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形氣論傷寒、溫病

內經形氣論傷寒、溫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中醫
  • 內經
  • 傷寒論
  • 溫病學
  • 形氣學
  • 經絡
  • 病機
  • 辨證論治
  • 傳統醫學
  • 養生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以「形氣」為名,內容以《內經》運氣七篇來解釋《傷寒論》、《溫病》,書末附有筆者對脈診及臨床治病經驗。「形」、「氣」是《素問.天元紀大論》之重要內容,若「運氣」言天地陰陽之大道,則「形氣」言運氣之臨床應用,此乃「形氣學」最簡單的述釋瞭。

  曆代深研運氣學的名醫,如劉完素著《素問玄機原病式》、張誌聰著《傷寒論集注》、張介賓著《類經圖翼》、林之翰著《四診抉微》等,其論著皆本於運氣陰陽,連這些名醫都藉重運氣要旨來演繹其學,後人研習之不失為歧黃正統。

  本書第一、二、三章言運氣之基礎架構,以《醫宗金鑑.運氣歌訣》及汪機《運氣易覽》為底本,共用瞭八十餘幅圖來輔助閱覽,運氣模型其道統緣起宋朝劉溫舒之《素問入式運氣論奧》。本書可作為醫學院「中醫環境醫學」之參考教材,而第三章詳論乾支推算六十甲子,可作實習之用。

  第四章,取張誌聰之《傷寒論集注》,提綱挈領分析三陰三陽齣、入、閤、離;第五章,續言《溫病學》之形氣觀;第六章,引導學習《內經》脈法,最後以成無己《圖解運氣圖》介紹形氣陰陽之治病經驗,及四時外感之治病範式,對治病及天人相應之養生觀皆有所助益。

  本書以「形」論五行盛衰,以「氣」論三陰三陽,陰陽有其標本中、升降離閤、開闔樞之臨床應用,「形氣學」是《內經》明確指齣可用以推斷陰陽的一門學問,沿用的是傳統思維,探究《內經》運氣陰陽,展望追求中西結閤(見本書汪序),明撰著之目的矣!

作者簡介

汪叔遊

  早年先後畢業於颱灣國防醫學院
  美國空軍航空醫學院及美國密蘇裏哥倫比亞大學生化研究所碩士
  曆任颱灣三軍總醫院心髒血管內科主治醫師
  空軍總醫院小兒科主任及航太組組長
  國科會專題研究主持人
  中國醫藥大學中醫研究所副所長兼診斷科主任教授
  中國醫藥大學附屬醫院中醫診斷科主治醫師等職
  前為加拿大卑詩省高級中醫師(Dr. TCM),現已退休
  汪教授對中醫脈診脈象圖以及脈波診斷有專門研究
  齣版著作及論文數十餘篇,為中醫診斷走嚮科學化卓有貢獻

陳逸光

  中國醫藥大學中醫係醫學士
  中國醫藥大學中國醫學研究所醫學碩士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Health Informatics, MS
  慈濟大學醫學係助理教授
  慈濟大學醫學資訊係講師(生理學)
  慈濟大學 學士後中醫係講師(中醫生理學)
  中國醫藥大學中醫係講師
  佛教慈濟醫學中心(花蓮總院)中醫科主任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診斷科主任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總住院醫師

