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神經細胞的老化是不可逆轉的事實,人口老化對整體社會既是一種機會,也是一種威脅。對高齡工作者而言,最大的挑戰在於:「瞭解導緻高齡者認知功能下降的原因,並找齣提升認知功能的解決策略。」
本書從「神經認知科學」的角度,引導讀者認識大腦各部分的神經認知功能,以及大腦在個體老化過程中所發生的各種變化,並專章說明大腦「前額葉皮質」在高齡者認知功能展現上的角色。本書也根據認知老化的相關理論,規劃一係列的認知促進課程,每一個活動都可以有效減緩高齡者認知功能的下降。
期待本書能鼓勵更多夥伴勇敢的嘗試,透過活動讓高齡者瞭解老化、麵對老化,同時減緩老化對認知功能的損傷程度。
作者簡介
秦秀蘭
現職:稻江科技暨管理學院老人福祉與社會工作學係專任助理教授
學曆:國立颱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博士
經曆:新北市國中輔導教師、主任、校長共28年
學術專長:高齡團體課程規劃、老人心理諮商與輔導、認知與學習、NLP專業執行師
學術服務:颱灣新高齡社區健康發展學會理事兼執行長
財團法人私立禪光育幼院院長
著作:
《牽絆一生的愛》(1996)、《美國有效能學校的新鍾擺:社區參與》(1997)、《以班親會共築颱灣的希望工程》(2001)、《傢校閤作的學校創新經營模式之推廣》(2005)。
〈社區中心功能再造的方案規劃──社區創意生活圈的建構〉(2008)、〈傢校社區協作:颱灣的經驗及未來的挑戰〉(2009)、〈社區高齡誌工團體課程規劃之研究〉(2010)、〈問題、新觀點:從大腦前額葉的補償性功能看見高齡學習的「能」與「不能」〉(2012)、‘Esearch on the emotional aging of positivity effect and negative bias of old people in Taiwan’(2012)。
序 i
前言 1
Part 1 神經認知科學的基礎概念 5
Chapter 1 迎接新高齡世代的第一道曙光 7
Chapter 2 大腦認知相關結構的基本認識 15
一、腦部的基礎構造 16
二、大腦各主要皮質區的認知功能 27
三、主要的大腦病變與損傷類型 40
Chapter 3 認知功能的界定與內涵 47
一、認知的界定與內涵 48
二、認知科學 52
三、從神經認知科學角度解讀人類的認知功能 60
四、認知與記憶 64
五、認知記憶的遺忘與認知損傷的差異 75
Part 2 認知科學研究的多樣化麵貌 81
Chapter 4 影響中高齡者認知功能運作的主要因素 83
一、生理因素 85
二、心理因素 101
三、社會與文化因素 108
Chapter 5 大腦額葉皮質與認知老化 121
一、大腦在老化過程中所呈現的神經生理特質 122
二、大腦在認知老化過程中的迴應策略 129
三、大腦額葉皮質在認知老化過程中的角色與功能 131
Chapter 6 情緒老化的積極意義 141
一、揭開高齡者情緒老化的神秘麵紗 142
二、情緒調適的生理基礎 144
三、高齡者情緒調適的認知運作機製 146
四、情緒與個體認知功能的相關研究 156
五、高齡者情緒老化機製的重要議題 161
Part 3 認知功能促進活動的規劃與設計 173
Chapter 7 高齡者認知促進課程的規劃理念 175
一、持續主動學習建構大腦新地圖 177
二、高齡者學習認知促進課程規劃的重點 179
三、高齡認知促進課程規劃的架構 186
Chapter 8 認知促進課程的活動設計舉隅 197
第一類 心靈層次 198
第二類 情緒層次 208
第三類 身體層次 214
結 論 227
參考文獻 229
序
從閱讀、摘錄筆記到撰寫一本書,與朋友分享,是一種很自然、很快樂的過程。本書的完成原本隻是個人四年來閱讀和實務工作的整理。但由於撰寫過程中,自己的身體也正經曆著微妙的更年期,讓整個閱讀和撰寫的過程充滿驚奇、饒富意義。有很多時候,都是帶著自己的問題在找尋答案,許多閱讀和整理後的資料,都一一的解答自己內心的疑惑。因此,當完成最後一個章節的時候,內心有滿滿的感恩。感恩有這麼多研究人員投入畢生精力,為我們解除心中的疑惑,讓我們擁有高度的自覺和自主性,不必為身體的老化感到憂鬱或悲傷;感恩許多活動設計者,引導我們透過各種活動維持健康的認知功能。
記得在本書完成的半年前,有整整一個禮拜,發現自己好像不再適閤穿便鞋,左邊的鞋跟老是會脫落,猜想這雙鞋的左腳可能比右腳大瞭些。直到有一天在設計左右平衡的團體活動時纔發現,原來自己左腳的趾頭居然無法和右腳一樣靈活,當下連自己都被嚇到瞭。因為根據人體的「大腦身體地圖」,大腦中掌管手指、腳趾和嘴巴的麵積最大,如果任憑腳趾的反應能力惡化,認知功能也可能受到嚴重的影響。因為這份自覺,我提醒自己走路時要「留意腳下」,每走一步都要在心裏喊齣左腳、右腳,並且每天晚上老實的做腳趾頭運動,短短的一週時間,那雙便鞋再也難不倒我瞭。
因此,本書付梓之前,要深深的感謝揚智齣版公司,特彆感謝宋宏錢先生給我很多方麵的協助,感謝建中專門為本書畫瞭許多可愛的插圖,讓本書更有親和力,更感謝編輯團隊辛苦的校稿。本書如果有疏誤之處,還請讀者不吝指正。
秦秀蘭
2012 年仲夏
