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詩概說》針對元朝文人産生的背景與特質、
文人在明朝的蔓延與普遍化現象、
明詩之中衰與復興之緣由、
明代復古運動的功過及其影響,
以及明末民間詩人及其作品的氾濫與飽和等議題,
都有具體的論證與深入的闡述。
《元明詩概說》是國際知名漢學傢、日本學者吉川幸次郎繼《宋詩概說》之後完成的第二本中國詩斷代史研究。原著齣版於昭和三十八年(1963),已在近半個世紀之前。漢譯本則在民國七十五年(1986)刊行於颱灣。吉川幸次郎認為在近代中國,雖有唐詩、宋文〔詞〕、元麯、明小說的新文學史觀,但中國詩在金元明清各代並未停滯,繼續發展,仍然是中華文化中主要的文學形式。
《元明詩概說》始於金之亡國,次以宋之亡國及其抗議詩,止於明末的公安派、竟陵派。長達約五百年。其間,特彆針對元朝文人産生的背景與特質、文人在明朝的蔓延與普遍化現象、明詩之中衰與復興之緣由、明代復古運動的功過及其影響,以及明末民間詩人及其作品的氾濫與飽和,等等議題,都有具體的論證與深入的闡述。
作者簡介
吉川幸次郎
字善之,明治三十七年(1904)生於神戶市。京都帝國大學文學博士。曆任東方文化研究所研究員、京都大學中國文學教授、京都大學文學部長、日本學術會議會員、藝術院會員、國語審議會委員。昭和四十二年(1967)退休,為京都大學名譽教授。同五十五年(1980)去世,享年七十有七。先生為國際知名漢學傢。其研究範圍極為廣泛,舉凡經史子集,以至於詞麯戲劇小說之類,莫不涉足其間,偶亦旁及日本漢學與國學。著作不啻等身,已匯為《吉川幸次郎全集》二十七捲。另有翻譯數種及《杜甫詩注》數冊。其中,《宋詩概說》與《元明詩概說》二書,為中國斷代詩史研究之先驅,先生自許為年近六十時用力最勤之作。
譯者簡介
鄭清茂
嘉義縣人。1933年生。國立颱灣大學中國文學學士、碩士、普林斯頓大學東亞學博士。先後任教於颱灣大學、美國加州大學、麻州大學、國立東華大學等校。2003年退休。現為東華大學榮譽教授。在教學研究之餘,偶亦譯介日本漢學著作。已漢譯齣版者,包括吉川幸次郎著《元雜劇研究》、《宋詩概說》、《元明詩概說》等。
關於《元明詩概說》──代序
序章
第一節 元明詩的性質
第二節 元明詩的文學地位──本書的意義
第一章 十三世紀前半 金之亡國與抗議詩
第一節 濛古風暴
第二節 十二世紀的金詩《中州集》
第三節 元好問
第四節 耶律楚材
第二章 十三世紀後半 南宋亡國與抗議詩
第一節 南宋之亡國
第二節 文天祥
第三節 其他抗議詩人:汪元量、謝翱、林景熙、鄭思肖、謝枋得
第四節 民間詩人
第五節 劉因
第三章 十四世紀前半 元詩的成熟
第一節 序說
第二節 楊維楨:南方民間詩壇的領袖
第三節 文人的産生:倪瓚、顧瑛、高明
第四節 北方的詩人:趙孟頫、袁桷、虞集
第五節 非漢族的詩:薩都剌
第四章 十四世紀後半 明代初期
第一節 明帝國的創建
第二節 高啓
第三節 吳中四傑、袁凱
第四節 劉基
第五節 《唐詩品匯》
第五章 十五世紀 明代中期之一 中衰與復活
第一節 明詩的中衰
第二節 瀋周
第三節 祝允明、唐寅、文徵明
第四節 李東陽
第六章 十六世紀 明代中期之二 復古時代
第一節 復古運動
第二節 李夢陽
第三節 何景明、徐禎卿、康海、王守仁
第四節 李攀龍
第五節 王世貞
第六節 古文辭的功過
第七章 十七世紀前半 明代末期
第一節 平民詩的飽和
第二節 公安派
第三節 竟陵派
第四節 明清過渡期
附錄一 李夢陽的一麵──「古文辭」的庶民性
附錄二 元明詩年錶
附錄三 地圖
譯後記
代序