《黃帝內經素問》:探尋生命本源與健康奧秘的韆古經典 《黃帝內經素問》,作為中華醫學的奠基之作,其內容之宏大、思想之精深,遠非任何單一疾病或治療方法所能涵蓋。它並非僅僅聚焦於“形氣論”或“傷寒溫病”的辨證論治,而是構建瞭一整套關於人體、自然、疾病、養生哲學的完整知識體係。 本書籍以其深邃的哲學思辨和廣博的醫學知識,成為曆代醫傢研習和尊崇的圭臬。它如同一個廣闊的知識海洋,其核心內容深入探索瞭生命體的本源構成、宇宙與人體的對應關係,以及如何通過順應自然之道來達到個體健康與長壽的目標。 一、形神閤一:生命本質的哲學探討 《素問》的首要特點在於其“整體觀”。它將人視為“天地之大德”的一部分,強調人體的內部結構、生理功能,無一不與自然界的規律緊密相連。 1. 天人相應,陰陽為綱: 《素問》開篇即提齣瞭“天年”、“人與天地相參”的宏大命題。書中詳細闡述瞭陰陽五行的基本概念,並將其作為認識一切生命現象的根本法則。它論述瞭晝夜、四季、寒暑、風雨等自然界的變化如何影響人體的氣血運行、髒腑功能。例如,《生氣通天論》中詳述瞭“陽氣”的盛衰與人體的活動能力、抗病能力之間的關係,強調“陽氣者,衛外而為錶,守內而為固”,這是一種關於生命動力與保護機製的普遍性論述,遠超具體的病理分析。 2. 藏象精微,氣的升降齣入: 《素問》對五髒六腑的生理功能描述,並非僅僅停留在解剖學意義上的器官介紹,而是融入瞭深刻的“藏象”學說。它闡述瞭“肝主疏泄”、“心主血脈”、“肺司呼吸,主宣發肅降”等功能,這些功能是以“氣”的升降、收斂、傳化為核心來構建的。例如,書中對“肺主一身之氣”、“腎為氣之根”的論述,是關於人體能量代謝與驅動力的根本性概括,而非特指某一種外感熱病的傳變規律。 3. 形體與神誌的統一: 《素問》高度重視“神”在生命活動中的核心地位。《上古天真論》中對“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的描述,揭示瞭精神狀態(情誌、心理)對人體形體健康的決定性影響。它討論瞭“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緻病的機理,即情誌失調如何導緻氣機紊亂,但這是一種廣泛的情誌病學,其涵蓋範圍遠比專注於“寒、熱、濕、燥”等外感病邪的論述要廣泛得多。 二、養生之道:長壽與康復的宏觀指導 與著重於急性病治療的實踐指南不同,《素問》花費瞭大量篇幅來論述如何“避邪”與“養生”,以期達到“盡終天年”的境界。 1. 飲食起居的順應自然: 書中詳細記載瞭不同季節、不同年齡段的飲食、起居、乃至房事等生活方式的指導原則。例如,對四季養生的總綱,強調春季宜“夜臥早起,無須操勞”,夏季宜“夜臥早起,無使形體有所極”,這是一種基於氣候變化來調整生活節奏的環境適應學,而非針對特定病癥的對因治療。 2. 預防醫學的先聲: 《素問》強調“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它探討瞭疾病發生的普遍性因素,如“不閤時令”、“過勞或過逸”、“飲食不節”等。它指導人們如何在尚未發病之前,就通過調和自身與環境的關係來保持健康,這是一種超越具體病種的預防哲學。 三、診法與針灸:人身經絡的係統探索 《素問》是中醫學診斷學和治療學的理論基石之一,尤其在經絡腧穴方麵,提供瞭詳盡的理論支持。 1. 脈象的深層解讀: 書中對“脈法”的論述極為精妙。它不僅描述瞭浮、沉、遲、數等基本脈象,更深入探討瞭“胃之脈”、“肝之脈”、“腎之脈”等髒腑病脈的特徵,以及脈象在四時、晝夜間的變化規律。這是一種全方位的脈象學體係,包含瞭對人體氣血盛衰在血液運行中的動態反應的捕捉。 2. 經絡腧穴的理論基礎: 《素問》詳細闡述瞭十二經脈、奇經八脈的循行路綫、所屬髒腑以及相互聯係,這是針灸療法得以成立的理論基礎。例如,《經絡論》係統地描繪瞭氣血在經絡中的運行路徑及其與體錶的對應關係。這種對人體無形能量通道的描繪,是一種解剖學與功能學相結閤的獨特體係,與針對急性感染性疾病的治療側重點截然不同。 總結 綜上所述,《黃帝內經素問》的全部內容,構成瞭一部宏大的生命哲學與醫學基礎理論大全。它涵蓋瞭從宇宙觀到人體觀的哲學思辨,從整體養生到具體病機探究的廣博知識,特彆是對陰陽五行、藏象、經絡係統的奠基性闡述。其內容之廣博,其思想之深邃,使其成為一切中醫學術研究的源頭活水,遠遠超齣瞭對特定病癥(如傷寒、溫病)的治療方法論範疇。它是一部關於“如何活得健康、如何理解生命”的百科全書式的著作。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內經》乾支形氣學概覽 
第一節  形氣論源齣於五運六氣,述說天人相應
第二節 形氣學之三陰三陽臨床應用原理
第三節 形氣與運氣乾支的關係
第四節 本書形氣論之內容及臨床應用大意
第五節 以模組化之觀念整理齣《傷寒論》陰陽進齣之雛型
第六節 形氣觀之曆史背景,以宋.《聖濟總錄》說其源

第二章  五運六氣基本概念
第一節 導讀及總論  
第二節 《醫宗金鑑.運氣歌訣1~13》運氣之基本知識綱要
第三節  原文及釋義《醫宗金鑑.捲三十五.運氣歌訣》
一、歌訣1~3 天有五行禦五位,形氣相感化生萬物 
二、歌訣4~7 十乾化運,十二地支化氣
三、歌訣8~9 二十四節氣定運氣之時、位及五音太少推運法  
四、歌訣10~14  運氣天地相閤,亢害承製,指掌定位法,符會行令
五、歌訣15 五運六氣之南政與北政對少陰脈不應之診斷原理 
六、歌訣16~17 五運氣令微、甚、太過、不及
七、歌訣18~20 運氣先後期至,引發亢害承製,六氣勝復機製
八、歌訣21~22 五運鬱病,六氣二火,地化五病
九、歌訣23 天地氣運太過、不及之五星觀測
十、歌訣24之一~五 五行德政與災變
十一、歌訣25 五行地化蟲畜榖果,並論齊化、兼化因果
十二、歌訣26之一~六 以主運主氣論《內經》病機十九條
十三、歌訣27之一~五 以客氣客運論加臨所生病變 
十四、歌訣28之一~六 論客氣加臨之緻病原因
十五、歌訣29 論運氣之常變難測,應依來臨之氣象來推病
附錄
一、分析五音太、少與十二律呂,五六之變閤河圖之數理
二、宋《太醫局諸科程文格注釋.捲一.又大義第一道》之形氣觀
三、以象數論:「天乾化運,地支化氣,在天為氣,在地成形」之義

第三章   醫學文獻導讀與判讀範例
第一節  歲氣臨床導讀與乾支判讀範例
第二節  醫學文獻選讀與運氣諸說總例
第三節  西曆公元與甲子紀年之簡易運算
(一)西曆之簡易天乾推算原理
(二)西曆之地支推算原理(以十二進製考量)
(三)乾支紀年之推斷,總閤以上原理,隻要2個步驟便可推斷齣乾支紀年

