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生病更可怕的醫療陷阱:彆讓不必要的治療同時傷害你的健康和荷包

比生病更可怕的醫療陷阱:彆讓不必要的治療同時傷害你的健康和荷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Rosemary Gibson、Janardan Prasad Singh
圖書標籤:
  • 醫療陷阱
  • 過度醫療
  • 不必要治療
  • 健康風險
  • 醫療成本
  • 醫療真相
  • 用藥安全
  • 疾病誤診
  • 預防醫學
  • 健康消費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醫師、護理師、醫院主管大聲疾呼
  除瞭仰賴醫護人員的專業建議,你也有責任守護自己的健康

  我們從來不曾懷疑醫護人員的專業意見,該吃什麼藥、該做什麼檢查、該開什麼刀,我們照單全收。但你有沒有想過,某些治療方式雖能讓你獲得一點點改善,卻把你暴露在嚴重的損害風險中?

  你可能不知道:

  得知需要心髒繞道手術的病人,有三分之一其實並不需要──這是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醫生和蘭德公司的研究。

  接受全身斷層掃描暴露在輻射中的程度,媲美廣島和長崎某些核爆倖存者承受的劑量──這是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研究學者的發現。

  數萬人因為慢性背痛動瞭背部手術,而手術成功的證據幾乎不存在──這是達特茅斯醫學院研究人員的發現。

  這便是所謂的「過度醫療」。過度醫療不僅可能危害你的健康,更浪費瞭寶貴的醫療資源,讓真正需要治療卻經濟環境欠佳的病患沒有獲得妥善的照護。

  本書有醫師、護理師、醫院主管以及接受過度醫療的患者現身說法,也分享知曉內情、能力充足的人如何避開陷阱,更有實用的自保方法20招,告訴大傢如何預防遭到過度醫療的傷害。

  醫護人員是守護生命的白衣天使,我們每個人也都有責任為自己的健康把關。

作者簡介

蘿絲瑪莉.吉蔔森Rosemary Gibson
  
  蘿絲瑪莉.吉蔔森是名作傢,也是美國健康照護的思想領袖。她在羅伯特‧伍德‧詹森基金會(Robert Wood Johnson Foundation)的十六年中,主導國傢策略,讓安寜緩和醫療成為醫療主流,她以促進病人安全的工作知名。吉蔔森也曾經擔任經濟和社會研究院的副院長和美國企業研究院的資深研究員。她也是維吉尼亞醫學院和維吉尼亞州議會醫療委員會的顧問。她是《沉默之牆》(Wall of Silence)的主要作者,這是一本描述醫療疏失的書;她的文章曾刊登在《華爾街日報》和英國《皇傢醫學會期刊》(Journal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Medicine)。

賈納丹.辛哈Janardan Prasad Singh

  賈納丹.辛哈是世界銀行經濟學傢,在健康照護、社會政策和經濟發展方麵有廣泛著作。他是印度數個總理國際諮詢委員會的一員,在美國企業研究院從事經濟政策工作,也在聯閤國從事外交政策工作。他是《華爾街日報》撰稿人理事會的一員,也是《沉默之牆》的共同作者。

譯者簡介

劉道捷

  颱大外文係畢業,曾任國內財經專業報紙國際新聞中心主任,現專事翻譯。曾獲《中國時報》、《聯閤報》年度十大好書奬及其他奬項。翻譯作品包括:《全麵革新》、《逆勢求勝》、《大逃稅》、《投機:貪婪的智慧》等。

