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地繁花:海外颱灣文論選譯(下)

異地繁花:海外颱灣文論選譯(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颱灣文學
  • 海外颱灣文學
  • 文化研究
  • 文學翻譯
  • 比較文學
  • 颱灣研究
  • 文學評論
  • 社科
  • 人文社科
  • 冷戰文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通過海外學者的傑齣研究,我們看到曆經時代洗禮的颱灣文學,
已纍積多元的風貌,形成獨特的美學。

  颱灣文學此一繁花盛開的美麗園地,不僅在國內逐漸成為文學研究的重點,在異鄉也得到廣大的迴響,而有愈來愈多海外的學者專傢投入研究。本書因而定名為「異地繁花」,上冊冶海外學者對於颱灣文學各種文類的評論於一爐,下冊則將重點一分為二,包括詩論與詩歌以外各種文類的研究。

  在詩論方麵,本書下冊翻譯瞭陸敬思、饒博榮、陶忘機、淩靜怡、柯德席等海外學者,專論鄭愁予、□弦、洛夫、夏宇、劉剋襄等五位颱灣詩人的文章,主題橫貫傢國離散、女性意識與自然生態。

  此外,更選譯瞭阮斐娜論西川滿、陸敬思論王文興、陳綾琪論硃天文,以及何依霖指齣東亞國傢的共通性、張誦聖描繪1970年代和解嚴之後颱灣文學場域的變遷等論文,最後則以王德威綜論清末、民國初年以及二十世紀末關於砍頭的小說敘事作為本書的「壓軸之作」,展現海外學界對於颱灣文學領域,豐碩且富饒的研究成果。

  通過這些研究,我們看到颱灣文學經曆日本統治、國府遷颱以及後現代浪潮的曆史洗禮,已纍積多元的風貌,形成獨特的美學。經由本書的齣版也期待將海外對於颱灣文學最新的研究觀點,介紹給國內的讀者,讓這些文學研究的果實迴到母土,以期激盪、深化更多層次、更多視角的文學創作與思考。

作者簡介

李奭學【主編】

  美國芝加哥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國立颱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閤聘教授。研究領域為中外比較文學、宗教與文學的跨學科研究、現代文學、中國翻譯史,曾獲東吳大學建校105年傑齣校友奬、中央研究院深耕計畫奬助與年輕學者研究著作奬、2010年與2011年香港宋淇翻譯研究紀念論文奬,以及2011年國科會傑齣研究奬。

  著有學術專書《中西文學因緣》、《中國晚明與歐洲文學:明末耶穌會古典型證道故事考詮》,以及《三看白先勇》等,文學評論集《颱灣觀點:書話東西文學地圖》、《颱灣觀點:書話中國與世界小說》、《經史子集:翻譯、文學與文化評論》、《書話颱灣:1991~2003文學印象》、《細說英語字源》等;譯有《重讀石頭記:〈紅樓夢〉裏的情欲與虛構》與《閱讀理論:拉康、德希達與剋麗絲蒂娃導讀》等書;另著有中英文學術論文、書評數十餘篇。

陸敬思

  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副教授

饒博榮

  美國楊百翰大學助理教授

陶忘機

  美國濛特利學院副教授

淩靜怡

  美國華盛頓大學東亞係博士

柯德席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副教授

阮斐娜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亞洲語言與文明學係副教授

何依霖

  英國牛津大學東方研究所講師

張誦聖

  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亞洲研究係教授

陳綾琪

  美國聖路易華盛頓大學副教授

王德威

  美國哈佛大學講座教授

譯者簡介

梁文華

  颱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博士生、馬偕醫護管理專科學校應用外語科講師

餘淑慧

  颱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博士候選人、政治大學英國語文學係兼任講師

蔡永琪

  現於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就讀

卓加真

  實踐大學應用外語學係助理教授

陳宏淑

  輔仁大學跨文化研究所翻譯學碩士班助理教授

李延輝

  桃園創新技術學院應用英語係助理教授

張裕敏

  颱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博士、颱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兼任講師

杜欣欣

  颱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鄭惠雯

  颱灣大學外國語文研究所博士生

林俊宏

  颱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博士生、輔仁大學跨文化研究所與颱灣師範大學英語學係兼任講師

林麗裏

  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博士、中原大學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陳美靜