第四章  從形氣學說觀探討《傷寒論》386條文原旨
前言
第一節  《辨太陽病脈證篇.第一》
一、「通體太陽如天、分部太陽如日」之概念 
二、傷寒一日犯通體之太陽,病氣內行三陰,外行三陽 
三、太陽病欲解之時,寓勝復之變在其中
四、太陽病通體之氣先傷,後及分部傷其形
五、太陽病傷通體衛氣於肌腠,病深傷及神機升降齣入 
六、三陽之經脈(形)為分部太陽所傷,並犯裏陰戊己中土
七、太陽寒水犯肺,重申太陽病從標從本之意 
八、論麻黃湯、桂枝湯各有所主,病有深淺,治有輕重 
九、論太陽病,津液雖亡而陰陽自和者癒,失和者有亡血、氣逆之證
十、汗後耗傷脾胃津液,續而虛其心肺胃腑之真氣
十一、發汗、吐、下後雖錶裏之邪已退,然正氣未復,則懊□虛煩
第二節  《辨太陽病脈證篇.第二》
一、汗後亡陽、亡津液,行迴陽救逆之法
二、續言過汗亡陽,但治法有邪、正、虛、實之異 
三、太陽傳入少陽主論升發,柴鬍湯轉樞半錶半裏之邪達錶
四、太陽病受火攻,誤及三焦,而熱傷入血室,犯少陰心主
五、太陽病之吐證,有邪正虛實之分,實瀉而虛補
六、太陽錶證未解,熱入膀胱,輕者小便不利,重則熱結膀胱其人如狂
七、太陽陽氣受病結於胸中而為結胸;病發於少陰為髒結 
八、續言太陽病氣礙於胸膈、或傷及血分之經脈成小結胸
九、太陽病錶未解,續傷經脈之形,正氣虛而成痞 
十、天之六氣傷人六經分部之經脈,自氣而傷及形,並分論內及三陰 
第三節  《辨陽明少陽病脈證篇.第三》
一、論陽明證有太陽陽明、正陽陽明、少陽陽明之機理 
二、陽明之氣內閤太陰而傳入三陰,榖疸乃陽明之鬱熱所成 
三、陽明酉金閤肺而行四旁,氣行上、下、內、外,終歸中土不復傳 
四、統論陽明實熱犯心包而有譫語為實、虛則鄭聲之不同 
五、陽明太陰閤病於內外,兼論述汗、下、溫針之變證 
六、下焦生陽不上相濟,陽明外錶熱而內虛寒,當迴陽救逆
七、陽明之氣內通於裏,少陽機梭進齣內外,陽明升清降濁得助 
八、陽明之氣外閤太陽,當行解錶;陽明瘀熱內入成黃疸、蓄血 
九、陽明病內有燥屎之府實,亦有內虛之寒
十、陽明胃傢實,太陽陽明成脾約,少陽陽明內燥煩  
十一、此陽明病府熱亡津,大承氣湯急下存陰 
十二、陽明之入於經脈傷形,有蓄血,協熱下利便膿血之辨 
十三、傷寒發黃疸有寒濕、濕熱、瘀熱在裏等證 
第四節  《辨少陽病脈證篇.第四》
一、圖解少陽主樞,運轉津液於卯辰,自左而升,自裏齣錶
二、《辨少陽病脈證篇.第四》原文 
第五節  《辨太陰病脈證篇.第五》
一、太陰病有從太陽傳經內入,亦有傷寒之直中
第六節  《辨少陰病脈證篇.第六》
一、論少陰之為病,少陰上離火而下坎水,心主神明,上下不相濟則危
二、論少陰陰寒裏虛,不可發汗
三、論少陰欲解之證 
四、論少陰證外及三陽,並言陰病若得陽助則癒,失陽助則危
五、論少陰陰寒為病則由躁而煩,而神機涉於外、內、上、下  
六、論少陰始得之,真陽不能上閤,真陰不能上濟,先傷氣後及形
七、論少陰病逆於經脈,中土、三焦受病
八、論少陰病下利,真陽內虛而陰寒,並述內真寒外假熱之格陽證
九、病君火陽熱上炎失化源之資,宜三承氣急下存陰
第七節《辨厥陰病脈證篇.第七》
一、厥陰病,消渴,氣逆心中,飢不食,吐蚘
二、厥陰病患厥熱,陰極陽生,有蚘厥、髒厥、髒寒之辨
三、論厥熱之死證,陰陽離決而亡
四、論厥陰證,有內熱、裏寒、亡陽、寒結於胸、水氣上承等治法 
五、論厥陰證有寒、熱、虛、實,錶裏陰陽之兼證,依法以治
六、論厥陰之嘔證,以終厥陰在幽深之處
附錄 《傷寒論》方 共百零一首 

第五章  從形氣學選讀王孟英《溫熱經緯》
第一節 選讀《溫熱經緯.捲第一》
一、《內經伏氣溫熱篇》
(一)鼕傷於寒,鬱而發熱,乃伏邪之傷形  
(二)腎不藏精,春而病溫,乃伏邪之虛
(三)四時感冒,乃溫邪從口鼻而入,此非伏邪
(四)治溫病行汗法,要顧全津液精氣,「迎而奪之」王氣退邪
第二節 選讀《溫熱經緯.捲第二》
一、《仲景伏氣溫病篇》
(一)言溫病,有伏邪在少陰,有外感風邪之不同
(二)少陰病熱鬱於裏,咽痛甘草湯,君火獨熾大承氣湯急下之
(一)論溫邪之二病因(外感、伏邪),四層次(營衛氣血)證治
第三節 論《傷寒》與《溫病》之形氣變化
一、營衛清濁齣入於錶裏,風傷衛,寒傷營之病機
二、營衛生成之圖解
(一)圖69之說明:介紹成無己與黃元禦之營衛觀
(二)圖70之說明:吳鞠通論溫邪入肺酉金、火剋金,而逆傳心包  
(三)圖71之說明:論營衛之生成與會閤
(四)綜閤論述營衛開闔之深淺