醫療的迷霧與突圍:一本關於知情選擇與健康主權的指南 圖書名稱: 《比生病更可怕的醫療陷阱:彆讓不必要的治療同時傷害你的健康和荷包》 圖書簡介: 在這個醫療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我們似乎擁有瞭前所未有的“被拯救”的機會。然而,繁復的檢查、昂貴的藥物、五花八門的“尖端”療法,正將無數患者和傢屬推入一個既消耗健康又掏空錢包的迷宮。本書並非一本批判醫學的檄文,而是一份旨在幫助現代人穿越醫療迷霧、實現“知情選擇”的實用指南。它聚焦於一個核心睏境:在追求健康的過程中,我們如何避免落入那些看似專業卻實則有害的“醫療陷阱”? 第一部分:警鍾長鳴——隱藏在“先進”背後的隱憂 醫療的進步常常伴隨著對“過度診斷”和“過度治療”的默許。我們生活在一個“無小病”的時代,任何一個微小的身體信號都可能被放大,通過精密儀器轉化為一份需要立即處理的“病曆”。 1. “數字恐懼”的陷阱:體檢報告的解讀與誤區 體檢本應是預防健康的工具,但現在卻可能成為製造焦慮的源頭。本書深入剖析瞭現代體檢中常見的幾大誤區: 指標的“正常”邊界: 很多“高風險”指標的設定,其實是基於統計學上的平均值,而非個體化的健康閾值。例如,一些血脂或甲狀腺激素的輕微波動,在沒有其他癥狀支持的情況下,是否真的需要立即用藥乾預? 影像學的過度敏感性: MRI、CT 等影像技術捕捉到的微小結節、囊腫,其中絕大多數在十年內都不會發展成惡性腫瘤。然而,患者往往在拿到報告的第一時間就被推嚮瞭活檢或切除的建議。我們探討瞭“隨機發現的病竈”(Incidentalomas)的處理原則,強調在沒有明確惡性指徵時,應采取“觀察等待”而非“立即行動”。 篩查的悖論: 某些癌癥的早期篩查,雖然能發現癌變,但發現的往往是那些“惰性”的、永遠不會對生命造成威脅的病竈,這些惰性病竈的後續治療(如手術或放療)所帶來的風險和痛苦,遠大於它們本可能造成的傷害。 2. 藥物的“全景轟炸”與耐藥性的代價 現代醫學依賴藥物的力量,但藥物的使用也麵臨著巨大的挑戰: “組閤拳”的迷思: 很多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的治療,常常傾嚮於盡早使用多種藥物的聯閤方案,試圖將所有指標都控製在“完美”範圍內。本書將追溯這些多重用藥對身體長期器官功能(尤其是腎髒和肝髒)的纍積負擔。 廣譜抗生素的濫用: 即使是常見的感冒和病毒感染,也常常伴隨著抗生素的“預防性”使用,這不僅破壞瞭人體自身的微生物群落平衡,更是加速瞭“超級細菌”的進化,使得真正需要抗生素的時候束手無策。 “副作用”的係統性低估: 許多藥物的副作用被淡化為“輕微不適”,但長期纍積的副作用(如骨質疏鬆、心血管風險增加)纔是隱形殺手。我們側重分析瞭常見慢性病用藥的長期風險收益比。 第二部分:消費主義下的醫療選擇——當金錢決定治療方案 醫療資源的稀缺性與醫療服務的市場化之間,形成瞭一種微妙的張力。患者往往在信息不對稱的狀態下,被迫成為高額醫療費用的消費者。 3. “尖端”療法的誘惑與陷阱 科技是進步的標誌,但並非所有新技術都等同於更好的臨床效果。 昂貴器械的成本轉嫁: 某些引進的、價格高昂的診療設備和手術方式,可能在臨床效果上與傳統方法並無顯著差異,但其高昂的費用卻直接轉嫁給患者。我們探討瞭如何辨彆“僞創新”與“真進步”。 “乾細胞”與“再生醫學”的泡沫: 市場上充斥著大量未經嚴格驗證的乾細胞美容、抗衰老療法。本書詳細揭示瞭這些療法背後的科學依據和巨大的監管漏洞,提醒患者警惕這些“再生神話”。 輔助療法的倫理睏境: 針對癌癥等重癥,輔助性療法(如高壓氧、某些免疫激活療法)往往以“提高生活質量”的名義被推銷,但其真實的有效性、對標準治療的乾擾性以及巨大的經濟投入,需要患者進行審慎評估。 4. 臨終關懷與生命終點的決定權 治療的終點和尊嚴,是醫療決策中最沉重但又最不容迴避的部分。 “無效救治”的睏境(Futile Care): 在生命末期,持續的、痛苦的機械生命維持,往往是齣於傢屬的希望或醫生的慣性操作。本書呼籲提前規劃“預立醫療指示”(Advance Directives),確保個人的生命質量和尊嚴能夠被尊重。 醫療機構的“利潤導嚮”: 探討在某些醫療體係下,如何識彆那些傾嚮於延長住院時間、增加高價值服務的機構行為,並學習如何提齣質疑,爭取更人性化的治療方案。 第三部分:奪迴主權——構建你的“健康防禦係統” 本書的最終目標是賦能患者,將醫療決策權從被動的接受者手中,轉移到積極的參與者手中。 5. 成為一名“批判性患者”的技能樹 真正的健康管理者,是懂得提問和拒絕的個體。 “第二意見”的藝術: 如何科學地尋求第二、第三醫療意見?何時需要更換醫生?如何讓不同的專傢意見整閤為最適閤自己的方案,而不是在矛盾中迷失。 數據的透明化要求: 學習如何要求獲取自己的完整病曆、影像原始文件和基因檢測報告,不再滿足於醫生口頭的總結陳述。 學會“有建設性地拒絕”: 掌握拒絕不必要的檢查或治療的溝通技巧,明確錶達“我需要時間思考”或“我更傾嚮於觀察”的立場,而不是在壓力下立即簽署同意書。 6. 維護你的“健康預算” 醫療支齣不應以透支未來為代價。 長期健康成本的預估: 針對慢性病,建立一個長期的、可持續的健康管理預算模型,區分“必須投入”與“可選的優化投入”。 保險條款的“反嚮閱讀”: 深入理解醫療保險的免賠額、自付上限和除外責任,確保在真正需要大額介入時,財務結構是穩固的。 結語: 健康是一場馬拉鬆,而非一場短跑的衝刺。本書提供瞭一套實用的思維框架,幫助讀者識彆醫療體係中潛藏的風險,理性評估每一次治療的必要性與代價。它倡導的不是放棄現代醫學,而是以清醒的頭腦和堅定的意誌,成為自己健康旅程中,最明智的導航員。唯有如此,我們纔能確保醫療帶來的福祉,而非雙重的傷害。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推薦序
民眾必須擺脫「醫療做愈多愈好」的迷思 張誌華
你需要不以財務考量提供照護與諮詢的傢庭醫師 楊誌良
颱灣醫改當務之急──嚮「過度醫療」說不! 劉梅君
過度醫療是關乎每個人的問題 蓋斯特

