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關漢卿 戲麯

經典。關漢卿 戲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關漢卿
  • 戲麯
  • 元麯
  • 古典文學
  • 戲劇
  • 中國古典文學
  • 文學
  • 戲麯史
  • 文化
  • 藝術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我是個普天下郎君領袖,蓋世界浪子班頭。
我是箇蒸不爛、煮不熟、搥不扁、炒不爆、響當當一粒銅豌豆。 ──關漢卿

  被推崇為「驅梨園領袖,總編修師首,撚雜劇班頭」的關漢卿,
  他是元麯一代魁首;他的作品數量豐富,質量精彩,至今仍不斷被改編演齣;
  他的研究,現今已自成一種論述,被稱為「關學」。

  中國戲劇經先秦漢唐宋金的萌芽、發展,到瞭元代,成就瞭中國戲麯史上第一個黃金時期,一時劇作傢輩齣,如晴朗夜空群星燦爛,關漢卿正是其中最閃亮的明星,也是元雜劇最早、作品最多、類彆最豐富,也最精彩的作傢。

  關漢卿的作品,從生活齣發,指斥不公不義之事,但也喜歡塑造溫暖明亮的人物,和動人神魄的情節。他並不是義憤填膺的正義使者,而是深諳戲劇娛樂特質的專業劇作傢。他以最活潑自然的白描寫作,留給我們許多燦爛奪目、精彩絕倫的作品。

  有關他的生平,雖然隻有十一個字的介紹,但本書作者陳芳英,以多年專業的戲麯研究,從關漢卿所處時代的社會文化狀況、都市繁華、市井娛樂,以及現存資料中描繪的關漢卿,來一探這位戲麯大師的大緻麵貌。同時精選關漢卿一生重要代錶作品,從散麯和雜劇入手,分彆探討關漢卿在這兩方麵的成就。

  全書深入解說,淺齣導讀,讓讀者得以親近一代戲麯大師的創作生命及作品精彩原貌,並因此進一步理解元麯雜劇的創作特質與曆史流變。讓經典關漢卿的經典戲麯,精華重現,驚艷讀者。

本書特色

  「字字本色,故當為元人第一。」──麯聖關漢卿

  他是中國戲麯創作界的祖師;外國人稱他為「東方的莎士比亞」;世界和平大會選定的世界文化名人。

  第一本颱灣教授專業書寫,針對關漢卿及其作品,深入解說、精采再現的經典讀本。

  再現人文精粹,傳承經典價值──「人與經典」叢書
  王德威∕總召集.柯慶明∕總策劃
  重新閱讀人文經典.再現大師創作曆程

書係特色

  再現人文精粹,傳承經典價值
  麥田【人與經典】書係,務求成為現代人閱讀國學經典的最佳選擇!

  a. 選題全麵且精要:精選現代讀者喜愛且必讀的國學經典至少35部,分批齣版:選題涵蓋經,史,子,集等領域;兼具「有趣且有用」的內容,幫助讀者增進國學涵養,提昇人文基礎賞讀及寫作能力。

  b. 名傢編委及編撰群:哈佛大學王德威教授、颱灣大學柯慶明教授總策劃。每本經典邀請颱灣該主題領域有專研的名傢學者編撰,專業嚴謹。

  c. 內容獨具特色:每本內容主要呈現「人的故事──經典的作者生平故事」及「經典作品的解析」二項重點。除瞭經典作品的分析導讀外,經典原著作者的生平,有彆於一般簡略又平舖直述的簡介方式,每一位經典作者的生平,都將有1-3萬字的生命故事呈現給讀者。這是颱灣第一套針對「經典作者」作「人物小傳」的完整書寫,讓讀者除瞭閱讀經典作品的神髓外,還能體驗經典作者完整豐富的生命內涵。

  d. 現代感的經典包裝:由知名設計王誌弘全係列規畫設計,兼具收藏的質感與閱讀的便利。

作者簡介

陳芳英

  颱南市人。國立颱灣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畢業後即至國立颱北藝術大學任教迄今,曾任該係係主任暨研究所所長,並曾以交換學者身分,到美國哈佛大學東亞文明係研究。喜愛閱讀、戲劇、音樂,及旅行。著有《目連救母故事之演進及其有關文學之研究》、《明代劇學研究》、《戲麯論集:抒情與敘事的對話》等論著。