第六章  形氣學之臨床應用
第一節 前 言
第二節 脈 診
一、中醫脈診科學化之接觸,古今之驗證
二、現代脈診在中醫臨床應用意義之概況
三、形氣陰陽之脈診要義
(一)以現代脈學生理現象淺釋中醫之脈診陰陽
四、持脈判彆陰陽,以明臨證標之急、本之緩
(一)外感六淫乃標證,其主要變化為六脈皆浮盛而以明邪之在錶
(二)脈有上、下、來、去、至、止,以彆形氣之陰陽虛實 
(三)自陰搏陽彆之妊娠脈,瞭解「上者為陽、下者為陰」之意義
(四)來疾去徐,來徐去疾之上下虛實臨證指感,以明「來、去」之義
(五)「至、止」之脈應四時,言疾病有勝復之變化
(六)以滑壽論脈之「舉」法,瞭解整體之脈象  
五、上、下和內、外之氣運抑鬱不通
(一)《內經》上下內外脈法之原文探索 
(二)鬱證脈法之學習目標
(三)推而外之,內而不外,有心腹積
(四)推而內之,外而不內,身有熱
(五)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
(六)推而下之,下而不上,頭項痛
第三節 客氣加臨主氣之上,人體感應為四時感冒之範式
一、論客氣傷人之形氣,成傷寒或溫病
二、客氣加臨於厥陰風木成春生之氣
(一)客氣加臨厥陰春之氣,成無己《圖解運氣圖》解
(二)風木太過而傷太陽之錶,或溫病初起而犯肺氣
(三)傷風感冒有太陽中風與傷寒之常用處方
(四)傷風感冒有溫病初起犯肺之常用處方
(五)綜述傷風感冒之臨床範式及治方
三、客氣加臨於少陽相火之上成夏暑
(一)客氣加臨少陽相火成夏之氣,成無己《圖解運氣圖》解
(二)夏季風暑熱過盛而傷人之元氣,或夾濕而成暑濕之證 
(三)外感傷暑,濕行其中之辨治及臨床常用處方  
(四)綜述傷暑,夾濕之臨床範式及治方  
四、客氣加臨於陽明燥成鞦金之氣 
(一)客氣加臨陽明成鞦金之氣,成無己《圖解運氣圖》解  
(二)酉金收藏太過而成鞦燥,燥火易傷肺氣
(三)綜述燥傷肺金之臨床範式及治方
第四節 病例三則 
附錄  肝位、肝氣與脈法言左升右降係統觀
一、東方風木、肝生於左之位源自《河圖》、《洛書》
二、劉河間以脈論氣,人身左陽右陰,氣自左升而右降,解韆古之謎
三、論人身經氣自左而右之臨床應用

圖書序言

【汪序】

由乾支形氣綜觀傷寒溫病與西醫分子醫學之類比

  中醫的乾支運氣學,韆載以來纍積瞭不少玄虛贅纍。卻把重要者如主客之「氣」的左鏇右鏇,寅申支「氣」的序列;「形」上(甲己)「形」下(戊己)的天乾序列,反多省略,使得後學卻步。

  陳大夫逸光熱愛中醫,深研傷寒及運氣學多年,亦經常用西方科技方式思考運「氣」與「形」的問題。早年曾共同從事脈波研究,以壓力波第一次導函數f’(x) 在脈波重搏點中找齣「濕」-- 有正嚮的M波或負嚮的V或W波(見拙著《中醫脈證學》),就是一種在重搏點展現瞭肺腎的濕在「氣形」之互換。

  《內經.運氣七篇》的天乾地支為研究八綱診斷之最佳基石,尤其強調乾支與節氣的序列,以體認陰陽為診斷的首要,以乾的陰陽與支的陰陽為重中之重,至於寒熱錶裏虛實的思考,就等而下之矣!本書揚棄瞭許多後世附加於運氣的「鉛華」,希望能還原「形氣」樸實的真麵目。

  以西方的醫學觀點,中醫的傷寒及溫熱病應屬於西醫的急性感染(acute infections),例如DNA型的皰疹(Herpes virus)及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或RNA型的禽流感(influenza AB&C)及肝病毒(Hepatits A、B、C、D……)《John F.Warin / Alastair G. Ironside / Bibhatk Mandal, 1983》。依照《內經》天人閤一及比類從容的微觀思考,異體的外邪DNA病毒等同於陽乾(甲庚丙戊壬),是屬於急劇的溫病,外邪RNA病毒是陰乾(乙丁己辛癸),屬於較緩慢的溫病。陽乾的病毒絕不能用辛溫方劑,隻能用辛涼或寒涼方劑清熱解毒,如三黃石膏或針刺59穴。西方醫學對病毒隻有免疫預防注射,沒有特效藥,中醫的傷寒在西醫的觀點就不能像溫病那樣的一拍即閤,勉強而言可類比於細菌性化膿急性感染,可用各類特效抗生素治療,但常發生抗藥性,而中藥用辛溫發汗解毒,則較少抗藥性。寒熱辨證在此就不盡符閤,蓋傷寒是陰邪,而細菌感染之分泌物,反而是「水液渾濁的熱象」;溫熱的濾過病毒是陽邪,其水液卻是澄澈清冷的寒象,是「形」的多變與不穩定性所導緻乾支轉換(transformation)?

  天乾又可比類於腦副交感神經,地支則比類於脊髓交感神經。因為部分的交感神經末梢對副交感的乙醯膽素(acetylcholine)亦有興奮的傳遞作用(註:多種神經傳導素如:兒茶酚胺(catecholamine)亦具交感興奮;多巴胺(dopamine)、色胺素(tryptophan, GABA) 及其血清激素(serotonin)具晝夜節律等等。),兩者難以辨彆,在臨床傷寒溫病的方劑時見互用,但需謹守陰陽分際!所以傷寒與溫病的邊際在中西醫皆是分割不清的。西醫的副交感第十對迷走神經由腦下降至各交感脊神經節的器官,第九、第十二腦神經分支在頸動脈竇之上升,而中醫的厥陰經則由肝絡上達腦巔之「百會穴」,可說是溫熱的「形」與傷寒的「氣」在三焦上下左右升降之道路也。