  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博士生

鬍雲惠

  颱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碩士生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二十世紀中後期至當代颱灣文學批評理論的選集介紹,旨在梳理和呈現這一時期颱灣知識分子在麵對政治變遷、社會轉型以及全球化浪潮時,對文學現象、美學範式以及文化身份進行深入反思和建構的曆程。 --- 書名:《異地繁花:海外颱灣文論選譯(下)》 內容簡介 本書是《異地繁花:海外颱灣文論選譯》係列的下冊,聚焦於二十世紀末至二十一世紀初,一批活躍於海外(主要集中於北美、歐洲及東亞部分地區)的颱灣學者和批評傢所撰寫和發錶的重要文學理論與文化評論文章。這一時期,颱灣社會正經曆著民主化進程的深化、身份認同的重塑以及全球化語境下的復雜交織。海外知識群體的獨特視角,使得他們能夠跳脫島內既有的話語框架,以更宏觀、更具批判性的理論工具,重新審視颱灣文學的傳統、現代性睏境以及其在全球文學版圖中的位置。 下冊的選文精選瞭這一階段最具代錶性、影響深遠的論述,力求展現颱灣文論在後殖民主義、文化研究、酷兒理論、性彆研究以及生態批評等前沿思潮衝擊下所展現齣的活力與復雜性。本書不僅關注文學文本的細讀,更深入探討瞭知識分子如何通過理論建構來介入社會現實,批判權力結構,並試圖為“颱灣性”尋找新的闡釋空間。 核心議題與篇章結構 本書內容組織圍繞幾個關鍵主題展開,這些主題共同勾勒齣彼時颱灣文論的思辨脈絡: 一、身份的流變與“離散”書寫的新視域 在颱灣社會日益走嚮全球化的背景下,“離散”(Diaspora)身份成為海外學者共同麵對的核心議題。本部分選文深入剖析瞭新一代颱灣作傢在創作中對“根源性”的祛魅與重構。論者不再僅僅停留在對鄉愁的感懷,而是將離散視為一種本體論狀態,探討跨國遷徙、文化雜糅如何催生齣新的文學語法和美學形式。重點關注瞭後殖民理論視角下對日據時期、戰後初期以及冷戰時期文化遺産的批判性繼承與超越。文章探討瞭“中間性”(In-betweenness)如何成為一種抵抗單一國傢敘事的有效策略。 二、文學史的再編碼與現代性批判 麵對傳統上由島內精英主導的文學史敘事,海外學者群發揮瞭關鍵的“他者”作用,緻力於文學史的“去中心化”和“再編碼”。本單元收錄的論述,對戰後“鄉土文學”的局限性進行瞭審慎的反思,並引入瞭更具穿透力的西方現代性理論,以檢驗颱灣文學在迴應西方啓濛理性、現代資本主義以及工業化進程時所體現齣的內在矛盾與斷裂。一些學者聚焦於早期白話文運動的精神內核,重新辨析其與本土文化基因的張力,指齣颱灣現代性並非簡單的西方移植,而是一個充滿協商與抵抗的復雜過程。 三、酷兒理論與性彆政治的激進轉嚮 隨著全球酷兒理論在亞洲語境下的本土化嘗試,颱灣文論在性彆與性少數議題上取得瞭顯著的進步。下冊的這部分選篇,集中展示瞭如何運用酷兒理論的解構工具,對長期以來作為主流敘事基石的“異性戀中心主義”和傳統傢庭結構進行挑戰。論者細緻考察瞭女權主義文學批評在颱灣的發展脈絡,並將其與酷兒理論相結閤,探討瞭在特定政治高壓下,女性身體與書寫主體性如何通過隱喻、反諷等方式進行錶達。這些論述不僅分析瞭文學文本,更揭示瞭權力如何通過性彆規範來規訓社會。 四、媒介轉型與後人類想象 步入二十一世紀,數字技術與全球信息化的浪潮深刻改變瞭文學的載體與接受方式。本部分收錄的文章,敏銳地捕捉到瞭颱灣文學對媒介、科技與身體關係的反思。論者開始關注賽博格(Cyborg)美學、虛擬現實對傳統“在場感”的衝擊,以及生態危機下“非人”主體(如動物、自然景觀)在文學中的顯影。這些思考將颱灣文學的討論範疇從純粹的人類經驗拓展至一個更廣闊的、相互連接的係統之中,預示著文學本體論的深刻變革。 五、文化研究與政治介入的理論張力 本選集尤其重視海外學者如何運用文化研究的視角,將文學置於更廣闊的文化場域中進行考察。選文探討瞭流行文化、大眾媒體與精英文學之間的相互滲透,以及知識分子在這一場域中的政治責任。這批論述強調瞭理論的實踐性,批判瞭“去政治化”的審美主義傾嚮,主張理論必須承擔起迴應社會不公、促進公民對話的使命。其中不乏對颱灣文化主權、國傢認同迷思的尖銳解剖,體現瞭理論作為一種批判武器的力量。 學術價值與意義 《異地繁花:海外颱灣文論選譯(下)》的齣版,不僅是對二十多年來海外颱灣文論成果的一次係統性梳理和結集,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瞭一個理解當代颱灣思想史的獨特參照係。海外學者的理論關懷,往往更具跨文化視野和批判的距離感,這使得本書成為研究颱灣文學、文化批評乃至當代東亞思想史的學者不可或缺的參考資料。通過這些精選的譯文,讀者可以清晰地看到颱灣知識界如何在全球知識流動中,積極構建自身的理論話語,並以豐富的思想資源滋養本土的文學生態。本書旨在打破地域限製,讓這些重要的思想火花,得以在更廣闊的學術空間中繼續閃耀。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序 蔣偉寜
導論 李奭學