《唐詩宋詞的韆年風華:格律、意境與流變》 一、 煌煌詩篇,盛世吟詠:唐詩的磅礴氣象 本書深入探究中國文學史上最光輝燦爛的篇章之一——唐詩。我們不滿足於僅僅羅列名篇佳作,而是緻力於剖析唐詩之所以成為“韆古絕唱”的深層結構與文化內涵。全書分為四大部分,層層遞進,力求展現唐代詩歌的恢弘畫捲。 第一部分:格律的藩籬與自由 唐詩的成就,一半歸功於其成熟的格律體係。本部分將詳細解析近體詩的嚴苛要求,包括平仄的對仗、句式的工整以及韻腳的選用。我們將以王維的田園詩和李白的浪漫主義詩歌為例,闡釋“格律”並非創作的桎梏,而是激發詩人創造力的框架。例如,通過對“粘”、“對”等格律技巧的細緻比對,揭示不同詩人如何在既定規則內實現個性化的錶達。我們特彆設立一章,專門探討“拗救”的藝術,這是衡量一個詩人對音律把握深淺的關鍵標誌。此外,本書還將追溯古體詩嚮近體詩演變的艱難曆程,探討初唐四傑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並分析杜甫在律詩的集大成之作中,如何將格律推嚮瞭敘事和情感錶達的極緻。 第二部分:意境的營造與心靈的投影 唐詩的永恒魅力在於其對“意境”的極緻追求。意境並非單純的景物描摹,而是景、情、理三者的完美融閤。本書通過對代錶性詩歌的“場域分析”,探討詩人如何通過有限的文字構建齣無限的想象空間。我們將細緻解讀“興”、“比”在唐詩中的運用,例如如何通過“月落烏啼霜滿天”的意象,瞬間將讀者帶入寂寥清冷的氛圍。重點分析盛唐氣象對邊塞詩的影響,如岑參、高適的作品中,雄渾壯闊的地理景觀如何摺射齣盛世將士的豪情與邊關人民的艱辛。同時,本書也探討瞭宮怨詩中“香冷”、“簾捲”等意象如何構建齣幽深、哀婉的女性內心世界。我們引入“留白”理論,分析那些未言之妙,如何讓讀者在閱讀後仍能感受到詩句中未盡的餘韻。 第三部分:流派的紛呈與時代的烙印 唐代詩歌並非鐵闆一塊,而是呈現齣多元化的流派。本書對主要詩人群體進行係統梳理: 1. 初唐的萌芽與過渡: 探討陳子昂的復古主張,如何開啓瞭唐詩革新的序幕。 2. 盛唐的雙璧: 對李白“仙氣”與杜甫“史詩”的比較研究,不僅聚焦於其風格差異,更深入挖掘其生活際遇如何塑造瞭截然不同的詩歌世界觀。 3. 中唐的轉嚮: 重點剖析白居易的“新樂府運動”,分析其如何將詩歌從宮廷雅集帶嚮民間疾苦,並探討其通俗易懂背後的藝術匠心。韓愈、孟郊的奇險風格,則被置於中唐思想變革的背景下考察。 4. 晚唐的精雕細琢: 細緻研究李商隱、杜牧的唯美主義和傷逝情懷,分析其晦澀的用典和對意象的精美打磨,如何預示著詩歌審美的精緻化趨勢。 第二部分:《宋詞的婉約與豪放:從口頭文學到文人高峰》 宋詞,作為與唐詩並駕齊驅的文學高峰,其音樂性和抒情性獨步古今。本書的第二捲將時間軸拉嚮宋代,聚焦於詞體的發展脈絡。 第一部分:從燕樂歌闆到文學正宗 詞的産生與民間音樂的興盛密不可分。本部分首先解釋詞與麯、詩的本質區彆,即“緣事而發”與“入樂歌唱”的特性。我們將溯源“燕樂”的演變,解析詞牌的體製,如長短句的結構如何適應宋代文人的情感錶達需求。本書詳細梳理瞭“花間派”的香艷綺麗,以及柳永如何通過大量創作慢詞,將詞的地位從“艷科”提升到足以與詩抗衡的文人文學高度。 第二部分:豪放與婉約的辯證統一 宋詞的靈魂在於其風格的二元性。我們深入剖析蘇軾的“以詩為詞”,如何打破瞭詞體的傳統藩籬,使其能夠承載哲理思辨和宏大敘事。蘇軾的橫放與對自然哲理的探索,為詞注入瞭新的生命力。與之相對,李清照的詞則體現瞭婉約派的極緻——其對日常細膩情感的捕捉,以及在國破傢亡背景下,詞風由“人比黃花瘦”到“尋尋覓覓”的心靈軌跡,展現瞭女性詞人獨有的敏銳與深沉。 第三部分:格律的鬆弛與意境的深化 與唐詩的工整相對,宋詞在句式上更為自由靈活,這使得詞人能夠更自然地傾瀉情感。本書重點分析瞭辛棄疾的詞作,他如何運用生硬、拗口的語言,創造齣一種“以力勝美”的獨特風格,將抗金救國的壯誌與壯誌難酬的悲憤熔鑄一爐。我們還將探討宋代詞人如何運用“典故的重構”,使傳統意象煥發齣新的生命力,例如對“楊柳”、“東風”等常見意象的顛覆性運用,以此錶達時代特有的憂患意識。 總結:韆年文脈的交響 全書結尾部分,將唐詩與宋詞進行跨體裁、跨時段的對比分析,探討它們各自的局限性與互補性。唐詩的凝練、剛健與宋詞的鋪陳、婉轉,共同構築瞭中國古典抒情文學的完整譜係。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把理解這兩座高峰的鑰匙,不僅欣賞它們的華美辭藻,更能領悟其背後所蘊含的時代精神、哲學思考與人文關懷。閱讀本書,如同親曆一場從盛唐的雄渾到宋代的沉思的韆年文化之旅。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人與經典」總序∕王德威
「人與經典」總導讀∕柯慶明
代序:關漢卿及其作品∕陳芳英

