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圖,學會內視自己的身體!
學中醫不難,關鍵在於平衡!
作者餘浩以一個醫病指南針,
釐清人體陰陽五行運作的蹺蹺闆關係,
讓你掌握五髒六腑變化的關鍵點,找齣疾病的源頭。
一個醫病指南針,能讓疾病無所遁逃!
中醫通過醫病指南針,也就是人體髒腑陰陽氣血循環圖,
能直觀人體五髒的關係、五行的互動以及陰陽的轉換。
當指南針上的兩輪轉動是順暢平衡的,人的髒腑、氣血自然都健康;當兩輪運轉一旦卡住瞭,人就會生病。
所謂擒賊先擒王,中醫找到瞭輪子卡住的地方,就找到瞭生病的真正原因,因此,想治療疾病就要修復被卡住的輪子,讓它恢復正常轉動就行瞭。
作者餘浩自幼受曾祖父啓濛,有著傳統中醫成長曆程,他經由對傳統醫典及曆代醫傢的學習、歸納和自己的臨床實踐,以一個醫病指南針(即「人體髒腑陰陽氣血循環圖」),釐清人體髒腑陰陽升降氣機對流的蹺蹺闆關係,找齣疾病的源頭。
同時,透過此圖層層剖析中醫醫理、藥方、治法、中藥等理論,將人體生理病理化繁為簡,讓中醫入門者提綱挈領,不走彎路;對浩如煙海的中醫典籍望洋興嘆,進而喪失學習信心者,建立從「一」的層麵來辨證論治,從根本上把握住中醫的脈搏。全書共有12條治病思路,涵蓋中醫最基本的觀念,以及對中藥、組方、病機、治法的分析與辨證論治,讓你知其然,同時知其所以然。此外,提供18種常見疾病和醫案51例,讓你對中醫治病思路更具穿透力。
掌握中醫治病思路,學會內視自己的身體
思路1陰陽是中醫的大根本
思路2五行是中醫的大框架
思路3每個中醫心裏都有一個醫病指南針
思路4每一味藥都來自大自然,用對瞭最重要!
思路5看病開方就像用兵布陣──從22帖常見藥方看治病思路
思路6中醫斷病也有一套精密儀器──切、望、聞、問四診的精妙診斷
思路7如何看病機,斷病源──教你看懂25條病機的道理
思路8掌握治病八法,纔能守固齣奇──汗、吐、下、消、和、清、溫、補
思路9看不見本質,就掌握不瞭醫理──醫病指南針一分析,便能一目瞭然
思路10臨床18例──18種常見疾病的治病道理
思路11醫案51例──51個疑難病例如何藥到病除
思路12學習中醫的精神──實踐與堅持
作者簡介
餘浩
畢業於湖北中醫學院,執業中醫師。自幼受曾祖父啓濛,個人習醫經曆極富傳奇色彩。
3歲涉中醫,跟著曾祖父齣診,見識到「一根縫衣針也能救人」,便鬧著要學救人的本事。
7歲學陰陽,便能舉一反三,辨彆事物的陰陽屬性、陰陽轉化,明白陽病用陰藥、陰病用陽藥的道理,並透過釣魚,領略陰陽之間相互吸引的力量。
8歲學診脈,藉由抓泥鰍練習手指的靈活性和敏感度;經由放風箏,細心分辨從指尖傳來紙片在風箏綫上振動的感覺,最後不僅能在水中,也能在空氣中察覺指尖上血管的搏動,體會脈象錯綜復雜的變化。
9歲學望診,邊看邊背《望診技巧》,透過望診,結閤分辨疾病的本質,以及熟悉藥物的特性,化解瞭二嬸的眼疾、曾祖父的積痰。
12歲學五行,第一次聽曾祖父用五行分析藥性和疾病的治療,搞懂五行的劃分方式,瞭解人體五髒的相生相剋,也瞭解顔色分五行、味道也分五行,知道什麼顔色的藥物能夠治療什麼疾病。
20歲就讀於中醫學院,29歲開始中醫執業生涯。而立之年,創立「任之堂」大藥房,運用純中醫療法治療許多疑難雜癥。
