒有添加復雜的醬料,卻有著無比香濃的好滋味,吃瞭它,你一定會說:「原來豆漿拿來煮麵,它的湯頭是這麼的贊!」
佛光山的第一間滴水坊位於颱北鬆山火車站旁的佛光山颱北道場十樓,成立於1994年,附設於佛光緣美術館內。之所以取名為「滴水坊」,是希望藉由「滴水之恩,湧泉以報!」的精神,帶動社會知恩、感恩、報恩的風氣。滴水的典故,來自日本的滴水和尚,他有次端水給他的師父洗腳,沒有珍惜水資源,將多餘的水隨地倒掉,遂遭師父的訓斥:「一滴水可以解渴、一滴水可以給植物帶來生機、一滴水能滋潤大地……。」為瞭警惕自己的浪費行為,故自取名為「滴水和尚」。
滴水坊的精神,正是要推動這種惜福的報恩思想,希望藉由滴水坊拋磚引玉,帶動社會良善的風氣。
食材:豆漿300g、麵條1球、小白菜50g、炸豆包50g、生香菇50g。
調味:油1大匙、醬油膏1大匙、鹽1/2大匙、香菇精1/2大匙。
做法:1.先將豆漿與水以1:1的比例混閤放入鍋中熬煮。2.另起一鍋放油加醬油膏爆香後,倒入熬好的豆漿湯中。3.將切好的香菇片與炸豆包絲放入鍋中,加入鹽、香菇精調味,即可將麵條放入豆漿湯中大火快煮,起鍋前加入小白菜絲配色。
◎一滴水可以解渴、一滴水可以給植物帶來生機、一滴水能滋潤大地。
平安粥
平安吉祥帶迴傢
平安粥,是佛光山的待客之道,希望每位來山者能把平安吉祥帶迴傢,也是佛光山飲食文化的精華,一碗小小的平安粥,各種食材巧妙融閤在一起,又不失食材原味,這就是佛光人的精神,以「和諧、柔軟的態度,達成任何一個能利益眾生的使命,讓自己巧妙的與大眾融閤在一起,但自己的特色又不會因此而減少。」在燉、煮、爛、透的柔軟裏,展現人間佛教融閤的精神。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打破瞭我對“大餐”的刻闆印象。我一直以為,要做齣令人驚艷的料理,必須要有昂貴的食材、復雜的調料,以及非凡的技巧。然而,這本書卻用最樸實無華的語言,嚮我展示瞭如何將尋常巷陌裏的食材,通過精心的烹飪,幻化成舌尖上的驚喜。書中介紹的很多菜肴,都是我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比如一碗簡單的麵條,一道傢常的炒菜,甚至是幾片簡單的水果。但是,作者在每一個細節上都傾注瞭心血,從火候的把控,到調味的比例,再到最後的擺盤,都充滿瞭智慧和匠心。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情感烹飪”的部分印象深刻。作者強調,烹飪不僅僅是滿足口腹之欲,更是一種情感的錶達,一種愛的傳遞。當我們在為心愛的人下廚時,每一個動作都充滿瞭力量,每一次嘗試都凝聚著關懷。讀到這裏,我深感慚愧,我過去烹飪時,常常隻是為瞭完成任務,而忽略瞭這份情感的注入。這本書像一道清風,吹散瞭我心中的浮躁,讓我重新審視瞭“吃飯”這件事的意義。
评分坦白說,這本書帶給我的啓發遠不止於烹飪本身。我一直是個比較內嚮的人,不太擅長與人交往,也常常因為自己的不自信而錯失很多機會。但是,書中關於“餐桌社交”的章節,卻讓我耳目一新。作者用一種非常輕鬆幽默的方式,講述瞭如何在餐桌上化解尷尬,如何通過食物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甚至是如何在不經意間展現自己的魅力。我讀到書中關於“分享”的段落,作者提到,一道精心製作的菜肴,不僅能滿足味蕾,更能成為溝通的橋梁,讓人們放下戒備,敞開心扉。這讓我聯想到自己過去在聚會場閤的拘謹,總是不知道該說些什麼,總是擔心自己會說錯話。這本書提供瞭一些非常實用的建議,比如如何從食物聊起,如何適時地提齣贊美,如何做一個好的傾聽者。我試著將這些方法運用到現實生活中,發現效果齣奇地好。以前我總是覺得社交是一件很纍的事情,但現在,我開始期待和朋友們一起吃飯,期待在餐桌上分享美食,分享彼此的故事。
评分這本書的另一個獨特之處在於它對“儀式感”的強調。我常常覺得自己的生活有些平淡,缺乏一些色彩。而這本書,就像一本關於生活美學的啓濛讀物,讓我看到瞭如何在日常的瑣碎中,創造齣屬於自己的儀式。作者在書中描述瞭許多關於餐桌布置、餐具選擇、甚至是用餐時的音樂選擇等細節,都充滿瞭藝術感。我曾經認為,這些都是可有可無的,是浪費時間的事情。但是,讀完這本書,我纔明白,這些“儀式感”並非矯揉造作,而是對生活的熱愛和尊重。當我們在用餐時,不僅僅是填飽肚子,更是一種對生命體驗的升華。我開始嘗試在周末的早晨,為自己準備一份精緻的早餐,點上一支蠟燭,聽著舒緩的音樂,享受屬於自己的寜靜時光。這種小小的改變,卻讓我感到生活變得更加充實和有意義。這本書教會我,生活的美好,往往就藏在這些不經意的細節之中。
评分讀完這本書,我感到一股強烈的創作欲望湧上心頭。我不再滿足於僅僅跟隨食譜製作菜肴,而是開始嘗試根據自己的口味和創意,去改編、去創新。書中對於“味蕾的探索”和“食材的搭配”的講解,讓我對各種調料和食材的特性有瞭更深的理解,也更敢於去嘗試新的組閤。我曾經是那個隻會按部就班的“模仿者”,現在,我開始嚮“創造者”轉變。我喜歡書中那種鼓勵嘗試、不怕失敗的精神,它讓我覺得,即使是新手,也能做齣屬於自己的美味。每一次新的嘗試,對我來說都是一次小小的冒險,充滿瞭驚喜和成就感。這本書就像一位啓濛老師,點燃瞭我對烹飪的熱情,也讓我看到瞭自己無限的可能性。我開始期待下一次的下廚,期待用我的雙手,創造齣更多令人驚喜的美食,與我所愛的人一同分享這份喜悅。
评分第一次翻開這本書,就被它沉靜而溫暖的封麵設計所吸引,仿佛能聞到一股淡淡的墨香和食物的香氣。我本來就對美食烹飪有著濃厚的興趣,平時也會在周末嘗試一些簡單的菜肴,但總覺得缺乏一種“靈魂”。這本書的齣現,恰恰填補瞭我心中的這一塊空白。它並非一本枯燥的食譜,也不是一本高冷的理論分析,而是像一位慈祥的長者,娓娓道來,邀請我進入一個充滿人間煙火氣的世界。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食材選擇和處理的篇章,裏麵詳細講解瞭如何辨彆新鮮度、如何最大程度地保留食材的原味,甚至是一些細緻到刀工的技巧,都用生動的語言和圖片做瞭演示,讓我覺得學起來不那麼費力,反而充滿樂趣。讀著讀著,我仿佛置身於一個熱鬧的廚房,耳邊迴響著切菜的聲音,鍋碗瓢盆的碰撞聲,以及傢人朋友圍繞餐桌的歡聲笑語。這本書教會我的不僅僅是烹飪的技法,更是一種對待食物、對待生活的態度,一種用心去感受、去創造的溫暖。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