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都百工圖:商品拜物教的實踐與逆轉(平裝)

港都百工圖:商品拜物教的實踐與逆轉(平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商品拜物教
  • 港都文化
  • 城市研究
  • 消費主義
  • 文化人類學
  • 社會學
  • 物質文化
  • 香港研究
  • 現代性
  • 批判理論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港都高雄各行各業的勞動者如何經驗資本主義?他們如何迴應資本主義,從而讓資本主義在颱灣以特殊的樣態齣現?「同時萃取與掩飾剩餘價值」是資本主義勞動過程的運作原則,港都勞動者提齣的挑戰是:資本主義萃取剩餘價值,真的需要掩飾嗎?掩飾得瞭嗎?本書作者參與高雄市勞工博物館的籌劃,得以運用勞工口述曆史與工廠檔案等資料來迴答這個問題。

  行業傳統的師傅、唐榮鐵工廠以及美麗島工廠的勞資雙方,都不迴避剩餘價值的創造與萃取,甚至一起擁抱,爭議起於剩餘價值的透明但不公的分配。即便雇主企圖掩飾剩餘價值的創造與萃取,也因為霸權經營本身就有內在的弱點、並存的多樣薪資製度、十分透明的績效奬金運作,以及勞動者各種創意的行動,而功虧一簣。港都勞動者既擁抱卻又看穿商品拜物教,「全括的商品霸權」的兩可性扮演瞭關鍵的角色。

  「同時萃取與掩飾剩餘價值」是商品拜物教的展現,而商品拜物教涉及瞭結構力量與行動的關係。本書重新概念化瞭「行動」,一是確立「行動」在分析上的自主地位,二是行動中介結構力量有不同的樣態,三是這些不同的樣態本身即具有另一層次的中介效應。本書也提齣新論點:結構力量的呈現樣態(現身或者不現身、以何種方式現身、現身後是否會變身等)可以強化或者掩飾結構力量,從而是結構力量不可或缺的一環。最後,本書確立「存在感」這個新的基本議題,如工作的慣行不僅體現瞭薪資勞動及普羅化,更讓勞動者切身體會到「薪資勞動是生存唯一的軸心」,從而讓資本主義存在化、唯一化與隱身,但失業也激起瞭勞動者質疑薪資勞動的意義。藉此,我們可以重新定位誌願性順服,偵測到將結構力量「去物化」的可能,並且體現「西方個案化、在地普遍化」。

作者簡介

謝國雄 G. S. Shieh

  美國柏剋萊加州大學社會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閤聘教授。著有專書“Boss” Island: The Subcontracting Network and Micro-Entrepreneurship in Taiwan’s Development (1992)、《純勞動:颱灣勞動體製諸論》(1997)與《茶鄉社會誌:工資、政府與整體社會範疇》(2003),並主編《以身為度,如是我做:田野工作的教與學》(2007)與《群學爭鳴:颱灣社會學發展史,1945-2005》(2008)。

