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 孝經

禮記 孝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儒傢經典
  • 四書五經
  • 國學
  • 傳統文化
  • 倫理道德
  • 孝道
  • 禮儀
  • 修身養性
  • 古代文獻
  • 經典古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
  「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

  所謂「禮源於俗」,《禮記》所記的不是老掉牙的「禮儀」,而是一種曆久常新的「生活體驗」。準確地說,《禮記》揭示的正是個人與他人、社會、國傢,甚或是宇宙之間的「互動過程」。─劉誌輝

  若「自我」是船,《孝經》就是錨。船有瞭錨,就可以定下來,不再隨波逐流,四處漂蕩。如果我們認同“I”世代的「自我」陷於迷失之中,那麼《孝經》正是一本「導善」和「救亂」之書。─劉誌輝

作者簡介

劉誌輝

  中國研究文學碩士(香港科技大學),宗教研究文學碩士(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文文學碩士(香港城市大學)。現任香港公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兼任導師。著有《香港當代文學精品:詩歌捲》(閤著)、《含英咀華:通識與中國文化》(閤著)、《中西大不同》(閤著)、《古今大不同》(閤著)。

《春鞦大義:禮樂文治之道》 引言:文脈綿延,禮樂中和 本書旨在深入探討先秦儒傢思想中關於“禮”與“樂”如何構建理想社會秩序與個人修養的宏大體係,特彆是側重於闡發《春鞦》所蘊含的“微言大義”,及其在治國安邦、教化萬民方麵的實踐價值。我們不討論宗法倫理中的具體孝悌規範,而是聚焦於禮樂製度作為國傢治理的骨架與靈魂,如何維係社會結構,調和人際關係,並最終導嚮“大同”之境。本書將以一種宏觀的、曆史演進的視角,梳理禮樂文明在不同曆史階段的嬗變,及其對後世政治哲學和倫理思想的深遠影響。 第一章:禮製之源流:從“敬”到“法”的建構 本章溯源禮的起源,不從個體傢庭的祭祀或奉養切入,而是考察其在國傢層麵如何從原始的敬畏之心,逐漸演化為規範社會行為的“製度之繩”。 1.1 禮的本體論追問:器物、儀軌與精神內核 禮的本質是什麼?本書認為,禮首先是“有形的秩序”。它體現為一套精密設計的器物使用規範(如車馬、服飾、宮室的等級劃分),以及一套固定不變的儀軌流程(如朝覲、宴饗、聘問)。然而,更重要的是其背後的“精神內核”——即“敬”。這種“敬”並非單純的恐懼,而是對既有秩序的尊重,對先王之製的追慕,以及對自我身份的清晰認知。當“敬”被製度化後,它便成為一種約束力,將鬆散的個體聚閤為有機的共同體。 1.2 禮與政治權力:從封建到郡縣的製度張力 考察西周分封製下,周天子如何通過“禮”來鞏固其天下共主地位。周禮的核心在於“名分之辨”,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嚴格對應。禮是權力閤法性的基礎,天子分封諸侯,諸侯受封土地與人民,都必須在禮的框架內完成。隨著“禮崩樂壞”,諸侯僭越,權力結構瓦解,本書探討瞭這種製度性崩潰對後世政治思想的刺激,促使法傢、墨傢等試圖以更強硬或更功利的方式重建秩序。 1.3 禮的社會功能:等級的維護與衝突的消弭 禮製作為一種精妙的社會潤滑劑,其核心功能在於“明貴賤,辨等列”。通過對物質資源分配、空間使用權限乃至言辭錶達方式的嚴格限定,禮有效地預防瞭因身份模糊而産生的劇烈衝突。它為社會成員設定瞭清晰的行為邊界,使得個體可以預知他人的反應,從而實現一種“可預期的社會互動”。這種預期的確定性,是社會穩定的基石,其重要性遠超單一的刑罰威懾。 第二章:樂的形神閤一:審美教化與情感疏導 本書對“樂”的解讀,摒棄瞭其作為宴會娛樂的狹隘定義,深入挖掘其作為“情感的規範”和“德性的外化”在儒傢體係中的核心地位。 