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騫教授為當代詞學宗師,所撰稼軒年譜考訂精當,乃研究稼軒必讀之經典;其稼軒詞校注肇始於任職燕京大學時,經過數十年訂補,今由門人林玫儀教授(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颱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兼任教授)就其遺稿三種整理成書。
《稼軒詞校注附詩文年譜》包括稼軒詞作校注、詩鈔、文鈔及稼軒年譜,乃是鄭先生對稼軒研究的綜閤呈現。詞注分校勘、箋注、考述及綜論四項。校勘嚴謹,注解簡明扼要,對詞作編年及生平考證屢有獨到之見。詩鈔依五七言律絕分列,各詩記事能據以係年或考訂者,皆有按語。文鈔則依作年編次,篇後均有按語考釋其事。另收入先生所撰辛稼軒年譜,以供參證。書後附錄辛啓泰所編年譜、參校諸本詞作捲次錶、詞作索引錶等三種,尤便閱讀。
鄭騫曾任颱灣大學中國文學係教授、美國哈佛大學訪問教授、耶魯等大學客座教授,香港新亞書院中文係主任、颱灣大學名譽教授。鄭先生深究群經,博通諸史,於詩詞麯學造詣尤深。曾獲頒國傢文藝貢獻奬、行政院文化奬。鄭先生詞注之最大特色,一在於文本校勘,一在於格律釐訂。鄭先生嚮來講究版本,故於每一闋詞都審定各本異文,嚴為去取。至於格律方麵,尤為精詣。此外,他對詞作編年及稼軒生平考證亦往往有獨到之見,是故治稼軒詞者,最好能參互以觀,汲集二傢之長。
作者簡介
校注者∕鄭騫(1906-1991)
字因百,遼寜鐵嶺人。書齋名桐陰清晝堂、永嘉室。1938年任燕京大學中文係講師,1948年鞦應邀來颱,為颱灣大學中國文學係教授。曆任美國哈佛大學訪問教授,華盛頓州立大學、耶魯大學、印第安納州立大學客座教授,香港新亞書院中文係主任,颱灣大學名譽教授及東吳、輔仁大學講座教授。先生深究群經,博通諸史,於詩詞麯學造詣尤深。著有辛稼軒年譜、校訂元刊雜劇三十種、校點南詞韻譜、北麯新譜、北麯套式匯錄詳解、陳簡齋詩集閤校匯注、唐伯虎詩輯逸箋注、陳後山年譜、宋人生卒考示例、景午叢編、龍淵述學、清晝堂詩集、永嘉室雜文等專書三十餘種。1985年獲頒國傢文藝貢獻奬。1990年獲頒行政院文化奬。
整理者∕林玫儀
廣東澄海人。颱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班畢業,國傢文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颱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兼任教授。獲頒1990年中山文藝創作奬(文學理論奬)及1998年第21屆中興文藝奬章文學理論奬。研究詩詞麯學、敦煌學及古典文學批評。近年尤緻力於清代詞學文獻之蒐集與整理。著有敦煌麯研究、敦煌麯子詞斠證初編、晚清詞論研究、詞學考詮、詞學新詮、南山佳氣--陶淵明詩文選,編有詞學論著總目、清詞彆集知見目錄匯編--見存書目(閤編)等。
齣版緣起暨整理說明
凡例
稼軒詞校注附詩文年譜 總目
稼軒詞校注附詩文年譜 目次
稼軒詞校注
稼軒詞校注捲一 五十一首
稼軒詞校注捲二 四十二首
稼軒詞校注捲三 五十三首
稼軒詞校注捲四 五十首
稼軒詞校注捲五 四十三首
稼軒詞校注捲六 五十八首
稼軒詞校注捲七 七十首
稼軒詞校注捲八 六十六首
稼軒詞校注捲九 四十首
稼軒詞校注捲十 一百首
稼軒集外詞 五十一首
稼軒詩鈔一捲 一百四十九首
稼軒文鈔一捲 三十四篇
辛稼軒先生年譜
附錄
一 辛啓泰編《稼軒先生年譜》
二 各本詞作捲次錶
三 稼軒詞索引
序
齣版緣起暨整理說明∕林玫儀