這本《認知老化的理論與實務》的書名,讓我對探索人類隨著年齡增長,大腦功能會發生哪些微妙而深刻的變化産生瞭濃厚的興趣。我一直對衰老這個普遍的生命過程充滿好奇,尤其是它對我們思維、記憶、學習能力等認知層麵的影響。這本書的齣現,仿佛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理解自身和他人的窗口。我渴望知道,那些曾經敏銳的頭腦,在歲月的洗禮下,究竟是如何適應、調整,甚至是以何種方式繼續運作的。 我關注的是,書中是否能提供一些實用的方法和策略,幫助我們更好地應對認知老化帶來的挑戰。不僅僅是理論上的闡釋,更重要的是,這些理論如何轉化為生活中的具體實踐。比如,有哪些科學有效的方法可以延緩或改善記憶力衰退?如何保持清晰的思維和學習新事物的能力?書中是否會介紹一些適閤不同年齡段人群的認知訓練方法,或者生活方式的調整建議?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認知保健操”,讓我們能夠積極主動地擁抱衰老,而不是被動地接受。
评分《認知老化的理論與實務》這個名字,讓我聯想到自己未來的生活圖景。畢竟,衰老是每個人都無法迴避的終點,而認知能力又是我們生活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關於如何“優雅”地變老,特彆是保持心智靈活的秘訣。它是否會講述一些關於大腦可塑性的研究成果?比如,即使在老年,我們的大腦是否仍有可能通過學習和訓練來産生新的神經連接,從而維持甚至提升認知功能? 我也很想瞭解書中是否會討論一些關於“智慧”與“認知老化”的關係。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是否會失去一些銳利的認知能力,但同時又獲得瞭某種形式的智慧,比如更深刻的理解力、更成熟的情感應對能力?我對書中“實務”部分的期待,是它能提供一些具體的、經過驗證的認知訓練方法。例如,有哪些遊戲、活動或學習方式,能夠有效地鍛煉記憶力、注意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希望這本書不僅能讓我理解衰老,更能讓我積極地為自己的晚年生活做好準備,擁抱一個充滿活力和智慧的未來。
评分從書名來看,《認知老化的理論與實務》,我最大的期望是它能解答我心中關於“為什麼”的疑惑。為什麼我們會健忘?為什麼學習新東西變得越來越難?為什麼有些老人思維依然活躍,而有些則不然?書中是否能深入淺齣地剖析導緻認知老化的生理、心理以及社會層麵的原因?我希望它不僅僅停留在描述現象,而是能提供背後科學的解釋,比如神經科學的最新發現,或者心理學關於個體差異的研究。瞭解瞭這些根本性的原因,或許我們就能更理性地看待衰老,不再過度焦慮,而是以一種更平和的心態去接納和麵對。 同時,我也想知道,這些理論是如何與“實務”相結閤的。這本書的“實務”部分,是否會涵蓋一些實際案例分析?比如,通過真實的案例來展現認知老化在不同個體身上的錶現,以及相應的乾預措施。我尤其對那些成功的乾預案例感到好奇,它們是如何幫助個體剋服睏難,重拾活力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循循善誘地引導我理解認知老化的復雜性,並提供一套可操作的指南,幫助我或我關心的親人,在人生晚年依然能擁有高質量的認知生活。
评分讀到《認知老化的理論與實務》這個書名,我立刻聯想到我身邊的一些長輩。他們有的依舊思維敏捷,對新事物充滿好奇;有的卻顯得力不從心,甚至有些健忘。這種鮮明的對比,讓我深刻感受到個體差異在認知老化過程中的重要性。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深入探討影響認知老化的多元因素,除瞭年齡本身,是否還有基因、生活方式、教育背景、社會支持等方麵的差異? 我希望書中能提供一些跨學科的視角,比如結閤神經科學、心理學、社會學甚至流行病學來全麵分析認知老化的成因和機製。特彆是“實務”部分,我期待它能給齣一些切實可行、易於操作的建議,能夠幫助普通讀者,甚至沒有專業背景的人,也能理解並應用到日常生活中。比如,關於如何通過生活方式的調整來促進大腦健康,或者如何建立有效的社會支持網絡來抵消認知衰退的影響,這些都是我非常感興趣的內容。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學術研究的成果,更是一本能觸及我們生活、改變我們生活的好書。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認知老化的理論與實務》,立刻勾起瞭我對老年心理學的興趣。我一直在思考,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的心理狀態會有怎樣的變化,而這些變化又如何反過來影響他們的認知能力。書中是否會探討老年人的情緒管理、動機變化以及他們如何適應社會角色的轉變?這些心理因素,我認為與認知功能的衰退或保持息息相關。 特彆是“實務”部分,我非常好奇它會提供哪些具體的支持和指導。比如,針對那些已經齣現認知障礙的長者,書中是否會介紹一些護理和康復的實踐方法?或者,對於尚未齣現明顯衰退的人群,它是否會提供一套預防性的指導,包括飲食、運動、社交等方麵的建議?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全方位的視角,不僅僅關注大腦的功能,更能看到一個活生生、有情感、有需求的個體。我期待它能夠成為一本既有深度又有廣度的讀物,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關懷身邊的老年人,也為我們自身的未來做好規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