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們都受傷了:在關係中療癒傷痛,學習成長

其實我們都受傷了:在關係中療癒傷痛,學習成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生命經歷過的痛苦,因愛失落的傷口,不明就裡的分離和消失,
  那些說不出的心痛,與表達不出的哀傷……
  其實,你受傷了。

  願這本書,陪伴著想要好好學習關係這人生大議題的閱讀者。我們都可以不在關係中受苦受傷了,而是讓關係的存在使我們更好,讓我們彼此都成為更完整的我,更成熟也更加具有超越性的我……真正學會了幸福,也容許幸福在我們的生命裡發生。--蘇絢慧

  在關係中療癒傷痛,學習成長

  「說分手就分手,我們的關係還剩下什麼?」
  「他們明明是我最親近的人,為何總是傷我最深?」
  「從來就沒有爸爸這個人,他在我小時候就失聯了……」
  「誰來過我的生活?誰來幫我面對我媽媽?沒人可以替我面對人生難題……」

  關係,是從「我」走向「我們」,兩個人之間的交流互動,也是人生悲喜的功課。然而,關係中若即若離的陪伴、搖擺不定的相處過程,我們感到被忽略、否定、辜負與拋棄,我們帶著這一份舊有的傷口,在不同關係中徬徨,摸索。

  其實,那些早年的傷痛和悲傷,千萬次的微小記憶,早就已然遠去,留下來的巨大失落,讓我們難以承認、覺察到:其實我們都受傷了。

  《其實我們都受傷了》作者蘇絢慧,她以知名諮商心理師和悲傷療癒專家的角度,在真摯而殷切的詢問中,拋出各種「關係」中的本來真面目。她以平易近人的溫暖筆調,教導我們如何面對這難以承受、掙扎痛苦的關係風暴,並提供切實扼要的提醒:關於愛,我們都曾如此受傷,但只要真正承認脆弱,先饒了自己,並先從自己開始改變,療癒傷痛和學習成長是最好的方式,用愛、成全與同理,轉化任何一段不理想的關係,於是,我們都能在愛裡和好。

本書特色

  ◎ 知名諮商心理師.悲傷療癒專家蘇絢慧,感動萬人最新力作。

  ◎ 蘇絢慧老師的「同哀傷」Facebook粉絲團,近7000位讀者盛讚推薦!

  ◎ 本書帶給我們轉化一段不理想關係的勇氣,讓我們勇於接受給予與照顧,樂於分享與付出,練習以愛維繫關係。這將會幫助那些費了很大力氣,或想盡了辦法要解決在「關係」裡的僵局與困擾的人們。

  ◎ 這本書將邀請你靜下心來,好好思考自己在人生任何一段關係中的處境。請把這本書送給自己,送給生命中的家人、朋友、同事、情人、親密對象,然後你會發現,關係其實是如此簡單、純粹而美好。

作者簡介

蘇絢慧

  目前在醫院擔任諮商心理師,專門聚焦於失落悲傷療癒、早年生命傷痛與療癒、依戀關係療癒。

  領有國家專門職業技術人員社工師與諮商心理師合格證書。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曾經擔任醫院社會服務室社工師、安寧病房臨床社工師。也於各大醫療院所、社福助人單位、社區諮商機構擔任專業人員教育訓練講師、當事人情緒支持與自我照護團體帶領人、志工培訓計畫顧問與訓練講師。

  長期與許多助人機構合作帶領自我探索與成長類工作坊,及心理衛生教育推廣講座等等。

  著作:
  《死亡如此靠近》(2001,大塊文化)入圍金鼎獎文學類優良好書
  《請容許我悲傷》(2003,張老師文化)入圍金鼎獎社會科學類優良好書
  《這人生》(2004,張老師文化)
  《生命河流》(2005,張老師文化)
  《喪慟夢》(2007,張老師文化)入圍金鼎獎社會科學類優良好書
  《於是我可以說再見》(2008,寶瓶文化)
  《因愛誕生》(2009,寶瓶文化)
  《當傷痛來臨:陪伴的修練》(2011,寶瓶文化)
  《愛,一直都在》(2012,張老師文化)

  絢慧的文字園地:
  部落格:蘇絢慧的療癒之邦
  臉書專頁:同哀傷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自序】看見關係中帶著傷的「我們」

第一章 論關係

第二章 療癒關係中受了傷的我和你
在關係中,先看見自己的價值
在關係中,不是要做好人,而是做真實的人
在關係中,先饒了自己 
在關係中,先從自己改變
在關係中,要能安心
在關係中,表達與拒絕都是權利
在關係中,漸漸成熟
在關係中,分辨投射與指認出移情
在關係中,真誠承認脆弱
在關係中,放下防衛,停止攻擊
在關係中,停止當受害者,願意為自我負責
在關係中,沒有理所當然
在關係中,樂於成全與分享
在關係中,願意彼此同理
在關係中,回歸真我

第三章 創造互為主體的關係
第一要素--勇於接受給予與照顧、接受愛,但不是索求照顧與討愛
第二要素--勇於建立信任與依靠感,但不是賴、綁、黏
第三要素--樂於分享與付出,但不是交易與計算
第四要素--樂於提升自我,而不是拒絕改變
第五要素--以愛維繫關係,而不是以罪惡感維繫關係
第六要素--尊重與接納彼此的感受、想法,而不是剝奪與漠視對方的感受、想法
第七要素--共同創造兩人要的關係,尊重彼此需求,而不是任由一方控制、決定
第八要素--願意為對方成為一個更好相處的人,停止無意識的投射與發洩
第九要素--樂於滋長正向經驗,停止複製負向傷害(那些羞辱與恐嚇)
第十要素--願意離開「小我」的自我中心,一同進入我們的世界,並且不因此害怕失去真我,接受我們本來的不同