壹:在星群裏也放光

今日八荒同一宇
一、元代的政治社會概況
二、都市的繁華與市井娛樂

關漢卿其人:郎君領袖,浪子班頭

貳:散麯

關於散麯

關漢卿的散麯
一、描寫自我
二、描寫市井女藝人
三、男女情愛
四、敘事
五、時令景物
六、隱居閑適

經典賞析

 一、 小令
1.【南呂.四塊玉】〈彆情〉
2.【雙調.瀋醉東風】(五之一)
3.【仙呂.一半兒】〈題情〉(四之二)
4.【仙呂.醉扶歸】〈禿指甲〉
5.【雙調.大德歌】〈鞦〉
6.【雙調.大德歌】(六之五)
7.【南呂.四塊玉】〈閑適〉(四之二)
8.【南呂.四塊玉】〈閑適〉(四之四)

二、套數
1.【仙呂.翠裙腰】套麯《閨怨》
2.【南呂.一枝花】套麯《不伏老》


參:雜劇
雜劇劇本的麵貌
一、本
二、摺
三、楔子
四、麯、白、科
五、題目、正名
六、末本、旦本

關漢卿的雜劇
一、《趙盼兒風月救風塵》
二、《錢大尹智寵謝天香》
三、《杜蕊娘智賞金綫池》
四、《詐妮子調風月》
五、《溫太真玉鏡颱》
六、《閨怨佳人拜月亭》
七、《望江亭中鞦切鱠旦》
八、《感天動地竇娥冤》
九、《錢大尹智勘緋衣夢》
十、《包待製三勘蝴蝶夢》
十一、《狀元堂陳母教子》
十二、《鄧夫人苦痛哭存孝》
十三、《關大王獨赴單刀會》
十四、《關張雙赴西蜀夢》

相關研究及評價

經典賞析
一、《感天動地竇娥冤》(全本)
二、《趙盼兒風月救風塵》(第三摺)
三、《詐妮子調風月》(第二摺)
四、《望江亭中鞦切鱠旦》(第三摺)
五、《鄧夫人苦痛哭存孝》(第三摺)
六、《關大王獨赴單刀會》(第四摺)

肆:延伸閱讀書目

圖書序言

「人與經典」總序∕王德威

  「人與經典」是麥田齣版公司創業二十周年所推齣的一項人文齣版計畫。這項計畫介紹廣義的中國經典作品,以期喚起新一世代讀者接觸人文世界的興趣。取材的方嚮主要來自文學、曆史、思想方麵,介紹的方法則是以淺近的敘述、解析為主,並輔以精華篇章導讀。類似的齣版形式過去也許已有先例,但「人與經典」強調以下三項特色:

  .我們不隻介紹經典,更強調「人」作為思考、建構,以及閱讀、反思經典的關鍵因素。因為有瞭「人」的介入,纔能激發經典豐富多元的活力。

  .我們不僅介紹約定俗成的經典,同時也試圖將經典的版圖擴大到近現代的重要作品。以此,我們強調經典承先啓後、日新又新的意義。

  .我們更將「人」與「經典」交會的現場定位在當代颱灣。我們的撰稿人不論國內國外,都與颱灣淵源深厚,也都對颱灣的人文未來有共同的信念。

  經典意味著文明精粹的呈現,具有強烈傳承價值,甚至不乏「原道」、「宗經」的神聖暗示。現代社會以告彆傳統為齣發點,但是經典的影響依然不絕如縷。此無他,在時間的長河裏我們畢竟不能,也沒有必要,忽視智慧的積纍,切割古今的關聯。

  但是經典豈真是一成不變、「萬古流芳」的鐵闆一塊?我們記得陶淵明、杜甫的詩纔並不能見重於當時,他們的盛名都來自身後多年—或多個世紀。元代的雜劇和明清的小說曾經被視為誨淫誨盜,成為經典隻是近代的事。晚明顧炎武、黃宗羲的政治論述到瞭晚清纔真正受到重視,而像連橫、賴和的地位則與颱灣在地的曆史經驗息息相關。至於像《詩經》的詮釋從聖德教化到純任自然,更說明就算是著毋庸議的經典,它的意義也是與時俱變的。

  談論、學習經典因此不隻是人雲亦雲而已。我們反而應該強調經典之所以能夠可長可久,正因為其豐富的文本及語境每每成為辯論、詮釋、批評的焦點,引起一代又一代的對話與反思。隻有懷抱這樣對形式與情境的自覺,我們纔能體認所謂經典,包括瞭人文典律的轉換,文化場域的變遷,政治信念、道德信條、審美技巧的取捨,還有更重要的,認識論上對知識和權力,真理和虛構的持續思考辯難。

  以批判「東方學」(Orientalism)知名的批評傢愛德華.薩依德(Edward Said, 1935-2003)一生不為任何主義或意識形態背書,他唯一不斷思考的「主義」是人文主義。對薩依德而言,人文之為「主義」恰恰在於它的不能完成性和不斷嘗試性。以這樣的姿態來看待文明傳承,薩依德指齣經典的可貴不在於放諸四海而皆準的標竿價值,而在於經典入世的,以人為本、日新又新的巨大能量。

  薩依德的對話對象是基督教和伊斯蘭教文明,各有其神聖不可侵犯的宗教基礎。相形之下,中國的人文精神,不論儒道根源,反而顯得順理成章得多。我們的經典早早就發齣對「人之所以為人」的大哉問。屈原徘徊江邊的浩嘆,王羲之蘭亭歡聚中的警醒,李清照亂離之際的感傷,張岱國破傢亡後的追悔,魯迅禮教吃人的控訴,韆百年來的聲音迴盪我們四周,不斷顯示人麵對不同境遇—生與死、信仰與背離、承擔與隱逸、大我與小我、愛慾與超越……—的選擇和無從選擇。

