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企業」基本上是指一個私人性質非以營利為目的之組織緻力於提供「社會財」,除瞭有NPO的傳統經費來源外,其還有相當部分包括商業的營利收入。
本書作者官有垣、陳錦棠、王仕圖三人於2005年起開始從事颱灣與香港的社會企業比較研究,並先後完成多項研究議題,目的均在探索颱港社會企業的組織特質與運作之異同,強調香港和颱灣雖然同為華人社會的兩地,但各自身處的政經結構、文化脈絡和社會環境卻有差異,二地所發展的社會企業的特徵和功能,以及兩地在運作、管理、法規等許多方麵應有所異同。本書大部分篇章即是根據以上的研究成果改寫而成,進而邀請國內外在此一領域研究成果斐然的學者專傢撰寫理論概念、部門發展,以及個案分析的文章。全書共有十五章,根據其內容性質而歸納為四篇,分彆是第一篇「社會企業的理論概念與發展現況」、第二篇「颱灣與香港社會企業發展的比較」、第三篇「香港社會企業的個案分析」,以及第四篇「颱灣社會企業的個案分析」。
作者簡介
官有垣
美國密蘇裏大學聖路易校區(UM-St. Louis)政治學博士
現任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係教授暨係主任
陳錦棠
英國布魯內爾大學(Brunel University)行政哲學博士
現任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係副教授、第三部門研究中心主任
陸宛蘋
澳門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博士
現任財團法人海棠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王仕圖
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博士
現任屏東科技大學社會工作學係副教授
颱港「社會企業」的經驗和理論:代序
賈桂司.迪佛尼(Jacques Defourny)序
導論
第一篇 社會企業的理論概念與發展現況
第一章 歐洲與美國的社會企業和社會創業精神的概念內涵:趨同與分歧
第二章 社會企業在颱灣的發展—概念、特質與類型
第三章 社會企業在颱灣的法律規範與管理矛盾
第四章 社會企業在香港的發展—概念、特質與類型
第二篇 颱灣與香港社會企業發展的比較
第五章 香港與颱灣社會企業的組織類型、服務對象與營銷策略
第六章 香港與颱灣社會企業的人力資源、資金來源,以及決策與治理
第七章 香港與颱灣社會企業發展中與政府及私人企業的互動關係
第三篇 香港社會企業的個案分析
第八章 香港少數族裔的社會企業—社區營造與充權
第九章 社會企業創新路—平安鍾的案例
第十章 工作整閤型社會企業的角色與功能—香港的四個案例
第四篇 颱灣社會企業的個案分析
第十一章 社會企業的經營管理挑戰—以喜憨兒社會福利基金會為案例
第十二章 社會企業的經營管理特色—以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為案例
第十三章 工作整閤型社會企業的特質與功能—五個個案的分析
第十四章 社區文化産業的運作與影響—苗栗縣社區營造的兩個個案研究
第十五章 災後重建與社區型社會企業的四個個案分析
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理解颱灣和香港社會企業發展的全新視角。作者並非簡單地將兩個地區進行並列比較,而是巧妙地織就瞭一條探索社會企業如何與各自獨特的曆史、文化、經濟及政治土壤相結閤的敘事綫。他對颱灣社會企業那種根植於在地社群、強調參與式發展和公民力量的描繪,讓我深感共鳴,仿佛能看到那些充滿活力的基層組織如何一步步改變著他們的社區。而對香港社會企業,則以其在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中,如何通過創新商業模式來解決緊迫的社會問題的敏銳洞察力而著稱。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在地化”與“全球化”在社會企業發展中的辯證關係的探討,這不僅增加瞭理論的深度,也使得書本的內容更具普適性。書中對不同時期政策調整的梳理,以及這些調整如何影響瞭社企的孵化和成長,也為我提供瞭寶貴的曆史視角。總而言之,這是一本充滿洞見、引人深思的作品,它不僅讓我瞭解瞭颱灣和香港的社企實踐,更啓發瞭我對於社會創新未來發展方嚮的思考。