鄭師與鄧廣銘先生二位前輩,均於稼軒其人其詞有深入研究,數十年來齊足並馳,皆富撰述,誠有大功於辛詞。二傢年譜,於稼軒遺事捃摭無遺,且其考訂立論,各有創發,並為稼軒研究必讀之經典,學界早有定評;而二傢詞注,因學術背景之差異,其撰述亦各擅勝場。鄧先生長於史學,嫻熟史籍,詞注詳於文獻徵引,其《稼軒詞編年箋注》自齣版以來,續得夏承燾、蔣禮鴻、辛更儒、陳振鵬、劉永溍、李伯勉等學者暨海內外讀者提供意見,於再版、三版時,屢作補訂,是故旁徵博引、注解詳盡,洵為此書勝處。相對而言,鄭師之箋注,能融裁載籍,擇精柬要,要言不煩,亦能獨樹一幟。
鄭師詞注之最大特色,一在於文本校勘,一在於格律釐訂。鄭師嚮來講究版本,故於每一闋詞都審定各本異文,嚴為去取。至於格律方麵,尤為精詣。鄭師瞭解詞乃音樂文學,語言鏇律與音樂鏇律必須配閤,故對詞之分片、句讀、標韻、破法等格律之特質體會細膩,娓娓示人。如〈賀新郎〉(柳暗淩波路)一闋,上片二、三句信州本、四印齋本、乙集及毛本均作「送春歸、猛風暴雨,一番新綠」,鄭師謂此調按律第三句(口十)韻,若據諸本,則入聲之「綠」字失韻,而《詞譜》引此首,則作「一番新綠,猛風暴雨」,蓋配閤韻(口十)而校改,較有理據,故改從之。又如〈念奴嬌〉調起首之十三字,一般統依東坡詞斷作「四五四」或「四三六」,鄭師則知宋人尚有破為「七六」之一體,辛詞中如「近來何處有吾愁,何處還知吾樂」、「我來弔古上危樓,贏得閑愁韆斛」等句,俱應依此斷句。凡此,均為深造有得之見解。
詩鈔方麵,各傢著錄,或依辛集為序,或按文體分類,鄭師則照詩體格律,五七言律絕分列,非但保留古人遺風,亦更能反映稼軒詩作之特色。各詩記事有可考者或能係年者,並綴按語於後。文鈔之編排則依作年為序,各篇之後均有按語考其事。其中如〈九議〉〔其四〕「吾則捐金以告之,謀不可以言傳」處,辛本有錯簡,以緻文意不貫,扞格難通,諸傢雖知其必有脫誤,而校訂皆未允當。鄭師則謂「謀不可以言傳」至「將相則」三百五十二字本屬下節而今本誤置於此,應居〔其五〕「華夷並用」句之前,故於綫裝本中剪貼移正,讀來文從字順,理路貫通,尤可見其考訂功力之一斑。此外,鄭師對詞作編年及稼軒生平考證亦往往有獨到之見,是故治稼軒詞者,如能參互以觀,汲集二傢之長,必可多所啓發。
終於收到瞭這套《稼軒詞校注附詩文年譜》,內心真是激動不已。我是一位退休多年的中學老師,一直以來,教學的閑暇之餘,我都很喜歡閱讀古典文學作品,尤其喜愛辛棄疾的詞。他的詞,不像一般的閨閣情調,而是充滿瞭傢國情懷,那種“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的豪邁,以及“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的田園之樂,都深深地吸引著我。然而,我常常覺得,自己對稼軒的理解還不夠深入,總有些地方,因為年代久遠,詞句晦澀,注解也不盡如人意。這套書的“校注”部分,給瞭我很大的信心。我期待它能夠提供更加詳盡、準確的注解,幫助我撥開詞句的迷霧,真正領略稼軒詞的精妙之處。更讓我驚喜的是,“詩文年譜”的附錄。我一直認為,作傢的作品,是其人生經曆的反映。通過年譜,我希望能更清晰地瞭解稼軒的人生軌跡,他的抱負,他的遭遇,以及這些是如何在他筆下化為一首首動人心魄的詞篇。這對於我重新審視和解讀稼軒的作品,無疑是極有幫助的。
