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曆史發展的角度建構1945年至1949年的中國文學史,探討自由主義文學理想--「為文學而文學」如何受到政治的影響而趨於消亡。作者透過《大公報》《文學雜誌》《觀察》等文學雜誌,分析1945.08-1949.10中國文學的演變。1945.08.15,日本裕仁天皇以廣播「終戰詔書」的形式正式宣佈日本無條件投降。中國文學的重心自此發生位移,作傢與知識人此時對於區分光明與黑暗的訴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來得迫切。及至1949.07.02,第一次「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錶大會」於北平開幕,會議中鞏固瞭對文學的規範、組織對文學的操控作用,延安文藝傳統至此取得正統的地位。1949.10中共建政,自由主義的文學理想,正式宣告終結。
作者簡介
鬍傳吉
曆史學學士,文學博士。現任職於中國中山大學。曾在《紅樓夢學刊》等刊發錶論文四十餘篇,著有《中國小說的情與罪》。學術興趣為文藝思想研究,近年專注於考察二十世紀四十、五十年代中國知識人的選擇及處境。
緒論 關於一九四五年八月至一九四九年十月間自由主義文學的敘事史
chapter 1 自由作為一種觀念背景
一、無限的自由與有限的自由
二、自由的最低限度
chapter 2 自由主義文學理想的睏境
一、文學形勢的變動
二、文學策略的變與不變
三、組織與權力的閤流
四、文學理想自身的睏局
chapter 3 消極自由與文學選擇
一、自由主義文學與自由主義報刊
二、消極保守的自由主義文學理想
三、消極自由與個人選擇
chapter 4 自由主義文學的藝術趣味
一、文學之獨立趣味的區分
二、敘事性文體的寫作趣味
三、非敘事類文體的寫作趣味
chapter 5 自由主義文學的藝術良心
一、內心的法官
二、苦難的意象與復雜的罪惡感
三、連帶的責任關係
四、自我的去嚮
chapter 6 自由主義文學理想的終結
一、文學自由與文學責任的關係
二、自由主義文學前提的消失
三、消極自由的崩潰
結語
主要參考書目
《自由主義文學理想的終結(1945.08-1949.10)》這個書名,一下子就勾起瞭我對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個極其敏感且重要的時期的關注。1945年抗戰勝利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這四年多的時間,是中國社會、政治、文化都經曆瞭巨大變革的時期。而“自由主義文學理想的終結”,這個說法本身就帶著一種曆史的沉重感和一種必然的悲劇色彩。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自由主義文學理想”的?它在當時的中國文學界是如何生根發芽,又在怎樣的土壤中生長?我想看到書中是如何細緻地描繪齣,那些曾經為自由、民主、個性解放而呼喊的文學聲音,是如何在那個時代的變局中,逐漸被邊緣化、被壓製,最終走嚮“終結”的。我期待書中能呈現齣具體的文學案例、重要的作傢群體的命運軌跡,以及當時關於文學與政治、文學與時代關係的各種論辯。這本書不僅僅是對一段文學史的梳理,更像是在探尋一種精神力量,在曆史的巨浪中是如何被塑造、被衝擊,最終走嚮消亡的。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自由主義文學理想的終結(1945.08-1949.10)》直接點齣瞭核心主題,讓我對它産生瞭極大的興趣。我對那個年代的中國文學一直抱有濃厚的探究欲,尤其是那些在時代巨變中命運多舛的思潮和理想。當“自由主義文學理想”這個詞匯齣現時,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那個時期關於民主、個體、言論自由等議題的激烈爭論。我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界定“自由主義文學理想”的內涵的?它在1945年抗戰勝利後,是如何在中國文學界得到體現和發展的?又是什麼原因,導緻瞭它在隨後的幾年裏走嚮“終結”?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詳細地梳理齣這一過程的來龍去脈,它是否與當時的政治形勢、社會思潮、乃至國際影響有著直接或間接的聯係?我希望能從中看到具體的文學代錶作,瞭解到那些堅持自由主義理念的作傢們的創作軌跡和心路曆程,以及他們在那個特殊年代所麵臨的睏境與選擇。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理解那段復雜而關鍵的中國現代文學史,提供瞭一個獨特的視角,我對它充滿期待。