评分這是一本讀起來引人入勝的書,尤其是對於那些對社會創新和可持續發展議題感興趣的讀者來說。作者以一種非常清晰且有條理的方式,將颱灣和香港這兩個充滿活力的地區在社會企業領域的發展進行瞭深入的比較。書本的開篇就抓住瞭我的注意力,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事實,而是試圖去探究驅動這些地區社會企業興起的深層原因,比如政策環境、社會需求、以及當地文化特質的 interplay。閱讀過程中,我能感受到作者在進行細緻的田野調查和文獻梳理,他/她並沒有迴避其中的復雜性,而是坦誠地呈現瞭兩個地區在模式、挑戰和機遇上的差異。書中對具體案例的分析也相當到位,通過對幾個典型社會企業的深入剖析,讓我對“社會企業”這個概念有瞭更具象的理解。這些案例不僅僅是成功的典範,也包含瞭失敗的教訓,這種平衡的處理方式讓整本書更具現實意義。我特彆欣賞作者對於“社會價值”衡量維度的探討,這往往是社會企業最核心但也最難量化的一環,而作者在這裏提齣瞭很多值得思考的視角。總的來說,這是一本內容充實、分析透徹的書,為我理解亞太地區社會企業的發展提供瞭一個非常好的窗口。
评分這本書簡直是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對社會經濟模式如何在不同文化和政治背景下落地生根感到好奇,而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的這個需求。作者沒有流於錶麵,而是深入挖掘瞭颱灣和香港在推動社會企業發展過程中所麵臨的獨特的製度性障礙和支持性因素。比如,書中對颱灣以社區為基礎、強調互助和在地實踐的社會企業模式的描述,與香港更偏重於利用商業手段解決社會問題的模式形成瞭鮮明對比。這種對比不僅清晰,而且通過大量的案例研究得到瞭強有力的支撐。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討論政策導嚮時,詳細闡述瞭不同地區政府在社會企業領域的角色轉變,以及這些政策如何影響瞭創新創業的生態係統。書中引用的數據和研究方法也顯得非常嚴謹,讓我對作者的論述更有信心。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於如何評估一個社會企業是否成功,以及不同地區在培育社會企業方麵的優勢和劣勢有瞭更深刻的認識。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次關於社會經濟模式的深度探索之旅。
评分作為一名對社會責任和可持續商業模式感興趣的讀者,我可以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非常有價值的比較框架。作者在研究颱灣和香港的社會企業時,並沒有簡單地去比較誰做得“更好”,而是深入剖析瞭各自的獨特路徑和驅動因素。我發現,書中對颱灣社會企業發展的分析,常常圍繞著“社會資本”和“社區力量”展開,強調的是一種自下而上的、與地方治理深度融閤的模式。而香港的社會企業,則更多地展現瞭其在市場經濟體係中,通過商業化運作來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這其中包含瞭對“社會影響力投資”等概念的深入探討。書中對這些不同模式的起源、發展以及所麵臨的挑戰的細緻描繪,為我理解不同地區在推動社會企業發展時所采取的不同策略提供瞭清晰的思路。作者對於“閤作”與“競爭”、“效率”與“公平”等核心議題在社會企業領域中的交織與平衡的分析,也讓我對社會企業的本質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個瞭解亞太地區社會企業發展的重要參考,並且鼓勵我去思考如何在自身環境中構建更具韌性和包容性的社會創新生態。
评分從一個完全沒有接觸過社會企業領域的新手讀者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易讀性和信息量都做得相當不錯。作者在開篇就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瞭“社會企業”的核心概念,並且通過大量的實例,逐漸將讀者帶入到更深入的探討中。我對書中關於颱灣和香港在社會企業發展路徑上的差異化解讀感到非常著迷。例如,書中對颱灣社企如何與傳統社區發展、地方文化緊密結閤的描述,讓我看到瞭社會企業在保存地方特色和解決社會問題方麵的潛力;而對於香港社企,則更多地強調瞭其在應對城市化挑戰、解決貧富差距等問題上的商業創新能力。作者在章節的安排上也很有匠心,循序漸進,從宏觀的政策環境到微觀的個案分析,層層遞進,使得讀者能夠逐步建立起對這兩個地區社會企業生態係統的全麵認知。書中對於社會企業麵臨的挑戰,比如可持續性、資金募集以及社會影響力的衡量等問題,都進行瞭坦誠的討論,這讓我覺得作者非常接地氣,也為我未來可能參與社企活動提供瞭很多實用的參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