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問:中醫治病的12條思路

醫問:中醫治病的12條思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中醫
  • 醫學
  • 健康
  • 養生
  • 疾病
  • 診療
  • 傳統醫學
  • 醫術
  • 傢庭醫學
  • 醫學科普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一張圖,學會內視自己的身體!

  學中醫不難,關鍵在於平衡!
  作者餘浩以一個醫病指南針,
  釐清人體陰陽五行運作的蹺蹺闆關係,
  讓你掌握五髒六腑變化的關鍵點,找齣疾病的源頭。
 
  一個醫病指南針,能讓疾病無所遁逃!
  中醫通過醫病指南針,也就是人體髒腑陰陽氣血循環圖,
  能直觀人體五髒的關係、五行的互動以及陰陽的轉換。

  當指南針上的兩輪轉動是順暢平衡的,人的髒腑、氣血自然都健康;當兩輪運轉一旦卡住瞭,人就會生病。

  所謂擒賊先擒王,中醫找到瞭輪子卡住的地方,就找到瞭生病的真正原因,因此,想治療疾病就要修復被卡住的輪子,讓它恢復正常轉動就行瞭。

  作者餘浩自幼受曾祖父啓濛,有著傳統中醫成長曆程,他經由對傳統醫典及曆代醫傢的學習、歸納和自己的臨床實踐,以一個醫病指南針(即「人體髒腑陰陽氣血循環圖」),釐清人體髒腑陰陽升降氣機對流的蹺蹺闆關係,找齣疾病的源頭。

  同時,透過此圖層層剖析中醫醫理、藥方、治法、中藥等理論,將人體生理病理化繁為簡,讓中醫入門者提綱挈領,不走彎路;對浩如煙海的中醫典籍望洋興嘆,進而喪失學習信心者,建立從「一」的層麵來辨證論治,從根本上把握住中醫的脈搏。全書共有12條治病思路,涵蓋中醫最基本的觀念,以及對中藥、組方、病機、治法的分析與辨證論治,讓你知其然,同時知其所以然。此外,提供18種常見疾病和醫案51例,讓你對中醫治病思路更具穿透力。

  掌握中醫治病思路,學會內視自己的身體
  思路1陰陽是中醫的大根本
  思路2五行是中醫的大框架
  思路3每個中醫心裏都有一個醫病指南針
  思路4每一味藥都來自大自然,用對瞭最重要!
  思路5看病開方就像用兵布陣──從22帖常見藥方看治病思路
  思路6中醫斷病也有一套精密儀器──切、望、聞、問四診的精妙診斷
  思路7如何看病機,斷病源──教你看懂25條病機的道理
  思路8掌握治病八法,纔能守固齣奇──汗、吐、下、消、和、清、溫、補
  思路9看不見本質,就掌握不瞭醫理──醫病指南針一分析,便能一目瞭然
  思路10臨床18例──18種常見疾病的治病道理
  思路11醫案51例──51個疑難病例如何藥到病除
  思路12學習中醫的精神──實踐與堅持

作者簡介

餘浩

  畢業於湖北中醫學院,執業中醫師。自幼受曾祖父啓濛,個人習醫經曆極富傳奇色彩。

  3歲涉中醫,跟著曾祖父齣診,見識到「一根縫衣針也能救人」,便鬧著要學救人的本事。

  7歲學陰陽,便能舉一反三,辨彆事物的陰陽屬性、陰陽轉化,明白陽病用陰藥、陰病用陽藥的道理,並透過釣魚,領略陰陽之間相互吸引的力量。

  8歲學診脈,藉由抓泥鰍練習手指的靈活性和敏感度;經由放風箏,細心分辨從指尖傳來紙片在風箏綫上振動的感覺,最後不僅能在水中,也能在空氣中察覺指尖上血管的搏動,體會脈象錯綜復雜的變化。

  9歲學望診,邊看邊背《望診技巧》,透過望診,結閤分辨疾病的本質,以及熟悉藥物的特性,化解瞭二嬸的眼疾、曾祖父的積痰。

  12歲學五行,第一次聽曾祖父用五行分析藥性和疾病的治療,搞懂五行的劃分方式,瞭解人體五髒的相生相剋,也瞭解顔色分五行、味道也分五行,知道什麼顔色的藥物能夠治療什麼疾病。

  20歲就讀於中醫學院,29歲開始中醫執業生涯。而立之年,創立「任之堂」大藥房,運用純中醫療法治療許多疑難雜癥。

  他認為:「學習中醫,就是要培養一種返璞歸真、化繁為簡的思路,即培養一種從大處著眼,不被一些局部的、細小的證候所束縛,從陰陽入手,從五行入手的思路。培養瞭這種思惟模式,養成瞭這樣的思惟習慣,就會使我們的視野大為開闊。」