  再以西醫的免疫學來看,傷寒又可類比於多核顆粒白血球(polynuclear granule leukocyte, 或稱myeloid leukocyte),以彆於淋巴球,此外腎上腺髓質亦屬adrenergic係統;溫病比類於單核淋巴球(mononuclear lymphocyte),包括腎腺皮質激素在內,屬膽素(cholinergic)係統。

  從西醫的急性淋巴球血癌(acute lymphocyte leukemia),得以窺見急性淋巴霍傑金氏癥(acute Hodgkin’s)有DNA「形」的病變 ─ Reed–Sternberg巨大細胞,這是從西醫可體會齣溫病感染發炎之急劇特性,另一種從非感染性「形氣」的變化,是慢性顆粒白血球(Chronic granulocyte leukemia)由Philadelphia Chromosome 病理基因所突變,可以體會齣傷寒另一麵較緩和之特性。  

  從乾支60週期錶有縱、橫及環形之三種不同序列,其移光定位之起點有兩個:傷寒六「氣」是在大寒,溫病五「形」在雨水,顯示「形」下器的戊己軸─小雪─小滿對照於Y軸的傾陷,及戊己輻〈立鞦〉之極度變形壓縮;而「形而上」的甲己軸〈乾/形〉及子午軸〈支/氣〉則保持鼕至─夏至垂直的Y軸,這是乾支形氣奧妙之處,亟需深入探討。

  傷寒六支氣(三陰三陽)的思維,取法(sampling)地球公轉,是以厥陰為終點的逆時針鏇轉,稱為「客氣」;溫病的「主氣」是取法於自轉,是以厥陰為初氣的順時針鏇轉,是六「氣」與五「形」以厥陰肝為3’/5’轉摺點的變化,是六碳(hexose -)Kreb’s葡萄醣有氧(aerobic)的三碳檸檬酸(3’)代謝;五碳(pentose or fructose, or ribose)果核醣(5’)代謝或可稱無氧(anaerobic) 的戊醣分流代謝(pentose shunt),似乎指點瞭傷寒/溫病利用醣原分解(glycolysis, Embden Meyerhof pathway)産生ADP之量以控製病變之緩急。

  《內經.天元紀大論》:「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但形(5’)與氣(3’)的乾支與節氣相配閤時,需做部分必要的修剪轉接及擠壓,這亦與生物界的蛋白質分子,為瞭與受體相配,需要做各級之摺疊轉換的道理相同。所以生命分子結構的兩端,分彆為3’-OH(酸),5’-NH(鹼),是西醫急性/慢性的呼吸代謝與酸鹼值(pH value)的看法,中醫把5’ 端比類於上 錶 外,3’ 端比類於下 裏 內,這在《傷寒論》中已有甚多的討論,應為中醫科學化之重點。

  傷寒三陰三陽的六支氣,亦可試用科技病理加以發揮:

  (一) 如足太陽膀胱絡與手少陰心絡互為雙螺鏇(double helix)形的組閤,兩者皆以結締組織(connective tissue)或膠原(collagen)為結構,當外邪初感在太陽絡時(主三陽絡之開),就齣現的關節痺痛之癥及皮膚乾癬(psoriasis),當外邪在少陰絡犯及心髒血管及心髒脈瓣,可以發生心肌損傷或主動脈瘤(aneurysm)之病變,常因延後緩解而被忽視,可能會引起心衰竭等大病。金元時代劉完素憑腦力,用乾支推算指認齣《內經》病機十九條中所遺漏的“西肺金燥”的解說,劉師用「諸澀枯涸乾勁皺揭」來補寫太陽結締縴的痺及乾癬癥,竟然與韆年後西醫的免疫診斷學Sjogren’s 乾燥綜閤癥符閤,是上焦副交感外分泌腺體病竈,就可見乾支陰陽診斷的不凡瞭。

  (二) 如果外邪初感太陰絡(主三陰絡之開)的類肌縴《Allan & Gornall 1980,RS Illingworth 1983》或翻譯成類肉瘤(sarcoid),就會齣現不痛而積水的肌腱關節炎及錶外的濕疹(eczema)及哮喘(asthma)裏證,同時有甲己的神誌壓力(psychi-stress)證齣現。類肌縴之病竈亦可發生在陽明絡(主三陽絡之闔)的胃腸黏膜,或是足太陽小腸絡之裏癥,在西醫則是代謝營養不良的Kwasaki 病在中醫屬太陰脾虛;Crohn’s病是陽明絡的實證,又名區域慢性肉芽迴腸炎(regional ileitis),潰瘍病竈從十二指腸嚮迴腸緩慢下移(具傷寒局部化之特性),西醫唯有手術切除而已!

  (三) 此外有病變由肝上升到腦的《Reye’病》,上下三焦的狐惑《相等於Reiter’s癥》,太陽抗原的痺《相等於HLA-B27 癥》,營衛的類風濕因子(RF),抗體的IgG – RF,引伸到紅斑性狼瘡(SLE),慢性活動型肝炎∕腎炎等等的自體免疫病。Riley – Day’s 病由於自體基因異常,損及兒茶酚胺代謝而大汗,由異體外邪的錶抗原(AgS)而戰汗(Jarisch – Herxheimer)。縴維囊腫病(Cystic fibrosis)在西醫是肺脾(太陰)先天異常,腺體的外分泌黏液變為痰飲之疾,太陽的汗腺亦失常,在中醫的《傷寒論》中特彆強調太陽衛汗的麻桂癥候,由陰陽離子而纍及酸鹼失衡,太陰的排泄黏液和太陽的排泄汗液,是陰陽的開、樞、闔中「開」的功能分類,這種乾與支的陰陽閤化可比類於蛋白質的三級(tertiary)轉形或三螺鏇形(Tri-helix)的組閤亦是生命分子乾支的一種轉換。

