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教育從生活做起,心態改變使生命不一樣!
教育不是口號,教育是樹人的誌業;品德不是八股,品德是做人的基礎。
如果說教育是絕對不會虧本的投資,品德就是它最重要的資産。
在【講理就好】係列第十本《理尚往來》中,以教育部創新品德教育6E為綱,洪蘭老師用她一貫的行動力化理念為實踐,告訴我們如何建立同理尚禮的社會,強化新未來公民的品德素養:
●典範學習(Example):從身旁親友到曆史人物到販夫走卒,都有可以讓孩子模仿效法、潛移默化的學習典範。
●啓發思辨(Explanation):鼓勵孩子動腦筋,多聽多讀多問多思考。藉由對話與思辨讓他明白,最後決定勝敗的是人品與能力。
●勸勉激勵(Exhortation):除瞭告訴孩子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還要讓他知道為什麼。激勵的綫要留得長,風箏纔飛得高;但勸勉的手要抓得緊,一旦偏歪也隨時有機會收正。
●環境形塑(Environment):隻有顧客想買,商品纔賣得齣去;隻有孩子想學,知識纔進得來。教育想成功,就要形塑一個知道他需要什麼的環境。
●體驗反思(Experience):從心中的認同做起,打實踐中體驗,在體驗中産生感動。隻要孩子能感同身受,這種感動會讓他一輩子受用。
●正嚮期許(Expectation):以正麵的教養讓他快樂的學習、健康的成長。隻有快樂的孩子纔會健康,隻有健康的孩子纔能發揮所學。
一個人真的可以改變世界,洪蘭老師豁命似地深深烙刻在教育之路上的腳印,就是最佳明證。誠懇邀請你加入這個行列,隻要有一個孩子因你而不一樣,你的人生就功德圓滿。
作者簡介
洪蘭
加州大學河濱校區實驗心理學博士,曾在加州大學爾灣醫學院神經科作博士後研究,於聖地牙哥沙剋生物研究所任研究員,並於加州大學擔任研究教授。一九九二年迴颱,先後在中正大學、陽明大學任教,目前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近年來有感於教育是國傢的根本,而閱讀是教育的根本,前後到颱灣大大小小超過一韆所的中小學作推廣閱讀的演講。除積極投身科學生根及閱讀推廣工作,十多年來緻力於譯介心理學、生命科學等領域書籍,已翻譯五十本書,並於各大報章雜誌發錶文章,相關寫作專欄集結成十八本書,曾獲選為金石堂書店年度齣版風雲人物。
□《大眾心理學叢書》齣版緣起
□推薦序∕舉例與比喻 黃春明
□自序∕品德教育之本
第1篇 典範學習【Example】
1 年輕人成功的條件-22
2 低調做人,高調做事-25
3 朋友是人生的最大資産-28
4 旅館與學校-31
5 毛豆與虱目魚鬆-34
6 花蓮柚農的品牌堅持-37
7 法國科學院院士的豁達-40
8 年輕人需要曆史典範-43
9 把禮義廉恥找迴來-46
10 政府豈能帶頭做壞榜樣-49
第2篇 啓發思辨【Explanation】
1 決定勝敗的是人品與能力-54
2 改革要追究源頭-57
3 大腦類化的「畫地為牢」-60
4 教孩子生死的智慧-63
5 墳場旁的學校-66
6 真知、善意、美情-69
7 父母莫須有的罪惡感-72
8 通識教育的淪落-77
9 推敲文字的運作-80
10 老有所用-83
第3篇 勸勉激勵【Exhortation】
1 上品、中品、庸品與毒品-88
2 雙嚮的「意念動作效應」-91
3 日日都是母親節-94
4 用心比用功重要-97
5 小心金錢式激勵-100
6 打瞭纔不成纔-103
7 很努力,還是很聰明?-106
8 手要抓得緊,綫要留得長-110
9 激發動機,樂於學習-115
10 孩子也可以講道理-118
第4篇 環境形塑【Environment】
1 做事與做人-124
2 教育是不會虧本的投資-127
3 人纔沒有國界-130
4 新世代的經驗學習-133
5 用科技,還是被科技用?-136
6 請從禮貌開始教起-139
7 先知道學生要什麼-142
8 環境會深深改變大腦-145
9 可以實踐的禮運大同藍圖-148
10 馬來西亞大遊行的啓示-151
第5篇 體驗反思【Experience】
1 讓孩子及早體驗生活-156
2 教學生實際用得到的東西-159
3 一位鄉下牧師的臨床實驗-162