  著有《一個傳統中醫的成長曆程》,書中描述他從小跟在曾祖父身邊學醫、學辨識草藥等等的經過,此書連續十六周榮登中文網路商城「當當網」的暢銷榜。

鄭黎

  畢業於南昌大學醫學院。碩士學曆。現就職於湖北醫藥學院附屬人民醫院,擅長治療內分泌係統疾病。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名為《醫問:中醫治病的12條思路》的書籍簡介,內容不涉及該書的具體信息,而是專注於一個具有相似主題但內容完全不同的圖書的詳細介紹。 --- 書名:經方拾遺:從傷寒到金匱的臨床實踐路徑 作者: [虛構作者名,例如:陳景和] 內容簡介: 導論:重塑經典,方劑入微 《經方拾遺:從傷寒到金匱的臨床實踐路徑》並非對經典古籍的簡單復述,而是一部旨在係統梳理和活化《傷寒論》與《金匱要略》中經典方劑臨床應用邏輯的實踐指南。本書立足於現代醫學背景下的中醫思維重塑,強調“辨證論治”的核心,通過對具體病案的深入剖析,揭示古人方劑組方的精妙之處。我們旨在搭建一座連接古代智慧與當代臨床需求的橋梁,讓讀者不再僅僅是背誦方歌,而是真正理解方劑背後的病機變化與劑量調整的藝術。 全書結構嚴謹,分為三大部分:“傷寒雜病之理法方藥溯源”、“金匱要略方證辨析與應用”、“辨證思路的現代轉化”。我們將重點探討那些在當代臨床中易被忽視,但療效卓著的經方。 第一部分:傷寒雜病之理法方藥溯源——迴歸六經辨證的本質 本部分聚焦於《傷寒論》中的六經辨證體係,但這並非傳統的概念羅列。我們將深入探討“錶裏虛實寒熱”這八綱在具體病證中的動態演變。 一、少陽病證的辨析與樞機理論的實踐應用: 少陽病,常被視為“進退兩難”之境。本書詳細闡述瞭少陽樞機在人體生理與病理中的關鍵地位。我們不僅僅討論大柴鬍湯和小柴鬍湯的差異,更著重分析柴鬍、黃芩、半夏等核心藥物的配伍意圖。通過對案例的分析,展現如何通過觀察患者的胸脅苦滿、往來寒熱等細微體徵,精準判斷病邪的進退方嚮,避免“和而不解”或“誤攻過急”的風險。 二、太陰病的脾胃虛寒與陰寒內盛的鑒彆: 太陰病的主證——腹痛、腹瀉、脈緩弱,常常被簡單歸結為虛寒。本書則強調區分“脾虛濕盛”與“真陽欲脫”的不同狀態。例如,對四逆湯、理中丸的劑量與配伍的考量,我們將分析附子、乾薑在不同劑量下對溫陽散寒的側重點差異,並探討在現代人飲食習慣下,如何調整這些方劑以適應新的臨床環境。 三、少陰病證的生死一綫: 少陰病是傷寒的最後階段,涉及心腎兩髒。我們詳細拆解瞭麻黃附子細辛湯、四逆湯、白通湯等方劑的組方邏輯,特彆是針對少陰病中“脈微細欲絕”的危重證候。書中的內容旨在幫助臨床工作者,在麵對極度虛弱的患者時,能迅速判斷病位,準確施以迴陽救逆之法,而非盲目補益。 第二部分:金匱要略方證辨析與應用——雜病之海的精要提煉 《金匱要略》涵蓋瞭大量內、婦、兒科的雜病,是中醫辨證論治的寶庫。本部分側重於從癥狀群中提煉齣核心的病機,並與相應的經方建立牢固的聯係。 一、水飲病的辨證與化裁: 水飲病是現代人常見的病癥,常伴隨胸悶、心悸、水腫。本書深入解析瞭桂枝加茯苓丸、小青龍湯等方劑在處理不同部位水飲(如停於胸膈、留於腸間)時的差異。我們重點討論瞭澤瀉、白術等利水滲濕藥物在不同配伍中對“健脾利濕”與“瀉水逐飲”的平衡藝術。 二、婦科妊娠與産後疾病的經方應用: 針對妊娠期常見的不適與産後調理,本書梳理瞭枳術丸、當歸芍藥散、溫經湯等經典方劑。內容不僅限於基礎證型,更包含瞭對妊娠期情緒波動、氣血失調引發的復雜病癥的辨識,強調婦科疾病需“重安胎元”的原則,方劑選擇尤為審慎。 三、胸腹疼痛的辨證歸經: 針對胸痹(冠心病前期)、肝著(脂肪肝、肝硬化早期)等疼痛性疾病,我們詳細分析瞭栝蔞薤白白酒湯、大黃芪芍藥甘草湯等方劑的應用。重點在於區分疼痛的性質(脹痛、刺痛、隱痛),並據此判斷病邪的寒熱虛實,以達到“通脈止痛”或“疏肝理氣”的目的。 第三部分:辨證思路的現代轉化——從古方到未來的橋梁 本書的價值在於將古代的“證”與現代的“病”進行有效的橋接。我們不排斥現代檢查手段,但強調必須將現代的病理生理學知識,融入到傳統辨證體係中。 一、病機轉化與方劑的“減法”藝術: 現代患者往往存在多重病理因素交織,即“兼夾證”。本書提倡在熟用經方基礎上進行閤理的“加減法”。例如,在柴鬍劑應用中,如何根據患者的體質和現代的炎癥指標,適當增減黃芩、白芍的用量,以達到最佳療效。我們提供瞭一套係統的“辨病-辨證-化方”的操作流程。 二、劑量與煎煮法的科學探討: 經方應用常遇到的問題是劑量難把握。本書基於藥理學數據和臨床經驗,對原著中提到的“一錢”、“二兩”等劑量進行瞭現代單位的換算與討論,並分析瞭不同煎煮法(如先煎、後下)對藥物有效成分釋放的影響,為臨床用藥提供更為精確的參考依據。 結語:持經守正,創新緻遠 《經方拾遺》旨在為有一定中醫基礎的讀者提供一套深入理解和熟練運用《傷寒》《金匱》經方的工具書。它強調的是對經典的敬畏,對病機的深挖,以及在臨床實踐中敢於創新的勇氣。通過對這些經典方劑的係統梳理,讀者將能真正領悟到古代醫傢在麵對復雜疾病時所展現齣的深刻洞察力與卓絕智慧。 ---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圖序  醫病的道理藏在陰陽裏 
推薦序  陰陽辨證,道破韆古不傳之祕/陳永昌
颱灣版序 廣結天下中醫愛好人
前言  從生活中感受中醫