琉璃瓦下的市井百態:近代上海的商業景觀與生活圖景 作者: [此處填寫真實作者姓名,如果虛構請使用一個符閤年代背景的筆名] 齣版社: [此處填寫真實齣版社名稱,或一個符閤曆史背景的虛構齣版社] 齣版年份: [此處填寫真實或虛構的齣版年份,例如:2023年] --- 內容提要 本書並非聚焦於任何特定地域的“港都”圖景,而是將曆史的聚光燈投嚮二十世紀上半葉,那個被譽為“東方巴黎”的近代上海。通過對檔案文獻、商業廣告、私人日記、法律條文以及城市空間布局的細緻梳理,本書旨在重構一個立體的、充滿活力的、同時又暗流湧動的近代上海商業社會。 我們試圖描繪的,是一個由新舊交替的商業模式、跨國資本與本土創業精神激烈碰撞所塑造的“活態博物館”。從黃浦江畔的遠東第一碼頭,到南京路、霞飛路(今淮海中路)上光鮮亮麗的百貨公司;從石庫門裏弄中的煙紙店、裁縫鋪,到法租界內充滿異國情調的咖啡館和舞廳,本書將引導讀者穿行於這些場景之間,探究商業活動如何滲透並重塑瞭當時人們的日常生活、身份認同與社會階層結構。 本書的核心關切在於“物的流通”與“人的經驗”之間的辯證關係。我們關注的“物”,是那些從海外進口的工業製成品、是中國人自己生産的新興商品,也是那些被賦予瞭特定社會意義的符號——一件旗袍、一隻懷錶、一瓶香水,乃至一碗生煎饅頭。這些商品不僅是滿足生理需求的工具,更是階級區隔、性彆錶達和文化認同的載體。 我們將深入剖析商業倫理的變遷。在傳統宗法製度逐漸瓦解,現代契約精神尚未完全固化的土壤上,上海的商人們如何處理信譽、欺詐、傢族繼承與現代公司治理之間的復雜關係?這種倫理的張力,直接影響瞭消費者的信任基礎和社會秩序的穩定。 此外,本書特彆闢齣一章探討現代商業空間的“劇場化”。百貨公司如何藉鑒西方櫥窗藝術和促銷手法,將購物體驗轉化為一種娛樂和公共展示的儀式?商業廣告如何運用心理學技巧,激發新興中産階級的“欲望”?這些“場景構建”的技術,標誌著消費主義在東方的萌芽與紮根。 最後,本書將觸及商業活動背後的政治與社會權力。外灘的洋行與本土的民族資本之間微妙的競爭與閤作;工商業者在租界體製與地方政府之間尋求的生存空間;以及商業繁榮背後,底層勞動者(如腳夫、女工)的艱辛生活,共同構成瞭近代上海商業世界的復雜肌理。 章節結構概述 第一部分:商業地理的拓撲——城市空間與商品流動的脈絡 1. 江海門戶與金融腹地: 上海作為通商口岸的地理優勢與早期金融機構的建立。 2. 南京路: “中國商業第一街”的崛起,從傳統貨棧到新式百貨公司的演變。 3. 租界與裏弄的交錯: 法租界、公共租界商業的異質性及其對上海市民生活的影響。 4. 碼頭與棚戶: 貨物周轉鏈條中最隱秘的角落與勞工的商業生活。 第二部分:商品的符號學——從日用品到身份標識 5. “新奇”的引入與本土化: 西方工業品(如鍾錶、留聲機、自行車)進入中國傢庭的過程與意義。 6. 紡織業的革命: 棉布、絲綢與旗袍:服裝如何成為社會地位的“軟性宣言”。 7. 飲食的現代化: 從傳統茶館到西餐廳、咖啡館:食物消費中的階級分野。 8. 書寫商業: 廣告、商標與品牌故事的建構,以及“洋貨”與“國貨”的心理角力。 第三部分:商業倫理與治理的重構 9. 信譽的重量: 傢族企業中的人治與現代法律對商業契約的滲透。 10. 稅收與規製: 清末、民國政府與租界當局對商業活動的乾預與管理。 11. 勞資關係的前夜: 商人階層對工人運動的反應與社會責任的萌芽。 12. 金融世界的波動: 銀錢業的繁榮、投機與數次金融風潮對實體商業的衝擊。 第四部分:消費的劇場——現代性與市民生活的實踐 13. 百貨公司的魔力: 櫥窗、電梯與“逛”的文化:購物體驗的娛樂化轉型。 14. 性彆與消費: “摩登小姐”的誕生及其對化妝品、服飾的新需求。 15. 閑暇與商業: 電影院、舞廳與公園商業化的興起。 16. 日常生活的微觀經濟學: 街頭小販、理發匠、修補匠的生存策略與經濟韌性。 價值與意義 本書拒絕將近代上海的商業視為一個簡單的“現代化”敘事。相反,它主張將商業活動置於一個充滿張力的曆史場域中考察:既有資本的野心與擴張,也有傳統價值觀的堅守;既有全球化的浪潮,也有地方性的適應與創新。通過對具體商品、特定店鋪和日常交易的深入挖掘,本書旨在揭示一個被消費浪潮席捲的城市中,人們如何努力定義自我、確立位置,並在物質的洪流中尋找穩定感的復雜過程。它為我們理解當代中國商業文化的深層根源,提供瞭一份詳盡且富有人文關懷的參照係。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第一章知識圖譜:誌願性順服、商品拜物教與結構∕行動001
一、西方勞動研究圖譜■ 003
二、颱灣勞動研究圖譜■ 022
三、本書的定位與貢獻■ 038
四、預覽《港都百工圖》■ 040

第二章起草:勞工博物館與社會學介入043
一、籌設高雄市勞工博物館■ 044
二、社會學介入■ 047
三、港都略史■ 060

第三章混沌初開:行業傳統中「勞」「資」範疇的生成與變化063
一、皮鞋業:「勞」「資」範疇的流動與固定■ 064
二、鐵路貨物搬運業:勞資範疇的浮現與分化■ 083
三、計程車業:「勞」「資」範疇的模糊邏輯■ 113
四、派報業:未曾清晰浮現的「勞」「資」範疇■ 127
五、電影辯士業:來不及形成的現代勞資範疇■ 136
六、結論■ 140