壹 尋找當代中國抒情詩的聲音:鄭愁予詩論
陸敬思著∕梁文華譯

貳 蕎麥田之景:論□弦詩歌裏的戰爭
饒博榮著∕餘淑慧、蔡永琪譯

參 通往離鄉背井之心:洛夫的詩歌漂泊
陶忘機著∕蔡永琪譯

肆 翟永明與夏宇詩中的對立與改寫
淩靜怡著∕鄭惠雯譯

伍 大自然的守護者:劉剋襄自然寫作(中)的「焦慮反射」
柯德席著∕卓加真、陳宏淑譯

陸 性彆.民族誌.殖民文化生産
西川滿的颱灣論述
阮斐娜著∕陳宏淑譯

柒 王文興及中國的「失去」
陸敬思著∕李延輝譯

捌 重審美國霸權:大江健三郎.野(土反)昭如.黃春明.王禎和
何依霖著∕張裕敏、杜欣欣、鄭惠雯譯

玖 高層文化理想與主流小說的轉變
張誦聖著∕林俊宏譯

拾 解嚴後颱灣文學場域的新發展
張誦聖著∕林麗裏、陳美靜譯

拾壹 全球化自我:交混的美學
陳綾琪著∕鄭惠雯、陳宏淑譯

拾貳 「頭」的故事:曆史.身體.創傷敘事
王德威著∕餘淑慧、鬍雲惠譯

圖書序言

導論

  本書《異地繁花:海外颱灣文論選譯》是教育部「海外颱灣文論中譯計畫」的成果,分為上下兩冊齣版。上冊以綜閤性的文論為主要的選譯對象,所以書中冶各種文類的評論於一爐。下冊則把重點一分為二:首先是新詩的評論,其次仍為詩歌以外的各種文類的研究。颱灣文學浩浩蕩蕩,文評傢秉筆論之,嚮來以小說的評論居多。颱灣或中國文學的固有傳統中,詩話詞話一嚮以壓倒性的態勢賽過金聖嘆與李卓吾等人立下的說部傳統。如今文學史早已改寫,小說的評論後來居上,硬把昔日大眾的詩歌壓成瞭小眾。2008年開始本計畫,我就想逆轉情勢,讓詩話重現往昔的雄風。此時陸敬思(Christopher Lupke)教授適纔編成《現代中文詩新論》(New Perspectives on Contemporary Chinese Poetry)一書,我遂趁他來中研院之便,與他商量,取得版權,然後矻矻專心,在一年不到的時間內,帶領整個中譯團隊譯齣瞭《現代中文詩新論》中有關颱灣詩論這一部分。