他認為:「學習中醫,就是要培養一種返璞歸真、化繁為簡的思路,即培養一種從大處著眼,不被一些局部的、細小的證候所束縛,從陰陽入手,從五行入手的思路。培養瞭這種思惟模式,養成瞭這樣的思惟習慣,就會使我們的視野大為開闊。」
著有《一個傳統中醫的成長曆程》,書中描述他從小跟在曾祖父身邊學醫、學辨識草藥等等的經過,此書連續十六周榮登中文網路商城「當當網」的暢銷榜。
鄭黎
畢業於南昌大學醫學院。碩士學曆。現就職於湖北醫藥學院附屬人民醫院,擅長治療內分泌係統疾病。
圖序 醫病的道理藏在陰陽裏
推薦序 陰陽辨證,道破韆古不傳之祕/陳永昌
颱灣版序 廣結天下中醫愛好人
前言 從生活中感受中醫
第1課 陰陽是中醫的大根本
古人從天地入手,從陰陽特性、陰陽轉換入手,對陰陽進行具體描述,讓我們從天地之陰陽,看到人身之陰陽。從自然界的陰陽特性「動與靜」、「升與降」、「生與長」、「殺與藏」、「化氣與成形」推演齣人體內陰陽的「寒」與「熱」、「生清」與「生濁」及陰陽顛倒後疾病的形成……。
醫病不懂陰陽,如同盲人摸象
從大自然運轉到人體運作,都在陰陽中
《內經》陰陽辨證,皆是醫病口訣
第2課 五行是中醫的大框架
如果說陰陽是基石,那麼五行則是基石上的五根柱子,它們竪立起來,支持著中醫龐大的理論體係,我們透過這五根柱子嚮上看,就會看到中醫這棵大樹是如何的枝繁葉茂。
五行是中醫分析身體的架構
醫生怎麼想?運用五行掌握治病先機
第3課 每個中醫心裏都有一張醫病指南針
「人體髒腑陰陽氣血循環圖」反映的是人體髒腑、陰陽、氣血之間的關係。在隨後的課程裏,我們將圍繞這個圖來談中藥、談藥方、談病機、談治法、談醫理、談臨床,這張圖將是我們學習中醫之旅的指南針!
人體的氣血運行就是陰陽的運動過程
人體內陰陽對流的實況
醫病指南針──人體髒腑陰陽氣血循環圖
第4課 每一味藥都來自大自然,用對瞭最重要!
當我們真正深入瞭解中藥,真正走進「藥」的天地,就會發現,我們身邊許多東西,信手拈來都是藥材。隻要我們用對瞭,就能化腐朽為神奇。
什麼是好藥
要先瞭解藥性,纔能用對藥
肝髒疾病用藥的特性
心髒疾病用藥的特性
胃疾病用藥的特性
膽疾病用藥的特性
小腸疾病用藥的特性
腎髒疾病用藥的特性
脾疾病用藥的特性
肺髒疾病用藥的特性
三焦疾病用藥的特性
膀胱疾病用藥的特性
吃進去的藥如何送達該去的髒腑?
中藥古籍裏的用藥精髓
第5課 看病開方就像用兵布陣──從22帖常見藥方看治病思路
中醫給人看病開方,就像炒一個菜。在學校學習中藥,學習瞭每味藥物的功效,就好比告訴你鹽是鹹的,糖是甜的,辣椒是辣的,花椒是麻的。前麵一課講中藥,就好比告訴你,炒麻辣豆腐需要放鹽、辣椒、花椒等;但這些之間是什麼比例,如何配閤運用,炒齣來纔好吃,就是中醫的「方」瞭。
藥方1:二至丸
藥方2:二妙散
藥方3:澤瀉湯
藥方4:六味地黃湯
藥方5:烏梅丸
藥方6:逍遙丸
藥方7:小柴鬍湯
藥方8:瓜蔞薤白白酒湯
藥方9:炙甘草湯
藥方10:丹參檳榔飲
藥方11:小半夏湯
藥方12:半夏瀉心湯
藥方13:大承氣湯
藥方14:溫膽湯
藥方15:四逆散
藥方16:附子理中丸
藥方17:麥門鼕湯
藥方18:麻黃湯
藥方19:桂枝湯
藥方20:葛根湯
藥方21:桔梗枳殼湯
藥方22:枳朮湯
第6課 中醫斷病也有一套精密儀器──切、望、聞、問四診的精妙診斷
切診雖然不能代替其他三診,但切診的重要性不容忽視。陰陽、錶裏、寒熱、虛實之八綱辨證,不明切脈是無法體會其間的妙處的………用一句話來概括脈診的重要性:脈診,就是中醫師手中的「人體透視儀」!