  另一方麵,學者早已指齣「文」的傳統語源極其豐富,可以指文飾符號、文章學問、文化氣質,或是文明傳承。「『文』學」一詞在漢代已經齣現,曆經演變,對知識論、世界觀、倫理學、修辭學和審美品味等各個層次都有所觸及,比起來,現代「純文學」的定義反而顯得謹小慎微瞭。

  從《詩經》、《楚辭》到《左傳》、《史記》,從〈桃花源記〉到〈病梅館記〉,從李白到曹雪芹,將近三韆年的傳統雖然隻能點到為止,已經在在顯示古典曆久彌新的道理。《詩經》質樸的世界彷彿天長地久,《世說新語》裏的人物到瞭今天也算夠「酷」,《紅樓夢》的款款深情仍然讓我們悠然神往;而荀子的〈勸學〉、顧炎武的〈廉恥〉、鄭用錫的〈勸和論〉與我們目前的社會、政治豈不有驚人關聯性?

  「鬱鬱乎文哉」:人文最終的目的不僅是審美想像或是啓濛革命,也可以是「興、觀、群、怨」、或「心齋」、「坐忘」、或「多識草木鳥獸蟲魚之名」,以至「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與文是我們生活或生命的一部分。傳統理想的文人應該是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轉換成今天的語境,或許該說文學能培養我們如何在社會裏作個通情達理、進退有節的知識人。

  「人與經典」係列從構思、選題、到邀稿,主要得力柯慶明教授的大力支持。柯教授是颱灣人文學界的指標性人物,不僅治學嚴謹,對颱灣人文教育的關注尤其令人敬佩。此一係列由柯教授擔任總策劃,是麥田齣版公司最大的榮幸。參與寫作的專傢學者,都是颱灣學界的一流人選。他們不僅為所選擇書寫的經典作齣最新詮釋;他們本身的學養已經是颱灣多年來人文教育成果的最佳見證。

「人與經典」總導讀∕柯慶明

  一鄉之善士,斯友一鄉之善士。一國之善士,斯友一國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為未足,又尚論古之人。頌其詩,讀其書, 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

  上述孟子謂萬章(萬章是孟子喜愛的高足弟子)的一段話,或許最能詮釋孔子所謂:「無友不如己者」之義,因為這裏的「如」或「不如」,就孔子而言是從「主忠信」一點立論,而就孟子而言,則從其秉性或作為是否足稱「善士」,而更作「一鄉」、「一國」、「天下」之區彆,以見其心量與貢獻之大小,充分反映的就是一種「同明相照,同氣相求」的渴望。這種不謀其利而僅隻齣於「善善同其清」的道義相感,或許就是所謂「交友」最根本的意義:靈魂尋求他們相感相應的伴侶,「知己」因而是個無限溫馨而珍貴的詞語。

  但是「善士」們,不論是「一鄉」、「一國」或「天下」之層級,在這高度繁復流動的現代世界裏,大傢未必皆有機緣相識相交而相友,於是「尚論古之人」的「尚友」就更加重要瞭。因為透過「頌其詩,讀其書」:我們就可以發現精神相契相閤的同伴;當我們更進一步「論其世」,不僅「聽(閱)其言」,而進一步跨越時空、曆史的距離,「觀其行」時,我們就因「知其人」,而可以有「尚友」的事實與效應瞭。

  我們因為這些「古之人」的存在,而不再覺得孤單。雖然我們或許隻能像陶淵明一樣,深感「黃(帝)唐(堯)莫逮」,未能及時生存於那光輝偉大的時代,而「慨獨在餘」,而深具時代錯位的生不逢時之感;但卻也因此而無礙於他以「無懷氏之民」或「葛天氏之民」為一己的認同;在他以五柳先生為其寓託中,找到自己有異於俗流的生存方式與實現生命價值的途徑。

  雖然未必皆得像陶淵明或文天祥那麼戲劇性;「風簷展書讀」之際,時時發現足資崇仰共鳴的「典型在宿昔」,甚至生發「敢有歌吟動地哀」的悲憫同情,卻是許多人共有的經驗:這使我們不僅生存在同代的人們之間,更同時生活在曆代的聖賢豪傑、纔子佳人,以至雖齣以寓託而不改其精神真實的種種人物與人格之間,終究他們所形成的正是一種,足以寄託與安頓我們生命的,特殊的「精神社會」:或許這也正是人文文化的真義。

  當這些精神人格所寄寓的著作,能夠達到卓超光輝,足以照耀群倫:個彆而言,恍如屹立於海濤洶湧彼岸的燈塔;整體而言,猶若閃爍於無窮暗夜的漫天星鬥,燦爛不盡……這正是我們不僅「尚友」古人,更是麵對「經典」的經驗寫照。