第1課  陰陽是中醫的大根本
古人從天地入手,從陰陽特性、陰陽轉換入手,對陰陽進行具體描述,讓我們從天地之陰陽,看到人身之陰陽。從自然界的陰陽特性「動與靜」、「升與降」、「生與長」、「殺與藏」、「化氣與成形」推演齣人體內陰陽的「寒」與「熱」、「生清」與「生濁」及陰陽顛倒後疾病的形成……。

醫病不懂陰陽,如同盲人摸象
從大自然運轉到人體運作,都在陰陽中
《內經》陰陽辨證,皆是醫病口訣

第2課  五行是中醫的大框架
如果說陰陽是基石,那麼五行則是基石上的五根柱子,它們竪立起來,支持著中醫龐大的理論體係,我們透過這五根柱子嚮上看,就會看到中醫這棵大樹是如何的枝繁葉茂。

五行是中醫分析身體的架構
醫生怎麼想?運用五行掌握治病先機

第3課  每個中醫心裏都有一張醫病指南針
「人體髒腑陰陽氣血循環圖」反映的是人體髒腑、陰陽、氣血之間的關係。在隨後的課程裏,我們將圍繞這個圖來談中藥、談藥方、談病機、談治法、談醫理、談臨床,這張圖將是我們學習中醫之旅的指南針!

人體的氣血運行就是陰陽的運動過程
人體內陰陽對流的實況
醫病指南針──人體髒腑陰陽氣血循環圖

第4課  每一味藥都來自大自然,用對瞭最重要!
當我們真正深入瞭解中藥,真正走進「藥」的天地,就會發現,我們身邊許多東西,信手拈來都是藥材。隻要我們用對瞭,就能化腐朽為神奇。

什麼是好藥
要先瞭解藥性,纔能用對藥
肝髒疾病用藥的特性
心髒疾病用藥的特性
胃疾病用藥的特性
膽疾病用藥的特性
小腸疾病用藥的特性
腎髒疾病用藥的特性
脾疾病用藥的特性
肺髒疾病用藥的特性
三焦疾病用藥的特性
膀胱疾病用藥的特性
吃進去的藥如何送達該去的髒腑?
中藥古籍裏的用藥精髓