切脈當明部位所主
切脈當明切之何物
切脈需練習基本功
脈象之首脈——鬱脈
切脈如捉賊
常見脈象描述
八綱脈的理解
切脈如撫琴
正常脈象的理解
一些特定的脈象(源自《脈經》)
脈象的描述
望形體/望姿態/望麵/望嘴唇/望指甲/望手紋/望舌/望頭發
聞聲音/聞氣味
問診
第7課 如何看病機,斷病源──教你看懂25條病機的道理
許多醫生一輩子按教科書來開方,效果平平常常,認為中醫就這麼迴事,給病人解釋時,就一句話:中藥起效慢,慢慢來。事實上中藥起效並不慢,慢是因為沒有深刻認識到病機。
病機1:諸風掉眩,皆屬於肝
病機2:諸寒收引,皆屬於腎
病機3:諸氣膹鬱,皆屬於肺
病機4:諸濕腫滿,皆屬於脾
病機5:諸痛癢瘡,皆屬於心(火)
病機6:諸痿喘嘔,皆屬於上
病機7:諸厥固泄,皆屬於下
病機8:諸暴強直,皆屬於風
病機9: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於寒
病機10:諸痙項強,皆屬於濕
病機11:諸熱瞀瘈,皆屬於火(心)
病機12:諸禁鼓栗,如喪神守,皆屬於火
病機13:諸病胕腫,疼酸驚駭,皆屬於火
病機14:諸逆沖上,皆屬於火
病機15:諸躁狂越,皆屬於火
病機16:諸脹腹大,皆屬於熱
病機17: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於熱
病機18:諸轉反戾,水液渾濁,皆屬於熱
病機19: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
病機20:諸竅乾澀,乾咳少痰,皮毛不潤,皆屬於燥
病機21:諸病濕熱,皆陽失於升
病機22:諸腑氣逆,皆氣失於降
病機23:諸癥對立,陰陽錯雜,皆失於和
病機24:諸痰怪病,皆屬於脾腎
病機25:諸脈不通,痛如針刺,皆屬於瘀
第8課 掌握治病八法,纔能守固齣奇──汗、吐、下、消、和、清、溫、補
這一課就好比是熟悉旅行的交通工具,旅行中如果遇到江河,我們得乘船;遇到小道,我們要騎單車;遇到高速公路,那我們得開車……。
治法的運用在於守正齣奇
治病八法
第9課 看不見本質,就掌握不瞭醫理──醫病指南針一分析,便能一目瞭然
《醫問》,是想在醫學林海之中描繪齣一條學習中醫的道路,便於同行及中醫愛好者行走,我也就算是個修路的人;同時也是想闡述中醫之道,藉「道」釋「醫」。
用藥劑量大小的問題
人體髒腑陰陽氣血循環圖的意義
內傷病的治療
外感病的傳變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10課 臨床18例──18種常見疾病的治病道理
藥物是雙刃劍,治病就是糾偏,就是摺其病勢,短期可以,長期必傷髒腑,或傷陰,或傷陽……能明白此理,則就不會做一個魯莽的醫生,就會感受到「醫術」是一種「藝術」!
臨床治療1:風流眼
臨床治療2:藥物是雙刃劍
臨床治療3:五液失調
臨床治療4:胃病
臨床治療5:牙痛
臨床治療6:口臭
臨床治療7:咽炎及食道炎
臨床治療8:膽囊炎
臨床治療9:小腸相關疾病
臨床治療10:疳積
臨床治療11:肩背部疼痛
臨床治療12:便秘
臨床治療13:痔瘡
臨床治療14:肝髒疏泄失常與腎結石的形成
臨床治療15:性功能減退
臨床治療16:小兒腹瀉
臨床治療17:哮喘
臨床治療18:皮膚病的治療
第11課 醫案51例──51個疑難病例如何藥到病除
看醫案就好似看一場電影,一場戰爭片,電影中敵我雙方所處地勢如何?雙方兵力如何?我方是如何排兵布陣的?運用瞭哪些戰術?最終如何形成敵退我勝的結局?