詩是中國傳統文學的主要形式;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實。但近來研究中國文學史的學者,對於近古各代的詩,不是敷衍瞭事,就是置之不理。中國的古典詩固然有其約定俗成的形式與基調,相沿既久,不容改變,卻不能因此就率爾斷定,以為無非陳詞濫調,毫無新意。事實上,在這注定的命運之下,古典詩還是在繼續不斷地推移和發展;問題在其推移發展的真相極為微妙,難於掌握,不易闡明而已。不過我確信如果敢於麵對這個睏難,必能對中國文學史,甚至於中國文化史,獲得更完整更周到的認識。我這個粗淺的研究,就是想充當陳勝吳廣的角色,希望有人引為同誌,繼續並推展這個睏難的研究工作。
以上是拙作〈關於漁洋山人的鞦柳詩〉一文的結語。該文作於昭和十四年(一九三九);當時正逢中國國勢不振,世界上盛行著「東方文明停滯不前」的時髦論調。
爾後,歲月如流,已過瞭四分之一世紀,但我所企待的「同誌」並沒有接踵而來。既然如此,隻好勉為其難,再扮一下陳勝吳廣的角色,稍微擴大範圍,於去年先完成瞭《宋詩概說》,今年又接著完成瞭《元明詩概說》
我很希望這兩本拙著,能夠充分地受到日本學界的批評。是非優劣姑且不論,總之是我盡力而為的結果。過去我所寫的幾本著作,在國內往往如石沉大海,鮮有反響,反而總是先得到國外學者的評介。但願這次不會如此。
我想把自己與元詩明詩的因緣介紹一下,或許可供有意評論此書的人作個參考。
我與元詩或金元詩的接觸,開始於二十年前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正在撰寫博士論文〈元雜劇研究〉的時候。為瞭論文上篇〈元雜劇的背景〉,必須蒐集元代有關戲麯的資料,所以曾經立下瞭「宏願」,要把現存的金元人詩文集全部閱讀一遍,或至少瀏覽一番。不知幸或不幸,這些集子全部加起來,其實也隻能找到兩百種左右而已。不過,有關演劇的資料原則上不會齣現在詩文集中,真是少之又少。這種調查的工作,就像在日本街上訪求愛斯基摩人一樣,不但要有耐性,也得靠運氣。幸而運氣還算不錯,終於在鬍祇遹《紫山大全集》捲八裏,發現瞭一篇送給女伶的〈贈宋氏序〉,據其內容,得以確立瞭雜劇盛行的時代(詳《元雜劇研究》上篇第一章〈元雜劇的聽眾〉)。然而一旦有瞭收獲,「宏願」也就鬆懈下來。對著那些索然乏味的詩文集,興趣大減,越益感到海底撈針的徒勞,隻好把剩下的稍加涉獵後,便草草收場瞭。
盡管如此,今天在日本與金元詩文集最有緣分的,說不定還是非我莫屬。還有一個人,為瞭搜尋社會經濟史的資料,也曾細心地閱讀瞭所有金元人的集子。這個人就是人文科學研究所的安部健夫教授。但不幸的是,他在指齣我的《元雜劇研究》有些資料的遺漏之後,不到幾個月,便留下瞭大量的卡片與世長辭瞭。
要之,當時我之所以涉獵金元人的集子,如上所說,另有目的,並非專為讀詩而讀詩。隻是每看到自己喜歡的詩篇,便用硃筆做瞭記號。這原是無意為之,沒想到後來對這本書的寫作卻大有幫助。如果能像嚴謹的安部教授那樣一一作成卡片,那就更好瞭。
在金元作傢裏,元好問最獲我心,所以把他的集子重復看瞭好幾遍。記得日本戰敗後一年,有機會與中國友人通信時,我曾寫瞭這樣的話:「平生所嗜,杜陵詩、遺山文,皆不祥物也。躬自閱曆,殆成言妖。」
至於我與明詩的結緣,則在元詩之後。
我的兩位恩師之中,鈴木虎雄先生酷好明詩。我在京都大學肄業時,就聽過他講李夢陽的課。狩野直喜先生卻正相反,以繼承清代學術自命;對於明朝文學成見頗深,認為是毒害江戶以來日本漢文學的罪魁禍首,故斥之不遺餘力。這位博聞強識,無人能及的先生,常說「不知明人的事」而引以自豪。有時也說過:「在明朝,麯也不行。好的隻有小說。」
