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年的中國變化,一本周刊怎樣記錄?
九十年代中,北京齣版人藉鑒香港的周刊經驗,在內地率先開創用市場化方法運作的周刊。中國傳媒業從此開始一個更快、更好看、更開放、更富有的時代。
這個時代也是中國實力崛起的時代,財經問題、政治問題、社會事件,每一件重要新聞事件被挖開,都有錯綜復雜的關係,敲開這些新聞的門,需要多大的勇氣和獨立的態度?
這本書裏,有一份周刊十五年來對中國話題的選擇,以及新聞背後記者的真實手記。
作者簡介
三聯生活周刊
《三聯生活周刊》的前身為鄒韜奮先生在上世紀二十年代創辦的《生活周刊》,1995年由三聯書店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於北京復刊,其定位是做新時代發展進程中的忠實記錄者:力爭以最快速度追蹤熱點新聞的前提下,更多關注新時代中的新生活觀,「以敏銳姿態迴饋新時代、新觀念、新潮流,以鮮明個性評論新熱點、新人類、新生活」。
「三聯生活周刊封麵故事」係列:
《三聯生活周刊》創刊至今逾十五年,而近十五年,恰好是中國發生最大變化的時期。我們從這十五年的封麵故事中精選具代錶性的文章,分門彆類齣版,讓讀者迴顧中國
編輯部的話
壹 史前史
一場神經病
期望時代大刊
「史前史」的一個小片段
德國記憶
貳 正史
我們與這個時代
1995 城門失守
1996 互聯網離中國有多遠
1997 私企崛起
1998 改革政府
1999 迎接新世紀
2000 居住改變中國
2001 星條旗落下
2002 反腐年代
2003 抗擊SARS
2004 醜聞年代
2005 選秀年代
2006 到西部去
2007 全民炒股年
2008 抗震救災
2009 社會秩序重構
2010 重尋精神世界
三聯生活周刊的人們
圖片齣處
編輯部的話
《 三聯生活周刊 》 創刊於 1995 年,這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在 《 讀書 》月刊後齣品的又一份量級雜誌。從構思、試刊,到正式創刊,直至今天它成為中國內地最有影響力的雜誌之一,眾多當代中國文化界、傳媒界、思想界的代錶人物都曾與這份雜誌有過或淺或深的交集-董秀玉、錢剛、楊浪、硃學勤、鬍舒立 ……
真正在十五年時問裏決定瞭這份雜誌核心價值與外在氣質的人,是主事者硃偉和潘振平,以及一眾不可多得的主筆:方嚮明、鬍泳、苗煒、舒可文、李鴻榖、王小峰,以及更多年輕、獨立、富有纔華的記者。
如果你以為我們要說 《 三聯生活周刊 》 是中國內地最好的雜誌,那絕對是誤會瞭。把這份周刊與今天內地大小城市報刊亭和書店裏麵越來越多、越來越精美的報章和刊物一併比較,它並不能掃一眼就跳齣來。但這樣的比較有失於單薄。比如說,很多人並不知道, 1995 年創刊的 《 三聯生活周刊 》是最早嘗試市場化的中國刊物,在那以前,雜誌的「市場化運作」,對於中國內地齣版界、傳媒界幾乎是個空白的概念。這本雜誌在中國內地誕生,裏程碑的意義非常重要。 對中國傳媒有興趣的讀者,大可以延伸一步,去迴望今天中國市場化刊物齣現的編年史,你絕對會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甚至可以寫篇論文搪塞你的老師。
看到這個編年史以後,還有興趣的讀者,就可以再往前挪一兩步,從更近一些的距離觀察 《 三聯生活周刊 》 這本雜誌的光譜。在策劃這個封麵故事係列時,我們編輯部得以瞭解到它在創刊之初的自我審視、對將來方嚮的規劃、對實際運作方式的嘗試、對自身風格的定位,細碎而又閤理有序。在這個生長的過程中,不同的主筆依次齣現,就像一部曆史中先後登場、秉性各異的名將。
最獨特的是,當外界以為它已經好看瞭成熟瞭-甚至還開始賺錢-的時候,它自己又變瞭。而當很多媒體都在因為競爭加劇而盡力求新時,它偏偏相形靜默。變和不變,為什廢?市場無形之手是原因之一,是否也因為有某種曆練瞭十五年後的自覺?卻尚未有答案。
但當細讀十五年來每個專題-比方說當它達到 600 期時的每個專題時,你會發現,他們幾乎涵蓋瞭各個話題領域-政治、財經、社會、法律、曆史、人文、消費、軍事。每個專題都枝葉茂密,根脈深植。它不是一份最有話題性的新聞周刊(像錢剛曾經希望去磨礪的),也不是思想者的後花園(像硃學動曾希望去耕耘的),它是一個文化人眼裏的現實世界,看待這個世界的眼神很復雜:理性,有時有點冷漠;獨立,有時有點落落寡閤;透徹,有時有點世故;內斂,有時有點嚴肅;關懷.有時有點傷感。
把這十五年來-恰好是中國發生最大變化的十五年來的專題讀一遍,噢,中國是什麼樣你全知道瞭,該愉悅的愉悅瞭,該憤怒的憤怒瞭,該著急的著急瞭,該思考的思考瞭,你瞭解瞭中國的世像與因果。而且最難得的是,作為讀者和觀眾,此時,你的獨立性沒有被媒體引導、乾擾和侵蝕。這是這份雜誌最獨特之處。
我們把這十五年的無數封麵故事反覆細讀和甄選.逐一呈現給讀者。在策劃 、甄選和編輯過程中,我們最艱難也是最有價值的體驗,是抓住客觀事件隨時間而起伏變化的尾巴,無論文化也好,財經或是社會也好,每一個領域都如此,因為這就是變化的中國。
三聯書店(香港)編輯部
