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下白袍,今天不寫病曆。
談生活與無解的生命,分享醫師的麵對與脆弱,
或許人生不完美,卻可以互相陪伴的一生。
謝謝她,這麼愉悅的分享!
我們怕的是,和我們不一樣的那一部分、或是我們心中無法麵對的那一部分。
有時候,願意去聽,就是最大的支持瞭。
門診國中小傢夥:「我的內心知道我是錯瞭,但是我就是沒有辦法要求自己跨齣那一步。我就是做不到。」
「做不到會怎樣?」我問。
他張大瞭眼睛瞪瞭我一下, 「當然是很難過阿。ㄟ醫生,我是有良知的ㄟ,我沒進步媽媽會難過阿。我不想讓她失望。」
「那要不要努力想想你做不到的睏難?」 我又問。
小傢夥又瞪瞭我一眼,不耐煩的說:「我想過瞭,我的罪惡感還沒有大到可以強迫自己做改變。」
作者簡介
張學岑
生於新竹,颱大醫學係畢。兒童精神科醫師,專長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癥、妥瑞氏癥、亞斯伯格癥等青少年精神疾病。
於颱大醫院接受住院醫師訓練後,至美國UCLA進修。
曾任職署立桃園醫院,現為颱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理事長、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長庚大學助理教授。
《明天吹明天的風:一位精神科醫師脫下白袍之後》為張學岑醫師的第一本創作。
推薦序
分享真性情 王浩威(作傢、心理醫師)
編輯要我寫八百字談張學岑醫師,還有這一本書。對於學岑之於我,八百字實在太短瞭,甚至八韆字字都不夠用。
當年在颱大醫院精神部擔任住院醫師,我比學岑低一屆,一切都是跟著她。就像她在〈常德街1號〉一文中描述的,當時精神科住院醫師之間的感情特好,很多專業上和做人做事的學習,都是來自私下的聚會和聊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每次如果剛巧學岑和我排在一起值班,許多單身同事也會留下來。學岑就會叫還是第一年住院醫師的我,騎摩托車齣去買披薩、買水餃、買飲料,一整晚的值班,即使急診個案再多,都是快樂的派對。可惜當時沒摸清楚她的嗜吃冰淇淋,讓派對少瞭一味。
交往更深卻是住院醫師訓練以後。
學岑在住院醫師原本就是傳奇。當時精神科專科考試開始要筆試與口試訓練,她纔第二年住院醫師,我第一年,原本是不相乾的。隻是,科裏第一次訓練,三位第三年住院醫師彼此推讓,科裏教授隻好找學岑配閤示範。沒想到一鳴驚人。當時從國軍北投醫院來代訓的總醫師諶立中(現任新北市衛生局副局長),都忍不住私下問我說:她真的不是主治醫師級的醫師?還是颱大的住院醫師都是超厲害的?
住院醫師訓練後,前後差一年的我們兩人,一樣都沒有順利完成專科醫師,也沒留在颱大醫院擔任主治醫師,而開始一段專業生涯的漂泊之旅。
那是一九八七、一九八八年左右,剛好宋維村醫師開啓瞭正式的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專科訓練,是颱灣有史以來最完整的訓練課程。在一間不大的討論室裏,來來去去的人,除瞭張學岑,還包括王怡靜、吳佑佑、畢新慧、陳美珠等人,南部的王雅琴也帶周文君來,婦幼醫院的鄒國蘇來瞭,榮總的陳映雪和鄭暉也常帶林亮吟來參與,而丘彥南醫師則像是助教一般,後來還有更年輕的陳質采等等。我自己每週五從花蓮上颱北,在週六的聚會裏,像一個旁聽生,自己增加瞭許多學習,同時也見證瞭兒童精神醫學在颱灣的發展:擠在這小小會談室的這些人,正是現在撐起颱灣兒童精神醫學的大部分人。
學岑正是其中一位:熱情而投入,卻始終維持愉悅的態度。如果時空倒流,當年的她,大概不會相信自己會擔任颱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的理事長吧!倒是這本書《明天吹明天的風:一位精神科醫師脫下白袍之後》,纔是她的真性情。任何讀者都可以輕易地從文章裏讀齣張學岑醫師在工作上的聰明和熱情,在私下自我解嘲的幽默感。謝謝她,這麼愉悅的分享。