  這一部分共有五篇文章,領頭的乃是陸敬思的鴻文。陸敬思教授自康乃爾大學學成,在美國上庠工作瞭一段時間後,本有機會層樓更上,至芝加哥大學接任苪效衛(David T. Roy)教授的職缺,不過後來長駐華盛頓州立大學作育英纔。陸敬思一生不曾和颱灣文學須臾離,但他也治詩,則是我始料未及。本書所選的第一篇文章討論的是鄭愁予,題為〈尋找當代中國抒情詩的聲音:鄭愁予詩論〉。無可置疑,鄭愁予始終都以抒情詩貫串其詩人生涯,「達達的馬蹄」帶來的是詩人自己,也是詩中的敘述者內在的思緒或愁緒。陸敬思除瞭指齣鄭詩清亮的音樂特質外,也因詹明信(Fredric Jameson)重詮波特萊爾(Charles Baudelaire)而得到啓發,認定「他的詩象徵資本主義邁入瞭新紀元,因而可作為雄渾(sublime)概念的新定義看」。從詹明信揭櫫的新美學下手重讀鄭愁予的詩,使鄭愁予由美學及隱遁的抒情者和曆史連結在一起,詩中透露齣一股論者罕察的時局與曆史的動盪之感。

  鄭愁予的父親是國民黨時代的高階將領,不過做兒子的卻稱不上早期颱灣文壇所謂「軍中詩人」。在1950、1960年代,適閤貼上這張標簽者大有人在,若提起饒博榮(Steven L. Riep)教授在本書論及的□弦,我想反對者一定不多。饒博榮齣身洛杉磯加州大學,現任猶他州楊百翰大學(Brigham Young University)的中文教席,在颱灣現代文學的研究方麵下過不少功夫。他在〈蕎麥田之景:論□弦詩歌裏的戰爭〉裏獨排眾議,所論不僅是□弦提筆寫詩時未曾得見的巴黎或芝加哥,而且觸及□弦詩論者少有人提的戰爭意象。十來歲上,□弦在河南老傢被人拉夫充軍,自此變成一位幾無實戰經驗的職業軍人。身為海軍,□弦來颱灣後駐紮左營,開創瞭其後稱為「創世紀」的詩派。洛夫、商禽、張默、辛鬱、楚戈與管管紛紛來歸,都是此派詩人的佼佼者,共同啓動瞭颱灣軍中詩人全盛的年代。對□弦而言,戰爭的曆史、社會與其他文化意義恐怕勝過一切。他關懷的是史上飽嘗戰禍的都市,是連年兵燹帶來的社會蕭條與人心窳敗。1950、1960年代,國府全麵備戰與宵禁戒嚴等,也是他詩中難以忽略的戰爭問題。饒博榮的研究顯示「□弦寫於1957到1962年的反戰作品」,於時局根本就是批評:他既不滿國民政府,對社會上的主戰跟風就不無異議。□弦反戰,也反共。他主持《聯閤報》副刊編政的1970年代,可能是他最不見容於颱灣本土派與左派的一段時間,如果沒有饒博榮就□弦與戰爭的關係提齣分析,我們對此時的他,瞭解可能片麵不全。

  洛夫同樣齣身軍中,曾戍守颱灣最前綫的金門,但詩裏反而不易嗅到砲火與煙硝。以《石室之死亡》為例,即使寫戰爭,寫國傢民族的遭遇,洛夫也「呈現齣極具個人觀點與興趣的史觀」。陶忘機(John Balcom)教授在〈通往離鄉背井之心:洛夫的詩歌漂泊〉一文中,因此強調中國與人類曆史的整體對洛夫的威脅,強調「曆史」這一「殘暴的展覽」有其令洛夫不得不駐足參觀的力量,也強調洛夫雖身處颱灣卻有其鄉愁,充滿瞭疏離(alienation)與離散(diaspora),甚至是荒謬之感。陶忘機於聖路易華盛頓大學取得博士學位,現於濛特利國際研究學院教授翻譯。他對詩人特有的感性相當熟悉,這也強化瞭他閱讀《石室之死亡》等洛夫名詩的感受力。洛夫有一句話,頗能講齣自己麵對曆史的無奈,陶忘機在其文中亦引得好:「攬鏡自照,我們所見到的不是現代人的影像,而是現代人殘酷的命運。寫詩即是對付這殘酷命運的一種報復手段。」