拿到《三聯生活周刊封麵故事-傳媒捲:周刊的故事》這本書,我的第一反應是,這簡直是媒體人的“武林秘籍”啊!我一嚮對媒體的運作方式充滿好奇,尤其是周刊這種需要長期積纍、深度挖掘的媒體形態。我猜這本書應該會詳細介紹周刊的選題策劃、采訪流程、內容生産、發行推廣等各個環節。我會特彆關注書中會不會提及一些“爆款”報道的誕生過程,例如記者是如何挖掘到獨傢新聞的,如何剋服采訪阻力,如何將復雜的事件梳理得清晰易懂,如何通過采訪對象的故事來摺射宏觀的社會議題。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操作性的方法論,讓我們這些對媒體感興趣的讀者,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媒體工作的實際挑戰和技巧。畢竟,在信息傳播方式日新月異的今天,掌握傳統媒體的精髓,或許能給我們帶來不一樣的啓示。
评分這次入手《三聯生活周刊封麵故事-傳媒捲:周刊的故事》,純粹是衝著“周刊的故事”這幾個字來的,尤其又是三聯齣的,總覺得會有點深度。我一直覺得周刊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扮演著一個特彆的角色,它不像日報那麼即時,也不像月刊那麼深入的長篇大論,它有一種獨特的節奏感,能在一定時間內抓住社會脈絡,並用一種相對完整的敘事來呈現。我很好奇,這本《傳媒捲》會怎麼去解析“周刊”這個載體本身。從書名來看,它應該會剖析周刊的運作模式,從編輯、記者到攝影師,甚至是封麵設計的考量,這些幕後的故事。颱灣的媒體環境跟大陸不盡相同,但媒體作為社會公器的角色,其麵臨的挑戰和壓力,我猜想在某種程度上是共通的。我特彆想知道,在數字媒體衝擊下,傳統紙本周刊如何找到自己的定位,如何纔能保持其獨立性和影響力。會不會講到一些當年轟動一時的周刊封麵,以及它們背後引發的社會討論?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個觀察媒體生態的獨特視角,讓我理解周刊雜誌如何在時代浪潮中沉浮,又如何塑造我們的認知。
评分我購買《三聯生活周刊封麵故事-傳媒捲:周刊的故事》的動機,其實挺簡單的,就是對“傳媒”這兩個字本身所承載的意義感到好奇。我認為,媒體不僅僅是信息的傳遞者,更是社會價值的塑造者,是公眾議題的引導者。我希望這本書能從一個更宏觀的視角,來審視媒體在社會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所麵臨的挑戰和機遇。我特彆想知道,在不同的曆史時期,不同的社會背景下,媒體的生態和功能會發生怎樣的變化。這本書會不會探討媒體的獨立性、公信力等核心議題?它又如何看待當下數字媒體的崛起,以及這給傳統周刊帶來的衝擊和轉型?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具有啓發性的思考,讓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媒體的復雜性,以及它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评分拿起《三聯生活周刊封麵故事-傳媒捲:周刊的故事》這本書,我腦中立刻閃過許多颱灣過往的周刊迴憶。想想當年《商業周刊》、《新新聞》那些紙張泛黃的時代,它們用犀利的筆觸,剖析政治、經濟、社會現象,總能在一周內挑起全民討論。我很好奇,這本書會不會追溯這種“周刊文化”的源頭,尤其是在兩岸隔絕的年代,周刊作為一種信息交流和思想碰撞的平颱,扮演瞭怎樣的角色。我尤其關注的是,那些在當時看似“敏感”的選題,是如何被策劃、被執行的?是否會觸及一些媒體人為瞭堅持報道而付齣的代價?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不隻是理論上的探討,而是真正有血有肉的故事。對於我們這些在颱灣成長的讀者來說,周刊曾經是我們瞭解世界、認識社會的重要窗口,我希望能在這本書裏找到那份懷舊的情感,也理解周刊在曆史洪流中的變遷與演進。
评分坦白說,我購買《三聯生活周刊封麵故事-傳媒捲:周刊的故事》這本書,更多的是齣於一種對“封麵故事”本身的迷戀。我一直覺得,一個雜誌的封麵,是其靈魂的濃縮,是它試圖嚮讀者傳達的最直接、最有力的信息。周刊的封麵尤其如此,它們往往需要在一瞬間抓住眼球,並在有限的空間內引發思考。我很好奇,這本書會如何解讀三聯生活周刊那些經典的封麵?是選取最具代錶性的案例,還是從視覺設計、文字標題、圖片選擇等多個維度進行深度剖析?我非常期待能看到一些封麵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例如某個封麵概念是如何誕生的,它在編輯部內部經曆過怎樣的討論和修改,最終又為何以那個形態呈現。我相信,這些故事不僅能展現周刊雜誌的專業性,更能摺射齣那個時代特定的社會情緒和文化脈絡。從封麵窺見故事,再從故事理解時代,這正是我想要從這本書中獲得的體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