4 英語胎教的迷思-165
5 讓學習和經驗掛上鈎-168
6 陪孩子一同自己動手做-171
7 錶達能力靠練習-174
8 用經驗培養執行力-177
9 好習慣護一生-180
10 教育是改變國傢命運的利器-185
第6篇 正嚮期許【Expectation】
1 莫忘初衷,永不妥協-190
2 現在做的事會決定未來的人生-193
3 真正的興趣是澆不熄的-196
4 讓孩子贏在快樂的學習-199
5 文化是我們靈魂的根-204
6 快樂的學生纔有創意-207
7 真正的興趣自己會浮現-210
8 讓年輕人敢作創業的夢-213
9 夫妻相處像筷子-216
10 全傢一同吃晚飯-219
□後記∕隻要有一個孩子因你而不一樣-224
推薦序
舉例與比喻
洪蘭教授又有新書齣版之前,遠流齣版公司要我寫一篇序;當然,那一定是經過洪教授的默許,不然齣版社那敢隨便做主,也因為如此,令我十分為難。
洪教授我雖不曾登門拜師,也無緣做過她的學子,但是,我除瞭拜讀她的著作之外,也有過多次機會的聚會,耳聞春風,又當麵請益。另方麵,遠流齣版公司的老闆王榮文,他又是多年的好友;早年我們生活陷入睏境時,他齣瞭我的兩本書:《鄉土組麯》、《我們的動物園》,他預支版稅,還讓我太太帶著六歲的小黃國峻,在颱北圓山動物園賣書。在這樣的關係,前者默許,後者邀請之下,我很難婉拒。如果序文寫得文不對題、辭不達意,我想洪蘭教授和王榮文先生,也該分攤一部份責任吧。
如果我說我的序文,隻不過是錦上添花的話,多多少少有自抬身價的嫌疑。其實在為難之餘,寫一點先拜讀洪教授新集子的心得,也可以自己找個自在一點的理由。
我年近八十瞭,隻剩一張嘴,偶爾也有人邀請演講,在盛情難卻之下,倚老賣老:「我吃的鹽巴,比你吃的米還要多。我過的橋,比你走的路還要長。」在這樣的意識下,就走上講颱。我的演講內容韆篇一律,大談「生活即是教育」為重點。當然它涵蓋生活的時代背景、生活文化、經濟環境,乃至於精神習慣、知識、實踐到創意、智慧、領悟等等有關人文的,想到那裏就說到那裏,題目嘛就像帽子一樣,像一個人戴帽子,隨時可以換來換去。這次有機會先拜讀洪教授的新集子裏麵的理念和道理,我發現和我靠一張嘴信口開河的話語,有不少不謀而閤的地方。這使我心安瞭一點,還滿足瞭我的虛榮心,自覺得英雄也好、英雌也罷,竟然所見類同哪。
其實洪教授為一般大眾寫的素養教材,都有這樣的特色,幾乎篇篇都有舉例或是比喻,來印證文章裏的道理和看法。並且這些例子或比喻,一方麵是從生活中拈來,一方麵是從她習慣閱讀的書海中撈齣來,是絕大多數人的生活經驗,可理解的範圍裏摘舉齣來的。所以文章裏麵,再怎麼深奧的大道理、大學問,都像古時候母親先把食物放到嘴裏嚼爛瞭,再吐齣來餵食幼兒;可能我舉的例子,以現代人來看會覺得惡心,可是我隻能這樣比喻。我要說的是,傳達一些抽象的東西時,具體的舉例和比喻是不可缺的。
現在我要拿過去貧睏的農業時代,佔人口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農民,為什麼比起他人善良得多的事實,來印證比喻與舉例,在教育的功能上是何等地重要。我們都聽過這樣的一句俗諺:「半部《論語》治天下。」多少年來,在貧睏的農業社會的農民,識字的大概不會超過百分之一,因為他們把所有的時間,全力投入勞動生産都嫌不夠,那有人有條件去識字讀書,有的話也不成比例,沒有代錶性。那時的農民文盲居多,當時的天下也是農民佔絕大多數,那麼所謂的治天下,或是天下治也好,那就是說,整個天下的人都遵守《論語》提倡的、教導的四維八德:禮義廉恥、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的道德價值,甚至於成為行為的文法。這是怎麼做到的呢?農民不識字啊,就算識字,也不一定那麼簡單就讀得懂《論語》,並且纔半部的《論語》,天下就治瞭;傢庭有倫理瞭,社會有秩序瞭。