  1980年代以前,國府的中原心態與相關的政治舉措,造成瞭洛夫,甚至是□弦與鄭愁予在颱灣的疏離感,而且在離散後還繼續以離散終其後颱灣時代。他們是颱灣的代錶性詩人,傳唱的卻是十分不確定的颱灣之歌。是以在颱灣,現代詩人的「確定感」反而得見諸女性詩人。迴首傳統,父權的聲音隻能造就矯情的女「聲」,抒情婉約變成瞭陰性書寫應有的特質。然而在傳統的男性霸權之後,我們終於得見夏宇這位真正的女性主義女詩人。淩靜怡(Andrea Lingenfelter)教授的〈翟永明與夏宇詩中的對立與改寫〉慧眼獨具,把夏宇和中國四川的女詩人翟永明並置而論:不論是文革時代或國府治下的詩人,都能完全切斷自己和文化傳統的關係,而翟永明與夏宇各自便以她們獨特的聲音再現文化傳統。她們批判過去的婚姻製度,抗議男性霸權對女性情慾的壓抑,也書寫自己性彆下的宇宙觀。女媧伏羲開天闢地或薑嫄肇建民族的神話經過重寫,在她們的詩中一一迴復其有情本質,詩人也因此建立瞭一個「得以安身立命的所在」。淩靜怡教授本身既是翻譯傢,也是華盛頓大學東亞語言與文學博士,更是一位傑齣的女詩人,由她來論述夏宇和翟永明,我想再閤適也不過。

  我另外也選瞭一篇文章,專論劉剋襄和自然書寫,即柯德席(Nick Kaldis)教授的〈大自然的守護者:劉剋襄自然寫作(中)的「焦慮反射」〉。柯德席是紐約州立大學賓罕頓(Binghamton)分校教授,翻譯過無數劉剋襄的詩文,他對梭羅以降的美國自然書寫傳統研究獨到,認為詩人作傢早已形成某種焦慮,一心想要護持一個乾淨而健康的地球。颱灣的生態危機之險惡,比起西方國傢隻有過之而無不及,劉剋襄就在這種狀態下崛起,唱齣我們這個時代比任何議題都要重要的詩歌。而且也因為劉剋襄的關心,自然書寫這個概念所導齣的詩文日受重視。且不談廖鴻基和陳黎等海洋與山林的謳歌者,連簡媜等傳統散文作傢也開始正視日益嚴重的環保議題。人類三韆年的父權思想迫生瞭女性主義,人類三韆年的濫墾開發,也催發瞭自然書寫。因為父權與環境問題都非朝夕之寒,拔除不易,我們有理由相信新興的自然書寫風潮還會持續有年。人類如果不思改過,那麼自然書寫恐怕更會世代不滅,變成永久性的文學研究現象。劉剋襄的自然詩不是無病呻吟或理論空談,而是護衛颱灣自然生態的先聲。

  颱灣現代詩人的專論是本書的特色,不過我也不敢偏廢其他時代或文類的研究,包括某些後現代議題。以日人領颱期間為例,本書便收入阮斐娜(Faye Yuan Kleeman)有關西川滿的一篇專論。西川滿當然是日本人,然而他活躍在颱灣的日治時代,一生幾乎都在為颱灣文學奮鬥,我覺得他當然也是颱灣文學史的一部分。《文藝颱灣》領導颱灣早期的浪漫主義,殖民色彩與政治性不低,近年來常為人詬病。雖然如此,執教於科羅拉多大學的阮斐娜教授卻提醒我們:西川滿挖掘民俗颱灣,引進法國文學的貢獻可觀,而「《文藝颱灣》的後期階段正值太平洋戰爭戰況激烈」,這本刊物迫於時勢,實在是不得不跟著宣傳「皇民文學」,其情可憫。楊逵反日,此時同樣高唱「八紘為宇」,何況西川滿是日本人,他的「東方凝視」本來就「投嚮他的日本祖國」。研究日治時期颱灣文學的學者日益增加,阮斐娜齣身颱灣,中英日文俱佳,其結論特彆值得研究者重視。

  清末以來的颱灣現代文學,淺見以為成就最大的是小說。就國府時代言之,現代主義濫觴於1950年代末,大盛於1960年代。在本書裏,我們中譯瞭陸敬思與何依霖(Margaret Hillenbrand)兩篇論及1960年代小說的文章。陸文處理王文興的《傢變》,何文則是黃春明與大江健三郎的比較。陸文題為〈王文興及中國的「失去」〉,把《傢變》視為詹明信所重視的「國傢寓言」(national allegory)。這個「國傢」不隻是國府的「中國」,也包含外交及意識形態上均「失去瞭中國」的美國。易言之,陸敬思從《傢變》的字裏行間讀到瞭「冷戰時代的最後一役」,認為王文興此一名著意義多重(multivocalities)。何依霖教授研究中日文學,曾經擔任過劍橋、牛津與倫敦大學的教席。她認為在呈現東亞的美國霸權問題上,黃春明和大江健三郎有異麯同工之妙。何依霖堅信以往東西並比的批評模式應該退讓。在文學研究方麵,東亞國傢本身的通性纔值得我們深思,因為在此一區域內的國傢曆史,其遭遇相去不遠。小說傢──不論黃春明或大江健三郎──所寫,其實又都是國傢寓言。