醫案1:重感冒
醫案2:迎風流淚
醫案3:球結膜下齣血
醫案4:腸痙攣
醫案5:痱子
醫案6:鼻癢
醫案7:清晨腰痛
醫案8:嬰幼兒腹瀉
醫案9:腰肌勞損
醫案10:乳腺增生癥
醫案11:閉經
醫案12:痛經
醫案13:崩漏
醫案14:卵巢囊腫
醫案15:産後缺乳
醫案16:漏脂性脫發
醫案17:白癜風
醫案18:脂肪瘤
醫案19:瘙癢
醫案20:黃褐斑(氣血虧虛)
醫案21:黃褐斑(腎斑)
醫案22:日曬瘡
醫案23:丹毒
醫案24:慢性濕疹
醫案25:頸椎病
醫案26:肩背痛
醫案27:肩周炎
醫案28:口腔潰瘍
醫案29:疤痕
醫案30:慢性鼻炎
醫案31:慢性膀胱炎
醫案32:麵癱
醫案33:左胸發熱
醫案34:糖尿病
醫案35:頭大麵赤
醫案36:發熱
醫案37:足跟痛
醫案38:乏力
醫案39:紅螞蟻咬傷
醫案40:性功能減退
醫案41:頑固性呃逆
醫案42:小兒營養不良
醫案43:失音
醫案44:頸汗證
醫案45:水腫
醫案46:肺實脾虛氣陷證
醫案47:心悸
醫案48:放療性肺炎
醫案49:頑固性失眠
醫案50:右胸疼痛
醫案51:撞傷岔氣
第12課 學習中醫的精神──實踐與堅持
不要擔心一次付齣的力量不夠,也不要擔心路還很遠,隻要方嚮堅定,目標不變,再大的難題也是可以解決的。
結語:課後的提醒
推薦序
《陰陽辨證,道破韆古不傳之祕》 ∕ 陳永昌
《醫問》一書,彆於其他醫傢者有四:
一者,以道治醫,從「一」的層麵來辨證論治。這個「一」,就是道,就是超越時空的大自然的運行法則,是一切事物的本質。中醫也不例外,仲景以來,對這個「一」解釋得清楚的,幾韆年來隻有寥寥數人而已。鄭欽安在《醫理真傳》中寫道:「餘瀋潛於斯二十餘載,始知人身陰陽閤一之道,仲景立方垂法之美。所覽醫書七十餘種,每多各逞己見,亦未嘗不講仲景之法,然或言病而不道其病之所以然,或言方而不探其用方之所以妙,參差間齣,使人入於其中而茫然。」這正是曆代醫傢著述的白璧之瑕,也正是後世學醫之人對浩如煙海的中醫典籍望洋興嘆,進而喪失學習信心的主要原因。而本書對這個「一」闡釋得非常清楚,入木三分。古人雲「識得一,萬事畢」,隻有把握住瞭這個「一」,纔能從根本上把握住瞭中醫的脈搏。
二者,法於陰陽,閤於術數。這八個字,原是醫者圭臬,隻可惜,很多醫傢往往顧左右而言他,甚或乾脆視而不見,以緻精妙難思的傳統醫學的光芒漸漸埋沒,豈不令人痛惜。任堂主「上觀天,下觀地,中觀人」,「法於陰陽,閤於術數」,從大處著眼,從小處探究,層層剖析,娓娓道來,返璞歸真,化繁為簡,讀來令人耳目一新,原來中醫也不難的感慨油然而生。讀瞭此書,必將使思維方式發生深刻的變化,在內心深處發起一場巨大的革命。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任堂主的文章不是寫齣來的,而是用心觀齣來的,是從真誠心中流露齣來的。
三者,中醫框架的分析與辨證論治的有機結閤,可以說道破瞭韆古不傳之祕。中醫的框架是什麼?陰陽五行而已。不論哪本醫書,必對陰陽五行進行一番詳細的講解,然後再從髒腑功能說開去,幾乎成為一個固定的套路。而僅僅隻把陰陽五行理論體係用於解釋髒腑氣血的生理功能,至於如何將之運用到辨證論治中去,卻無人提及,甚或提及,也是浮光掠影,蜻蜓點水,說不清,道不明,使後世學者雖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幾成醫道不能提升的瓶頸。本書對還原傳統醫學的原貌,具有正本清源、撥雲見日之功也。
四者,對《內經》病機十九條的補充完善和醫病指南針的發明,具有重大的意義。傳統醫學經幾韆年的發展,積纍瞭十分豐富和寶貴的經驗,有些經典話語更是膾炙人口,傳承不衰。比如「通則不痛,痛則不通」、「久病必瘀」等,都是曆代醫傢從臨床中得來的真知灼見,也反映齣經典內容相對後世有所不足,特彆是到瞭現代,世人共爭不急之務,迷於嗔恚,貪於財色;飲苦食毒,無有懈時,內憂外患,百病叢生,許多疾病更是聞所未聞,簡直無從下手。本書在病機十九條的基礎上,通過對曆代醫傢的學習、提煉和自己切身實踐,又補充瞭病機六條,大大拓寬瞭中醫辨證的綱領,使許多難病、怪病的治療有瞭新的思路和方嚮,有瞭新的突破口。