前言

Part 1 正視現實
1 荒野之聲
2 醫生說故事
3 如何演變至今
4 「濫用」的人性麵
5 X光可能會緻癌

Part 2 不確定性、行銷與金錢
6 醫學的基本問題——不確定性
7 廣告行銷和醫藥治病之爭——一個傢庭的故事
8 醃製心靈——新聞隻是另一種廣告
9 你不會想讀的一章

Part 3 學會自保
10 彆走冤枉路——他們避開瞭過度醫療
11 和醫生一起做決定

Part 4 每個問題都有一個解答
12 刪減濫用而不是刪減病人
13 不願麵對的其他真相
14 停止醫療濫用的十個步驟
15 聰明自保二十招

註釋

圖書序言

推薦序

民眾必須擺脫「醫療做愈多愈好」的迷思

  我是急診專科醫師,經常接收到由其他醫師轉介來的病患。「天啊!這病人每天都要吃二十二種藥耶!」負責幫病人核對過去用藥史的實習醫師,難以置信地叫瞭齣來。「老師,這些藥全都是必要的嗎?」他一臉疑惑地看著我。

  我問病人:「你知道你每天吃的是什麼藥嗎?」病人迴答得很乾脆:「醫生開什麼,我就吃什麼。」我仔細審視藥物之後,發現其中有許多藥效重疊的同類藥物,像是控製血糖的藥物就有四種,降血壓用藥也有四種(不包括另外的兩種利尿劑),止痛藥有三種,另外還有病人口中所謂「顧心髒、顧腦、顧骨頭、顧腰子(腎髒)」的藥丸,以及一堆我念不齣名字來的「味素藥」。而病人這次被送入急診的原因(低血糖、低血壓和急性腎衰竭),其實就是因為這些藥物使用過量的結果。

  本書作者說,有高達三分之一的美國人錶示他們曾經接受不需要的治療、檢查或藥物。反觀颱灣,「過度醫療」的情況也非常嚴重,跟美國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颱灣的全民健保製度,對於一般民眾就醫的選擇並不設限,人人都看得起病、吃得起藥,愛看大醫院就看大醫院,不必轉診、不必預約。健保醫療的濫用情形,造就瞭颱灣人「看病多、吃藥多、檢查多、開刀多」的扭麯現象!國人平均一年看病十二次,是美國的三倍,而民眾每年浪費的藥費,估計每年約新颱幣三百億元。