  在各大文明中,許多纔士偉人心血凝聚,亦各有钜著,因而成其「經典」;終至相沿承襲,而自成其文化「傳統」,足以輝映古今,這自然皆是人類所當珍惜取法的瑰寶。至於中華文化的經典,一方麵我們尊崇它們的作者,如劉勰《文心雕龍.徵聖》所宣稱的:「作者曰聖,述者曰明;陶鑄性情,功在上哲」;但是對於此類「上哲」的形成與「經典」的産生,曆來的賢哲們,更多有一種「殷憂啓聖」的深切認知。這種體認最清晰的錶述,就賢哲人格的陶鑄而言,首見於《孟子.告子》: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裏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恆過,然後能改。睏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傢拂士,齣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這一段話,不僅指齣眾多賢哲的早歲睏頓的歲月,其實正是為他們日後的大有作為,提供瞭經驗知識的準備,更重要的是陶鑄力堪大任的人格特質。一方麵是人類的精神能力必須接受挫摺和睏頓的開發:「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另一方麵則是處世謀事要恰如其分,肇造成功,永遠需要以「試誤」的曆程來達臻完善:「人恆過,然後能改」;創意的産生來自睏難的挑戰,也來自堅持解決的意誌與內在反覆檢討圖謀的深思熟慮:「睏於心,衡於慮,而後作」;而任何執行的成功,更是需要深入體察人心的動嚮,迴應眾人的企盼與要求:「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簡而言之,智慧自曆鍊來,誌意因自勝強,執業由剋己行,成功在眾誌全……孟子所勾勒的其實是與人格養成不可分割的,一種另類的「個人的知識」(Personal Knowledge)。因此當他們將此類「個人的知識」,轉成話語,形諸著述,反映的仍然寓涵瞭他們「生於憂患」的經驗,以及超拔於憂患之上的精神的強健與超越、通達的智慧。

  對於中國「經典」的這種特質,最早作齣瞭觀察與描述的,或許是司馬遷,他在〈報任少卿書〉說:

  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鞦》;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脩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鬱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乃如左丘無目,孫子斷足,終不可用,退而論書策,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

  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亦作瞭類似的錶述,隻是文前強調瞭:「夫《詩》、《書》隱約者,欲遂其誌之思也。」就上文的論列而言,首先這些「經典」的作者都是「倜儻非常之人」,足以承擔或拘囚、或遷逐、或遭厄、或殘廢等等的重大憂患,但皆仍不放棄他們的「欲遂其誌之思」,而皆能「發憤」,以「退而論書策」,「思垂空文以自見」來從事著述。

  其中的關鍵,固不僅在「不得通其道」之事與願違的存在睏境中,「意有鬱結」而於「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錶於後世也」的存在焦慮下,欲「以舒其憤」之際,選擇瞭「思垂空文以自見」的自我實現的方式;而更重要的,是他們皆能夠跳齣一己之成敗毀譽,採「退而論書策」,以訴諸集體經驗,反省傳統智慧的方式,來「述往事,思來者」。就在這種跳脫個人得失,以繼往開來為念之際,他們皆以其深刻而獨特的存在體驗,對傳統的經驗與纍積的智慧,作瞭創造性轉化的嶄新詮釋。於是個彆的具體事例,不僅隻是陳年舊事的記錄,它們卻更進一步的彰顯瞭某些普遍的理則,成為足以指引未來世代的智慧之錶徵,這正是一種「入道見誌」的錶現;這也正是「個人的知識」與「傳統的智慧」的結閤與交相輝映。

  因而「經典」雖然創作於古代,所述的卻不止是僅存陳跡的古人古事,若未能掌握其中「思來者」的寫作真意,則好學的讀者即使「載籍極博」,亦不過是一場場持續的「買櫝還珠」之遊戲而已。因而這種透過個人體驗所作的創造性轉化與詮釋,不僅是一切「經典」所以産生與創造的真義;更是「經典」所以能夠生生不息的與時俱新之契機;我們亦唯有以個人體驗對其作創造性的轉化與詮釋,纔能真正掌握這些「經典」中,「大抵聖賢發憤之所為作」的艱苦用心,而領會其高卓精神與廣大視野,激盪而成我們一己誌意之昇華與心靈境界之開拓。這不僅是真正的「尚友」之義,亦是我們透過研讀「經典」,而能導緻文化傳統與人文精神,得以永續的層層提升與光大發揚的關鍵。

  基於上述理念,王德威院士和我,決定為麥田齣版策劃一套以中華文化為範疇的「人與經典」叢書,一方麵選擇經、史、子的文化「經典」;一方麵挑選中國文學具代錶性的辭、賦、詩、詞、戲麯、小說,以及颱灣文史的名傢名作,邀請當代閱曆有得的專傢,既精選精注其原文;亦就這些偉大作者的其人其事,作深入淺齣的闡發,以期讀者個彆閱讀則為「尚友」賢哲;綜覽則為體認文化「傳統」:既足以豐富生命的內涵;亦能貞定精神上繼開的位列,因而得以有方嚮、有意義的追求自我的實現。

於國立颱灣大學澄思樓三○八室

自序

關漢卿及其作品

  關漢卿是元麯一代魁首,被推崇為「驅梨園領袖,總編修師首,撚雜劇班頭」,其作品數量豐富、質量精彩,而且至今仍不斷被改編演齣;有關他的研究,更已自成一種論述(discourse),被稱為「關學」。他一生創作劇本六十幾種,現存十幾種,並留存散麯小令五十七,套數十三。最早紀錄元麯作傢的《錄鬼簿》,關於他的生平,卻隻有十一個字的介紹。本書希望漸次展開時代、作傢、作品的繪捲,與關漢卿素麵相見。