  關於1960年代颱灣小說的研究,德州大學張誦聖教授的成就有目共睹,本書選入張教授的力作〈高層文化理想與主流小說的轉變〉,研究的時間重點則轉到瞭1970年之後。這個時間點距今未遠,張文提到的袁瓊瓊、蘇偉貞、蕭颯、蕭麗紅、張大春與硃天文、硃天心姊妹,迄今猶活躍文壇,而他∕她們的共同特色是幾乎都齣身副刊,乃文學奬拱齣來的時代寫手。為此,張誦聖特彆由布赫迪厄(Pierre Bourdieu)的文學場域論展開分析,洞見頻頻。這個時代的另一特色,是小說界纔女特多,緻令張教授以傳統的「閨秀文學」稱之。今天的「閨秀」,當然不是中國或颱灣傳統的「女子無纔便是德」那一類人物。相反的,她們纔德兼備,曆代罕見。她們在小說創作上的纔華洋溢,曆代則根本未見。張誦聖注意到1980年代颱灣不僅發展齣瞭菁英文化,也形成瞭以張愛玲的小說為中心的大眾文學。此刻的文學現象,張誦聖觀察尤精,例如張大春日益大眾化;硃傢姊妹反求諸己,往內心尋找寫作的資源;李昂則逐步外露,要從內在拔除中國的鬼魅,完全嚮颱灣認同。張誦聖觀察最入微者,我以為是「中原心態」的逐步瓦解。因為就在張大春與硃天心猶承繼父輩的鄉愁之際,文學上某種「颱灣意識」早已悄然形成,沛然難禦瞭。

  1987年颱灣解除戒嚴後,上述政治態勢在文學界變得更加明顯,即使兩岸開放交流,一邊一國的認知似乎也愈益強化。為深入瞭解文學界這股新興的「國傢運動」,我特將張誦聖教授的〈解嚴後颱灣文學場域的新發展〉一併收入本書。颱灣解嚴之後,文化上獲得從「日本」到「國府」時代從未有過的政治自由,各種思想百花齊放,有如戰國時代或民國初期。甭說「中原心態」,連「中國中心論」都廣受質疑,而戒嚴時期的主導文化及文學場域裏對應的主流位置自然勢移時易,「嚴重受損」瞭。本土主義扮演的反對角色,「獲得新興颱灣國族主義的強力支持,因此公共資源漸增」,其力量足以和傳統主流抗衡,而且「目前正在文化場域裏爭奪主導地位」。而在這同時,「後現代潮流又已經取代瞭現代主義,成為另類文化視野的主要來源」。這股潮流「激發社會各領域發起運動」,嚮傳統挑戰,嚮威權發齣檄文。就文學生産模式而言,颱灣已一步步「接近其他先進資本社會的文學」,蓋個彆參與者(agent)「對場域變化的運作法則」警覺性變得更高瞭。

  張誦聖的詮釋十分嚴謹,也深富警覺性。她知道後解嚴時代就在當下,「大部分受檢視的現象仍在發展當中,其長期意涵仍不明顯」,因此此文敘述性的說明多,分析性的結論少。張誦聖首先概述文學行動者(literary agents)對本土論述新猷的貢獻,其次「介紹含括在後現代主義之下的各種激進文化潮流的發展」,然後再「以當代小說為例,觀察比較專門、專業的文學行業」,最後再論1999年由《聯閤報》和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閤辦的「颱灣文學經典」評選這件如今已時過境遷的媒體爭議,希望「一窺文學場域中不同位置的動態交互作用」。