那麼《論語》是以什麼樣的教育方法,讓不識字的農民他們懂得《論語》的道德價值,再從道德的價值變成日常生活中,做人處世的行為的文法,讓社會有一個普世的價值,製約群眾的行為,內在的又成瞭自律的力量。這就是我們前麵提到的舉例和比喻。文盲居多的農業社會,語言,特彆是生活領域的語言,比讀書人豐富而又生動得多。當時就透過語言講古、講嶽傳、講三國、目蓮救母、孟宗哭竹、孔融讓梨、趙氏孤兒等等不勝枚。故事裏麵的內容離不開忠、孝、仁、愛、信、義……等等儒教,我們先不管裏麵有不少沒人性的愚忠愚孝,但農民聽慣瞭這一類的道德的故事做為比喻或舉例,戲麯也唱這一類的道德故事,農民從不識字,到養成瞭有儒傢思想的生活行為,可見比喻和舉例的能耐。反觀那少數識字的,還考上狀元的人,《論語》他們幾乎可以倒背如流,好應付科舉考試,可是在曆史上看到不忠不義不孝不廉的,為數不少都是讀書人,例如《鍘美案》的陳世美、《王魁負桂英》的王魁等等,他們當時都逃不過包大人的虎頭鍘!
讓我說話,有時像風箏斷綫離題。趁手上還抓牢那一條綫,好迴到正題打住我的閑話碎語,再迴到洪教授的這本新集子。目前颱灣類似這樣的集子,寫得有東西,又容易消化的為數不多。能將普世的價值,還有一些教育上的新觀念,範圍又要涵蓋得廣,還要寫來生動有趣,老少鹹宜,雅俗共賞,隻有這樣的東西,纔能成為大眾的素養或教養的教材,這本集子就是這樣的糧食。
在颱灣這些年來,每年上山下海到偏遠地區,做上百次以上的演講,可能隻有洪蘭教授一人吧。幾年前東元文教基金會要頒社會貢獻奬給她,主辦單位要印一本小冊子,同時要我為洪蘭教授寫幾句話。當時我不敢署名寫瞭一首詩〈What a wonderful洪蘭〉,我就將這首詩做為本序文的句點吧。
蝴蝶蘭、東亞蘭、洋蘭……
看韆看萬,五顔六色
各種各樣
受綺麗外觀的自我束縛
期盼他人的品頭論足
待在溫室、花店 待價自戀
被幽禁在雅房
渴望關愛的眼神自憐
縱然是國色天香
在世俗裏換算金錢之外
還是金錢
What a wonderful洪蘭
在名蘭係譜不見經傳
在溫室雅房不見她的蹤影
在這不完美的社會裏
洪蘭 花開在校園
洪蘭 花開在深山
洪蘭 開在下一代的苗圃
讓園丁們在她的身上
學習照顧下一代的幼苗
洪蘭!What a wonderful洪蘭
黃春明
自序
品德教育之本
二十一世紀纔開始十年,兩個懸崖就齣現瞭,一個是顯性的財政懸崖,另一個是隱性的道德懸崖。這兩個懸崖都齣自人心,也就是社會道德的墮落。財政的問題齣在大傢隻追求享樂,不顧後果,隻圖眼前,不管將來;政客為瞭選票,不加稅,但要加福利,選舉支票亂開,結果債留子孫。其實道德的問題又何嘗不是?大傢天天高唱隻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忘記瞭自由是以不妨礙他人的自由為原則,自由的後麵是責任,大傢以為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說:「大部分的人不是真正要自由,因為自由伴隨責任,而多數人害怕責任。」我們社會的問題就齣在大傢隻要有自由不要負責任,隻要權利不要義務,懸崖就齣現瞭。
不知從何時起,官員看到立法委員,唯唯諾諾,立刻矮瞭半截;老師看到學生低頭而過,不敢多言;甚至國立大學的學生都可以在民主的議會殿堂咆哮,辱罵教育部長。這種放肆行為是怎麼被寵齣來的?我們怎麼能容忍這樣的「言論自由」?中國以前有位教育傢陶行知曾說:「放蕩不是自由,因為放蕩做瞭私慾的奴隸,便失去瞭自由。」正常的愛並不會寵壞孩子,真正幸福的孩子是獲得自由的孩子,他在生活中獲得尊敬,所以他也學會尊重他人,因為尊重他人反映齣他的尊重自己。反思之後,我們要檢討自己:這些辱罵官員的立法委員,這些咆哮師長的學生,是我們教育的失敗,我們沒有教好他的品德。
現在整個社會太看重物質,有錢的便是大爺,趾高氣昂,忘記瞭真正重要的東西是不能量販的─你的氣質、修養、品味。有一次黃富源教授來我們學校演講,他說「率直是很好的品質,但是禮貌是永遠不變的價值」,這個永遠的價值不能被彆的藉口所取代(End does not justify the means.)。「禮義廉恥」這個做人做事的根本道理曾在扁政府時代被拆下來,丟到庫房,現在很多校長又重新把它掛迴去。荀子說:「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傢無禮則不寜。」禮怎麼可以丟掉?無禮則天下大亂。以前不能瞭解孔子為什麼說「爾愛其羊,我愛其禮」,這二十年來看到無禮的後果,深覺孔子是大智慧,禮義廉恥是維持這個社會不墜的「綱」!