2.1 樂的形製與內在美德 樂,即音樂,是“禮”之中的柔性力量。它通過音律、節拍、和聲的和諧性,直接作用於人的心性。雅樂的特點在於其“中和”,不偏不倚,不使人過度放縱。例如,莊嚴的鍾鼓聲(象徵威儀)與悠揚的磬聲(象徵德性)的結閤,旨在培養君子“溫、良、恭、儉、讓”的氣質。樂的形製(如麯調的緩急、音階的高低)直接對應著君子的德行修養。 2.2 禮樂相成:秩序與情感的辯證統一 禮與樂並非相互孤立的兩個係統,而是“相成”的關係。禮是“節文”(外在的規矩),樂是“和聲”(內在的和諧)。沒有禮的節製,樂易流於淫靡放縱;沒有樂的感化,禮易淪為僵硬的教條。這種“禮之用,和為貴”的思想,體現瞭儒傢對個體生命力與社會規範之間尋求完美平衡的極緻追求。樂的作用在於“導情”,引導民眾將內在的情感衝動,通過和諧的音律,轉化為符閤禮製的社會情感。 2.3 樂的政治效能:教化於無形 樂的教化是潛移默化的,它不似法令那樣需要強力推行,而是“潤物細無聲”。通過長期的雅樂熏陶,民眾的審美趣味、價值取嚮被塑造,最終形成“嚮善”的集體無意識。當一個社會的審美趨嚮於高雅、和諧時,其政治傾嚮自然也趨於穩定與仁厚。本書將此視為儒傢政治哲學中“德治”得以實現的關鍵技術路徑。 第三章:春鞦筆法與禮樂精神的闡釋 本章聚焦於《春鞦》如何通過簡練的筆法,來闡釋和維護禮樂精神,尤其是在“夷夏之辨”和“尊王攘夷”等重大曆史事件中的體現。 3.1 褒貶之間:筆削的倫理力度 《春鞦》的“微言大義”即在於其對曆史事件的“褒貶”,這種褒貶是基於對周公所製定之禮樂正統性的堅守。例如,對某些諸侯擅自修改祭祀禮儀的記錄,簡短的一筆往往蘊含著對違禮行為的強烈譴責。這種文字上的“不言而喻”,構成瞭對當權者最嚴厲的道德壓力,體現瞭士人階層對禮樂秩序的最高維護立場。 3.2 禮的邊界:夷夏之防與文化認同的構建 在春鞦戰國復雜的國際關係中,禮樂文化成為瞭劃分“華夏”與“蠻夷”的清晰界限。《春鞦》所強調的“禮”不僅僅是製度,更是一種“文化身份認同”。遵守周禮,即便地理上處於中原邊緣,仍可視為“華”;背棄禮製,即便身居王畿之內,亦可能被視為“夷”。這種以文化內核為核心的身份構建,遠比單純的血緣或地域劃分更具持久的凝聚力。 3.3 禮崩樂壞的時代反思:曆史的警示 本書最後分析瞭春鞦戰國時期禮樂製度的全麵瓦解,如何暴露瞭傳統製度在麵對社會結構劇變時的脆弱性。禮樂的瓦解不僅僅是儀式上的混亂,更是“價值體係的失序”。當人們不再相信既定秩序的神聖性時,強權和權謀便會乘虛而入。對這一曆史悲劇的深刻反思,成為孔子整理典籍、重塑理想社會藍圖的根本動力。 結論:禮樂文明對現代社會的啓示 盡管曆史背景迥異,但禮樂文明所蘊含的“秩序的必要性”和“人性的節製美學”,對現代社會仍有重要的藉鑒意義。如何在高度個人主義的現代社會中,重新構建一種被普遍接受的、具有情感認同的社會規範,如何平衡效率與和諧,強硬的法律與溫和的教化,是本書留給讀者的深層思考。禮樂之道,不僅是古代的政治哲學,更是永恒的人類文明課題。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颱灣社會近幾十年來發展快速,傳統的傢庭倫理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年輕一代對於「孝道」的理解,可能跟我們父祖輩有很大的差異。以前大概就是「父慈子孝」,好像父母隻要慈愛,孩子就應該要孝順,但這之間的權責劃分,以及在實際生活中如何拿捏,總有些模糊地帶。我對《禮記》和《孝經》的興趣,很大一部分是源於對這種代際溝通隔閡的好奇。我想看看,在中國古代,關於「孝」的定義是如何被建構的?它所強調的,究竟是單方麵的服從,還是更強調一種雙嚮的關懷和責任?尤其是在《禮記》中,它所描繪的社會秩序和人倫關係,會不會提供一些理解現代傢庭問題的視角?例如,在古代,長幼尊卑的觀念非常清晰,但現代社會更強調平等。我想瞭解,當我們在討論「孝」的時候,是否能從這些古老的文本中,找到一些能夠跨越時空、適用於當代的精神內涵,而不僅僅是流於形式的服從?這種轉化與融閤,對我這個世代來說,是很重要的課題。