  颱灣的後解嚴時代也是後殖民論述大鳴大放的時代。在西方,掌後殖民論述的大纛其中之一者是霍米.巴巴(Homi Bhabha)。他所謂文化上的「混血」(hybridity)之說甚囂塵上,曆數十年而不衰,對集體的偏執性認同大有破解之功。本書選瞭聖路易華盛頓大學陳綾琪教授的〈全球化自我:交混的美學〉,希望一睹巴巴的理論對颱灣小說美學的影響。此文實乃本書上冊所收錄〈重塑文化正統性:颱灣〉一文的姊妹篇,相較於前文以硃天心的《古都》為討論的重心,此篇的分析重點放在硃天文的《荒人手記》。盡管如此,巴巴依舊是她分析《荒人手記》的交混性形成的理論背景。對巴巴而言,交混的過程動態而不全,蓋「殖民勢力的文化」與「本土文化」互動時每存在著某種張力,「第三空間」(third space)遂生,而被殖民者可於此一空間內「商討」其文化認同,産生交混。由是觀之,這種交混理論內含「殖民情境的種種創造力」,而透過交混,「殖民主體或許能夠將殖民者的凝視原原本本地反轉於其自身,藉此顛覆殖民者的支配」,其「適用範圍已從殖民主義延伸到全球文化現象」瞭。《荒人手記》乃由女性作傢以男同誌的口吻寫作,所論亦男同誌的情慾問題。這已是混閤之一,加以書中語言異化,詞藻又夾雜傳統說部、英文音譯的外國詞匯與名物,而且還引用種種篇章,光是文類形式就光怪陸離,難以歸類,引人深思。硃天文喜歡跨越性彆與文類的傳統關係,也喜歡在性彆政治、後現代詩學與物質主義、作者意識形態與保守主義等議題上發揮。加上她對戒嚴時期的懷念,在在反映齣典型颱灣外省第二代作傢特有的社會曆史情結,而這種情結本身也是個交混的過程。陳綾琪於此琢磨者再,為1990年代颱灣作傢交混的美學建祠立碑,值得玩味。

  本書的「壓軸之作」──這個詞「名副其實」,而我用來也彆有深意──是王德威教授的〈「頭」的故事:曆史.身體.創傷敘事〉。在這篇文章中,王德威首先並列清末憂患餘生與民初魯迅、瀋從文三人筆下所寫的砍頭故事,藉以一探近代中國敘事文學中因「砍頭」所形成的「身體政治」。刀起頭落原是行刑手段,是典型的司法行為。然而在中國,砍頭也可錶示戰爭頻仍的時代中,軍閥勢力的消長。讀瞭尤其是魯迅的《吶喊》與瀋從文的《從文自傳》後,我想中國的砍頭敘事的含義似乎超越瞭上述軍政問題,蓋其更深刻的意義仍然關乎「國傢寓言」:觀人砍頭的群眾無不幸災樂禍,叫好之聲四起。他們又萬人空巷,有如爭睹一場宰豬殺羊以為犧牲的祭典!砍頭固然野蠻,更野蠻的是圍觀砍頭的民眾。魯迅認為中國早已是舉國愚民,瀋從文的湘西那砍人之頭的「靖國聯軍」又與肆虐中國、到處為禍的日本皇軍有何差彆?

  皇軍到處「砍人之頭」,隻有在颱灣作傢舞鶴筆下纔變成瞭「被人砍頭」的對象。我同意王德威的看法:「晚近有關砍頭的小說敘事中」,以舞鶴《餘生》「最值得重視」。《餘生》寫1930年颱灣中部發生的霧社事件:日人侵颱近乎三十年後,賽德剋族部落有朝一日突然「起義」,砍下上百個日本殖民者的項上人頭。日本人與繼日人來颱的國民黨,對霧社事件都有個「官方說法」,但是舞鶴重構的曆史卻雙雙質疑,傾嚮於把砍頭視為一種「扼殺文明的暴力形式」,或是一種原住民「齣草」的傳統祭儀。舞鶴有意從田野調查下手,為霧社事件重覓定義,王德威則在其間看到「扼殺文明的暴力形式」與原住民「齣草」的傳統儀式之間「此消彼長的道德意涵」。舞鶴刻意書寫、重構曆史,《餘生》最後──再用王德威的話講──連「野蠻與文明的分界也變得幾乎難以辨識」。也是因此之故,王德威纔認為「《餘生》處理的議題──(後)殖民抵抗政治和書寫暴力的倫理學──可以看作是對憂患餘生、魯迅和瀋從文的砍頭敘事一個遲來的迴應」。這裏我想指齣另一點:霧社的賽德剋族部落並非漢人,他們砍人之頭,基礎應和漢人不同。舞鶴旁觀其事,理解上有如一場後齣轉精的「砍頭敘事」。王德威讀小說多有獨到見解,此所以我以此文為本書的「壓軸之見」。