高官貪防災的錢真是令人憤慨,颱灣每年因天災喪失無數人命,若是這種錢都可以貪,什麼錢不能貪呢?每次看到這種新聞都會想起嶽武穆說的「文官不愛財,武官不怕死」,若是這樣,國傢怎麼會亡?但是「文官要錢不怕死,武官怕死又要錢」時,國傢要怎麼辦?想來想去還是隻有靠教育,正如曼德拉(Nelson Mandela)所說「教育是改變世界最勇猛的武器」。但是教育的責任不是隻有在學校老師的身上,父母應負有最大的責任,因為模仿是最原始的學習。
父母浪費,孩子絕對不會惜物;反過來說,父母珍惜一絲一縷,孩子也不敢浪費。我們以前東西沒有壞不可以丟棄,現在是東西不流行瞭,便丟,完全沒想到你傢的垃圾可能是彆傢的寶物,為何不把它捐齣去,給想要的人用呢?我很想去建立一個這種平颱,把彆人不要的東西送到要的人手上。我很喜歡〈禮運大同篇〉那句「人盡其纔,物盡其用,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為己」,它真的是達到理想世界最簡單的方法。
其實品德教育不難,它並不需要高深理論,尤其不需要長篇大論,但需要從生活中教起。我們很小的時候,母親便說「犯病的不吃,犯法的不做」,這句話很簡單,小孩子一聽便懂:犯病的東西吃下去會生病,小孩子天不怕、地不怕,就怕生病不能齣去玩,連英雄都怕病來磨,所以父母平日把這種話掛在嘴邊,小孩耳濡目染,生病的不吃,連帶著犯法也不做瞭。
最近嚴長壽總裁齣瞭一本新書《為土地種一個希望》,我覺得非常感動,人活著必須有希望,有希望纔會有熱情,有熱情纔會去創業,纔會對自己有所要求。一碗安穩的飯是好吃,但是它就像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人總得對自己有所期許。意義治療學傢弗蘭剋(Viktor Frankl, 1905-1997)在《活齣意義來》(Man's Search for Meaning)一書中說:「重要的不是我們對生命有什麼期待,而是生命對我們有什麼期待。」其實人生沒有爬不過去的山,何妨放手一搏,至少要有李清照「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那種豪情。
我們可能無法馬上改變世界,但是我們能從改變自己做起,當每個人都改變瞭時,這世界也就隨之不同瞭。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很吸引我,那種簡潔又帶有未來感的綫條,配上“理尚往來:新未來公民的品德素養”這樣的標題,立刻勾起瞭我的好奇心。尤其是在副標題“講理就好10”後麵那個小小的“10”,總讓我猜想裏麵是不是藏著十個關於品德素養的黃金法則,或者十個能顛覆我過去認知的故事。我一直覺得,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尤其是對於我們年輕一輩來說,光有知識和技能是不夠的,內在的品德修養纔是我們立足於社會、與人交往的基石。這本書名就點明瞭這一點,它不是空泛地談論美德,而是強調“品德素養”在“新未來公民”身上的重要性,這讓我覺得它非常有時代感,也很有現實意義。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實用的方法,教我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這些品德,而不是停留在理論層麵。比如,在麵對衝突時,如何纔能真正做到“講理”,而不是情緒用兵;在人際交往中,如何纔能做到“理尚往來”,既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我腦海中浮現齣很多場景,比如在網絡論壇上,大傢常常因為觀點不同而激烈爭吵,這時候如果每個人都能多一份“講理”的心,少一份攻擊性的言辭,網絡環境是不是會好很多?又比如在職場上,團隊閤作至關重要,如果成員之間能夠相互理解、相互支持,那種“理尚往來”的默契,是不是能讓工作效率大大提升?這本書的標題似乎給瞭我一個方嚮,讓我對未來如何成為一個有素養的公民,有瞭更具體、更清晰的期待。
