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唐詩相比,
宋詩具有明顯的敘述性、
對於日常生活的關注、
富於社會意識與哲學思考、
揚棄悲哀的人生觀等傾嚮或特色。
基於這些特色,
國際知名漢學傢、日本學者吉川幸次郎從曆史發展的觀點,
分彆考察瞭兩宋主要的詩人與流派。
本書原著齣版於昭和三十七年(1962),恰好過瞭半個世紀。其漢譯本則初刊於民國六十六年(1977),也已在三十五年前。是第一本有宋一代詩史的專題研究,也是中國詩斷代史的開山之作(姊妹篇為《元明詩概說》)。作者吉川幸次郎認為宋詩雖然基本上繼承瞭唐詩的主要形式(古體、律詩、絕句),但在吟詠的題材、技巧或內容等多方麵,具有明顯的敘述性、對於日常生活的關注、富於社會意識與哲學思考、揚棄悲哀的人生觀等傾嚮或特色。基於這些特色,著者從曆史發展的觀點,分彆考察瞭兩宋主要詩人與流派。尤於歐陽修在過渡時期的角色、蘇軾的達觀哲學、陸遊的實踐精神與反抗意識,著墨較多。本書論述,始於北宋初期的西崑體,止於南宋末期的民間詩人與抵抗詩人。
作者簡介
吉川幸次郎
字善之,明治三十七年(1904)生於神戶市。京都帝國大學文學博士。曆任東方文化研究所研究員、京都大學中國文學教授、京都大學文學部長、日本學術會議會員、藝術院會員、國語審議會委員。昭和四十二年(1967)退休,為京都大學名譽教授。同五十五年(1980)去世,享年七十有七。先生為國際知名漢學傢。其研究範圍極為廣泛,舉凡經史子集,以至於詞麯戲劇小說之類,莫不涉足其間,偶亦旁及日本漢學與國學。著作不啻等身,已匯為《吉川幸次郎全集》二十七捲。另有翻譯數種及《杜甫詩注》數冊。其中,《宋詩概說》與《元明詩概說》二書,為中國斷代詩史研究之先驅,先生自許為年近六十時用力最勤之作。
譯者簡介
鄭清茂
嘉義縣人。1933年生。國立颱灣大學中國文學學士、碩士、普林斯頓大學東亞學博士。先後任教於颱灣大學、美國加州大學、麻州大學、國立東華大學等校。2003年退休。現為東華大學榮譽教授。在教學研究之餘,偶亦譯介日本漢學著作。已漢譯齣版者,包括吉川幸次郎著《元雜劇研究》、《宋詩概說》、《元明詩概說》等。
著者序
著者詩四首
序章 宋詩的性質
第一節 宋的時代
第二節 詩在宋文學的地位
第三節 宋詩的敘述性
第四節 宋詩與日常生活
第五節 宋詩的社會意識
第六節 宋詩的哲學性論理性
第七節 宋詩的人生觀──悲哀的揚棄
第八節 唐詩與宋詩
第九節 寜靜的追求
第十節 宋詩的錶現法
第十一節 宋詩在詩史上的意義
第十二節 宋詩中的自然
第一章 十世紀後半 北宋初過渡期
第一節 西崑體:晚唐詩的模仿
第二節 林逋、寇準
笫三節 王禹偁
第二章 十一世紀前半 北宋中期
第一節 歐陽修
第二節 梅堯臣
第三節 蘇舜欽
第四節 範仲淹、韓琦、邵雍
第三章 十一世紀後半 北宋後期
第一節 王安石
第二節 蘇軾
第三節 黃庭堅
第四節 陳師道
第四章 十二世紀前半 北宋南宋過渡期
第一節 江西詩派
第二節 陳與義
第五章 十二世紀後半 南宋中期
第一節 陸遊
第二節 範成大
第三節 楊萬裏、硃熹及其他
第六章 十三世紀 南宋末期
第一節 民間詩人
第二節 永嘉四靈
笫三節 江湖派
第四節 戴復古
第五節 劉剋莊
第六節 《三體詩》、《詩人玉屑》、《滄浪詩話》
第七節 宋末的抵抗詩人
宋詩年錶
宋代詩人生日忌日錶
宋疆域圖
跋
著者序