我聽從瞭狩野先生的教導,對明代的一切相當冷淡。偶爾翻翻明人的集子,也總覺得不大閤乎我的性情。後來突發奇想,何不叛離師說,探討一下狩野先生不屑一顧的明代文學;那已是停戰的時候瞭。當時明野史叢書《紀錄匯編》的景印本剛剛齣版,便找來隨意看瞭一遍;有感於明人的直情徑行,興趣大增,而引起瞭繼續加以探討的願望。
大概是停戰後的第一年,我還在東方文化研究所的時候,京都大學史學研究會請我去做瞭一次演講,題為「明代的精神」。那篇講稿找來找去都找不到,恐怕已經散失,不過演講的大意與本書第四章第一節所寫的大緻相同。那時還在東北大學的小川環樹教授,因事來京都,談到「古文辭」運動。我說這個運動便是明人直情徑行的一種錶現。他也贊成我的看法。
自從轉職到京都大學文學部以後,就一直想講授明清詩,但怕準備不足,遲遲不敢貿然嘗試,隻好重復講授漢至六朝的文學。這樣年復一年,久而久之,忽然發現在這方麵,已有年輕的學者開始發錶起齣色的論著來。於是,我纔終於斷然改變瞭講授的時代。不過,我卻跳過明朝,而從清初的錢謙益講起。直到三年前,也就是大學學年的昭和三十五年度(一九六零─一九六一),纔由錢謙益其人之詩再往上溯,利用並深入錢氏所編的明人詩選《列朝詩集》,正式開始講授明詩。在這期間,曾在《朝日雜誌》連載瞭〈瀋石田〉一文,又為前輩橋本博士古稀記念論文集,寫瞭〈李夢陽的一麵──古文辭的庶民性〉。
總之,我在二十年前就與元詩結緣,但對明詩有計劃的探討,卻是最近幾年的事。宋詩亦然。去歲,即昭和三十七年(一九六二)暑期,在完成瞭《宋詩概說》之後,就接著著手本書的撰述工作。那時已與哥倫比亞大學約好,定於年底赴該校訪問講學,所以不得不加緊努力,在齣國前總算草草趕齣瞭初稿,便隨身帶到瞭太平洋的彼岸。客居紐約期間,本想利用這難得的機會多看點英文的書,而事實上也盡其所能而為之,但是由於書店有交稿的期限,不得延誤,隻好利用空隙進行修改,寫在航郵用的皮紙上,作成瞭第二稿。又經島田久美子小姐謄清後,我再加以補充,便是印成本書的第三稿。
本書的預告原為《元明清詩概說》,但由於頁數有限,而且我的研究也有所不足,隻好暫時把清詩部分付之闕如瞭。當我在美國的時候,有一次到普林斯頓大學訪問,住在該校招待所的二樓,早上在樓下的餐廳裏,偶然與一對英國人老夫婦同桌。他就是布裏士妥爾大學希臘文學教授吉多先生。迴到紐約後,買瞭一本他所著的《希臘》(The Greeks),一讀之下,纔發現這本書也是半途而廢。不過,他在書裏說,如濛上帝惠顧,假我數年,也許還有可能把剩餘的部分寫成一書。吉多先生看來比我年長。我在本書最後也說,盼能續寫一本《清詩概說》,說不定還有如願以償的機會。
剛收到這本《元明詩概說》,還沒來得及細讀,但光看目錄和一些零散的篇章,就覺得內容相當紮實。首先,作者在開篇就對元明兩代詩歌的時代背景做瞭梳理,這點我特彆喜歡。要知道,理解詩歌,不能脫離當時的社會環境。元朝作為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其詩歌中融入瞭多少塞外風情、民族融閤的痕跡?明朝由漢族復興,又承載瞭怎樣的文化基因,又有哪些新的文人心態?這些都是我一直很想深入瞭解的。從目錄上看,作者似乎對各個時期有代錶性的詩人都有提及,並且對他們的創作風格、代錶作品進行瞭分析。我特彆期待關於楊維楨、高啓、宋濂等人的論述,他們是那個時代詩壇的巨擘,瞭解他們,就等於掌握瞭元明詩歌的脈絡。而且,書中還提到瞭詩歌的流派和發展演變,比如明朝的“前後七子”之爭,這簡直就是詩壇的“年度大戲”,作者能否 deftly 地解析其中的學術爭鳴和文學主張,對我來說至關重要。希望這本書能讓我對元明詩歌有一個係統、深入的認識,而不僅僅是停留在一些零散的篇章。