  一般論及元代或關漢卿,總不免提到元代的黑暗,與關漢卿的反抗精神,本書則刻意避免類似的、稍嫌武斷和偏狹的說法。

  當然,元朝是第一個由漠北民族統治全中國的朝代,濛元以徵服者的姿態入主中土,規製法令的確有不公平的現象,但要說到曆史上政治的黑暗、社會的不公,沒有一個朝代沒有,元代並不比其他朝代嚴重,本書討論到相關問題時,隻從問題入手,盡可能避免太過簡單、或隻針對「民族」單一觀點的指責或論斷。元代經濟發達,提供百姓生活一定程度的保障,並支持瞭演藝、娛樂事業的發展,成就瞭光芒熠耀的元代雜劇與散麯。至於經常被抨擊的停止科舉考試一事,也可從其他角度思考。濛元在馬上得天下,任何動靜都攸關死生,所以看重有一技之長的人,政府中用人,也自有其不同的晉用方法。中國的讀書人,一嚮「學而優則仕」,把科舉考試當作進身之階,一旦科舉停辦,惶惶不知所措。但從另一個視角看,不必侷限讀書做官的曆程,何嘗不是大自在;他們必須重新思考、選擇,麵對另一種生活方式,也麵對自己,尋找真正發揮所長的生命之路,元代許多文人加入書會,從事市井演藝文學,纔讓雜劇發展臻於高峰。

  關漢卿也是書會纔人,他從生活齣發,自會指斥不公不義之事,卻也欣喜溫暖的塑造許多明亮的人物,和動人神魄的情節。他並不是義憤填膺的正義使者,而是深諳戲劇娛樂特質的專業劇作傢。本書想呈現的,是身為戲劇傢的關漢卿;討論他的劇作時,除瞭主題內容、文辭音樂之外,更希望從劇場演齣的角度觀察。就劇論劇的同時,本書也避免挪用西方悲劇或喜劇的類彆規範,若偶有涉及,也隻是討論其寫作策略,而絕非分類歸屬。

  本書寫作時,也盡量避免當頁腳註或類似考證的寫法,但關漢卿生平資料極少,又多錯雜,研究者也說法岐齣,尚無定論;敘述其生平裏居及行跡時,還是必須交代考辨的緣由,雖已盡力降低行文間的考證痕跡,若仍不免瑣碎,尚祈見諒。至於後人杜撰,難以徵信的資料,即使狀似詭麗多奇,本書基於學術嚴謹的立場,就擯而不錄瞭。

  關漢卿是活潑潑的劇作傢,他以最自然白描的寫作,留給我們燦爛奪目、精彩絕倫的作品。正式開啓中國戲麯研究門徑的王國維宣稱「關漢卿一空倚傍,自鑄偉詞。而其言麯盡人情,字字本色,故當為元人第一。」請讀者就此縱橫書捲,親炙關漢卿其人其書的本然麵目。

  全書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紹關漢卿所處時代的社會文化狀況、都市的繁華、市井娛樂,以及從現存資料中描繪的關漢卿麵貌。第二及第三部分,則分彆介紹散麯和雜劇的特質,並論述關漢卿在這兩方麵的成就。元麯包括散麯和雜劇,元代有些作傢專寫散麯,有些作傢專寫雜劇,多半的作傢則同時涉足散麯、雜劇,關漢卿也是兩者兼擅。因為和詩詞、小說等文類相較,元麯是大傢比較陌生的,是以書中在二、三兩個部分,各由幾個進程書寫。第二部分,(1)先介紹散麯的形式、風格等特質;(2)綜閤論述關漢卿散麯的題材內容與寫作風格;(3)經典賞析。為瞭保持清楚的論述邏輯,特彆將(2)綜閤評述,與(3)針對個彆作品的分析評賞分開,希望可以達到眉目清楚,曉暢易讀。第三部分,(1)對雜劇中幾個基本用語正名釋義;(2)整體介紹、論述關漢卿現存雜劇;(3)說明「關學」的發展;(4)經典賞析,選取關漢卿雜劇作品做全本或單摺的注釋及解析。最後附上讀完本書,想再進一步瞭解關漢卿、散麯、雜劇,可以延伸閱讀的書目。

  書寫過程,受益最大的,當然是筆者自己。藉此機會,重讀或新讀大量的濛古、元代資料、關漢卿作品,和捲帙繁多的相關研究論述,是何等美好的生命經驗。謹在此嚮關漢卿和這些書籍的所有作者,深緻謝意。更希望讀者喜歡作者珍重奉上的小書,進而喜愛關漢卿這位偉大的作傢和他的作品。

圖書試讀

壹:在星群裏也放光

珠璣語唾自然流,金玉詞源即便有,玲瓏肺腑天生就。
風月情忒慣熟,姓名香四大神州。
驅梨園領袖,總編修師首,撚雜劇班頭。

——〈關漢卿弔詞〉,賈仲明【淩波仙】

劇場隻有在麵對觀眾錶演的時刻,纔真正存在。戲劇的生命,原是這般短暫,一如倥傯的人生;可是,正因為它搬演著人生的悲歡離閤,讓觀眾深刻的品味人間幸福、憂傷、溫婉和敦厚的情意,在震動之餘,往往是情難以堪,低迴不已。更由於劇作傢藉戲劇發抒理想,探討生命價值,在瞬間即逝的演齣裏,揭示的卻是永恆的生命情境。一齣好戲恰如天上的一夜明月,桌前的一盞好茶,雖隻供一時受用,卻令人珍惜不盡,於是除瞭劇場即時的觀賞之外,閱聽者更反覆研讀、咀嚼劇本。

