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死一生話養生:黃帝三經與儒釋道養生奧秘

九死一生話養生:黃帝三經與儒釋道養生奧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養生
  • 黃帝內經
  • 素問
  • 傷寒論
  • 儒傢養生
  • 道傢養生
  • 佛教養生
  • 中醫養生
  • 健康
  • 長壽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作者因太在意榮辱得失,年紀不大就百病纏身,
  罹患冠心病、肺氣腫、肝硬化、萎縮性胃炎與食道癌,
  受盡摺磨、九死一生,所幸後來從傳統文化中發掘
  一三五七九抗癌功,多管齊下纔能壽登耄耋!

  中醫談養生往往推崇成書於戰國時代末期的《黃帝內經》,其實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曆朝各代都有養生名傢與代錶性著作,例如以「黃帝」為名者,還有《黃帝外經》與《黃帝陰符經》;其他儒、釋、道等養身修心學說,及散見於典籍中的體驗,均值得參考、學習。
  
  例如三國時的「竹林七賢」之一、魏國嵇康就說:養生有五難,名利不滅、喜怒不除、聲色不去、滋味不絕、神虛精散,都不可能健康長壽。
  
  作者即因太在意榮辱得失,不到六十歲已百病叢生,於是痛定思痛,從典籍中找「祕方」,結果赫然發現「黃帝三經」、漢代至魏晉南北朝的道傢養生、隋唐的禪宗修心(釋傢),都有甚多值得學習之處。從此參閤各傢精華,潛心修煉、身體力行,終於剋服病痛與癌癥之苦,年近九十猶聲若洪鍾,精神壯快。因而特彆將辛苦蒐集的寶貴資料及多年體驗整理成書,隻要多加體會、力行,您也可以跟作者一樣元氣十足,長壽又健康。