一些建議

圖書序言

在關係中,願意彼此同理

當兩人關係中願意彼此同理時,我們走進的是對方的內心,而不是在事件上的是非對錯。而同理心要真的能在關係中運作,也必須建立在兩人有清楚獨立的個體界線上。

所謂好好表達情緒,就是讓情緒有一個表達的機會,讓情緒可以獲得理解、抒發、共鳴、接納,也可以更瞭解自己的主體感受與所發生的經驗。

但很多人都有一個迷思,將表達情緒與改變事情連結在一起;覺得若表達情緒,卻無法改變什麼,那為什麼要表達?

特別是在我們過去的經驗,往往表達情緒會招來許多橫禍;像是有更大的責備、有更猛烈的攻擊、更可怕的後果……

所以,有人會說:「若表達出生氣,對方不僅沒有改變,反而有更大的指責,那為什麼要表達生氣?」

也有人會說:「為什麼要表達哀傷?表達哀傷了,他也不會回來,也不會改變這個事實,那為什麼還要表達出哀傷?」

還有人會說:「為什麼要表達害怕?即使表達害怕也不能就此不用去面對,那表達害怕做什麼?」

許多人將情緒視為一種具有功能性(確實有這種功能)的策略,想用情緒去影響別人,去改變他人的決定。相反的,若情緒無法牽動他人、影響他人,則這人便會否定情緒表達的價值與意義。

確實有許多人會以情緒去操控他人,特別是當我們還是孩子時,我們常感受到大人們以情緒威脅與恐嚇,這使得許多人都害怕被情緒左右與操控,害怕靠近情緒與理解情緒。

排除以情緒進行恐嚇與威脅的病態例子,情緒的表達最重要的意義,在於關係的連結,與相互的瞭解及兩人內在世界的靠近。

當我們表達情緒時,可以是一種個體經驗的分享(例如:我感覺到有些難過,今晚的氣氛似乎不如預期……),這樣的經驗分享,並不是要「改變」任何的結果,而是我在傳達我的內在所發生的歷程,包括我的情緒感受與想法。

人與人之間,若少了可以安心表達情緒的空間,也少了相互瞭解情緒經驗的意願,那麼,即使人與人生活得再靠近,甚至睡在同一張床上,其實是充滿陌生感的,並且心靈的距離可說相當遙遠,更可能是完全疏離的。這種疏離到無話可說,疏離到你聽不見我,我也聽不見你,我碰觸不到你,你也碰觸不到我,正是因為情感上失去了連結,才無法靠近。

回應同理心

同理心,就是讓兩個「不同」的人,能彼此體會與感受對方的感覺與情緒的能力,好讓我們可以離開「自我中心」的位置,去理解與體會另一個他人的情感變化與歷程。

想想看,這多麼美好,造物主使人類有能力學習與發展去體會另一個個體的感受與情緒,透過這樣的體會過程,我們能去和另一個不同個體靠近,理解他內心的世界,進而有了正確的回應。

也因為人類有同理心的能力,我們的世界才不至於情感冷漠,也才不是全然的孤立,而能與人有了情感共鳴與連結。

而同理心相較於同情心的不同之處在於,同情心不必然要瞭解對方的感受,反而是以自己的主觀體會去想像對方的處境與遭遇,失去瞭解對方的情境脈絡就擅自解讀對方的需要。在這種擅自解讀中,不僅未能尊重對方的個體性,更可能誤解了對方真正的感受與處境,同時剝奪了對方的生命力量。

同理心則不然。同理心是願意先放下自己對於事物的感受與體會,或是價值觀與評價。並且在放下自己的同時,將自己的內在情緒狀態倒空。唯有人可以先將自己放下,將自己淨空,他才可能以純粹的態度去全然承接對方的表達或情感展現。然後,在同理心的發揮下,我們賦予一個人情緒與認知的主體性,他是他生命的主人,在他的生命經驗中,他有屬於他獨特的情感與經驗,我們尊重,且願意理解。

然而,許多人在所謂的「傾聽」(關係溝通的第一條件)中,大腦其實都是處於「分析」與「評價」的狀態,而非是同理心強調的「理解」與「感受」。這樣的「傾聽」並不能達成同理心的展現,反而是另一波爭執與傷害的開端。

傾聽聲音

因為,當我們傾聽另一個人表達他的情緒感受時,或表達他的體會與經驗時,並不適合以分析與評價來對應。若是如此,對方的情緒感受或體會到的經驗,並未被我們以同理心感同身受,反而是推開與評論,自然無法給予具有理解性的回應。

所謂感同身受,絕不是指以分析與評價給出看法或意見。這是很多人在關係互動中的失誤。當然,如果是針對一個主題或議題在探討,再提出建言,或是針對一個情況給予意見或分析,這沒有問題,我們可以就事論事、就情況分析好壞。但若是我們在關係中,聆聽的是另一個人的心情感受,那麼原本是要相互關懷、理解、交心、親近的人,我們卻是在他述說自己經驗與感受時,將自己的情感抽離,以理智不帶情感的方式回應,可想而知,對方會經驗到的是一種不被真正在乎、真實關懷與理解的失落與失望。

圖書試讀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