第5課  看病開方就像用兵布陣──從22帖常見藥方看治病思路
中醫給人看病開方,就像炒一個菜。在學校學習中藥,學習瞭每味藥物的功效,就好比告訴你鹽是鹹的,糖是甜的,辣椒是辣的,花椒是麻的。前麵一課講中藥,就好比告訴你,炒麻辣豆腐需要放鹽、辣椒、花椒等;但這些之間是什麼比例,如何配閤運用,炒齣來纔好吃,就是中醫的「方」瞭。

藥方1:二至丸
藥方2:二妙散
藥方3:澤瀉湯
藥方4:六味地黃湯
藥方5:烏梅丸
藥方6:逍遙丸
藥方7:小柴鬍湯
藥方8:瓜蔞薤白白酒湯
藥方9:炙甘草湯
藥方10:丹參檳榔飲
藥方11:小半夏湯
藥方12:半夏瀉心湯
藥方13:大承氣湯
藥方14:溫膽湯
藥方15:四逆散
藥方16:附子理中丸
藥方17:麥門鼕湯
藥方18:麻黃湯
藥方19:桂枝湯
藥方20:葛根湯
藥方21:桔梗枳殼湯
藥方22:枳朮湯

第6課  中醫斷病也有一套精密儀器──切、望、聞、問四診的精妙診斷
切診雖然不能代替其他三診,但切診的重要性不容忽視。陰陽、錶裏、寒熱、虛實之八綱辨證,不明切脈是無法體會其間的妙處的………用一句話來概括脈診的重要性:脈診,就是中醫師手中的「人體透視儀」!

切脈當明部位所主
切脈當明切之何物
切脈需練習基本功
脈象之首脈——鬱脈
切脈如捉賊
常見脈象描述
八綱脈的理解
切脈如撫琴
正常脈象的理解
一些特定的脈象(源自《脈經》)
脈象的描述
望形體/望姿態/望麵/望嘴唇/望指甲/望手紋/望舌/望頭發
聞聲音/聞氣味
問診

第7課  如何看病機,斷病源──教你看懂25條病機的道理
許多醫生一輩子按教科書來開方,效果平平常常,認為中醫就這麼迴事,給病人解釋時,就一句話:中藥起效慢,慢慢來。事實上中藥起效並不慢,慢是因為沒有深刻認識到病機。

病機1:諸風掉眩,皆屬於肝
病機2:諸寒收引,皆屬於腎
病機3:諸氣膹鬱,皆屬於肺
病機4:諸濕腫滿,皆屬於脾
病機5:諸痛癢瘡,皆屬於心(火)
病機6:諸痿喘嘔,皆屬於上
病機7:諸厥固泄,皆屬於下
病機8:諸暴強直,皆屬於風
病機9: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於寒
病機10:諸痙項強,皆屬於濕
病機11:諸熱瞀瘈,皆屬於火(心)
病機12:諸禁鼓栗,如喪神守,皆屬於火
病機13:諸病胕腫,疼酸驚駭,皆屬於火
病機14:諸逆沖上,皆屬於火
病機15:諸躁狂越,皆屬於火
病機16:諸脹腹大,皆屬於熱
病機17: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於熱
病機18:諸轉反戾,水液渾濁,皆屬於熱
病機19: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
病機20:諸竅乾澀,乾咳少痰,皮毛不潤,皆屬於燥
病機21:諸病濕熱,皆陽失於升
病機22:諸腑氣逆,皆氣失於降
病機23:諸癥對立,陰陽錯雜,皆失於和
病機24:諸痰怪病,皆屬於脾腎
病機25:諸脈不通,痛如針刺,皆屬於瘀

第8課  掌握治病八法,纔能守固齣奇──汗、吐、下、消、和、清、溫、補
這一課就好比是熟悉旅行的交通工具,旅行中如果遇到江河,我們得乘船;遇到小道,我們要騎單車;遇到高速公路,那我們得開車……。

治法的運用在於守正齣奇
治病八法

第9課  看不見本質,就掌握不瞭醫理──醫病指南針一分析,便能一目瞭然
《醫問》,是想在醫學林海之中描繪齣一條學習中醫的道路,便於同行及中醫愛好者行走,我也就算是個修路的人;同時也是想闡述中醫之道,藉「道」釋「醫」。

用藥劑量大小的問題
人體髒腑陰陽氣血循環圖的意義
內傷病的治療
外感病的傳變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10課 臨床18例──18種常見疾病的治病道理
藥物是雙刃劍,治病就是糾偏,就是摺其病勢,短期可以,長期必傷髒腑,或傷陰,或傷陽……能明白此理,則就不會做一個魯莽的醫生,就會感受到「醫術」是一種「藝術」!
 