清季巨公,宗尚西江,遣詞太僻,聽者或藐。至於近賢,取長短句,而忽其詩,乃近偏頗。禹域詩史,蓋三韆祀。僕異邦人,察厥脈理,唐宋之間,實為鴻溝。唐詩如酒,容易醉人;宋詩似茶,久乃怡人。竊考其故,似有心得。醉翁荊公,齣自寒素。眉山鑑湖,亦由裏巷。著衣喫飯,非復三代。密勿世態,不屑風月。取材之宏,盡其細微。蝨蟲之賤,或形吟詠。以文以理,議者紛紜。豈知諸公,意主人耦,凡厥橫目,願共飢渴。此性識之又新,非江河之日下也。六朝至唐,哀苦之詞,由此告退,漸趨樂生。徵諸後代,明雖專唐,不工哀苦,亦在宋藩。不有廢者,安有所興。以此論世,似皆迎刃。乃成小冊,以告國人。
鄭君清茂,辱交廿載。忝迻漢文,用廣讀者。雅馴通暢,嚼飯增味。平生知己,感何窮已。其英文本,B. Watson譯,刊由哈佛,今此鼎足。海外諸君,庶有教言。知我罪我,願安承焉。
一直以來,我對於宋詩的感受,就像是在品一杯陳年的普洱,初入口時可能不那麼驚艷,但越品越有味道,越發覺得醇厚甘甜。《宋詩概說》這本書名,讓我立刻聯想到那種細緻入微的解讀,能夠幫我嘗齣宋詩的真味。我一直對宋代文人的生活狀態充滿好奇,他們那種“文人雅士”的格調,以及在亂世中保持的淡然與堅韌,都讓我非常欣賞。不知道這本書會不會深入探討宋詩中體現齣的文人情懷?比如,他們對隱逸生活的嚮往,對田園風光的描繪,以及在官場失意時的自我排遣。我總覺得,宋詩的“言誌”和“言情”是交織在一起的,它不僅僅是個人情感的抒發,更是對人生價值的追尋。我很想知道,宋詩的“格律”和“意象”是如何被運用的?有沒有一些特彆的創作技巧,能夠讓宋詩在看似平淡的語言中,蘊含著深刻的寓意?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分析案例,讓我能夠“看到”宋詩的構造,從而更好地理解它的美。我尤其希望,這本書能夠帶領我領略宋詩中那份獨特的“趣味”,那種從日常生活中提煉齣來的藝術感,以及文人特有的雅緻和幽默。
评分說實話,我本來對宋詩的印象就是比較“文氣”,甚至有點“晦澀”,總覺得不如唐詩那樣朗朗上口,容易理解。但隨著年齡增長,閱曆也多瞭,開始慢慢品齣宋詩的味道來。尤其是在一些文學講座或者朋友間的聊天中,偶爾接觸到一些宋詩的片段,那種深沉的情感和細膩的筆觸,反而更能打動我。我一直覺得,宋詩是一種需要靜下心來,慢慢品味的詩歌。它不像唐詩那樣,一眼就能看穿內心的澎湃,宋詩更像是沉澱在心底的情感,需要你去細細體會。所以,當我看到《宋詩概說》這本書名的時候,我立刻就産生瞭濃厚的興趣。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我更好地理解宋詩的“味道”。它會不會從宋詩的風格演變入手,讓我瞭解宋代詩人是如何繼承唐詩的傳統,又如何在此基礎上開創齣新的局麵?我特彆想知道,像蘇軾、黃庭堅、陸遊、辛棄疾這些大傢,他們的詩歌在宋詩發展史上扮演瞭怎樣的角色?他們的創作理念和藝術特色又有什麼不同?我有時候會覺得,很多宋詩的意境都特彆美,但總抓不住其中的精髓。如果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解讀宋詩意境的有效方法,或者是一些欣賞宋詩的視角,那就太有幫助瞭。我甚至幻想,這本書會不會像一位慈祥的長輩,耐心地為我講解宋詩的妙處,讓我一點一點地揭開它神秘的麵紗。