  除瞭上述藥物濫用的例子,還有哪些醫療項目有可能是潛在的過度醫療呢?其實,有彆於美國,在颱灣,任何一樣醫療行為都有可能被濫用,因為醫院端和病人端都有一緻的期待,那就是「反正健保會埋單」。其中,有不少醫療行為的必要性其實是值得省思的。舉例來說,難道椎間盤突齣就一定得開刀治療嗎?手術灌骨泥就能改善老人傢背痛?隻要發現心髒冠狀動脈狹窄就一定要放置心髒血管支架?膽固醇稍高就非得吃藥控製不可?胃痛非得使用氫離子阻斷劑不可?檢查有白內障就必須手術摘除?做骨密檢測就能保骨?做攝護腺特異抗原就能篩檢齣攝護腺癌?以上所舉例的檢查、檢驗或治療,隻要適應癥落在可做、可不做的灰色地帶,往往都會被過度使用。

  另外一個造成過度醫療的因素是緊張的醫病關係。颱灣的醫療糾紛刑事訴訟氾濫,病人或傢屬利用非理性手段(如抬棺、撒冥紙、找媒體爆料)來抗爭的也不在少數,使得醫病關係空前緊張,醫療人員紛紛採取防禦性醫療,寜願多做檢查和檢驗,隻求不要被告或被鬧。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被過度使用的電腦斷層掃描和核磁共振造影(MRI)檢查。這類高階檢查一般都非常昂貴,而且病人須承擔顯影劑過敏或副作用的風險。此外,非必要的電腦斷層掃描檢查也會讓病人接受不必要的輻射綫暴露,進而增加緻癌風險。

  那麼,要如何減低「過度醫療」所帶來的衝擊呢?除瞭要求醫療人員自律、檢討健保給付製度之外,更重要的是,民眾必須擺脫「醫療做愈多愈好」的迷思,過度醫療帶來的不隻是醫療資源浪費,因為過多的檢查將産生非必要的治療,也許是多吃藥,也許是多挨刀,這些過度的治療將帶來不可忽略的風險和副作用。民眾必須更聰明地保護自己,瞭解「多檢查、多治療」不見得就是賺到。

張誌華◎颱灣醫療勞動正義與病人安全促進聯盟(醫勞盟)理事長、
新光醫院急診科主治醫師

推薦序

颱灣醫改當務之急——嚮「過度醫療」說不!

  颱灣雖有外國人稱羨不已,號稱「俗夠大碗」的健保製度。但你知道嗎?這款「颱灣醫療奇蹟」是以每位國人平均每年看十五次門診(世界第一)、每次門診吃四顆藥(歐美平均纔一到兩種)、每一百元醫療費中高達三十七元要民眾自費(是先進國傢的兩倍)、醫學中心愈蓋愈大間但醫護人員忙得像戰鬥陀螺等為代價。除瞭讓健保支齣年年提高,國人自付醫療費也逐年增加,讓颱灣醫療麵臨崩壞的嚴峻挑戰。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醫療費用不斷高漲?過度醫療及無效醫療絕對是重要元凶!根據健保局統計,二○一二年門診超過百次者竟有三.三萬人;但民眾領瞭藥卻又不一定服用,導緻每年丟棄藥品高達一百三十六公噸,疊起來約有五棟颱北一○一的高度。另有近一韆五百億元的醫療支齣是在病患往生前幾個月用掉的。更令人感嘆的是,很多臨終患者因為沒有簽署放棄急救聲明,送入加護病房後插上呼吸器、葉剋膜、洗腎,徒增病患與傢屬的痛苦。

  除瞭健保過度醫療問題外,從醫改會每年接獲四百起醫糾申訴分析後更發現不少「過度自費醫療」的玄機。醫院為瞭增加利潤,誘發不必要的自費需求;甚至醫師手邊常收到醫院經營管理者所提供的「金雞母手術清單」、「醫師開藥或手術業績報錶」,淪為「高級計件工」必須靠自費業績而非醫療品質決定專業報酬。病患被「健保給付的手術或藥品比較爛」、「新藥、新手術、高價醫材一定比較好」、「不買昂貴藥等於不孝」等話術弄得暈頭轉嚮,甚至最後還不幸落得「人財兩失」,衍生醫療糾紛。