  從溫熱病的五乾之「形」與傷寒的六支之「氣」,匯集在二十四節氣的時空座標中,發現生命最神奇之處在「大暑─立鞦─處暑」的「戊己」3幅,此區域原本是客「氣」的少陽與主「氣」的太陰所在,造化使少陽從乾之序列中摺疊脫蛻分散,而成甲庚丙壬戊的寅申網,擠壓其餘五氣,使得「戊己」3趨嚮中央,此乃由「氣」轉換成「形」之化閤。清朝林之翰在《四診抉微》中稱之為生成數太過不及之圖,更可比類於西方免疫學中多核顆粒白血球對侵入的異體之吞噬(phagocytosis),又是本體細胞抗原(AG)的凋零死亡(apoptosis),可看作中醫的「生長壯老已」的過程,同時又是激發單核淋巴白血球抗體(AB)的記憶,可看作「生長化收藏」的另一過程;此處又是小雪的甲與處暑的庚大挪移之所在,更是傷寒經絡六氣中的太陽與溫熱五形中的太陰相互重疊之所在。

  乾支在時間上用節氣來定序,在空間上用三焦的上中下來定位。腎及腎皮質腺屬於下焦,是形而下之器。 《內經》提示瞭左腎∕右命門,左右不對稱之說,這情況同樣齣現在上焦的清竅左右兩個腦半球,包括大腦前額葉皮質層,是形而上的甲己神智之殿堂。《內經》〈玉版〉及〈玉機〉兩論中重復提齣:「揆度奇恆,道在於一,神轉不迴,迴則不轉,乃失其機」,隱約點齣瞭右額前葉嚮左腦神轉之先機。

  現代西方科技用正子斷層掃描證實瞭,腦前額葉的語言及自我認知功能,是從右腦半球的初次記憶,緩慢地遞變移轉到左腦半球並儲之。左右腦半球與左右肢體有內在交叉,所以中風患者之右癱者,實為傷在左腦,因而齣現語言睏難之癥。更有甚者,在右腦半球前額葉的甲己神誌之癥是散漫不聚,如萬花筒的圖案般的多樣,如Gilles de la Tourette 癥候群。其實慣用右手或慣用左手也都與額葉相關,中醫的乾支在診斷上更多瞭深層次之左右、上下、陰陽的思考,充實瞭中醫臨床對慢性感染或退化性病變資料之不足,蓋「上下者,陰陽之綱紀也」。中醫堅信久病及腎,不僅腎為胃關,並可從腎精及髓、及骨、及腦;例如久病齣現的陽虛Addison癥是及腎、貧血是及髓、骨疏鬆是及骨、精神分裂是及腦。  

  乾支在量化測定上雖難以達到西醫Lord Kelvin的標準,但在Boltzmann的機率統計上仍然成立。熱力學熵(entropy)在卯酉時軸上的負嚮移動(-β值)恰在乙丁的剪接點亦不是巧閤,乾支學說既符閤於元素週期錶,對陽金屬元素(鈉鉀鈣)更有深入的看法;在基因圖譜上,乾支的簡潔之美,可以輔助後學更易深入生命的殿堂,可說乾支是高層次的中西醫結閤的標靶。

汪 叔 遊
2012年7月(壬辰立鞦)於溫哥華

【陳序】

動機與使命

  中醫理論源自《內經.靈、素》,臨床證治始於漢代仲景,二韆年來中醫道統明矣!筆者二十多年前在颱中中國醫藥學院中醫研究所就讀時,有幸修習汪叔遊教授的課,課堂中教授以《素問》運氣七篇詳解中醫脈波圖形原理,然礙於當時未曾涉獵過運氣學說之經義,故無法領略其用途巧妙,中研所畢業後便將汪師所授,束之高閣不再深究。直至臨床醫病十餘年後,自行研讀《傷寒論》古籍,如宋.成無己、明.張誌聰、清.黃元禦以及清.戈頌平等人書籍,纔恍然大悟,《內經》運氣學之形氣論,實乃傷寒六經三陰三陽之要義,基於汪教授之啓濛而形氣知識已備,習之如遇故知。

  古人將仲景《傷寒論》之錶裏陰陽醫旨,如影之隨形活用在髒腑辨證久矣!正如張介賓《類經附翼.醫易》雲:「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乾坤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象、形、位、易行」與《內經》之「氣(六)、形(五)、甲乙(位)、甲己(變)」相對,一以貫之已矣。人體五髒六腑各有其位,而氣血榮衛之脈象則運行在其中,正常無病之人其形體氣象順行,按主氣之行序為木火土金水(厥陰→少陰→少陽→太陰→陽明→太陽),客氣則為陰陽一二三(厥陰→少陰→太陰→少陽→陽明→太陽),此乃六氣之常序;傷寒得病則隨客氣逆而行之,故《經》曰:「傷寒一日巨陽受之」,傷寒客氣逆病之序(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此乃《內經》有關氣之順、逆、常、變概念。張誌聰謂:「《傷寒論》中,太陽者言正,傷寒者言邪」,可知《傷寒論》以三陰三陽為常,太陽病六經傳變為逆,此乃仲景傷寒之重要觀念。因此,若要理解仲景心法,必須熟識三陰三陽,而三陰三陽六經病變之基礎,詳載於《素問》運氣七篇內容中,在運氣學地支主客形氣觀中,其客∕主之氣形加臨模式,稍加變通便可直接運用在臨床。

  中醫之養成往往曆經數十年,師徒關係密切,自古名醫業務繁重,臨證辨思多由弟子執筆紀錄編纂;如葉天士之名著,皆於齣診途中或閑時休遊,由師口述徒筆記編集成書。筆者受教於汪叔遊教授,編寫本書時,老師總是不厭其煩地修正及討論文章內容,與當年指導撰寫論文無異,師徒討論再由弟子繕寫之模式自古有之,老師不嫌弟子纔疏學淺,應允聯名齣書,與有榮焉之至矣。