评分我一直對“品德素養”這個話題很感興趣,尤其是在看到《理尚往來:新未來公民的品德素養 講理就好10》這個書名時,更是眼前一亮。它不像很多同類書籍那樣,用非常嚴肅、沉重的語氣來探討道德問題,而是用“講理就好”這樣一個輕鬆而又充滿智慧的詞語,一下子就拉近瞭與讀者的距離。我腦海中浮現的,是一個充滿陽光的下午,我坐在窗邊,手捧這本書,裏麵講著一個個發生在颱灣街頭巷尾,或者校園裏、職場中的小故事,而這些故事的主人公,都是一些有血有肉、有缺點但也在努力成為更好自己的人。我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淺齣地剖析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哪些行為是被動的、情緒化的,哪些行為是主動的、理性的,以及如何纔能將二者之間的界限變得清晰,從而更好地去管理自己的行為和情緒。我想,真正的“品德素養”,並不僅僅是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更重要的是,當我們麵臨選擇時,能夠做齣那個正確的、有智慧的選擇。這本書的“10”個關鍵詞,讓我猜測它可能是一種有體係的引導,或許是關於如何傾聽、如何錶達、如何反思、如何寬容等等,每一個方麵都深入挖掘,並給齣切實可行的建議。我希望它能幫助我,在麵對復雜的人際關係和多元的社會價值觀時,保持一份清醒的頭腦和一顆包容的心。
评分《理尚往來:新未來公民的品德素養 講理就好10》這個書名,讀起來就有一種讓人安心的力量。在颱灣,我們常說“有理走遍天下”,這句話蘊含著樸素的智慧。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際關係變得更加復雜,我們似乎越來越需要一種更係統、更深刻的理解,來認識“品德素養”在“新未來公民”身上的具體體現。“講理就好10”這個副標題,讓我覺得這本書並非高高在上,而是貼近生活,提供瞭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論。“10”這個數字,總讓我聯想到一些結構化的內容,或許是十種經典的溝通模式,或者十個需要我們反思的思維誤區。我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在快速變化的時代,我們如何纔能保持一顆正直善良的心,同時又不失獨立思考的能力。我腦海中浮現的,是颱灣社會中一些因為溝通不暢、誤解而産生的社會問題,如果每個人都能掌握“講理”的藝術,學會換位思考,理解包容,相信很多矛盾都能迎刃而解。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指導,幫助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實踐“理尚往來”的原則,成為一個更有素養、更有智慧的新未來公民。
评分在颱灣,我們常說“做人要厚道”、“凡事要留一綫”,這些古老的智慧,在現代社會似乎有些褪色。而《理尚往來:新未來公民的品德素養 講理就好10》這個書名,卻讓我看到瞭這些傳統美德在新時代煥發的生命力。“新未來公民”這個詞,讓我覺得它不僅僅是麵嚮年輕人,更是為所有希望在快速變化的世界中,依然保持善良和智慧的人們而寫。我特彆好奇,“講理就好10”這後麵數字“10”究竟代錶瞭什麼?是十個關鍵原則?十個典型案例?還是十個需要我們反思的誤區?我設想,書中可能會通過一些發生在颱灣社會的真實案例,來闡述“品德素養”在實踐中的重要性。例如,在處理鄰裏糾紛時,如何不因小失大,而是用“講理”的方式解決問題;在麵對網絡謠言時,如何保持理性,不被煽動,做齣負責任的判斷。我希望這本書能幫助我,提升自己在信息時代的辨彆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不再人雲亦雲,而是能夠基於事實和理性,形成自己的判斷。同時,我也期待它能教會我,如何以一種更成熟、更包容的方式與他人溝通,即使意見不同,也能保持尊重的態度。畢竟,我們生活在一個多元化的社會,學會欣賞和理解差異,是未來公民必備的素質。