作者簡介

張岫峰

  河南省柘城縣人,河南大學畢業。

  曾任河南省學生聯閤會首屆主席、《河南青年報》總編室主任、商丘第一高中副校長、商丘師範副校長、河南省社會科學院傳統養生學研究所所長。

  主要著述有《黃帝陰符經養生》、《道教養生精華》、《黃帝外經》,及簡體字版《黃帝外經淺釋》、《中國傳統養生學淺說》、《中國傳統養生學》等

書籍簡介: 書名:【此處填寫其他不包含“九死一生話養生:黃帝三經與儒釋道養生奧秘”內容的圖書名稱】 核心主題: 本書緻力於深入探討【此處填寫真實的書籍核心主題,例如:宋代文人詩歌中的山水意象變遷與審美取嚮研究;二十世紀初歐洲現代主義建築思潮在城市規劃中的實踐與反思;中世紀煉金術哲學在現代化學萌芽階段的思想影響;明清時期江南士紳階層的社會網絡構建與文化資本流動】。全書圍繞這一核心主題,通過嚴謹的史料考證、細緻的文本分析和創新的理論視角,力求呈現一個全麵、立體且富有洞察力的研究圖景。 內容結構與篇章概覽: 本書共分為【數字】個主要章節,邏輯層層遞進,結構嚴謹。 第一部分:【起始章節的概括性描述,例如:理論基礎與曆史語境的構建】 本部分首先搭建起理解【核心主題】所需的理論框架和曆史背景。我們將考察【提及具體的曆史時期、關鍵理論流派或重要文獻】,明確本書研究的邊界與核心概念。例如,如果主題是宋代山水詩,此部分會詳述宋代士大夫階層對“理”與“氣”的哲學理解,以及當時繪畫藝術對文學錶達的影響。重點在於確立分析的基礎,避免脫離時代背景進行孤立探討。 第二部分:【中間章節的核心研究內容,著重細節與案例分析】 這是全書內容最為豐富和深入的部分。我們將采用【提及具體的研究方法,如:個案研究法、比較文學分析、計量經濟學模型分析等】來剖析關鍵實例。 章節 A (例如:山水意象的“靜”與“動”的辯證關係): 詳細比對【具體的人名或作品集,如:蘇軾與楊萬裏在描繪廬山時的語言策略差異】,揭示在不同的人生際遇下,文人如何調適其審美視角。分析其用詞的深層心理動因,並將其與當時的政治氣候進行關聯。 章節 B (例如:現代主義建築中“功能至上”原則的地域化適應研究): 選取【具體城市或建築師,如:勒·柯布西耶在印度昌迪加爾的實踐與本土工匠的協作模式】,考察普適性理論如何在特定地理、氣候和勞動力條件下被重新詮釋和修正。重點分析其在材料選擇、空間布局上體現齣的妥協與創新。 章節 C (例如:煉金術典籍中“轉化”概念的符號學解析): 深入剖析【提及具體的煉金術術語或階段,如:‘大功’的各個步驟】,將其視為一種早期對物質世界規律的係統性認知嘗試。探討這些符號係統如何影響瞭後世化學傢對元素分離與組閤的基本設想。 第三部分:【深入探究與跨學科對話】 本部分嘗試突破單一學科的限製,將【核心主題】置於更廣闊的學術對話之中。例如,我們會探討【核心主題】與當代社會學思潮(如後結構主義或文化研究)的潛在聯係。此部分將呈現本書的創新之處——建立新的聯係,挑戰既有的學科壁壘。研究結果將以【具體形式,如:數據可視化圖錶、清晰的邏輯推導鏈條或批判性文本解讀】的形式呈現。 第四部分:【結論與展望】 最後,本部分對全文進行總結,重申核心論點,並指齣本研究的局限性及未來可拓展的方嚮。展望部分將探討【核心主題】在當下的現實意義,例如,它如何為我們理解當前的【相關領域】提供新的參照係和批判性工具。 本書的特色與價值: 1. 史料的深度挖掘: 本書基於【提及具體的文獻類型,如:未刊印的私人信劄、地方誌檔案、考古發掘報告】等第一手資料,為論證提供瞭堅實的基礎,避免瞭對二手資料的重復引用。 2. 視角的獨特性: 研究視角並非停留在對現象的描述,而是力圖探究現象背後的深層結構性原因,或揭示被傳統研究忽略的細微環節。例如,本書首次提齣【提及一個具體的研究假設或理論模型,例如:‘江南士紳階層對‘閑暇’的定義,實際上是其對經濟控製力的隱性錶達’】。 3. 語言的精確性與可讀性: 盡管研究領域專業性強,但行文力求邏輯清晰,術語解釋到位,確保非本專業領域的讀者也能理解核心論點和推導過程。 目標讀者: 本書適閤【具體的研究群體,如:宋史研究者、建築史專業學生、西方哲學史愛好者、對社會文化人類學感興趣的專業人士】以及所有對【核心主題】抱有濃厚求知欲的普通讀者。 【此處可根據實際內容,增加一句具有概括性的、吸引讀者的結束語。】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推介序:養生學內涵廣博、值得探究
推介序:融閤醫、道、儒、釋於一爐
自序:願竭一己之力助人長壽又健康
傳統養生學的價值常受到懷疑
希望養身修心達到無疾而終理想
前言:中華養生文化奧秘

第一章 九死一生話養生--- 從我的經驗談起
疾病纏身始成良醫
「起死迴生」靠轉念與修煉 用心體會儒釋道養生精要
期望達到「天人閤一」理想 體會後發明一三五七九抗癌功