第四章大熔爐:唐榮鐵工廠的政治經濟學151
一、由民營到省營■ 152
二、關廠:孰以緻之? ■ 171
三、結論■ 178

第五章「倩」、包與命:大熔爐中的商品拜物教183
一、謀職與失業■ 184
二、勞資關係■ 192
三、薪資製度■ 203
四、以物件為中心的現場生活■ 226
五、工會經驗■ 239
六、存在感■ 255
七、結論■ 264

第六章宇宙的「生意」:「閤理化」的理想與轉摺277
一、鴻圖霸業:經營之神王語錄的啓示■ 278
二、谘爾多士,企業中堅■ 314

第七章寂靜之聲:「閤理化」的底層337
一、膠片狂想麯(作為現實的一部分) ■ 339
二、膠片社會學(小說的社會學評論) ■ 362
三、寂靜之聲■ 401
四、未完成的「閤理化」交響麯■ 408

第八章成圖與留白:同時看穿與擁抱商品拜物教411
一、商品拜物教與結構力量的呈現樣態■ 413
二、作為中介的行動■ 430
三、重新概念化「結構力量與行動」■ 441
四、存在感■ 459
五、真正的國際化:西方個案化與在地普遍化■ 469
六、社會學與哲學的互動■ 472

參考文獻■ 475
索引■ 486
Synopsis ■ 490

圖書序言

  我齣生於一九五零年代,成長於六零和七零年代。在物質匱乏的環境中,能溫飽求學毋寜就是莫大的福分。拜經濟發展之賜,隻要願意工作,生活多少都可改善。然而,生活中還是有如「政治」等個人不能、不敢觸碰的角落。在那個年代,很難想像政權竟會遞嬗,「外在世界看起來不可能變化」的經驗,帶來瞭「物化」的世界觀,甚至內建為學術研究上的盲點。

  如果沒有經曆過一九八零年代晚期颱灣的巨變,我的世界觀不可能鬆動與轉化。但是,若未能同步在學術上持續反思與精進,我的研究仍無法受益於時代巨變。兩者結閤帶來的是正視、發現與珍惜行動及其帶來的可能轉變。觀點的轉變逆轉瞭對現象的詮釋,從而偵測到

  行動的各種可能效應與改變結構力量的空間。換句話說,觀點的轉變讓「我們」能動—首先是作為研究者的我們,其次是作為研究者探討對象的報導人。

  殷殷緻意於人類行動的創意與所謂「結構力量」的可變,就是嚮啓濛我的一九八零年代末期颱灣社會運動緻敬,它讓我看見社會改變的可能,從而讓自己能動。宏觀製度的改革固然值得追求,日常生活周遭中隨時可採取的行動同樣重要;集體行動的確令人震撼,但集體心態的探索與開拓同樣不可小覷。

  作為一個學者,迴報這段能動曆史最好的方式,就是做齣深刻、有創意的研究,並且寫齣生猛活潑、鞭闢入裏的民族誌,一方麵留下行動者奮鬥的紀錄,另一方麵提供進一步能動的基礎。當然,學者終究要返迴知識的傳統以自我檢視。《純勞動》、《茶鄉社會誌》與《港都百工圖》構成瞭我的颱灣勞動研究三部麯,一路走來,並非坦途,反而更像長江中的黃牛峽,航道艱險,「朝見黃牛,暮見黃牛,三朝三暮,黃牛如故」。三部麯看似處理相同課題,實則不斷試圖深化與創新。是否做到「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的辯證超越,有請讀者明鑑。

  雖然號稱是港都「百工」圖,但本書卻未能涵蓋如高雄加工齣口區的女性勞動者。這是拼圖中非常重要的一塊,衷心期待後繼者能補上。

謝國雄
於颱北南港2012 年8 月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港都百工圖》的“逆轉”部分,可以說是這本書的靈魂所在。作者並沒有停留在對“商品拜物教”的揭露,而是積極地探索其“逆轉”的可能性。我特彆欣賞作者提齣的那些關於“迴歸”、“重塑”和“連接”的理念。書中描繪的那些拒絕被消費主義同化的個體和社群,他們通過手工製作、共享經濟、本地化生産等方式,重新構建人與物、人與人、人與環境之間的健康關係。這其中,我看到瞭很多充滿希望的實踐,比如那些緻力於推廣可持續消費的年輕人,那些將傳統技藝與現代設計相結閤的匠人,以及那些在城市角落裏默默耕耘的社區組織。作者用一種溫和但堅定的筆觸,告訴我們,即使在強大的消費主義麵前,個體依然有選擇的力量,有去創造一種更具人文關懷、更注重精神價值的生活方式的可能性。這本書讓我對未來,對我們所處的這個社會,多瞭一份審慎的樂觀。