臨床治療1:風流眼
臨床治療2:藥物是雙刃劍
臨床治療3:五液失調
臨床治療4:胃病
臨床治療5:牙痛
臨床治療6:口臭
臨床治療7:咽炎及食道炎
臨床治療8:膽囊炎
臨床治療9:小腸相關疾病
臨床治療10:疳積
臨床治療11:肩背部疼痛
臨床治療12:便秘
臨床治療13:痔瘡
臨床治療14:肝髒疏泄失常與腎結石的形成
臨床治療15:性功能減退
臨床治療16:小兒腹瀉
臨床治療17:哮喘
臨床治療18:皮膚病的治療

第11課 醫案51例──51個疑難病例如何藥到病除
看醫案就好似看一場電影,一場戰爭片,電影中敵我雙方所處地勢如何?雙方兵力如何?我方是如何排兵布陣的?運用瞭哪些戰術?最終如何形成敵退我勝的結局?
 
醫案1:重感冒
醫案2:迎風流淚
醫案3:球結膜下齣血
醫案4:腸痙攣
醫案5:痱子
醫案6:鼻癢
醫案7:清晨腰痛
醫案8:嬰幼兒腹瀉
醫案9:腰肌勞損
醫案10:乳腺增生癥
醫案11:閉經
醫案12:痛經
醫案13:崩漏
醫案14:卵巢囊腫
醫案15:産後缺乳
醫案16:漏脂性脫發
醫案17:白癜風
醫案18:脂肪瘤
醫案19:瘙癢
醫案20:黃褐斑(氣血虧虛)
醫案21:黃褐斑(腎斑)
醫案22:日曬瘡
醫案23:丹毒
醫案24:慢性濕疹
醫案25:頸椎病
醫案26:肩背痛
醫案27:肩周炎
醫案28:口腔潰瘍
醫案29:疤痕
醫案30:慢性鼻炎
醫案31:慢性膀胱炎
醫案32:麵癱
醫案33:左胸發熱
醫案34:糖尿病
醫案35:頭大麵赤
醫案36:發熱
醫案37:足跟痛
醫案38:乏力
醫案39:紅螞蟻咬傷
醫案40:性功能減退
醫案41:頑固性呃逆
醫案42:小兒營養不良
醫案43:失音
醫案44:頸汗證
醫案45:水腫
醫案46:肺實脾虛氣陷證
醫案47:心悸
醫案48:放療性肺炎
醫案49:頑固性失眠
醫案50:右胸疼痛
醫案51:撞傷岔氣

第12課 學習中醫的精神──實踐與堅持
不要擔心一次付齣的力量不夠,也不要擔心路還很遠,隻要方嚮堅定,目標不變,再大的難題也是可以解決的。  

結語:課後的提醒

圖書序言

推薦序

《陰陽辨證,道破韆古不傳之祕》 ∕ 陳永昌

  《醫問》一書,彆於其他醫傢者有四:

  一者,以道治醫,從「一」的層麵來辨證論治。這個「一」,就是道,就是超越時空的大自然的運行法則,是一切事物的本質。中醫也不例外,仲景以來,對這個「一」解釋得清楚的,幾韆年來隻有寥寥數人而已。鄭欽安在《醫理真傳》中寫道:「餘瀋潛於斯二十餘載,始知人身陰陽閤一之道,仲景立方垂法之美。所覽醫書七十餘種,每多各逞己見,亦未嘗不講仲景之法,然或言病而不道其病之所以然,或言方而不探其用方之所以妙,參差間齣,使人入於其中而茫然。」這正是曆代醫傢著述的白璧之瑕,也正是後世學醫之人對浩如煙海的中醫典籍望洋興嘆,進而喪失學習信心的主要原因。而本書對這個「一」闡釋得非常清楚,入木三分。古人雲「識得一,萬事畢」,隻有把握住瞭這個「一」,纔能從根本上把握住瞭中醫的脈搏。

  二者,法於陰陽,閤於術數。這八個字,原是醫者圭臬,隻可惜,很多醫傢往往顧左右而言他,甚或乾脆視而不見,以緻精妙難思的傳統醫學的光芒漸漸埋沒,豈不令人痛惜。任堂主「上觀天,下觀地,中觀人」,「法於陰陽,閤於術數」,從大處著眼,從小處探究,層層剖析,娓娓道來,返璞歸真,化繁為簡,讀來令人耳目一新,原來中醫也不難的感慨油然而生。讀瞭此書,必將使思維方式發生深刻的變化,在內心深處發起一場巨大的革命。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任堂主的文章不是寫齣來的,而是用心觀齣來的,是從真誠心中流露齣來的。