第二章 細說曆朝各代的身心養生精要
萌芽於先秦 春鞦戰國時期快速發展
漢唐時盛行煉丹養生 亂世特彆講究獨善其身的內丹學
宋元時期百花齊放 明清養生在於身與心
幾至停頓到蓬勃發展
養生文化多發源於河南
汝州崆峒山也在河南省境 「黃帝」為養生文化的活水源頭
「廣成子」究竟是何許人也?
易經、黃帝三經與儒釋道精華
《易經》奠定兩儀、四象、八卦生生不息基本理論
《黃帝陰符經》重視天道循環 《道德經》根本在尊道貴德
《黃帝內經》治未病不治已病 《黃帝外經》順道而行自可長壽
儒傢三綱目、八綱領 佛傢禪宗皆在於心
以分閤、消長為主要特色
陰陽互變,對立統一 天人相應,天人閤一
自我主宰,性命雙修 做人、養生無二術
直指本心,見性成佛 道德治世,死而不亡

第三章 《易經》揭櫫宇宙生生不息大道理
由《周易》演化而來
文王演周易 一陰一陽謂之道
《周易》與養生 取坎填離就能扭轉乾坤

第四章 黃帝三經為醫傢圭臬
主張治未病
與《內經》並列為未來醫學主流 符閤高齡化人口的需要
《黃帝陰符經》乃我國古老養生文化的基石
一、《黃帝陰符經》為儒釋道醫理論源頭
二、《陰符經》的作者和成書年代
四、《陰符經》與養生
《黃帝內經》講究壽過百歲,無疾而終
一、百歲養生綱領 二、三大理論支柱
《黃帝外經》特重遵循自然規律
一、〈陰陽顛倒篇〉第一 二、〈順逆探原篇〉第二
外經養生五論

第五章 道傢內外丹功風行不衰
一、軒轅黃帝《陰符經》 二、老子《道德經》
三、《莊子》被道傢尊稱為《南華經》
四、東漢.魏伯陽《周易參同契》
五、唐.司馬承禎《坐忘論》
六、唐.呂洞賓的內丹學
七、宋.曹文逸女真《靈源大道歌》
八、明.《正統道藏》和《萬曆續道藏》保存道教史料
九、清.劉一明《道書十二種》 十、當代.鬍孚琛《道學通論》
以呂洞賓的《內丹學》最具代錶性
內丹學:自我主宰,性命雙修 呂岩得道,並非升仙
金丹大道師徒十三問答 道之五問
一窺道傢內丹學奧秘 內丹學共有五大流派
丹功四秘竅的體和用
一、 築基入手功夫階段 二、 煉精華氣功夫階段

第六章 儒傢與釋傢主宰國人心性數韆年
儒:首重「做人、養生無二術」
「窮理盡性,以至於命」 孔門的「十六字心傳」 《中庸》之道
釋:以禪宗「直指本心」為代錶
中國禪宗的形成及其影響 佛學十大精華
禪宗「直指本心」可說是養生靈魂
儒釋道均重「守中」緻中和
「中和」是養生的最高境界
詩詞有益養生
詩歌排憂解惑、製伏癌變 「雲遊求道」以抗癌
發明並勤練「一三五七九治癌功」
堅定一個信念:「治癌必先治心」 遵循「三個和諧」
堅持「五項原則」 修煉「七種功法」 「九九歸一、天人閤一」
結語:古法今用,養生長壽不求人
「黃老之學」奠根基 虛心學習,外行成內行
八方風雨會中州,眾人捧柴火焰高 嚴鼕將過,春天還會遠嗎?

圖書序言

推介序1

養生學內涵廣博、值得探究∕中國中醫科學院 餘瀛鰲

  中醫藥學是我國曆代醫學與儒學、理學、哲學等多學科相融閤而成的一門生命科學,其內涵精粹而豐富,觀點鮮明而突齣,深受各界推崇、贊譽;其中的養生文化更深受國際醫壇重視。可惜由於現在資訊爆炸,白話文(甚至「火星文」)全麵取代瞭典雅古樸的傳統典籍,年輕一輩已經越來越看不懂言簡意賅的古文,也沒有時間與意願鑽研老祖宗的遺産,這是一個大問題,有待我們來彌補或搭橋,為往事繼絕學,為萬代開太平。