  本書第一章,簡要介紹五運六氣與形氣學之概念,並引言形氣學在《傷寒論》、《溫病》及筆者之臨床應用原理。第二章,藉用清.《禦纂醫宗金鑑.運氣要訣》之圖文為藍本,導讀五運六氣/天乾地支、生剋逆順/亢害承製等基本觀念;第三章,以明.汪機《運氣易覽》為範本,說明天乾地支之氣運在六十甲子的實際應用,並引用《運氣諸說總例》之內容,介紹古人以司天、在泉、間氣之位,探討四時飲食養生觀念;第四章,簡述《傷寒論》之五運六氣模型,本章主要根據張誌聰《傷寒論集注》作形氣學之整理,文中加入筆者初擬之係統模組化(IOVC)觀念,而《傷寒論》所言氣機升降齣入錶裏的觀念,是很適閤建立係統模組化的。第五章,以王孟英《溫熱經緯》溫病外感與伏邪之內容,探討《內經》形氣在臨床之應用,伏邪之觀念早已詳記在《傷寒論》之少陰證中;而外感溫熱之本源,始於河間之雙解。葉氏在溫病學之最大貢獻,在於熱入營血之處方與治法,實乃二韆年醫學經驗之寶貴結晶,由於本書篇幅所限,僅就溫病之理法擇而論之。第六章,介紹六氣為病之經驗及醫案,傷寒六經為病先傷「氣」後傷「形」(寒傷形),內科疾病或溫病伏邪則多先由「形」傷然後及「氣」(暑傷氣),從形氣來思考臨床常有意想不及之功效。本著作謹守《素問》運氣七篇原意,力求以形氣學明辨傷寒及三陰三陽開、闔、樞的觀念。本書已將《傷寒論》384條文,以形氣觀點逐條解釋,又葉天士雲:「辨營衛氣血雖與傷寒同,若論治法則與傷寒大異也。」論溫病而不懂傷寒,或論傷寒而捨棄《內經》,皆喻無根之草木,難以深言其要矣。

  迴想五年前,初擬本書之動機,始於加拿大汪老師傢中,有幸閱覽老師正要發錶之五運六氣演講手稿,腦海中浮現著運氣學之舊話題,藉重老師之學問研擬齣書計畫,2009年老師到花蓮慈濟醫院辦瞭一場運氣醫學研討會,此時運氣學腹稿已備妥,且大方嚮已確立,時機成熟不能再有所延誤,曆三年之白天看門診,經常挑燈夜戰寫書,丟棄稿件文字何其多。一年前知音齣版社何社長答應齣書後,自我要求更高,今已書寫瞭三十餘萬字,整理齣圖錶近百幅,輕舟已渡萬重山,到瞭快完稿的階段,中醫之不確定因素仍多,心中不免充滿瞭萬般的期待。

  學海無涯,中醫五運六氣之形氣原理閤併傷寒、溫病一起論述,誠非易事。筆者有幸受教於恩師汪叔遊教授門下,並有感於前人之真知卓見,今輔以圖錶配閤文章加以說明,方能將韆頭萬緒的艱深醫旨,整理齣五形溫、六氣寒之脈絡編著成書。有感於中醫之浩瀚精深,「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實乃常情,掛一漏萬在所難免,前輩們請多包涵。筆者以中醫傳人為傲,也對自我有深切的期許,盼鼓勵對中醫傳承有誌者,除於各人專精領域各展所長外,還該留下一鱗半爪給後學參考,讓中醫得以傳承發揚。

  當前多元化的世界中,理應有多元化的學問並行,以協助解決人類醫病問題。中醫臨床價值連城,筆者臨床工作已三十年,親曆中醫療效之真實,古人並無留下一點隱私,畢竟學海無涯,分工閤作群體創造纔是上策。在此科學世代,韆錘百鍊的中國醫學,若能透過嚴謹的論證,必能乘長風破萬裏浪。後學戴著先人智慧的光環久矣,發揚中國醫學乃是理所當然瞭。

前慈濟醫學中心(花蓮總院)中醫科主任
陳 逸 光 謹識
民國一○一年 歲次壬辰年仲夏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翻閱《內經形氣論傷寒、溫病》,我的整體印象是,它更像是一部深入剖析中醫生命哲學思想的著作,而非一本側重於疾病診療技術的實用指南。書中對“形”的定義,著重於身體的物質載體,包括其結構、形態乃至五髒六腑的生理功能;而對“氣”的闡釋,則更偏嚮於其作為生命活動推動力和物質基礎的方麵,如陽氣的溫煦、營衛之氣的固護等。作者通過對《內經》等經典文獻的解讀,勾勒齣瞭一個“形氣相依、形氣相通”的生命運行模型,並以此解釋生命現象的發生與發展。這種宏觀的理論構建,確實展現瞭中醫認識生命體的獨特視角。然而,當我試圖將這種“形氣論”與具體的“傷寒”和“溫病”聯係起來時,卻發現書中對此的闡述顯得有些“隔靴搔癢”。我期望能夠看到,在傷寒病邪侵襲人體時,是如何具體影響到人體的“形”和“氣”的,例如,寒邪是如何損耗陽氣,如何影響肌錶的“形”;又或者,在溫病發生過程中,熱邪是如何“煉灼”津液,是如何改變身體的“形”質的。而且,我更期待的是,書中能提齣一套如何根據“形氣”的損傷程度和特點,來辨彆傷寒、溫病的病機,並據此選擇恰當的方藥。但書中在這方麵的具體指導,相對來說比較缺乏,更多的是停留在一級理論的講解上,讓我在實際應用上感到有些茫然。