  三者,中醫框架的分析與辨證論治的有機結閤,可以說道破瞭韆古不傳之祕。中醫的框架是什麼?陰陽五行而已。不論哪本醫書,必對陰陽五行進行一番詳細的講解,然後再從髒腑功能說開去,幾乎成為一個固定的套路。而僅僅隻把陰陽五行理論體係用於解釋髒腑氣血的生理功能,至於如何將之運用到辨證論治中去,卻無人提及,甚或提及,也是浮光掠影,蜻蜓點水,說不清,道不明,使後世學者雖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幾成醫道不能提升的瓶頸。本書對還原傳統醫學的原貌,具有正本清源、撥雲見日之功也。

  四者,對《內經》病機十九條的補充完善和醫病指南針的發明,具有重大的意義。傳統醫學經幾韆年的發展,積纍瞭十分豐富和寶貴的經驗,有些經典話語更是膾炙人口,傳承不衰。比如「通則不痛,痛則不通」、「久病必瘀」等,都是曆代醫傢從臨床中得來的真知灼見,也反映齣經典內容相對後世有所不足,特彆是到瞭現代,世人共爭不急之務,迷於嗔恚,貪於財色;飲苦食毒,無有懈時,內憂外患,百病叢生,許多疾病更是聞所未聞,簡直無從下手。本書在病機十九條的基礎上,通過對曆代醫傢的學習、提煉和自己切身實踐,又補充瞭病機六條,大大拓寬瞭中醫辨證的綱領,使許多難病、怪病的治療有瞭新的思路和方嚮,有瞭新的突破口。

  醫病指南針將理、方、法、藥一一括囊無餘,把紛繁龐雜的醫學理論進行高度的濃縮,由博返約。大有放之則彌六閤,捲之退藏於密之功。一圖在手,醫學無憂,若非已將醫道一以貫之,曷剋臻此?

  本書更有諸多精妙之處,不能一一細說。至若《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言辭古樸,義理深奧,雖智者亦一時莫能解。後世醫傢著述,各呈己見,或有所偏頗,不能得睹醫學全貌。唯本書從上智至下愚,莫不適閤,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也。本書能令初學者,登堂入室,提綱挈領,不走彎路;能令徬徨迷茫者,破迷開悟,指明方嚮;能令醫道精湛者,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對於自學中醫者和中醫愛好者來說,更是案頭必備,不可或缺的好書。

圖書試讀

摘錄自前言《從生活中感受中醫》
中醫之道即養生


中醫是不是玄學?中醫有沒有療效?中醫該不該弘揚?

這些問題隻有我們自身實踐瞭,纔能有深刻的體會,纔知道該如何對待中醫,建立學習中醫的信心。「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虛邪賊風,避之有時」。如果天氣變冷,我們都知道加衣服,這是一種本能反應,這也是養生中的最基本的理念,也是最本質、最樸素的理念。玄不玄呢?一點也不玄!

但如果深入去想,我們可以給自己身體加衣服避賊風,那服用扶正的藥物不就是給我們的五髒加衣服避賊風嗎?我們通過加衣服來避賊風!我們遠離寒涼食品,不就是讓我們五髒來避寒邪嗎?這都是很普通的道理,源於生活最簡單、最本質、最樸素的東西。但就是這些道理的運用,能讓我們的身體得到保護,能讓我們健康生活,這就是中醫,就是醫道。

「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曰樸。」如此簡單的養生之道,我們現代人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這些《內經》中的話,非常質樸,就好像一位年過七旬的老人,在嚮我們講述過來人的經曆。

我們虛心聽取的時候,會感到自己平時對生命的認識是多麼膚淺,心態是多麼浮躁;會發現我們經常捨本逐末,當疾病來臨、生命終結之時,又希望能夠一下子除掉疾患,立時起死迴生!我們為什麼不早點學習中醫裏麵的養生之道,讓我們自己的心能夠安寜,讓自己的身體能夠健康,對待我們周圍的環境不要那麼極端!

「嗜欲不能勞其目,邪淫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閤於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這就是養生之道,這就是醫道!

中醫有沒有療效?首先我想問一下,對中醫療效有疑問的人試過沒有?有沒有採取中醫的思維?有沒有辨證運用中醫的治療手段?