  淪為商品市場買賣關係的醫療服務
  
  究其原因,主要是醫療商品化、營利化的歪風使然。在扭麯的保險支付結構影響下,醫院爭相投入「軍備競賽」的行列,以取得醫療給付及市場的競爭優勢。當醫療成瞭資本傢投資之標的,醫事專業自主性及執業倫理必然麵臨極大威脅,在金錢利益的誘惑下,上演著浮士德與魔鬼的交易戲碼。政府及醫事專業團體的緘默與不作為,成瞭共犯結構,醫療公共性與公益本質終將淪喪。

  對颱灣醫改的啓示
  
  吉蔔森等所著《比生病更可怕的醫療陷阱》一書以美國真實案例,透過淺顯易懂的論證,幫助大傢對過度醫療的風險有更深一層的認識。難能可貴的是,作者整理齣避開醫療陷阱的二十項妙招,讓民眾在就醫時可以做齣理性的判斷。本書更是很好的「醫改探照燈」,作為他山之石,美國醫改及消費者團體、政府、醫界自律團體對此亂象的改革策略,凸顯齣颱灣政府與醫界對此議題的改革決心不足、步伐太慢、政策迷航。例如:

  一、 論量計酬的健保支付製度。作者揭示每一單位的醫療服務支付費用的計價方式(例如開愈多藥或手術,醫界能領愈多錢)會招緻濫用及腐敗,讓健保財務失血而死。而不幸地,颱灣主要就是採此方式。我們期許政府要有作者所稱「豪壯的勇氣」,拿齣魄力推動論病例計酬、論品質計酬、論人計酬等健保改革。

  二、 提高病人部分負擔。作者認為麵對過度醫療問題,如果靠加重消費者財務負擔的解決辦法,就如同要求士兵自費買頭盔來控製國防支齣一樣,是徒勞無功的失敗解法。相關研究已指證曆曆錶示加強對醫療提供者的控管纔是最有效的方法。對照日前健保局積極想藉提高各類病人部分負擔來抑製醫療花費的做法,美國的經驗可謂當頭棒喝。

  三、 公開各醫院濫用與違規資訊。作者認為最有效的做法,是公開各醫院醫療濫用的查核結果,並透過各類解讀分析,讓在地民眾與消費者團體來共同把關。但颱灣健保的醫療品質、違規名單、自費財報,乃至醫院評鑑結果的各種資訊,醫界都還在設法建立各式「遮陽傘」,實在令人擔憂。

  四、 鑑定審查及防健保詐領機製。美國各州醫務委員會對提供不必要醫療手術的醫師進行調查,甚至予以懲處或吊照。聯邦醫療保險與補助管理當局也積極依據《虛假申報法》成立防詐領熱綫,並結閤司法部調查;舉發者也可獲得財務上的奬勵,值得颱灣學習。

  醫改會一嚮緻力於推動民眾的醫療權益,除瞭呼籲政府應正視醫療資源浪費的問題外,也提醒民眾要積極看守自己的健康。期盼民眾可以藉由本書學習聰明的自保方法,避免掉入醫療陷阱中。

劉梅君◎颱灣醫療改革基金會(醫改會)董事長、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教授

圖書試讀

X光可能會緻癌

馬裏蘭州貝塞斯達的內科醫生賴瑞.傑西(Larry Jassie)還記得,他在海外擔任美國國務院醫師十多年後,迴到美國時是一九八○年。他照顧美國在非洲、亞州、南美和東歐等地大使館的員工和他們的傢人。傑西是紐約大學和貝爾維醫院訓練齣來的醫生。

他從國務院退休後,開始在馬裏蘭州洛剋威爾一傢聯閤診所做臨床醫師,他深感震驚地發現,在他離開美國的這段期間裏,美國的醫療齣現這麼重大的轉變。「某個星期六,我到診所檢查病曆,管理團隊中一位年輕的醫師進來,他坐下來對我說:『我們看過你的文件,你並沒有開很多檢查,你能不能多開一些X光檢查?』」我告訴他,我好好地照顧病人,和病人溝通良好,從沒上過法庭,所以似乎沒有任何責任問題。我還說,如果任何病人中有我沒注意到的事情,我們可以拿病曆齣來看,他無法舉齣任何病人的名字。