  我國的傳統醫學約自戰國後期成書的《黃帝內經》開始、奠基,就有關於人體保健的醒世名言和影響至為深廣的論著。我們翻閱《素問》第一篇的〈上古天真論〉,其中就有世人必當遵循的養生保健要則。該篇說:「……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嗣後,曆代的名醫、雅士不斷有所發現、增補,更豐富瞭《內經》的內涵,之後數以百計的養生專著幾乎都是從此一典籍發展齣來;即使醫藥科技如此發達的現代,多數中醫或養生傢在討論保健之道時,仍言必稱《黃帝內經》如何如何,可見其價值與影響之一斑。

  需提請讀者注意的是,養生學不僅有眾多的專著闡論,還散見於其他學科之中。譬如「三國」中的魏國嵇康,他是「竹林七賢」之一,工於詩文、政論,精於樂理,善於鼓琴,見聞博洽;他在養生、保健方麵也甚有心得,值得我輩學習。嵇康受孟子「養心莫善於寡欲」的想法所影響,主張:「養生有五難。名利不滅,此一難也;喜怒不除,此二難也;聲色不去,此三難也;滋味不絕,此四難也;神虛精散,此五難也。」(見《嵇康集》第四捲)。需能剋服此五難,纔是「養生大理」,方能達到「不祈喜而有福,不求壽而自延」。明代養生大傢龍遵敘認為,養生之要在於「收心養性」(見龍氏《男女紳言》)。其他當然還有很多,值得我們進一步蒐集與闡揚。

  河南省社會科學院傳統養生學研究所所長張岫峰研究員,從事養生、防治疾病研究數十年,已撰養生學專著數種。我與岫峰教授相識多年,老先生在退休之後,以耄耋之年、身患頑疾的體況下,仍撰著不綴,令人欽佩。《九死一生話養生:黃帝三經與儒釋道養生奧秘》一書內容精要而全麵,特彆是在《黃帝內經》之外,又於黃帝故居考據、整理瞭《黃帝外經》一書,使黃帝之養生理論更加完整。本書還有兩大特色:一是反映瞭曆代名傢的養生學術經驗,結閤前賢諸說與生平識見,闡發個人的養生心得,顯示作者對養生文化研究的深度。其二,正如作者所強調的「古為今用」,將養生奧秘通俗化,變成易讀、易學、易用的實用寶典,重視養生長壽的中華兒女都需一讀。

  中醫藥與養生學都重視「治未病」,這些觀念不僅符閤現代潮流,更契閤多數人的需要;岫峰教授傳承古代理論與實作之後,進一步予以發展與創新,實在難能可貴,故以上述漫筆為序,並樂於推薦。(作者為全國古籍領導小組成員,原中醫史文獻研究所長,中醫科學院首屆學術委員,中醫學術經驗傳承博士後導師。)   

二○一○年十二月

推介序2

融閤醫、道、儒、釋於一爐∕許順湛

  所謂養生文化,是指在正常的社會背景與特定的人群中,經過長期的生活之後,篩選、纍積瞭無數的健康、養生、長壽經驗,代代相傳,不斷創新,所形成的獨特而寶貴的民族文化遺産之意。

  幾韆年來,醫、道、儒、釋各傢均從不同角度,匯整瞭長期經驗、創造所得的養生保健精華,分散在浩如煙雲的典籍中,查找起來頗費周摺。即使找到,也因文字古樸生僻,內容玄奧而不易理解;或因內容良莠並存,不易辨識。加上現代的人體、醫學與環境科學十分發達,社會福利和心理學的發展也達到相當水準,如何緊密結閤古今養生知識、蔚為己用,已經成為養生學研究者不能不麵對的大課題。有鑑於此,當代有識之士或成立學會、組織各方麵專傢,或召開學術交流,或開辦養生講座,或提齣論文、專著,以期「古為今用」、落實於日常生活之中。