舉個例子,前年的夏天,一位患者到我這裏來,要求打點滴。我問為什麼?患者說重感冒瞭,打點滴好得快!我說:「你認為幾天好纔算快?」
患者笑道:「每次感冒打點滴,三天就好瞭。」

「那我一天給你治好,算不算快?」
「那當然快瞭,中醫可以嗎?」
「當然可以瞭!」我毫不猶豫地答道。

患者因為晚上睡覺,空調溫度太低,受寒所緻。於是我採用薑油在患者背部颳痧,沿著膀胱經颳齣紫黑色瘀點,前後不到十幾分鍾,患者感覺病減輕瞭一大半,隨後開瞭一副麻黃附子細辛湯。

所謂的重感冒,採用中醫治療不到一天就好瞭。在隨後的一兩年,這位患者每次感冒必喝中藥,隻開一劑就可以瞭;輕點的感冒,自己熬點蔥薑水喝喝就沒事瞭。建立在患者腦子中的「感冒必須要打點滴」的觀念也就徹底消失瞭,代之的是懂得如何預防感冒,感冒初期如何調理。

這就是中醫的魅力,中醫的療效!隻有我們切身體會之後,纔知道疾病可以這樣治療,中醫效果也可以這麼好,中醫治療起效也不慢啊!小時候在農村,醫療沒有現在這麼便利,很多病我太爺(即曾祖父)就是這麼治療的。習慣瞭這種治療方式,也習慣瞭感冒後傢人給我熬蔥薑茶喝。我從懂事到現在,已經二三十年瞭,沒有打過一次點滴,每當身體稍有不適,採用一些很簡單的辦法,就能很快調整過來。這是我的親身感受。因為有瞭這些親身的體驗,所以我堅信中醫的療效一點也不慢,一點也不比西藥差。

中醫的框架──四時、陰陽、五行

《黃帝內經》第一篇講的是養生論,第二篇開始講四氣,講春夏鞦鼕的保養,就是讓我們從大的角度入手,從大的角度著眼來認識人。明白瞭這些,再來看︿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你會發現《黃帝內經》寫得多麼親切。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誌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這段話的意思可以理解為:春天的三個月,是萬物啓陳發新的季節,天地俱生,萬物以榮。人要順應天地之規律,宜晚睡早起,早上在庭院裏穿著寬鬆的衣服,讓頭發披下來,和緩地散步,這樣能夠條暢人體的肝氣。春天是萬物生發的季節,人順應天地的法則,對天地萬物要採取「生而勿殺」、「予而勿奪」的態度,處理事情宜「賞而勿罰」。以上就是順應春氣,養生之道。如果違背這些自然規律則傷肝,肝木傷害瞭,便不能生心(五行之木生火)。心屬火,為夏令,木不能生火,夏天就發生寒性疾病。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我真的覺得是給那些對中醫感興趣,但又不知如何入門的人量身定做的。它最大的功勞在於,將中醫那些“高深莫測”的理論,轉化為瞭一套可以理解、可以應用的“思路”。過去我總覺得中醫講的“氣”、“血”、“陰”、“陽”這些概念太抽象,難以捉摸,但《醫問:中醫治病的12條思路》用非常形象的比喻和案例,將它們闡釋得淋灕盡緻。比如,對“氣血不足”的解釋,不僅僅是說“血少”,而是從氣的運行、血的生成、相互關係等方麵進行瞭深入分析,讓我明白瞭一個人的精力充沛與否,不僅僅取決於“吃”,更取決於身體內部能量的轉化和循環。書中的十二條思路,我感覺像是中醫的“思維導圖”,它們彼此關聯,又各有側重,共同構建瞭一個完整的身體健康觀。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辨證施治”的講解,它讓我明白,中醫不是一套萬能的公式,而是需要根據個體的具體情況進行靈活調整的藝術。這種尊重個體差異的治療理念,讓我對中醫的專業性和人文關懷有瞭更深的認識。這本書讓我從一個旁觀者,變成瞭一個能夠參與到自己健康管理中的積極行動者。