评分這套《稼軒詞校注附詩文年譜》拿到手,就讓我眼前一亮。我本身是曆史係的畢業生,雖然畢業多年,但對於中國古代文學,尤其是宋代文學,仍保有濃厚的興趣。辛棄疾無疑是宋代文學史上一顆璀璨的明星,他的詞作,充滿瞭報國無門的憤慨,以及壯誌難酬的無奈,這些情感在飽經滄桑的我們心中,總能激起強烈的共鳴。一直以來,我都在尋找一本能夠真正幫助我深入理解稼軒的著作,而這套書的“校注”部分,讓我看到瞭希望。我明白,要讀懂稼軒那些充滿典故、意象豐富的詞句,沒有精良的校注是難以做到的。尤其是那些被曆代學者爭論不休的詞句,如果這套書能夠給齣清晰的考辨和注解,那麼對於我來說,將是莫大的福音。而“詩文年譜”的附加功能,更是讓人驚喜。我一直相信,瞭解一位作傢的生平,是理解其作品的關鍵。通過年譜,我們可以將稼軒的人生與他所處的時代緊密地聯係起來,感受他如何從一個熱血青年一步步成長為一位飽經風霜的詞壇巨匠。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去探索稼軒詞背後的故事。
评分翻開這套《稼軒詞校注附詩文年譜》,一股濃厚的學術氣息撲麵而來,但又並非是那種枯燥乏味的理論堆砌,而是充滿瞭對這位南宋大詞人的一腔熱愛和敬意。我尤其欣賞這套書在“校注”上的嚴謹態度。以往閱讀辛棄疾的詞,常常會遇到一些版本上的差異,或是注解上的模糊不清,總覺得隔靴搔癢,未能盡得其妙。而這套書的校注,顯然是經過瞭細緻的爬梳,力求呈現最接近原貌的文本,並且在注解上,既有對詞語本義的闡釋,也有對典故、典故的齣處的考證,甚至會對一些曆代以來對詞句的不同解讀進行梳理和辨析。這種精益求精的態度,對於任何一位嚴肅的文學研究者,或者像我一樣,渴望深入理解稼軒詞的愛好者來說,都是極其寶貴的。而“詩文年譜”的附錄,更是讓這套書的價值倍增。它不僅僅是一份簡單的簡曆,更是將辛棄疾置於宏大的曆史敘事中,通過他的人生經曆,我們可以看到那個時代的風雲變幻,感受到他在動蕩年代中的掙紮與抱負。這種將個人命運與時代背景相結閤的解讀方式,往往能帶來更為深刻的理解和共鳴。
评分拿到這套《稼軒詞校注附詩文年譜》,真是讓人欣喜。我一直對辛棄疾的詞作情有獨鍾,總覺得他的詞裏有一種豪邁悲壯,又帶著深深的傢國情懷,特彆能觸動我們這些生長在颱灣、對故土有著特殊情感的讀者。市麵上關於辛棄疾的書也不少,但大多停留在解讀詞意,或者是一些較為零散的研究。這套書的齣現,實在是填補瞭一個很大的空白。光是“校注”二字,就足以吸引我。要知道,古籍的校注工作,最考驗學者的功力,也最能看齣研究的深度。能夠看到經過嚴謹考訂、注解詳盡的版本,對我們這些想要深入理解稼軒詞的讀者來說,簡直是如獲至寶。特彆是“詩文年譜”的部分,更是讓人期待。曆史人物的生平事跡,往往與他的創作密不可分。通過年譜,我們可以更清晰地梳理稼軒的人生軌跡,理解他詞作産生的時代背景、情感動機,甚至能體會到他詞風的演變。這對於我們把握他詞作的精髓,感受他跌宕起伏的人生,無疑是極大的助益。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它,跟隨稼軒的腳步,一同品讀那些慷慨激昂的篇章。
评分收到《稼軒詞校注附詩文年譜》(上)(下)這套書,我感到十分的榮幸,也充滿瞭期待。對於辛棄疾這位豪放派的代錶人物,我一直心懷敬意,也曾涉獵過一些相關的研究資料。然而,真正能夠係統、深入地理解他的詞作,卻總是覺得有所欠缺。這套書的齣現,恰好解決瞭我的這一睏擾。首先,我非常看重“校注”這個環節。古籍的流傳過程中,難免會齣現訛誤,而精準的校注,是準確理解文本的前提。如果校注工作做得紮實,能夠幫助我們辨彆字詞的真僞,理解詞句的深意,那麼對於稼軒詞中那些雄渾壯闊、又不乏細膩情感的篇章,就能有更深刻的領悟。其次,我非常期待“詩文年譜”的部分。我一直認為,詩人的作品與其人生經曆是密不可分的。通過一份詳盡的年譜,我們可以梳理稼軒從少年到晚年的生命軌跡,瞭解他所處的政治環境、人生際遇,以及這些經曆如何影響瞭他的創作。這種將詞作置於其人生背景下進行解讀的方式,必定能夠讓我們更加全麵地理解稼軒詞的藝術魅力和思想內涵。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