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從教學與實務經驗齣發的新聞媒體建構指導書籍
對於想在大專院校教授新聞媒體實務課程的老師與同學而言是一本值得參考的工具書
對於想要在網路世界成立新聞工作站的人而言也是一本可以照著做的參考書
當然對於從事新聞學術理論與方法教授的老師與學習的同學而言更是一本瞭解新聞媒體運作的可參考文獻
作者簡介
牛隆光
政治大學新聞學係博士
現任:佛光大學傳播學係助理教授、《蘭陽報》指導老師、「蘭陽傳播研究中心」主任
曾任:報紙、雜誌 編輯、記者 廣告公司 文案、東華大學中文係專案講師、開南大學資訊傳播學係助理教授
自序 iii
第一篇 媒體經營與課程實踐 1
第1-1章 組織定位 3
第一節 創立宗旨 3
第二節 文本定位 7
第三節 脈絡定位 10
第四節 目標對象 13
第1-2章 組織架構 15
第一節 三閤一組織 15
第二節 媒體擁有階層 19
第三節 媒體經營階層 20
第四節 媒體運作階層 21
第五節 媒體外圍組織 22
第1-3章 編採團隊 25
第一節 供稿單位 26
第二節 新聞中心與專題中心 28
第三節 攝影暨圖像中心與資料編輯中心 29
第四節 編播中心與影音編輯中心 30
第五節 業務中心 31
第1-4章 編採流程 33
第一節 採訪階段 34
第二節 寫作階段 36
第三節 編輯階段 37
第四節 行政支援 39
第五節 廣告階段 39
第六節 行銷階段 40
第七節 討論與反思 52
第1-5章 評量規定 55
第一節 工作檢討 56
第二節 績效檢討 57
第三節 態度檢討 58
第四節 乾部評量 59
第五節 老師評量 59
第1-6章 新聞體例 61
第一節 文體與語句 61
第二節 標題與版麵 62
第三節 圖像與錶格 64
第四節 網路超連結 66
第1-7章 法規與公評人 69
第一節 新聞與廣告法規 69
第二節 倫理守則 70
第三節 公評人製度 72
第1-8章 課程實踐 75
第一節 課程綱要的實施 75
第二節 數位學習資源的聯結 78
第三節 新聞研究個案的開發 78
第二篇 《蘭陽報》編採手冊 87
第2-1章 組織定位 89
第一節 辦報精神 89
第二節 定位 89
第三節 曆史沿革 90
第四節 目標對象 90
第五節 報性 90
第2-2章 《蘭陽報》組織 91
第2-3章 任務編組 97
第一節 《蘭陽報》 97
第二節 《蘭陽網路報》 110
第三節 《佛大之聲網路廣播電颱》 114
第四節 業務中心 116
第2-4章 編採流程 125
第一節 新聞編採流程 125
第二節 編輯工作流程 126
第三節 編輯週齣刊工作內容 127
第四節 工作大要 127
第五節 《蘭陽報》排版標準作業規定 130
第六節 《蘭陽網路報》標準作業規定 131
第七節 《佛大之聲網路廣播電颱》標準作業規定 132
第八節 業務中心標準作業規定 133
第2-5章 評量規定 135
第一節 會議規定 135
第二節 編輯室規定 135
第三節 記者交稿時間 136
第四節 編輯上機與交版守則 137
第五節 供稿係統使用說明 138
第六節 《蘭陽網路報》及《佛大之聲網路廣播電颱》 138
第七節 錯彆字處罰方式 139
第八節 蘭陽報學期評量方式 140
第九節 自我評量 140
第2-6章 採訪與寫作 143
第一節 採訪 143
第二節 寫作 145
第三節 好記者的條件 146
第2-7章 編輯 149
第一節 編輯一般工作原則 149
第二節 版麵設計 155
第三節 如何作一個好編輯 157
第2-8章 體例 159
第一節 寫作部分 159
第二節 編輯部分 164
第三節 常見錯誤字部分 167
第四節 通用的字和詞部分 169
第2-9章 廣告與行銷 171
第一節 廣告階段 171
第二節 行銷階段 178
第2-10章 法規與公評人會議 185
第一節 誹謗 185
第二節 著作權 186
第三節 公評人概述 189
第四節 《蘭陽報》、《蘭陽網路報》、《佛大之聲網路廣播電颱》公評人會議設置辦法 191
附錄 193
附錄一 綫索提報單 195
附錄二 新聞迴報單 196
附錄三 專題企劃單 197
附錄四 新聞總稿單 198
附錄五 新聞分稿單 199
附錄六 版麵安排單 200
附錄七 版樣簽核單 201
附錄八 廣告簽約單 202
附錄九 報紙訂閱單 203
附錄十 經費申請單 204
附錄十一 器材藉用單 205
附錄十二 會議簽到單 206
附錄十三 違規懲處單 207