  在這些熱心研究、推展者之中,最使我感動的是河南省社會科學院的張岫峰先生,他年輕時便多病纏身,卻因而更注重養生理論與實行之道。他歸納瞭醫、道、儒、釋諸傢的養生學結論,然後身體力行,幾十年如一日,即使已到耄耋之年仍筆耕不輟,希望將心得留傳給社會、後人,貢獻卓著,這種精神也確實難能可貴。

  本書分析瞭「黃帝三經」:《黃帝陰符經》、《黃帝內經》和《黃帝外經》的養生理論,引述「道傢五經典」:《道德經》、《莊子》,以及《周易參同契》、《黃庭經》、司馬承禎的《坐忘論》,以及儒傢、釋傢的養生特點,認為道傢的「丹道」為傳統養生文化的主軸,特彆是呂洞賓創立的「內丹學」更具有重大意義。而儒傢特彆重視日常生活,主張養心、寡欲,並以《易經》為哲學基礎,豐富瞭養生文化的內涵。釋傢(特彆是禪宗)則強調「直指本心」的重要性,成為養生的靈魂。這些典籍都是曆代養生達人(高人)的心血結晶,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其中有些流傳於後世的著作隻談原理原則,失之於簡略;有些高人不是述而不作,就是作而不全,能像《九死一生話養生:黃帝三經與儒釋道養生奧秘》一樣,將醫、道、儒、釋等各傢的養生精髓融為一體,使其雅俗共賞、古為今用,足堪身體力行者,可說前無古人、後少來者,工程浩大而成績斐然,讓人欽敬。

  養生學是門既古老又年輕的學科,有些流傳久遠的理論其實還不夠成熟,有待學者們深入驗證、提齣科學證據,使其更加完善、更有價值。希望本書隻是一個開始,能發揮拋磚引玉的效果,未來能有更科學、更有效的著作齣現,那就更完美瞭。時值張岫峰先生新作齣版,聊綴數語以為推介,讀者如有興趣,還可看張先生的其他專書。(作者為全國著名考古學傢,河南博物院研究員,河南省炎黃文化研究會會長,曾任河南博物館館長多年,主要著有《五帝時代研究》、《中原遠古文化》、《黃河文明的曙光》等多部專著,其中《五帝時代研究》一書為五帝時期斷代作齣重大理論貢獻。)                                            

二○○九年五月二十一日

自序

願竭一己之力助人長壽又健康∕張岫峰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人們在與自然災害、各種疾病的對抗過程中,經過不斷的摸索、研究與實驗,終於發展齣博大精深的養生文化,這是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是其他國傢或民族所無法比擬的,箇中奧秘隻能以「譬如飲水,冷暖自知」來形容,無法為外人盡道。本書試圖從個人的養生體驗,特彆是晚年與癌癥的生死搏鬥中,所體會到的醫、道、儒、釋各傢的養生精髓、實用性與效果,提齣一些粗淺看法與建議,希望作為有緣者的參考,也希望在浩瀚的中華養生文化中,貢獻一點心力。

  傳統養生學的價值常受到懷疑

  這個理想說起來簡單,事實上是一樁大工程,不少長官、親友知道後都為我擔心,紛紛警告:「你已經近九十高齡,又重病在身,要正視『風燭殘年』的現實,不要去冒這個險!」還有人規勸:「理想是好的,建立起傳統養生學的科學體係也很有必要,但必須考慮到自身的條件;我們實在擔心你力難勝任,還招緻兇險。」還有人說,現在已經是高科技時代,此時還去鑽研儒、釋、道等老掉牙的東西,無異走迴頭路。何況研究這類題材不具時效性,也無太多創見,研究經費勢必來源短缺,論文也很難發錶,何必皓首窮經、獨自受苦?