「我馬上瞭解年輕醫生來找我談話的原因。他繼續說:『和這裏的其他醫生相比,你開的檢查比他們少很多。』他想增加業務,因為這樣做可以賺進更多的錢。我很震驚,醫療怎麼會變成這樣?醫生的診所變成商業中心。他希望我多做X光檢查,如果病人不需要,卻把他們暴露在放射綫中,基本上是犯罪行為。如果你開的檢驗不夠,他們就會威脅要開除你。我依然堅守原則,繼續為病人提供良好的照顧,沒有多做其他事情。」

二○○五年,美國國傢衛生研究院把X光納入已知緻癌物的清單中,暴露在X光的放射綫中可能導緻乳癌、肺癌、甲狀腺癌以及白血病。國傢衛生研究院的研究警告需要X光和其他診斷性治療的人,這些做法的危險性遠超過好處。

電腦斷層掃描是超強力的X光。從數百支X光光束中,産生高清晰度的立體影像。從一九八○年起,每年進行的電腦斷層掃描數目一飛沖天,從三百萬次激增到今天的六百萬次以上。根據《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發錶的一篇研究錶示,接受這項檢查的成人中,三分之一沒有必要暴露在輻射綫中,至於小孩,每年有超過一百萬次不必要的掃描。

「我們需要增加電腦斷層掃描的檢驗量,好增加收入」

一位經驗老到、奉獻於工作的腫瘤科專科護理師,在大型公立教學醫院工作二十五年後,想要有所改變。於是她開始在一位腫瘤科醫師的私人診所工作,下麵是她的發現。

「我在這傢診所上班時,醫生嚮病人收費的方式改變瞭好幾次。做化療而且有在吃可邁丁這種藥物的病人,一星期必須到診所一次或兩次做抽血檢查。可邁丁有助於預防血液中形成血栓,血栓會導緻心髒病發和中風。病人服用可邁丁期間,血液需要監控,因為如果任何原因導緻瞭齣血,血液凝固花的時間會比一般情形長。血液檢查結果可以告訴我們,藥物劑量是不是需要調整。」

「在診所上班的前六個星期,我打電話給病人,把實驗結果和可邁丁劑量是否調整告訴他們。我還會提醒他們下次還要再來抽血檢查,隻要付抽血檢查費用。」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說,我第一次看到這本書的標題時,內心是有些震動的。比生病更可怕的,竟然是醫療本身?這個說法很犀利,也直擊瞭很多人的痛點。迴想過去,可能大傢都經曆過,為瞭一個小毛病,被建議做一堆檢查,然後結果齣來,又好像什麼大事沒有,但錢卻花瞭不少。或者,一些療法,聽起來很先進,但副作用卻讓人吃不消,感覺像在做一場賭博。這本書的齣現,我覺得非常及時,尤其是在颱灣,醫療資源相對發達,但隨之而來的,也可能是更復雜的醫療體係和更多的潛在問題。我希望作者能用深入淺齣的方式,告訴我們,在生病的時候,到底應該如何判斷,如何選擇,纔能避開那些看起來很“好”但實際上卻暗藏危機的東西。

评分

看到這本書的名字,我第一個聯想到的就是,現在醫學進步太快瞭,各種新設備、新藥物層齣不窮,有時候醫生自己可能也很難完全掌握最新的研究成果,或者有些商業因素會影響到治療的選擇。這本書如果能幫助我們普通人,在麵對這些眼花繚亂的醫療信息時,能多一份清醒和警惕,不至於被牽著鼻子走,那真是太有價值瞭。我希望作者能分享一些具體的案例,或者提供一些實用的判斷標準,讓我們知道,什麼時候應該相信醫生的建議,什麼時候應該多方求證,甚至是什麼時候可以考慮保守治療,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快、好、全”。

评分

這本書的名字,有一種“黑暗中透齣曙光”的感覺。它揭示瞭一個令人不安的現實,但同時也暗示著,存在著避免這些陷阱的可能性。我特彆好奇作者是如何理解“不必要的治療”的,是那些沒有明確臨床指徵的檢查?是那些副作用大於療效的藥物?還是那些被過度推崇但缺乏循證醫學證據的療法?我希望這本書能給我們一些清晰的指引,讓我們在麵對疾病和醫療時,能夠更加從容,而不是被動接受。

评分

我一直覺得,健康是我們最大的財富,但有時候,我們為瞭“保住”健康,卻付齣瞭意想不到的代價。這本書的名字,簡直就像給我敲響瞭警鍾。“比生病更可怕的醫療陷阱”,這個說法很絕,也很能引起共鳴。它不僅僅是在說錢的問題,更是在強調對身體的傷害。有時候,一些看起來無傷大雅的治療,可能會對我們的身體造成長期的、隱性的損害,而這些損害,可能比生病本身更難恢復。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剖析這些“陷阱”的,是關於哪些常見的治療誤區?還是關於如何識彆那些“有心”的醫療機構?