评分

初次翻閱這本《內經形氣論傷寒、溫病》,我心中滿懷期待,希望能從中探尋中醫在應對外感熱病的深邃智慧。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逐漸感到一種莫名的疏離。書中對“形氣”概念的闡述,雖然引經據典,洋洋灑灑,但似乎更偏重於宏觀的生命哲學和身體的整體觀念,探討人體之形體與氣的運行如何相互依存,如何構成生命的根本。這部分內容確實引人深思,讓我對中醫“天人閤一”的思想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也認識到“形”與“氣”作為中醫認識疾病的兩個基礎維度,其內在的聯係是理解生命過程的關鍵。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解析“形”時,所展現的對人體重塑、生長、衰老等生命周期變化的細膩觀察,以及在闡述“氣”時,所揭示的陽氣之溫煦、陰氣之濡養等生命動力。然而,當我試圖將這些理論與實際的傷寒、溫病辨證論治聯係起來時,卻發現兩者之間存在著一層難以逾越的鴻溝。書中關於疾病的論述,似乎更多地停留在對“形”的偏盛偏衰、氣的虛實逆亂的哲學思辨層麵,而對於具體病邪如何侵襲、如何錶現齣寒熱、錶裏、虛實等癥候,以及相應的方藥如何針對這些具體的病理變化進行治療,則鮮有深入的探討。我期望能從中找到辨彆寒熱之機的具體方法,或者理解不同溫熱病邪的獨特侵襲路徑,但這些內容在這本書中似乎被“形氣論”的宏大敘事所掩蓋,變得模糊不清。

评分

翻開《內經形氣論傷寒、溫病》,我原以為會找到一套關於如何運用“形氣”理論來解讀和治療傷寒、溫病的詳盡指南。書中確實花瞭大量篇幅去闡述“形”與“氣”在生命活動中的重要性,以及它們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作者通過對《內經》的細緻解讀,勾勒齣“形”作為物質基礎,“氣”作為功能動力的宏大圖景,強調瞭“形”的健全和“氣”的充沛是維持生命活力的根本。這種對生命本質的哲學探討,確實拓寬瞭我的視野,讓我意識到中醫的博大精深。然而,在閱讀到關於“傷寒”和“溫病”的部分時,我感到有些睏惑。書中對這兩類疾病的論述,似乎更多地是將它們作為“形氣”失衡的錶象來探討,而非對這些疾病本身的病因、病機、辨證施治提供具體的指導。我希望能看到書中詳細講解傷寒六經傳變過程中,不同階段“形氣”變化的具體錶現,以及如何根據這些變化來選擇相應的方藥。同樣,對於溫病,我期待書中能深入分析不同溫熱邪氣對人體“形氣”造成的特異性損傷,以及如何通過調整“形氣”來達到治療的目的。但書中似乎更多地停留在理論的層麵,對於如何將這些抽象的“形氣”概念轉化為具體的臨床診療實踐,則顯得較為模糊。

评分

《內經形氣論傷寒、溫病》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其濃厚的理論色彩和哲學思辨。作者在開篇就深入探討瞭“形”與“氣”在《內經》中的核心地位,將兩者視為生命體得以存在和運轉的基石。關於“形”,書中細緻入微地分析瞭人體的形態、結構、物質基礎,以及這些方麵如何影響著個體的健康狀況;關於“氣”,則著重闡述瞭其運行不息、生生不滅的動態過程,以及陽氣對於溫煦、推動的重要性,陰氣對於濡養、滋潤的功用。作者通過大量的古籍引證,試圖構建一個以“形氣”為核心的生命觀,並強調瞭“形”的穩定性與“氣”的活力之間的動態平衡是維持健康的關鍵。這種對中醫理論本源的追溯,確實令人贊嘆。然而,當我懷揣著學習如何應對傷寒、溫病這些具體外感熱病的初衷來閱讀時,卻發現書中對於這兩類疾病的論述,似乎並未能有效地融入到“形氣論”的框架之中。我期待能從中找到傷寒病邪如何擾亂人體“形氣”的機理,以及溫病熱邪侵襲人體後,“形氣”會發生怎樣的變化,並且更重要的是,希望能夠獲得一套基於“形氣”理論指導的、針對傷寒和溫病的辨證方藥體係。但書中對此類實用性內容的呈現,相對而言較為薄弱,更多的是對“形氣”理論本身的強調。

评分

讀罷《內經形氣論傷寒、溫病》,我的感受復雜而微妙。從醫學史的角度來看,作者對《內經》中“形氣”理論的梳理和解讀,無疑是下瞭番苦功的。書中對“形”之形態、質地、功能,以及“氣”之運行、生化、升降等概念的解析,層層遞進,頗具學術價值。我尤其對書中關於“形”的“五形”與“氣”的“五氣”相配的論述印象深刻,這提供瞭一個理解人體生理病理的獨特視角。作者試圖通過“形氣”的失調來解釋疾病的發生,這一思路頗具啓發性,讓我思考疾病的根源可能並非僅僅是外邪的入侵,而是身體內部“形氣”本身的脆弱或紊亂。然而,當目光轉嚮書名中所提及的“傷寒”與“溫病”時,我感到一絲失落。書中對傷寒、溫病的論述,似乎更多地是將它們視為“形氣”失調的某種錶現,而非對這些具體疾病獨立發展規律的深入剖析。例如,對於傷寒的“太陽病”,我期待看到其病位、病性、傳變的具體機理,以及如麻黃湯、桂枝湯等經典方劑的配伍原理,但書中似乎更側重於從“形氣”角度來闡釋太陽病的“形”(如身體的強弱、抵禦能力)和“氣”(如陽氣的盛衰、營衛之氣的紊亂)。對於溫病的論述也是如此,書中對於溫熱之邪如何侵犯人體、如何在體內演變,以及如何根據不同的溫病階段(如衛、氣、營、血)進行辨證,並未給齣清晰的指引。這使得我對如何運用書中的“形氣論”來指導實際的傷寒溫病治療,感到有些力不從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