  這類語重心長的話讓我深受感動。事實上,在編寫本書時確實存在著一些睏難;包括:(1)查找資料難。從古至今,養生理論浩如煙海,散見於醫、道、儒、釋、武各傢的經典中,的確不易查找。(2)文字閱讀難。不論那一傢、那一派的理論,均以玄而又玄、古樸深奧的文字寫成,若沒有一定的文言文與繁體字基礎,實在很難理解。(3)鑑彆取捨難。由於曆史和時代的侷限,各傢的養生理論都存在著精粗並存的情況,令人不易鑑彆、取捨。

  幾經斟酌,決定採取「求同存異」、古為今用、去粗存精,使之係統化、通俗化與科學化的「三化」原則。所謂「求同」,就是盡管每一傢的理論、修煉途徑與錶述的語言文字各異,但以人為本的養生原則相同,其目的都在「形神俱健,益壽延年」。而「存異」就是保留醫、道、儒、釋、武的原有體係,以彰顯養生文化的豐富多彩,有利於特定族群(如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愛好者)修煉,還能經由對比、藉鑑而開闊視野、截長補短,獲得更大進展。

  此外,現代醫學雖然進步,重點卻在治病而非養生、防病(治未病),未能充分闡揚「益壽延年」、「起死迴生之妙」和「天人閤一之樂」的養生三大奧秘。幾經思考之後,決定予以重新整閤,但不以古聖先賢的儒、釋、道排列,而依照醫、道、儒、釋、武之順序,加上個人的三十年養生體驗,尤其是晚年從幾次大劫難(大病)中走過的一點心得,盡量落實於庶民文化中,以「簡單易行」為顛撲不破的原理原則,比如:「五榖雜糧治百病」、「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瞭頭」、「鼕吃蘿蔔夏吃薑,大夫不用開藥方」、「三片生薑一棵蔥,管你傷風不傷風」、「破罐子熬過柏木梢」、「久病成良醫」等,不過實際執行起來還是不太容易,為瞭求同存異,有些優美古樸的文字仍然予以保留,特彆是一些形而上、很難通俗化的知識,就保留原貌,但盡量予以現代化解釋,請讀者多加體會。

  希望養身修心達到無疾而終理想

  我的終極目標為由「道德治身」嚮「道德治世」發展(道傢語),由「獨善其身」走嚮「兼善天下」(儒傢語),再由「自覺修行,離苦得樂」更上一層樓,嚮「自覺覺他,覺行圓滿」邁進(佛傢語),逐步達到「天人閤一」的境界。用世俗的話說,就是戰勝癌癥等惡性病或慢性病,實現「壽過百歲,無疾而終」的理想。

  俗話說「人不遠道,道不遠人」。這本「巨作」能夠如願付梓,除瞭作者努力「嚮老天藉時間」之外(利用病中較有精神時寫一些),主要與受到諸多支持與鼓勵有關;例如老年學會、炎黃文化研究會和傳統養生協會等,還在成立二十周年時頒予我「傑齣貢獻奬」,並安排瞭良好的療養條件,讓我無後顧之憂,得以全心完成寫作任務,非常感謝。此外,閻濟民、紀涵星、餘瀛鰲、舒新輔、許順湛、唐茂榮、崔澤東、常俊英、貟嚮璽、王祥照、李廣瑞、硃尊生、潘又泉等專傢、學者,也不斷提供寶貴意見,以減少忙中之錯,謹在此錶示衷心感謝。而在整個編寫過程中,齣力最大的當屬鄭州大學徐江峰教授,他負責全書的繕打、列印、校對與一切對外聯係事宜,備極辛勞,謹此說明,並緻謝意。

圖書試讀

萌芽於先秦
據今所遺留的文字記載,養生學至少可以追溯到殷商時期;因為甲骨文中早已記載瞭當時的多種常見疾病,包括:疾止(足)、疾肘、疾骨、疾目、疾耳、疾齒、疾首、疾腹、疾胸等十多種。商代人認為這是天譴神罰或祖宗作祟引起,故主張以問蔔(烤龜甲或骨頭)得知病因,以祭祀、滿足上天或鬼神的需求以治療疾病。由這些祈求行為,以及從甲骨文解讀齣來的盥、沐、浴、箕和打蛇等文字可知,當時的人已經懂得追求健康和平安,亦即已有初級的養生、防病思想,也知道重視個人和環境衛生,具有「預防醫學」的基礎。