附錄十四 優秀錶現奬勵錶 208
附錄十五 工作檢討錶 209
附錄十六 績效檢討錶 210
附錄十七 態度檢討錶 211
附錄十八 佛光大學100學年度第一學期課程教學綱要 212
附錄十九 宜蘭縣校園通訊錄 215
附錄二十 宜蘭縣政府各級單位與鄉、鎮、市公所通訊錄 222
自序
個人寫作這本書的醞釀時期,可以從就讀博士班說起。那時候,有個機會在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係擔任實習報刊《大學報》顧問一職,讓自己有個思索所學的機會。很感謝當時的係主任臧國仁老師,還有前係主任鍾蔚文老師,讓我擔任一年的教職。那一年的指導學生實習媒體經驗,開啓瞭我日後的思索曆程。
時至今日,很久沒跟兩位老師聯絡,不知道他們對於學生實習媒體的看法如何。倒是我一路走來,因緣際會下,從東華大學、輔仁大學、宜蘭社區大學,再到佛光大學,一路教學生實習媒體,纍積瞭一些經驗。為瞭讓更多學生或老師,甚至是業界的先進,瞭解學生實習媒體的做法,因此我願意寫這本小書,把一些想法說齣來,希望有助於學生實習媒體教學理論與實務的改進。
而後,個人在佛光大學校長楊朝祥博士、社會科學暨管理學院院長林信華博士及傳播學係主任蔣安國博士的鼓勵下,成立「蘭陽傳播研究中心」,結閤《蘭陽報》資源,進行整閤性教學與研究工作,本書就是獻給上述師長的第一個獻禮。
這本書的寫作方式,希望擺脫教科書的嚴肅,而代之以工作手冊般的簡單清楚。希望學生、老師與業界先進,都能輕易看懂本書的內容,也能在閱讀過後,産生一些反思,有助於自己的學習。個人覺得,大學新聞教育應該更活潑、更實用,但也要更能協助學生進行自我成長,如果做到以上各點所述,那就是一個很好的學生實習媒體的課程學習。
教書這麼幾年,對於大學教育有瞭更新的看法。希望也透過這本書的寫作,錶達齣其中一二。謝謝在我生命過程裏,幫過我的許多人。也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從事與新聞有關工作的學生、老師或業界人士。也希望新成立的「蘭陽傳播研究中心」今後能不斷進行研究與齣版的工作,厚實蘭陽地區傳播研究的廣度與深度。
牛隆光
101.1.27 年初五
佛光大學 德香樓
這本《校園新聞媒體經營與課程實踐》的齣現,簡直就像及時雨!我本身是做教育相關研究的,一直很關注學校教育如何與社會實踐相結閤,尤其是在新聞傳播領域,我們常說“實踐齣真知”,但具體要怎麼“實踐”,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既能掌握專業技能,又能培養批判性思維,這其中的門道可不少。這本書的書名直擊核心,點明瞭“經營”和“實踐”兩個關鍵點,這讓我覺得它不僅僅是一本理論堆砌的書,更像是一本手把手的操作指南。我猜想,書中應該會詳細探討如何從零開始建立一個校園媒體,包括團隊的組建、內容的策劃、資金的籌措(雖然校園媒體可能不以盈利為目的,但維持運作總是需要成本的)、器材的使用、平颱的選擇(是紙媒、網站還是新媒體?),以及最重要的,如何將這些經營層麵的知識融入到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體會到媒體運作的復雜性和挑戰性。我特彆好奇的是,它會如何處理“課程實踐”這部分,是提供具體的課程設計案例,還是分享一些成功的教學模式?畢竟,教育的核心是“育人”,如何讓學生在參與校園媒體的過程中,不僅學會做新聞,更能學會溝通、協作、解決問題,甚至形成對社會議題的獨立思考能力,這纔是教育的最終目的。這本書的價值,可能就在於它提供瞭一個清晰的框架,讓教育者和學生都能看到一條可行的路徑。
评分說實話,看到《校園新聞媒體經營與課程實踐》這個書名,我腦海裏立刻浮現齣當年在大學裏參加新聞社的畫麵。那時候,我們一股腦的熱情,但很多時候都不知道該往哪裏使勁。常常是創意有餘,但執行力不足,或者對新聞倫理、傳播規律理解得不夠透徹,導緻做齣來的東西,要麼不夠吸引人,要麼不夠嚴謹。這本書如果能係統地講解校園媒體的經營策略,比如如何根據學校特色和學生需求定位媒體內容,如何有效地推廣和傳播,如何建立與校內外的良好關係,這些都是非常實用的。更吸引我的是“課程實踐”這個部分。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將新聞專業教育做得更貼近實際,讓學生不僅僅是坐在課堂裏聽講,而是能真正地“上手”。這本書會不會提供一些具體的教學設計,讓老師們可以直接藉鑒,比如如何設置一個新聞選題的討論環節,如何指導學生進行采訪和寫作,如何進行新聞稿的編輯和校對,甚至是如何組織一場校園新聞發布會?如果它能提供一些實際案例,分析成功和失敗的經驗,那對我們這些希望提升教學質量的老師來說,簡直是無價之寶。我希望這本書能幫助校園媒體的指導老師們,更有效地帶領學生們,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成長,培養齣真正具備新聞素養和實踐能力的下一代媒體人纔。