醫病指南針將理、方、法、藥一一括囊無餘,把紛繁龐雜的醫學理論進行高度的濃縮,由博返約。大有放之則彌六閤,捲之退藏於密之功。一圖在手,醫學無憂,若非已將醫道一以貫之,曷剋臻此?
本書更有諸多精妙之處,不能一一細說。至若《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言辭古樸,義理深奧,雖智者亦一時莫能解。後世醫傢著述,各呈己見,或有所偏頗,不能得睹醫學全貌。唯本書從上智至下愚,莫不適閤,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也。本書能令初學者,登堂入室,提綱挈領,不走彎路;能令徬徨迷茫者,破迷開悟,指明方嚮;能令醫道精湛者,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對於自學中醫者和中醫愛好者來說,更是案頭必備,不可或缺的好書。
這本書,我真的覺得是給那些對中醫感興趣,但又不知如何入門的人量身定做的。它最大的功勞在於,將中醫那些“高深莫測”的理論,轉化為瞭一套可以理解、可以應用的“思路”。過去我總覺得中醫講的“氣”、“血”、“陰”、“陽”這些概念太抽象,難以捉摸,但《醫問:中醫治病的12條思路》用非常形象的比喻和案例,將它們闡釋得淋灕盡緻。比如,對“氣血不足”的解釋,不僅僅是說“血少”,而是從氣的運行、血的生成、相互關係等方麵進行瞭深入分析,讓我明白瞭一個人的精力充沛與否,不僅僅取決於“吃”,更取決於身體內部能量的轉化和循環。書中的十二條思路,我感覺像是中醫的“思維導圖”,它們彼此關聯,又各有側重,共同構建瞭一個完整的身體健康觀。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辨證施治”的講解,它讓我明白,中醫不是一套萬能的公式,而是需要根據個體的具體情況進行靈活調整的藝術。這種尊重個體差異的治療理念,讓我對中醫的專業性和人文關懷有瞭更深的認識。這本書讓我從一個旁觀者,變成瞭一個能夠參與到自己健康管理中的積極行動者。
评分《醫問:中醫治病的12條思路》這本書,在我看來,更像是一次中醫思想的啓濛。我一直對中醫抱有好感,但總覺得隔著一層薄紗,看不透徹。這本書則是一股清風,吹散瞭那層薄紗。書中沒有直接告訴讀者“你應該怎麼做”,而是提供瞭一種思考問題的方式,一套看待疾病的框架。這十二條思路,我理解下來,與其說是治病的具體方法,不如說是理解人體運行規律的十二個視角。比如,書中對“濕邪”的解析,讓我第一次明白,原來我們生活中常見的疲倦、睏重,很多時候都與“濕邪”有關,並且它還詳細講解瞭如何通過飲食和生活習慣來祛濕,這一點就非常實用。還有關於“肝鬱”的論述,讓我看到瞭情緒不暢如何轉化為身體的不適,書中提供的疏肝理氣的方法,讓我覺得中醫的智慧真的滲透在生活的方方麵麵。作者的寫作風格非常獨特,既有理論的高度,又不失實踐的溫度。他用一種引導性的方式,讓你自己去思考,去發現,而不是生硬地灌輸。讀完這本書,我不再是那個隻能被動接受治療的病人,而是開始主動去瞭解自己的身體,去配閤治療,甚至對一些小毛病,有瞭自己初步的判斷和應對方法。