评分《理尚往來:新未來公民的品德素養 講理就好10》這個書名,讀起來就有一種親切感,也很有啓發性。尤其是在颱灣,我們越來越意識到,在一個快速變化的社會裏,擁有良好的品德素養,比單純的知識和技能更為重要。“講理就好”這幾個字,給我一種“大道至簡”的感覺,它提醒我們,很多時候,復雜的問題,隻要我們能好好地“講理”,就能找到齣路。我好奇書中的“10”具體指的是什麼,它是否是十個核心的品德特質,或者十個影響我們日常行為的關鍵因素?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非常貼近我們颱灣社會現實的案例,讓我們看到,在我們的生活中,哪些地方我們可以做得更好。比如,在麵對網絡霸淩時,我們該如何用“講理”的方式去製止它;在和朋友發生誤會時,我們該如何用“講理”的方式去化解;甚至是在參與社會活動時,我們該如何用“講理”的方式去錶達自己的訴求。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引導我們,不僅僅是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能夠真正地在生活中去實踐,去體驗“講理”帶來的積極影響。我想要成為一個有素養的“新未來公民”,這本書,聽起來就像是為我們量身打造的。
评分當我在書店看到《理尚往來:新未來公民的品德素養 講理就好10》這本書時,它那簡潔而充滿智慧的書名立刻吸引瞭我。在颱灣,我們從小就接觸到各種關於品德教育的內容,但總感覺缺乏一種係統性的、與時俱進的引導。“新未來公民”這個定位,讓我覺得這本書非常有前瞻性,它不是陳舊的道德說教,而是針對我們這個時代,如何成為一個更有素養的公民。副標題“講理就好10”,更是讓我覺得輕鬆愉快,仿佛它提供瞭一種解決問題的捷徑,或者一套簡單易學的法則。“10”這個數字,總讓我猜測是不是有十個核心的概念,或者十個重要的原則,能夠幫助我們解決在人際交往中遇到的各種睏境。我設想,書中會通過一些生動有趣的案例,來闡述“講理”的藝術。比如,在傢庭成員之間,如何化解因生活習慣不同而産生的摩擦;在工作團隊中,如何通過有效的溝通,達成一緻的目標;甚至是在網絡空間,如何以一種負責任的態度,參與討論。我非常希望這本書能夠教會我,如何在復雜的世界裏,保持內心的平靜和理性,並且用一種積極、建設性的方式與他人互動。這種“理尚往來”的能力,我覺得對於我們構建一個更美好、更和諧的社會至關重要。
评分這本書的題目《理尚往來:新未來公民的品德素養 講理就好10》,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在颱灣,我們一直強調“公民素養”的重要性,但“品德素養”這個部分,有時會顯得比較模糊,不知道具體該如何培養。而“講理就好10”這個副標題,則給人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仿佛打開瞭一扇通往更理性、更和諧溝通的大門。“10”這個數字,讓我充滿好奇,它是不是代錶著十個可以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立刻實踐的原則?或者十個能夠幫助我們化解矛盾、增進理解的小技巧?我設想,這本書可能會包含很多我們生活中會遇到的真實案例,比如在傢庭聚會中,如何化解因為代溝産生的爭執;在社交媒體上,如何理性地迴復那些充滿攻擊性的言論;甚至是在參與公共議題討論時,如何提齣建設性的意見,而不是一味地批評。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實用的工具,幫助我理解“講理”的深層含義,不僅僅是辯論輸贏,更是如何傾聽、理解、共情,並且在溝通過程中,找到彼此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我相信,這種“理尚往來”的能力,對於構建一個更友善、更包容的社會至關重要,而這本書,或許就是我們邁嚮這個目標的一本重要的指引。
评分《理尚往來:新未來公民的品德素養 講理就好10》這個書名,聽起來就有一種溫暖而又實在的感覺。在颱灣,我們從小就被教導要“有教養”、“講道理”,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際關係變得越來越復雜,很多時候,簡單的“講道理”似乎已經不足以解決所有問題。這本書的標題,特彆是“講理就好10”這幾個字,給我一種“化繁為簡”的啓示,似乎它要告訴我們,很多復雜的問題,隻要迴歸到“講理”的根本,就能找到解決方案。我猜想,書中的“10”可能代錶著十種不同的“講理”情境,或者十種應對不同人際關係挑戰的方法。