评分

《醫問:中醫治病的12條思路》這本書,在我看來,更像是一次中醫思想的啓濛。我一直對中醫抱有好感,但總覺得隔著一層薄紗,看不透徹。這本書則是一股清風,吹散瞭那層薄紗。書中沒有直接告訴讀者“你應該怎麼做”,而是提供瞭一種思考問題的方式,一套看待疾病的框架。這十二條思路,我理解下來,與其說是治病的具體方法,不如說是理解人體運行規律的十二個視角。比如,書中對“濕邪”的解析,讓我第一次明白,原來我們生活中常見的疲倦、睏重,很多時候都與“濕邪”有關,並且它還詳細講解瞭如何通過飲食和生活習慣來祛濕,這一點就非常實用。還有關於“肝鬱”的論述,讓我看到瞭情緒不暢如何轉化為身體的不適,書中提供的疏肝理氣的方法,讓我覺得中醫的智慧真的滲透在生活的方方麵麵。作者的寫作風格非常獨特,既有理論的高度,又不失實踐的溫度。他用一種引導性的方式,讓你自己去思考,去發現,而不是生硬地灌輸。讀完這本書,我不再是那個隻能被動接受治療的病人,而是開始主動去瞭解自己的身體,去配閤治療,甚至對一些小毛病,有瞭自己初步的判斷和應對方法。

评分

讀完《醫問:中醫治病的12條思路》,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真的打破瞭我過去對中醫的刻闆印象。我之前總覺得中醫就是抓幾味草藥,煎煮一番,效果嘛,時好時壞,全憑運氣。但這本書讓我看到,中醫並非如此簡單粗暴,它背後有著一套極為精妙且深刻的哲學思想和臨床實踐體係。書中提齣的十二條思路,每一條都像是一把鑰匙,打開瞭我對中醫理解的一扇新門。例如,關於“情誌緻病”的論述,讓我意識到情緒對身體健康的影響遠比我想象的要大,書中不僅指齣瞭這一點,還給齣瞭具體的調適方法,這對於現代社會壓力巨大的人們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再比如,“痰濕”和“瘀血”這兩個概念,在書中得到瞭非常清晰的解釋,不再是抽象的名詞,而是具體到身體齣現的各種徵象,以及它們如何相互影響,最終導緻疾病。作者的語言風格非常接地氣,沒有那些艱澀難懂的術語,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配閤恰當的例子,讓我能夠輕鬆地理解並吸收。這本書讓我學會瞭從一個更宏觀、更整體的角度去看待身體的健康問題,而不僅僅是盯著眼前的癥狀。它教會我如何去觀察、去感受、去理解自己的身體,如何去配閤中醫的治療,而不是被動地接受。

评分

這本《醫問:中醫治病的12條思路》在我心中激起瞭不小的漣漪。一直以來,我對中醫的認知都停留在“經驗之談”、“祖傳秘方”這樣的模糊概念中,總覺得缺乏係統性,也有些神秘莫測。然而,當我翻開這本書,那些看似古老而深奧的理論,在作者的筆下變得鮮活且富有邏輯。書中不僅僅是列舉瞭十二條具體的治病思路,更重要的是,它教會瞭我如何去“思考”中醫。比如,對於“辨證論治”的深刻剖析,讓我理解瞭為什麼同一個病癥,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治療方案;又比如,對“治未病”的強調,不僅僅是預防,更是一種生活方式的哲學。作者用大量生動的生活案例和淺顯易懂的比喻,將復雜的中醫原理娓娓道來,仿佛一個經驗豐富的老中醫,在我耳邊細細講解。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望聞問切”的細緻闡述,不再是簡單的四個字,而是包含瞭對細節的極緻關注,以及如何從這些細微之處窺見身體的真相。這種深入淺齣的講解方式,讓我這個中醫小白也能茅塞頓開,甚至開始嘗試將書中的一些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比如調整飲食、作息,感受身體的微妙變化。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如何治病”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如何認識身體”和“如何與身體和諧相處”的書,讓我對健康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

评分

《醫問:中醫治病的12條思路》這本書,在我看來,是一本真正能夠“滋養”心靈的書。它不僅僅是傳授治病的技術,更是在傳遞一種關於生命、關於健康的哲學。我一直覺得,中醫的魅力在於它的“天人閤一”的理念,在於它對人體內在規律的深刻洞察。而這本書,恰恰是將這種理念,用最直觀、最易懂的方式呈現瞭齣來。書中提齣的十二條思路,我理解為是十二種“問診”的角度,每一個角度都指嚮瞭身體健康的關鍵。例如,書中對“經絡”的講解,讓我明白瞭身體並不是孤立的器官堆砌,而是一個相互連接、相互影響的整體,任何一個環節的堵塞,都可能引發連鎖反應。這種對人體整體性的認識,讓我對自己的身體有瞭全新的認知。作者的文字非常有溫度,充滿瞭人文關懷,讀起來一點都不枯燥,反而覺得像是在和一位智者對話,他循循善誘,引導你去發現問題的根源。這本書讓我不僅僅看到瞭疾病,更看到瞭人本身,看到瞭身體的智慧,看到瞭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如何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找到內心的寜靜和身體的平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