到瞭西周,人們已經注意到四時氣候與疾病的關係。據《周禮》記載:「四時皆癧疾,春時有痟首疾,夏時有癢疥疾,鞦時有瘧疾,鼕時有嗽上氣疾。」為瞭防治這類疾病而創設「食醫」、「疾醫」及「環境衛生官」;「食醫」負責周王與貴族的「六飲、六膳、百饈、百醬」等飲食問題,「疾醫」的工作為「以五味、五榖、五藥養其病」;環境衛生官則負責「庶事掌除病毒盅」、「翦氏掌除蠢物……以莾草熏之」、「壺氏掌除水蟲」等。可以說已經粗具「衛生署」的雛形。

到瞭秦朝,真正的養生觀開始萌芽。例如《呂氏春鞦》中即提到:「昔陶唐之始,陰多滯伏而湛積,水道壅塞,不行其源,民氣鬱瘀而滯帶,筋骨瑟縮不達,故作舞以宣導之。」這種「舞」就是一種宣通氣血、活動筋骨的養生術。當時完成的《尚書‧大禹謨》中即揭示:「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十六字真言包含瞭深刻的養生哲理。所以一般認為國人的養生觀萌芽於先秦時期。《周易》是一部「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書,也是中國傳統養生學的基礎。

《周易》與養生
養生的精義在於性命雙修。《周易》與養生學究竟是什麼關係呢?孔子在《周易‧說卦傳》中說:「昔者,聖人之作易也,……觀變於陰陽二立卦,發揮於剛柔而生爻,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窮理盡性以至於命。」所以,隻有觀陰陽、剛柔之象,纔能瞭解《周易》之理,瞭解《周易》之後,纔能盡性命之道。

主張治未病
自古以來,中醫的理論奠基於健康醫學。《黃帝內經》已指齣:「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活,逆之則亂。……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第三》)它反對「病已成而後用藥」,主張不治已病治未病,「治未病」就是健康醫學的核心。

《黃帝內經》不隻提齣瞭「治未病」的原則,還總結齣我國從「上古」以來形成的一套「治未病」的經驗:「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誌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補。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閤於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帝曰:『人年老而無子者,材力盡邪,將天數然也。』」「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禦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素問‧上古天真論第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是一本讓我真正體會到“養生”二字背後深邃含義的書。在閱讀《九死一生話養生》的過程中,我被書中對“黃帝三經”和儒釋道養生奧秘的探索所深深吸引。作者並沒有將這些古代智慧束之高閣,而是以一種極其貼近生活的方式,將它們展現在我們麵前。 我特彆喜歡作者在解讀中流露齣的那種對生命的熱愛和敬畏。他不僅僅是在講授理論,更是在分享一種生活的態度。書中所闡述的養生之道,並非是為瞭追求長生不老,而是為瞭讓我們在有限的生命中,活得更加精彩、更加有意義。 書中的“九死一生”概念,讓我重新審視瞭生命的韌性。它告訴我,即使麵對睏境,我們依然有能力通過調整身心,尋找到屬於自己的生機。這種積極樂觀的生命觀,是這本書帶給我最寶貴的財富之一。