评分我一直覺得,中國傳統文化就像一條源遠流長的河流,唐詩宋詞是其中最璀璨的兩顆明珠。唐詩的雄渾壯闊,宋詩的細膩婉約,各有韆鞦,都深深地影響著我。但相對而言,我對唐詩的瞭解可能比宋詩要多一些,總覺得宋詩有時候讀起來,會有一種“隔一層”的感覺,好像沒能完全抓住其中的精髓。所以,當我看到《宋詩概說》這本書的時候,我真的眼前一亮。我非常希望這本書能幫助我打開宋詩的大門,讓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宋詩的魅力。我期待這本書能夠係統地介紹宋詩的發展脈絡,比如,宋詩是如何從唐詩的餘韻中脫穎而齣,又如何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發展齣自己獨特的風格?我特彆想瞭解,那些宋代文人是如何在詩歌中錶達他們的個人情感,他們的愛恨情仇,他們的喜怒哀樂?我喜歡那些能夠觸動人心的詩句,讓我覺得它講的仿佛就是我自己的心聲。我好奇這本書會不會挖掘一些鮮為人知的宋詩佳作,或者對一些名篇有新的解讀?我希望這本書的語言能夠平實易懂,同時又不失學術的嚴謹,能夠讓我這個普通讀者也能輕鬆地讀懂宋詩的奧妙。
评分哇,看到《宋詩概說》這本書,我真是太期待瞭!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颱灣人,從小就對中華文化有著深厚的感情,而唐詩宋詞更是我學習路上的重要滋養。這次看到有這麼一本專門介紹宋詩的書,感覺就像挖到瞭寶藏一樣。我一直覺得宋詩雖然不像唐詩那樣豪邁奔放,但自有其獨特的細膩與婉約,它更貼近生活,更能觸動人心。尤其是我對宋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他們的思想境界非常著迷,總覺得從他們的詩中,能窺見那個時代士大夫階層內心世界的豐富與矛盾。不知道這本書會不會深入挖掘宋詩背後的時代背景?比如,宋代文人的仕途坎坷,他們對政治的無奈,以及在那樣一種環境下,他們如何用詩句來抒發情懷,寄托理想。我很好奇作者會不會舉齣一些經典的宋詩作品,然後詳細解讀其中的意境、用詞,甚至是修辭手法?我特彆喜歡那種能把古詩詞講得活靈活現,讓我覺得仿佛置身於當時的場景,與詩人對話一樣的講解方式。如果這本書能做到這一點,那真的太棒瞭!我一直在想,宋詩的“文人化”是不是也讓它的解讀角度更加多元?它可能不隻是寫景抒情,更包含著對人生的哲思,對社會現實的關照。不知道書中會不會涉及到一些不太為人熟知的宋代詩人,或者對一些大傢耳熟能詳的詩人有全新的解讀?總之,我對這本書充滿瞭好奇,希望能從中獲得更多關於宋詩的知識和感悟。
评分我一直對宋朝那個時代非常著迷,總覺得那是一個充滿文化底蘊和人文關懷的時代。從宋詞的婉約,到宋畫的意境,再到宋代的科技發展,無不展現齣那個時代的獨特魅力。而詩歌,作為最能反映時代精神的藝術形式之一,宋詩自然是我一直很想深入瞭解的部分。這本書《宋詩概說》的齣現,對我來說簡直是及時雨。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關於宋詩是如何反映宋代社會生活的綫索。比如,宋代城市經濟的繁榮,市民階層的興起,文人的生活方式,這些都在宋詩中有怎樣的體現?我特彆喜歡那些能夠勾起我懷舊情感的詩句,想象著古人筆下的生活場景,感覺就像穿越時空一樣。這本書會不會介紹一些宋代詩人的日常生活,他們的交遊,他們的情感經曆?我很好奇,那些流傳韆古的宋詩,背後都有著怎樣真實的故事。有時候,讀一首詩,瞭解瞭作者的生平,讀起來的感覺就會完全不一樣。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更全麵地認識宋詩,不僅僅是從文學的角度,更是從曆史和文化的角度。我期待這本書能像一本厚重的史書,又像一本細膩的文集,讓我能夠從中汲取養分,更好地理解那個我心目中閃耀著光輝的朝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