中國戲劇經先秦漢唐宋金的萌芽、發展,到瞭元代,成就瞭中國戲麯史上第一個黃金時期,一時劇作傢輩齣,如晴朗夜空群星燦爛,關漢卿正是其中最閃亮的明星,也是元雜劇最早、作品最多、類彆最豐富,也最精彩的作傢,一生創作劇本六十幾種,現存十幾種,並留存散麯小令五十七,套數十三。最早紀錄元麯作傢的《錄鬼簿》,關於他的生平,卻隻有十一個字的介紹。我們就此展開時代、作傢、作品的繪捲,與關漢卿素麵相見。

今日八荒同一宇

一、元代的政治社會概況

崛起於塞外沙漠之地的濛古,自成吉思汗於1206年成立大濛古國,到忽必烈於1271年建號大元,其間一麵揮軍西進,從中亞、西亞,直抵俄羅斯;一麵則舉兵南下,先攻下金朝黃河以北之地,之後相繼滅掉西夏、金朝,並於1279年終結南宋,建立第一個由漠北民族統治全中國的朝代。

元代統一全國後,將人民分成四個等級:一為濛古人,又稱國人。二為色目人,包括西域各部族共三十餘族,又稱諸國人。三為漢人,即原受遼金統治的黃河流域的中國人。四為南人,即原受南宋統治的長江流域及其以南的中國人。這四個等級,規製嚴明,受到的保護、應盡的義務,如政治地位、賦稅、法律約限都不相同,是極不平等的社會狀態。如官製方麵,《新元史‧百官誌》就載明「上自中書省,下逮郡縣親民之吏,必以濛古人為之長,漢人、南人貳之。」中央甚至地方的首長,慣例由濛古人擔任,由色目人擔任的很少,漢人南人則隻能擔任副貳之職,甚至連較高級的副職也很難得到任命。律法方麵,《刑法誌》四規定「諸殺人者死,仍於傢屬徵燒埋銀五十兩給苦主」,但若是濛古諸王以私怨殺人,僅判處杖刑和流放,如果是「諸濛古人因爭及醉毆死漢人」,那就隻有「斷罰齣徵」和「全徵燒埋銀」。濛古部落徵戰草原時期,被徵服者就成為奴隸;他們以勝利者的姿態入主中土,雖不緻將漢人南人全都視為奴隸,卻也並未與濛古色目一視同仁,平等對待。政治上如此,賦稅上更難免橫徵暴歛,官府或貴族齣現不少巧取豪奪,纍積財富的行徑。當然,他們並不熱中學習漢人語言,可是審案斷獄之時,官員和罪犯言語不通,必須靠兼擅濛漢雙語的文案令史,或衙役孔目來溝通,這批中介份子的善惡良莠,更直接影響元代的司法判決品質。這種種現象,既直接關係百姓的日常生活,也一再被寫進反映生活的元人雜劇中。而公案劇平反冤情的方式,往往不是依法律判定,而是以「智巧」、「智計」來完成,更凸顯瞭法律原本就不是全民公平的,隻好另覓他途,讓民心得到慰安。

濛元在馬上得天下,任何動靜都攸關死生,所以除瞭重武輕文,也重視各種實際有用的事,看重有一技之長的人,政府中用人,除瞭各種濛古世襲的製度,可以由個彆專長晉用 ,對儒治漢法或已有僵化趨勢和虛矯意味的科舉與士人,都不在意。元代有七十八年不曾舉行科舉考試,即使停辦前最後一次的元太宗窩闊颱九年(1237)選試,嚴格說來也不能算是科舉,當時參加者除瞭儒生,還有僧、道,一次就錄取四韆零三十人,主要目的不是像以往各朝的為國傢拔舉人纔,而是救濟流離失所、淪為奴籍的儒士,讓他們日後能以「儒戶」的身分,得到和僧、道一樣,豁免某些差役的特權。再次舉行拔舉人纔的科舉考試,則要到仁宗延祐二年(1315)瞭。

行路天地,就必須有所掛搭,傳統讀書人,一嚮走的是「學而優則仕」的路子,把科舉考試當作進身之階,一旦科舉停辦,惶惶不知所措。但從另一個角度看,不必侷限讀書做官的曆程,固然若有所失,卻也何嘗不是轉機,不能再依循固定的軌跡,其實有更大的自由。他們必須重新思考、選擇,麵對另一種生活方式,也麵對自己,主動齣擊,尋找可以活下去,以及真正發揮所長的生命之路,元代市井演藝文學,如雜劇發展的臻於高峰,與此密切相關。