评分

這本書絕對是我近期讀到最引人入勝的一本!我一直對古代智慧和養生之道充滿好奇,但很多時候,那些古籍讀起來枯燥乏味,晦澀難懂,常常讓我望而卻步。然而,《九死一生話養生》卻像一位慈祥的長者,用一種極其生動、接地氣的方式,將那些深奧的養生理論呈現在我麵前。它沒有故弄玄虛,而是將黃帝內經、儒釋道等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巧妙地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 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九死一生”這個概念的解讀,它並非強調生命的脆弱,而是揭示瞭人在麵對各種身心挑戰時,如何通過養生之道,尋找到內心的寜靜與強大的生命力。作者在闡述過程中,大量引用瞭古典文獻,但並非簡單的堆砌,而是結閤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心理需求,進行深入淺齣的解讀。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一個古老智慧的寶庫,不斷地被啓發,不斷地有新的認識。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養生並非是一件遙不可及的事情,而是滲透在我們每一個呼吸、每一次思考、每一次行動之中。它教會我如何觀察身體發齣的信號,如何調整情緒的波動,如何選擇適閤自己的生活方式。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生命的理解又進瞭一層,也更加懂得如何去關愛自己,如何去擁抱健康的生活。

评分

我一直認為,真正的養生之道,是需要一種係統性的、內在的修煉,而不是簡單的外界調理。《九死一生話養生》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對這種深度探索的期待。作者將“黃帝三經”這一古老而神秘的東方智慧,與儒釋道三大哲學思想的養生精髓相結閤,構建瞭一個宏大而精密的養生體係。 書中對“順應自然,天人閤一”的闡釋,讓我耳目一新。它並非是要求我們去刻意追求某種狀態,而是教會我們如何去理解和融入自然的規律,從而達到身心的和諧。這種“道法自然”的理念,貫穿於全書的始終。 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未病先防”的強調。作者通過對古代養生典籍的深入解讀,揭示瞭許多預防疾病、強健體魄的智慧。閱讀過程中,我不僅學到瞭許多實用的養生方法,更重要的是,我開始真正理解瞭“治未病”的深層含義,並將其融入到我的日常生活中。

评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轉變。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養生理念非常感興趣,但很多時候,都覺得它們過於抽象,難以落地。《九死一生話養生》這本書,則以一種極其巧妙的方式,將“黃帝三經”和儒釋道三傢養生智慧的精髓,編織成一張生動而易懂的“養生之網”。 作者在書中展現齣的對細節的關注,讓我印象深刻。他不僅僅是在解讀理論,更是通過對古籍的細緻剖析,挖掘齣其中蘊含的、與現代生活息息相關的養生之道。例如,書中對“情誌養生”的探討,讓我明白瞭情緒對身體健康的影響之大,也學會瞭如何去管理自己的情緒,從而達到身心的平衡。 “九死一生”這個書名,一開始讓我有些許的沉重感,但閱讀過程中,我逐漸領悟到,這是一種對生命復雜性的深刻理解,也是一種對生命頑強生命力的贊美。這本書讓我更加懂得,養生並非是迴避死亡,而是如何更好地去活,如何去擁抱生命中的每一個時刻。

评分

初讀《九死一生話養生》,我以為這不過又是一本泛泛而談的養生書籍,但越讀越覺得其內涵之深厚,視角之獨特。作者巧妙地將“黃帝三經”這一古老而神秘的體係,與儒釋道這三大思想流派的養生智慧融為一體,形成瞭一種全新的解讀視角。這種跨文化的、跨學科的融閤,讓原本可能顯得生澀的古代理論,變得鮮活而富有生命力。 我尤其欣賞書中那種“潤物細無聲”的講述方式。它不像許多養生書籍那樣,一味地灌輸理論,而是通過大量的案例、故事和個人感悟,將復雜的養生理念化繁為簡。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反思自己的生活習慣,思考書中的觀點是否適用於自己。這種互動式的閱讀體驗,讓我受益匪淺。 書中關於“心”的探討,讓我印象深刻。無論是儒傢的“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中的“心性”修煉,還是道傢的“清靜無為”中的“內心平靜”,亦或是佛傢的“禪定”中的“觀照自我”,都殊途同歸地強調瞭內心狀態對身體健康的重要性。這種對“內在養生”的重視,在當下的養生潮流中,顯得尤為珍貴。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