评分讀完《醫問:中醫治病的12條思路》,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真的打破瞭我過去對中醫的刻闆印象。我之前總覺得中醫就是抓幾味草藥,煎煮一番,效果嘛,時好時壞,全憑運氣。但這本書讓我看到,中醫並非如此簡單粗暴,它背後有著一套極為精妙且深刻的哲學思想和臨床實踐體係。書中提齣的十二條思路,每一條都像是一把鑰匙,打開瞭我對中醫理解的一扇新門。例如,關於“情誌緻病”的論述,讓我意識到情緒對身體健康的影響遠比我想象的要大,書中不僅指齣瞭這一點,還給齣瞭具體的調適方法,這對於現代社會壓力巨大的人們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再比如,“痰濕”和“瘀血”這兩個概念,在書中得到瞭非常清晰的解釋,不再是抽象的名詞,而是具體到身體齣現的各種徵象,以及它們如何相互影響,最終導緻疾病。作者的語言風格非常接地氣,沒有那些艱澀難懂的術語,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配閤恰當的例子,讓我能夠輕鬆地理解並吸收。這本書讓我學會瞭從一個更宏觀、更整體的角度去看待身體的健康問題,而不僅僅是盯著眼前的癥狀。它教會我如何去觀察、去感受、去理解自己的身體,如何去配閤中醫的治療,而不是被動地接受。
评分這本《醫問:中醫治病的12條思路》在我心中激起瞭不小的漣漪。一直以來,我對中醫的認知都停留在“經驗之談”、“祖傳秘方”這樣的模糊概念中,總覺得缺乏係統性,也有些神秘莫測。然而,當我翻開這本書,那些看似古老而深奧的理論,在作者的筆下變得鮮活且富有邏輯。書中不僅僅是列舉瞭十二條具體的治病思路,更重要的是,它教會瞭我如何去“思考”中醫。比如,對於“辨證論治”的深刻剖析,讓我理解瞭為什麼同一個病癥,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治療方案;又比如,對“治未病”的強調,不僅僅是預防,更是一種生活方式的哲學。作者用大量生動的生活案例和淺顯易懂的比喻,將復雜的中醫原理娓娓道來,仿佛一個經驗豐富的老中醫,在我耳邊細細講解。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望聞問切”的細緻闡述,不再是簡單的四個字,而是包含瞭對細節的極緻關注,以及如何從這些細微之處窺見身體的真相。這種深入淺齣的講解方式,讓我這個中醫小白也能茅塞頓開,甚至開始嘗試將書中的一些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比如調整飲食、作息,感受身體的微妙變化。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如何治病”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如何認識身體”和“如何與身體和諧相處”的書,讓我對健康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
评分《醫問:中醫治病的12條思路》這本書,在我看來,是一本真正能夠“滋養”心靈的書。它不僅僅是傳授治病的技術,更是在傳遞一種關於生命、關於健康的哲學。我一直覺得,中醫的魅力在於它的“天人閤一”的理念,在於它對人體內在規律的深刻洞察。而這本書,恰恰是將這種理念,用最直觀、最易懂的方式呈現瞭齣來。書中提齣的十二條思路,我理解為是十二種“問診”的角度,每一個角度都指嚮瞭身體健康的關鍵。例如,書中對“經絡”的講解,讓我明白瞭身體並不是孤立的器官堆砌,而是一個相互連接、相互影響的整體,任何一個環節的堵塞,都可能引發連鎖反應。這種對人體整體性的認識,讓我對自己的身體有瞭全新的認知。作者的文字非常有溫度,充滿瞭人文關懷,讀起來一點都不枯燥,反而覺得像是在和一位智者對話,他循循善誘,引導你去發現問題的根源。這本書讓我不僅僅看到瞭疾病,更看到瞭人本身,看到瞭身體的智慧,看到瞭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如何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找到內心的寜靜和身體的平衡。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