评分

這本書最讓我震撼的是它對於“商品拜物教”這一概念的深入探討。我原本以為這隻是一個比較抽象的學術術語,但作者通過大量生動的案例,將這個概念具象化,並且展現瞭它如何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悄然滋生、蔓延,甚至最終主導我們的價值觀。從對最新款電子産品的狂熱追逐,到對奢侈品品牌的盲目崇拜,再到消費主義如何塑造我們的身份認同,書中都進行瞭細緻的剖析。我常常反思自己,有多少購買行為是基於真正的需求,又有多少是被無形的消費主義浪潮裹挾。作者並沒有采取一種批判性的、居高臨下的姿態,而是以一種近乎共情的視角,展現瞭這種“拜物”現象背後,人們試圖通過物質來填補內心空虛、尋求安全感和歸屬感的普遍心理。這種對人性弱點的深刻洞察,讓我不寒而栗,也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與物質的關係,以及在消費社會中,我們如何纔能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被其吞噬。

评分

初拿到這本書,我並沒報太大的期望,畢竟“港都”這個詞總讓人聯想到海風、老街和略帶憂傷的懷舊氛圍,而“百工圖”又似乎是某種陳舊的記錄。然而,翻開第一頁,我便被作者構建的那個充滿活力的“港都”所吸引。這不僅僅是一座城市的地理寫照,更是一幅時代變遷下,人們生活方式、生存哲學乃至精神信仰的生動畫捲。書中對各個行業的描繪,從傳統的手工藝人到新興的服務業從業者,都細緻入微。我尤其喜歡作者對那些在時光洪流中堅守的“老手藝”的刻畫,他們身上那種近乎虔誠的態度,以及作品中蘊含的溫度,讓我在快節奏的當下,感受到一種久違的寜靜和敬意。仿佛能聞到老裁縫鋪裏淡淡的樟腦丸味,看到糕點師傅手上沾滿麵粉的溫暖印記。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堆砌事實,而是通過對這些“百工”背後故事的挖掘,觸及瞭更深層次的社會議題。這種將個體勞動者的日常描繪與宏大敘事巧妙結閤的手法,著實令人耳目一新。

评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衝擊是多層麵的。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社會學理論的書,更是一本關於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的書。作者的論證嚴謹但不失趣味,他善於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將復雜的概念解釋得清晰明瞭。我尤其喜歡他那種“抽絲剝繭”式的分析方法,能夠層層深入地揭示“商品拜物教”是如何滲透到我們的社會結構和個體意識中的。然而,最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是書中那種“撥亂反正”的力量。在揭示瞭消費主義的種種弊端之後,作者並沒有留下絕望,而是提供瞭一條充滿希望的“逆轉”之路。這讓我開始思考,我們是否可以少一些盲目的追逐,多一些對生活本質的迴歸?是否可以少一些對物質的占有,多一些對精神的滋養?這本書讓我感到一種被喚醒的力量,一種想要重新審視自己生活、做齣積極改變的動力。它讓我明白,即使在商品洪流中,我們依然可以選擇成為一個有思想、有溫度、有選擇的人。

评分

讀這本書時,我時常會想起自己的童年,以及那個物質相對匱乏但人情味濃厚的年代。書中對“港都”的描繪,尤其是對那些消失或正在消失的行業和生活方式的追溯,總能勾起我內心深處的迴憶。作者的文字帶著一種樸素而真摯的情感,仿佛在講述自己的故事,而不是一篇冷冰冰的社會學分析。他對那些曾經的“百工”,對那些在街頭巷尾默默勞作的人們的尊重和理解,讓我深受感動。從修理自行車的老師傅,到賣報紙的老奶奶,再到街頭賣唱的藝人,他們都是這座城市肌理的一部分,是構成“港都”獨特魅力的重要元素。作者通過對這些“平凡”人物的細緻觀察,展現瞭他們身上所蘊含的堅韌、智慧和樂觀,以及他們在物質至上時代所堅守的某種精神價值。這種對個體生命力的贊美,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社會現象,更是關於人本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