自序
那是一段灰暗陰沉的日子,我開始以書寫來自我療癒。當時的想法,單純的隻是希望把在醫院的點滴隨筆記下來。
醫院是個很弔詭的地方。不在其間工作的人,受不瞭它的氛圍、更彆說沒事在這種地方待個個把小時的。但是,在醫院工作的人,時間一旦夠久,自然就會發展齣某種「視而不見」的防衛心理;最高境界甚至還可以「視院為傢」。
我們可以在醫院中過年過節,或是邊為病人急救邊擔心第二天的報告要如何編寫。一心二用,把情緒隔離得透徹。這樣的心理演變,是一種不得不的「成熟」機製。太多愁善感的醫護人員,有時是不稱職的。
然而,當這種心理機製成為一種慣性的思考習性時,內心會變得非常貧乏。長時間的疏離、理性、漠然;我們付齣的代價是:失去對人、對愛情、對生命的好奇及熱誠。
然而在醫院工作,如果沒有這些恰如其分的自我麻木,就會始終都無法適應這白色巨塔所呈現的無情及冷酷麵。保持一定的麻木,醫師纔可以不受情緒乾擾的思考,迅速做齣正確的決定。
在這樣的地方長時間的工作著,努力保持緻身事外、不捲入無謂的情緒,對於原來在人際界綫就很設防的我,是很沉重的精神負荷。
在自己情緒非常低落的時期,纔意識到這樣的環境簡直是落井下石,窒息的讓人想拔腿逃跑。
工作之餘,隻好選擇躲在電腦前,日復一日的敲著鍵盤。當一排排的文字顯現於光亮的螢幕時,內心的紛亂也得以重新排序。原來有情緒,即使是悲傷負麵的,也會讓人有強烈的「活著」的踏實感。
迴首自己遇見的個案,邊寫他們,有時是邊哭著、或是邊笑著寫他們。再一次憶起他們,也再一次感受到他們麵對睏難時的堅強、幽默、或是釋懷。我看到他們和我一樣,在人生旅途上,不得不麵對的無奈、挫敗及失落。但是,他們依然無比勇敢、興緻盎然地過著每一天。
每個小病人都像個哲學傢,他們身處疾病之中,猶能錶現齣巨大的、感人的力量。
有些孩子得麵對死亡的威脅、有些得麵對社會的偏見歧視、有些得承受或是情緒或是身體的暴力對待。在應該無憂的歲月裏,這些孩子沒有選擇的概括全收眼前的痛苦。
在醫院裏,我與深陷泥濘的他們短暫相處。
這本書記錄瞭這一群可愛的孩子的生命故事。他們散發齣的堅毅生命力、真摯情感、永不停歇的好奇心、及活在當下的勇氣,永遠讓我感到心痛及佩服。
歲月的摺騰常讓我忘瞭,身為人,可以擁有的許多特質及潛力。我由衷的感謝與我擦身而過的每一位小病人。他們樂觀、純樸、真實又坦率,是我永遠的老師。
謝謝悔之給我這個機會,圓一個超現實的美夢。
謝謝有鹿的團隊,以專業及耐心,包容我的混亂及搖擺。畢竟美夢一旦成真,喜齣望外、也還真忐忑不安。
張學岑
美國的學者認為:自閉癥相關疾病(如:自閉癥、亞斯伯格癥)應該是一種光譜的概念。不再是一種又一種的病,壁壘分明的各占一個山頭瞭。
所以,我可能有30分的亞斯伯格癥狀,你隻有20分;亞斯柏格的孩子,卻可能是80分。
疾病光譜的概念,在許多精神疾病的診斷概念裏陸續齣現瞭。
突然之間,正常人與「精神病患」之間,齣現瞭一條灰濛濛的地雷帶,隨時歡迎大傢踩綫。
精神疾病的診斷概念不管如何演變,這個世界上的人類,還是一樣林林總總、光怪陸離、引人入勝。我們每個人都有著我們的怪僻、有著我們的喜和樂、堅持和睏頓。我們也都有著某種疾病或是癥狀光譜上,我們應該得的分數。
如果真是這樣,那為甚麼人們還要害怕精神疾病呢?
我們怕的是,和我們不一樣的那一部分、或是我們心中無法麵對的那一部分。
生命終歸是孤獨的旅程。
我們可以做的,一定要做的,最重要的,其實就是耐心地陪彼此走一段。
兒童精神科醫師、亞斯伯格癥候群專傢張學岑醫師,脫下白袍,今天不寫病曆。取而代之的,是支感性的筆,帶我們看見病童麵對睏難時的堅強、幽默與釋懷,教我們灑脫地麵對來時路上無所不在的無奈、挫摺與陷落。談疾病談生活談人生,這本書教我們如何在最壞的年代安身立命,更是是一本關於「陪伴」的診心告,鼓勵你我走齣闃暗,跟著光明,拾起勇氣,繼續過或許並不完美,卻可以互相陪伴的一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