评分我購買這本書,很大程度上是被它所錨定的時間節點所吸引:1945年8月到1949年10月。這是一個短暫卻又極其關鍵的時期,抗日戰爭剛剛勝利,緊接著就是國共內戰的全麵爆發,直到新中國的成立。想象一下,在這短短的四年多時間裏,中國大地的政治格局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而作為社會文化重要載體的文學,又會經曆怎樣的動蕩?“自由主義文學理想的終結”這個說法,本身就帶著一種悲壯的色彩。我迫切地想知道,在這樣的曆史大背景下,那些曾經秉持自由主義理念的作傢們,他們的創作狀態是怎樣的?他們的思想是否經曆瞭劇烈的掙紮與轉變?他們的文學主張是否在這個過程中被邊緣化,甚至被徹底否定?我希望書中能呈現齣具體的文學作品、作傢訪談(如果可能的話)、以及當時的報刊評論等一手材料,來還原那個時代的文學現場。我想看到,自由主義的理想在現實的政治風暴麵前,是如何被一步步瓦解的,是齣現瞭哪些關鍵性的轉摺點,又是哪些新的文學思潮或文學形態開始占據主導地位。這不僅僅是對一段文學史的考察,更是對一種社會文化生態在劇烈變革中如何重塑的深刻觀察。
评分一直以來,我對1945年至1949年這段中國曆史時期都充滿瞭好奇,尤其是文學領域在這段劇烈變革時期所扮演的角色。當看到《自由主義文學理想的終結》這個書名時,我立刻被吸引住瞭。《自由主義文學理想》這個概念本身就很有分量,它代錶著一種對個體尊嚴、思想自由、以及社會進步的追求。而“終結”二字,則預示著一個令人唏噓的故事。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定義和分析這段時期的“自由主義文學理想”的?它在當時中國文學界是怎樣的存在?是由哪些作傢、作品、以及思潮構成的?又是什麼樣的曆史力量,導緻瞭這個理想在短短幾年內走嚮瞭“終結”?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詳實的史料,來展現當時文學界思想碰撞的激烈,以及自由主義理想在現實麵前的掙紮與妥協。我想瞭解,在這個時間節點,文學如何與政治交織,作傢的命運如何與時代的洪流緊密相連,最終,那些曾經閃耀的自由主義之光,是如何在曆史的風雨中逐漸熄滅的。
评分《自由主義文學理想的終結(1945.08-1949.10)》這本書,從標題就能感受到一種曆史的厚重感,以及某種不可挽迴的失落。我一直對中國近現代史,特彆是那個風雲變幻的時期有著濃厚的興趣,而“自由主義文學理想”這個概念,更是觸動瞭我內心深處對於文學與時代關係的思考。我們常說文學是時代的鏡子,但當這麵鏡子所映照的理想,在特定的曆史洪流中遭遇崩塌,甚至可以說被“終結”,那究竟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它摺射齣的是理想的脆弱,還是時代的必然?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梳理這段時間中國文學領域內,那些曾經被寄予厚望的自由主義思潮,是如何從萌芽、發展,最終走嚮衰落,甚至消亡的過程的。這其中必然涉及到大量的文學作品、作傢群體的命運、以及社會思潮的演變。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細緻地剖析那些構成“自由主義文學理想”的基石,比如對個體自由的強調、對多元價值的尊重、對理性批判的推崇等等,在那個特定曆史背景下,它們是如何被質疑、被挑戰,最終又被什麼樣的力量所取代的。這不僅是對一段文學史的梳理,更是對一種精神氣質的追溯與反思。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