评分哇,這本《校園新聞媒體經營與課程實踐》的書名一開始就勾起瞭我的好奇心!作為一個在颱灣這片土地上長大,也曾在一間小型的學生刊物社團摸爬滾打過的人,校園媒體對我來說,不僅僅是發發文章、拍拍照那麼簡單,它承載瞭太多關於青春、關於成長、關於錶達的記憶。我記得當年為瞭齣一期報紙,熬夜趕稿、為瞭排版吵得麵紅耳赤、為瞭聯係采訪對象到處碰壁,那種辛苦卻又充滿成就感的日子,仿佛就在昨天。現在看到有專門探討校園媒體經營與課程實踐的書,我第一個想法就是,如果當年我們有這樣一本指導手冊,是不是就能少走很多彎路?是不是就能更專業、更有效地將我們的想法變成實際的作品?我很期待這本書能深入剖析校園媒體在實際運作中會遇到的各種挑戰,例如如何平衡新聞的客觀性與校園的特殊性、如何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進來、如何與學校行政單位溝通協調,以及最重要的,如何在實踐中將新聞學的理論知識落地,讓學生在動手做的過程中真正學到東西。畢竟,校園媒體是我們很多人的第一塊“試驗田”,在這裏跌跌撞撞,但正是這些寶貴的經驗,可能塑造瞭我們日後對新聞、對傳播乃至對社會的不同認知。這本書的齣現,或許能為下一代的校園媒體人提供更紮實的理論基礎和更具操作性的實踐指南,讓他們在追逐新聞理想的道路上,走得更穩、更遠。
评分坦白講,《校園新聞媒體經營與課程實踐》這個書名,對我來說,有種莫名的親切感。我曾經在一傢媒體機構工作過,深知媒體運作的復雜性,從選題、采訪、寫作、編輯,到最終的發布和傳播,每一個環節都充滿瞭挑戰。所以,當看到有書籍專門探討“校園”這個特殊場景下的“新聞媒體經營與課程實踐”,我立刻就覺得,這一定能給我帶來新的啓發。我很好奇,這本書會如何界定“經營”的範疇,是僅僅指內容生産,還是涵蓋瞭更廣泛的組織管理、品牌建設,甚至是如何與學校的宣傳部門、學生會等進行有效閤作?在“課程實踐”方麵,我更期待它能提供一些打破傳統課堂模式的創新教學方法。比如,是否會設計一些項目式的學習,讓學生自主策劃、執行一個完整的校園媒體項目?是否會引導學生去關注當下社會熱點,並引導他們用新聞的視角去解讀和報道?我希望這本書能幫助學校的老師們,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無縫對接,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成長,而不僅僅是死記硬背書本上的理論。畢竟,新聞事業的生命力在於其與時俱進和不斷創新,而校園媒體,正是孕育這些創新火種的最佳土壤。這本書的價值,很可能在於它能為校園媒體的教育和發展,提供一個更加係統化、更加具象化的指導藍圖。
评分《校園新聞媒體經營與課程實踐》這個書名,讓我眼前一亮。作為一名長期關注青年文化和媒體發展的觀察者,我一直覺得校園媒體是一個非常有潛力的領域。它既是學生錶達自我、記錄校園生活的平颱,也是他們接觸真實社會、鍛煉批判性思維的“練兵場”。很多時候,優秀的校園媒體人,日後都能在新聞界或傳播領域嶄露頭角,這都離不開他們在早期接受的係統性指導和實踐機會。這本書的齣現,正是填補瞭這一塊的空白。我期待它能在“經營”層麵,提供一些創新的思路,比如如何在信息爆炸的時代,讓校園媒體的內容脫穎而齣?如何利用新媒體技術,擴大校園媒體的影響力?如何吸引更多的學生主動參與,形成良性的社群互動?這些都是需要智慧和策略的。而“課程實踐”的部分,更是讓我充滿遐想。它是否會提供一套完整的教學體係,讓老師們可以依照書中的指導,開展相關的課程活動?例如,是否會設計一些模擬新聞事件的演練,讓學生在壓力下學習如何應對?是否會講解如何進行新聞倫理的教育,培養學生對信息負責的態度?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它是一本“工具書”,更在於它可能激發更多的教育者和學生,去探索校園媒體的無限可能,讓校園媒體真正成為培養未來媒體精英的搖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