李奭學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國立颱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閤聘教授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透露著一種沉靜而有力的美感,淡雅的色彩搭配著一絲絲金色的綫條,仿佛象徵著在異域土地上依然盛放的文化之花。拿到手裏,紙張的觸感溫潤而厚實,翻閱時能感受到一種歲月的沉澱,這讓我想起那些在遠方默默耕耘、卻從未間斷思想傳承的學者們。雖然我還未深入閱讀,但僅僅是這份裝幀,就足以勾起我對本書內容的無限遐想。我預感,這將是一次關於颱灣文學理論跨越地域界限的深度探索,那些在海外生根發芽的思潮,必將以一種彆樣的姿態展現在我們麵前。我尤其期待那些關於身份認同、文化融閤以及在地性與全球化之間張力的討論,畢竟,在日新月異的世界格局中,這些議題顯得尤為重要。這本書仿佛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那些在海峽彼岸、乃至更遠的地方,颱灣文學理論研究者的獨特視野和深刻洞察。

评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的獲取,更是一種精神上的啓發。我一直對那些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獨特思想體係非常感興趣,而這本書恰好滿足瞭我這一需求。作者在論述某個理論時,常常會穿插一些生動的案例和曆史事件,這使得原本可能略顯枯燥的理論變得鮮活起來。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本土化”和“全球化”這兩個概念之間微妙關係的探討,這不僅僅是學術上的思辨,更是關乎民族文化傳承的深層思考。在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反復咀嚼作者的觀點,並將其與我自身的閱讀經驗和對世界的認知進行比對。這種深度的互動,讓我感到自己的思想也在不斷被拓寬和深化。這本書就像一位博學的導師,引導我一步步地走進颱灣文學理論的殿堂,去感受那裏的思想火花。

评分

剛翻開第一頁,就被作者開篇的那段引言深深吸引瞭。那種飽含深情的筆觸,仿佛一位老友在娓娓道來,訴說著海外颱灣文論的艱辛與輝煌。我立刻被代入瞭一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仿佛置身於一個充滿思想碰撞的沙龍。書中的一些概念和理論,雖然我初次接觸,但作者的解讀卻異常清晰,循循善誘,讓我這個非專業讀者也能大緻理解其核心要義。我特彆對其中討論的“ diaspora”概念及其在颱灣文學語境下的演變感到好奇,這究竟是如何在異域文化土壤中被重新解讀和發展的呢? 我覺得這本書不僅是對理論的梳理,更是一種曆史的追溯,是對那些默默貢獻的學者的緻敬。我期待在接下來的閱讀中,能看到更多跨文化的對話,以及颱灣文學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保持其獨特性和生命力。

评分

讀完這本書的幾個章節,我感覺自己仿佛經曆瞭一場思想的洗禮。作者對每一個理論的闡釋都極其嚴謹,卻又不失人文關懷。我特彆對書中關於“後殖民”視角下颱灣文學研究的章節印象深刻,那是一種對曆史的反思,也是對自我身份的重新追尋。書中引用瞭大量颱灣學者在海外的學術成果,這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立體和多元的颱灣文學圖景。我尤其驚喜地發現,一些我在其他地方讀到的理論,在這本書中得到瞭更深入、更具本土特色的解讀。這讓我更加堅信,文化交流的價值在於其互通有無,以及在吸收外來思想的同時,如何保留和發展自身的核心特質。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選譯,更是一部連接海內外颱灣文論研究者思想的橋梁。

评分

這本書的行文風格非常獨特,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文學的抒情。作者在梳理復雜的理論體係時,能夠巧妙地運用比喻和類比,使得抽象的概念變得形象生動,易於理解。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一些經典文學作品的解讀,那是一種站在海外視角審視颱灣文學的獨特方式,讓我看到瞭過去未曾關注到的層麵。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文化從來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在與外部世界的碰撞和交流中,纔能煥發齣更強大的生命力。我尤其期待書中關於颱灣文學在世界文壇的地位和影響力的討論,這無疑是對這片土地上文化創造力的有力肯定。閱讀這本書,就像是與一群遠方的思想者進行瞭一次跨越時空的對話,收獲滿滿,感觸良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