我非常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具體、可操作的建議,幫助我們提升自己的溝通能力和情商。例如,在和長輩溝通時,如何做到尊重又不失原則;在和同輩相處時,如何保持平等和理解;在麵對陌生人時,如何建立初步的信任。我期待這本書能教會我,如何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既保持自己的獨立思考,又能尊重他人的觀點,並且用一種平和、有效的方式與人建立聯係。這種“理尚往來”的能力,我覺得是現代社會非常寶貴的財富,它能幫助我們建立更穩固的人際關係,也能讓我們在職業生涯中走得更遠。
评分看到《理尚往來:新未來公民的品德素養 講理就好10》這個書名,我立刻聯想到的是一個充滿理性、溫情和智慧的未來社會。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理”一直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它既是道理,也是規則,更是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的潤滑劑。“往來”則意味著互動與交流,強調的是一種雙嚮的、平等的溝通。“新未來公民”的定位,更是點明瞭這本書的時代性和前瞻性。我猜想,這本書的“10”可能代錶著十個核心的品德素養,或者十個通往“講理”境界的關鍵步驟。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在麵對信息過載、觀點碰撞的現代社會,我們應該如何保持清晰的頭腦,如何去辨彆信息的真僞,如何去有效地與他人溝通。我腦海中浮現的,是中國颱灣地區近年來發生的一些社會事件,其中不乏因為溝通不暢、理性缺失而導緻的衝突和對立。這本書如果能提供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法,幫助我們理解如何“講理”,如何在衝突中找到共同點,如何建立一種更成熟、更負責任的公民意識,那將是非常有價值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成為我們學習和實踐品德素養的指南,讓我們在未來生活中,能夠更好地理解他人,更有效地錶達自己,從而構建一個更加和諧、美好的社會。
评分收到這本《理尚往來:新未來公民的品德素養 講理就好10》時,我第一個想法是,這名字聽起來就很有溫度,很貼近生活。在颱灣,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要“有禮貌”、“守規矩”,但隨著時代的發展,我越來越覺得,光是錶麵的禮貌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內在的“品德素養”。這本書的副標題“講理就好10”,讓我覺得它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說教,而是一種溫和的引導。我設想,裏麵可能會有很多生動的故事,講的是在生活中,我們可能遇到的各種情況,比如和傢人朋友之間的誤會,或者在工作上與同事的意見不閤,甚至是參與社會議題時,如何纔能理性地溝通、平和地錶達自己的觀點。我特彆期待的是,書中是否會提供一些具體的溝通技巧,或者處理人際關係的方法。畢竟,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每天都要接收和處理大量的信息,同時也需要與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如果能學會如何“講理”,如何用一種更成熟、更負責任的態度去麵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我想這對於我們成為一個“新未來公民”來說,是非常寶貴的財富。我希望這本書能教會我,如何在不傷害他人的前提下,堅定地錶達自己的想法,同時也能包容和理解他人的不同之處。這種“講理”的能力,我認為是構建和諧社會、維護良好人際關係的關鍵。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