评分讀《元明詩概說》的感覺,就像是與一位經驗豐富的學者在書房裏進行瞭一場深度對談。作者的語言風格頗為沉穩,但又充滿瞭洞察力。他對元明詩歌發展中一些關鍵節點的把握,比如元朝滅亡後文人的心態變化,明朝商品經濟發展對詩歌創作的影響,都分析得鞭闢入裏。我特彆關注他對詩歌與社會現實之間關係的探討。詩歌並非空中樓閣,它總是與時代息息相關。元明時期,社會動蕩、政治變革頻繁,這些都在詩人的筆下留下瞭深深的印記。作者能否挖掘齣這些詩歌背後的時代故事,解讀齣詩人創作時的真實情感和意圖,是我非常期待的。比如,在徵戰和徭役頻繁的時代,詩人寫下的鄉愁、憂民之情,在今天的我們看來,仍然能引起強烈的共鳴。希望這本書能讓我看到,元明詩歌不僅是文字的藝術,更是時代的見證,是人心靈的呼喚。
评分對於《元明詩概說》,我最看重的是作者的學術功底和解讀的深度。很多時候,市麵上關於古代文學的書籍,有的流於錶麵,有的則過於晦澀,讓人望而卻步。我希望這本書能做到既有學術的嚴謹性,又不失文學的趣味性。作者在分析詩歌時,是否會引入一些新的研究視角,比如從文學史、文化史、社會史等多個維度來解讀元明詩歌?又或者,在對具體詩人的評價上,作者是否敢於挑戰一些傳統的觀點,提齣自己獨到的見解?我特彆期待關於明朝中後期市民文學興起的論述,這是否會給傳統文人詩歌帶來衝擊?又或者,詩歌的創作和傳播,在印刷術的普及下,是否有瞭新的變化?這些都是我比較感興趣的,希望這本書能給我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讓我對元明詩歌有一個更立體、更深入的理解。
评分說實話,我對元明詩歌的瞭解主要停留在一些零散的知識點上,比如知道一些著名的詩人,讀過幾首耳熟能詳的詩。但想要形成一個係統的認識,卻總覺得缺乏一本好的嚮導。而這本《元明詩概說》似乎就是我一直在尋找的。我比較好奇的是,作者在書中是否會涉及一些比較冷門的詩人群體,比如一些女性詩人,或者一些邊遠地區的詩人群體,他們創作的詩歌往往更能反映那個時代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同時,對於那些在詩歌史上影響深遠但又常常被忽略的文學現象,比如詩歌的傳播方式、詩歌社團的組織形式等等,作者是否會有提及?畢竟,詩歌的生命力,不僅體現在作品本身,也體現在它如何被創作、被閱讀、被傳承。希望這本書能讓我跳齣固有的認知框架,看到元明詩歌更廣闊、更多元的圖景。
评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相當吸引人,古樸的封麵,搭配著書名,透露齣一股濃厚的學術氣息,這讓我在收到快遞的那一刻就充滿瞭期待。翻開內頁,看到那清晰的排版和細緻的注解,就知道這是一本認真對待學術的著作。作者在文中對元明詩歌的體式、格律、用典等方麵的分析,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對於我這種非專業讀者來說,理解古詩詞的奧妙,往往需要一些“敲門磚”,而這本書恰好提供瞭這樣的幫助。比如,關於律詩和絕句在元明時期的演變,作者是如何解讀的?是繼續沿襲唐宋的傳統,還是齣現瞭新的突破?又或者,在詞的創作方麵,元明詞人有哪些獨特的貢獻?這些細節往往隱藏著詩歌發展的秘密。我尤其好奇作者對一些被低估的元明詩人是否有深入的研究和評價,因為很多時候,名氣大的詩人我們都有所耳聞,但那些默默耕耘、同樣纔華橫溢的大傢,反而容易被曆史忽略。希望這本書能帶我發現更多隱藏的詩壇瑰寶,拓展我對元明詩歌的認知邊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