评分

這絕對是一本讓人忍不住想翻開的書!“醫療陷阱”這個詞,聽起來就帶著一種警示的意味,加上“不必要的治療”和“傷害健康與荷包”,簡直就是赤裸裸地戳中瞭現代人最深層的恐懼。我們都希望得到最好的醫療照顧,但如果所謂的“最好”卻是以損害健康和消耗金錢為代價,那我們該怎麼辦?我特彆好奇作者是如何定義這些“陷阱”的,是那些過度的藥物處方?是那些不具臨床意義的檢查?還是那些包裝得很華麗但療效甚微的療法?這本書讓我覺得,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生病後的治療,更需要的是在看病前、看病中、看病後的“醫療智慧”。

评分

這本書的名字聽起來就很有意思,而且非常貼閤我們現代人常常會遇到的睏境,就是“怕生病,但又怕被治療”,有時候感覺醫生好像比疾病本身更可怕,尤其是那些“過度醫療”或者“不必要的檢查”,不僅摺騰人,還花錢如流水。我平常就很關注健康議題,看到這個書名,立刻勾起瞭我的好奇心。我一直覺得,生病去看醫生,最根本的目標應該是把病治好,恢復健康,而不是製造新的健康問題,或者讓本來就不寬裕的經濟狀況雪上加霜。這本書似乎就在探討這個令人不安的現實,我很期待它能揭示一些我們不知道的“醫療陷阱”,讓我們能更聰明、更理性地麵對生病這件事。

评分

“比生病更可怕的醫療陷阱”,這個標題絕對是抓人眼球的,而且精準地擊中瞭很多人內心的痛點。我們都希望擁有健康的身體,但有時候,在追求健康的道路上,卻可能誤入歧途,反而受到更大的傷害。這本書的意義在於,它提醒我們,在享受現代醫學便利的同時,也要保持一份審慎和警惕。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提升自己的“醫療辨識能力”,不再輕易被一些華麗的辭藻或高昂的價格所迷惑,而是能夠做齣真正對自己有益的選擇。

评分

“彆讓不必要的治療同時傷害你的健康和荷包”,這句話太精闢瞭!我平時就很關注財經方麵的新聞,也常聽到一些關於醫療費用的討論,有時候覺得,看個病真的比賺錢還難。但更讓我憂心的是,如果這些花費是為瞭一些根本不需要的治療,那簡直就是雙重打擊。這本書的齣現,我覺得恰恰填補瞭一個巨大的信息鴻溝。我期待它能揭露一些關於醫療消費的“潛規則”,讓我們在麵對醫生建議時,多一份理性分析,少一份盲目跟從。

评分

“醫療陷阱”這四個字,自帶一種陰謀論的色彩,但又無比真實。我們生病時,身心都處於脆弱的狀態,對醫生和醫療體係的信任是最大的支撐。但如果這份信任被濫用,或者被一些非良性的因素所侵蝕,後果不堪設想。這本書的標題,就好像在提醒我們:“請睜大眼睛!”我希望能在這本書裏找到一些關於如何與醫生有效溝通的技巧,以及如何理解各種檢查報告和治療方案背後的邏輯。畢竟,我們不是醫學專傢,但我們有權利知道自己的身體和所接受的治療。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完美地捕捉到瞭我們許多人在麵對醫療時的矛盾心理:一方麵渴望得到救治,另一方麵又擔心被過度醫療。尤其是在颱灣,醫療體係發達,但也可能存在一些“人滿為患”或者“按量計費”的潛在問題,導緻一些不必要的治療。我非常欣賞這本書直接點齣“醫療陷阱”這個敏感話題,而且還強調瞭它對“健康”和“荷包”的雙重打擊。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實用的方法,幫助我們如何在生病時,做齣最有利於自己身心和經濟的雙重選擇,成為一個更聰明的“醫療消費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