评分

對於《禮記》和《孝經》,我一直抱持著一種既敬畏又好奇的心情。小時候聽長輩講故事,總會聽到一些關於孝順的故事,但對於「孝」的真正意義,一直沒有一個清晰的輪廓。隨著年紀增長,身處於一個價值觀多元化的颱灣社會,我越來越能感受到傳統倫理觀念的挑戰。這次閱讀,我特別想深入探究「孝」的核心價值。它所強調的,是否僅僅是子女對父母的服從,還是包含著更為豐富的層次,例如感恩、迴饋、以及對傢庭的責任感?同時,《禮記》中關於「禮」的論述,也讓我非常感興趣。我想瞭解,在古代,這些「禮」是如何建構起一個社會秩序的?它在約束個人行為的同時,又如何體現瞭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尤其是在現今這個強調個人主義的時代,重新審視這些古代的集體規範,或許能為我們帶來一些不同角度的啟發,讓我們思考如何在個人自由與社會和諧之間找到平衡點。

评分

身為一個生活在現代颱灣的年輕人,對於傳統文化的接觸,有時會覺得有點隔閡。尤其是一些古老的經典,像是《禮記》、《孝經》,感覺離我們的生活太遙遠瞭。但仔細想想,許多我們日常生活中遵循的禮節,其實都脫胎於這些古老的智慧。比方說,對長輩的尊敬,在公共場閤的謙讓,這些其實都隱約能看到「禮」的影子。我對《孝經》的興趣,主要在於它對於「孝」的定義。我希望能夠藉由閱讀這本書,更深入地理解「孝」究竟是什麼。它是否隻是一種單純的義務,還是包含著情感的交流和精神的傳承?而《禮記》則更廣泛,它描繪瞭古代社會的種種規範,從個人的修養到傢庭的倫理,再到國傢的治理。我特別好奇的是,在古代,這些「禮」是如何被灌輸給大眾的?又是如何體現在人們的日常行為中的?我想瞭解,當我們說要「繼承傳統」時,我們真正要繼承的是什麼?是那些僵化的規則,還是其中蘊含的精神?

评分

身為一個從小在颱灣長大的孩子,對於《禮記》和《孝經》這些經典,總有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小時候,長輩口中常常會唸叨著「孝順」的重要性,那時候的「孝順」好像就是乖乖聽話,幫忙做傢事,在長輩麵前要有禮貌。長大一點,在學校裡學到一些傳統文化,纔知道「孝」原來有這麼多層次的意涵,不隻是錶麵的順從,更包含對父母的尊重、關愛、以及承擔責任。而《禮記》更像是中國古代社會的行為準則百科全書,從婚喪嫁娶,到祭祀朝聘,钜細靡遺地規範著人們的言行舉止。這次有機會重新深入閱讀,真的有撥雲見日的感覺。我特別想瞭解的是,在過去那個高度重視禮教的時代,這些規矩是如何實際運作在日常生活中,又是如何影響瞭當時人們的價值觀和人際關係。我希望能從中挖掘齣一些,跟現代社會或許有些差異,但又依舊值得我們反思的智慧。尤其是在現今社會,傢庭結構和價值觀日趨多元,傳統的孝道觀念是否還能適用?又該如何與時俱進?這些都是我非常好奇並渴望在書中找到線索的地方。

评分

每次談到《孝經》,我總會想到傢裡的長輩,他們常說,「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句話聽起來很簡單,但細想之下,卻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對於「孝」,我理解的並非隻是錶麵的順從,更深層次的,是對於父母養育之恩的感激,以及對傢庭責任的承擔。而在《禮記》中,關於「禮」的闡述,則更是包羅萬象。我對書中對於各種人生儀禮,諸如婚、喪、祭、鄉射等等的詳細記載感到非常著迷。我想瞭解,在古代,這些「禮」是如何被實踐的?它不僅僅是一種形式,更是一種社會規範,是如何維繫著社會的穩定和諧?我特別想知道,這些規範在當時的社會階層之間,是否有差異?對於不同身份的人,是否有不同的要求?而且,現代社會對於「禮」的觀念已經淡薄瞭許多,我們是否需要重新審視這些古老的智慧,並從中汲取一些養分,來幫助我們在現今這個快速變遷的社會中,找到安身立命的準則?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