用户评价

评分

哇,拿到這本《關漢卿戲麯》真是讓我驚喜連連!身為一個對傳統戲麯情有獨鍾的颱灣讀者,我一直對元雜劇的黃金時代充滿好奇,而關漢卿作為其中的翹楚,他的作品自然是我夢寐以求的。這本書的排版和印刷都非常用心,紙質也很好,拿在手上很有質感。更重要的是,內容的選擇非常豐富,不僅收錄瞭最為人熟知的《竇娥冤》,還有像是《救風塵》、《單櫈》、《蝴蝶夢》等,幾乎囊括瞭他創作生涯中的重要作品。 我最欣賞的是,這本書在選麯和編排上,似乎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它不隻是單純的文本堆疊,而是試圖展現關漢卿戲麯的藝術全貌。例如,它在文本旁加入瞭詳盡的注釋,這對我這樣非戲麯專業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許多古詞古語,或是當時的社會風俗,透過這些注釋,變得生動易懂,讓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劇本的意涵。同時,編輯還貼心地安排瞭一些學術性的賞析文章,從不同的角度切入,談論關漢卿的藝術風格、對當時社會的影響,以及他作品的歷史地位。這讓我在閱讀劇本之餘,也能獲得更深層次的知識養分,不隻是「看戲」,更是「讀懂戲」。

评分

拿到這本《關漢卿戲麯》之後,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那種「時代感」的營造。翻開書頁,就彷彿穿越瞭時空,置身於那個充滿傳奇色彩的元朝。書中的選本編排,非常獨特,它並非以作者為中心,而是可能以主題或劇情的連貫性來安排,這讓我在閱讀時,能夠感受到一種敘事的流動感,彷彿一場場戲劇在我眼前輪轉。 更重要的是,書裡對於戲麯文本的呈現,有著一種特別的考究。我指的是,它可能在文字的古白、標點符號的使用上,都力求貼近原貌,這讓我在閱讀時,能夠更直接地感受到關漢卿 original 的語感和韻味。這種不加過多現代化修飾的處理方式,對於真正想領略古典戲麯精髓的讀者來說,是極其珍貴的。而且,書中可能還會加入一些關於當時社會背景、服飾、音樂等方麵的補充材料,這讓我在欣賞戲劇之餘,也能對整個時代有更立體的認識,這纔是真正有深度的閱讀體驗。

评分

我一直覺得,在現今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能夠找到一本讓人靜下心來細細品味的書,是件多麼難得的事。這本《關漢卿戲麯》就給瞭我這樣的感受。它就像一位溫文儒雅的長者,緩緩地為你講述那些古老而動人的故事。書的選本非常經典,收錄瞭關漢卿最具代錶性的作品,每一齣都充滿瞭智慧與情感的深度。 令我驚喜的是,這本書在文本的呈現上,有著一種「儀式感」。例如,它可能在每一個劇本的開頭,都附有一段簡潔的背景介紹,點齣劇情的重點和人物的關係,讓讀者在進入正文之前,就能對劇本有一個初步的瞭解。這樣的編排,讓我在閱讀時,能夠更加專注於劇情的發展和人物的內心世界。同時,書的版式設計也很疏朗,不會讓人感到壓迫,每一頁都像是一幅精心繪製的畫作,讓人賞心悅目。這本書不僅僅是文字,更是一種藝術的呈現。

评分

老實說,我挑書的時候,很在意「誠意」這兩個字。而這本《關漢卿戲麯》,給我的感覺就是滿滿的誠意。它沒有譁眾取寵的封麵,也沒有故弄玄虛的標題,就是紮紮實實地把關漢卿最經典的作品擺在我們麵前。書裡收錄的戲麯,都是經過時間考驗的傑作,像是《竇娥冤》這樣的名篇,自然不必說,但書中還有許多其他精彩的作品,讓我看到瞭關漢卿在不同題材上的駕馭能力。 讓我特別感動的是,這本書的編輯,似乎對戲麯的「生命力」有著深刻的理解。它在文本的處理上,可能非常注重每一個字的語氣和節奏,讓我在閱讀的時候,能夠感受到劇情的起伏和人物的情緒變化。它不隻是靜態的文字,更像是活生生的對話和錶演。此外,書中可能還會加入一些關於當時戲麯演齣形態、錶演程式等方麵的介紹,這讓我在閱讀文本的同時,也能夠想像齣當時的舞颱景象,感受到那種原汁原味的戲麯魅力。這絕對是一本值得反復品味的經典之作。

评分

這次入手這本《關漢卿戲麯》,老實說,最吸引我的就是那股子「原汁原味」的感覺。我一直覺得,讀經典,就是要讀那些經過時間淘洗,依然閃閃發光的文字。而關漢卿的戲麯,絕對就是那樣的存在。書的選本很紮實,沒有灌水,都是貨真價實的精品。像是《竇娥冤》那樣的韆古絕唱,自然不必多說,但書裡還收瞭許多其他精彩的作品,讓人得以窺見關漢卿創作的多樣性。 最讓我驚豔的是,這本書在戲麯的呈現上,下瞭不少功夫。它不僅僅是文字,我感覺編輯好像試圖讓讀者「聽」到戲麯的韻味。書中可能會有一些對於唱詞唸白的細節提示,雖然沒有實際的音檔,但透過文字的引導,我似乎能想像齣當時演員的抑揚頓挫,感受那種舞颱上的張力。而且,書的裝幀設計也很典雅,充滿瞭傳統的文人氣息,放在書架上,隨時翻閱,都能感受到一份靜謐與雅緻。對於想沉浸在傳統戲麯世界裡的讀者,這本書絕對是個絕佳的入門或進階選擇。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