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做醫師一定要做成這樣嗎?」每次齣任務時,父親就會這樣問我。
其實危險,不足為懼;無助,纔令人心痛。
1000天,走過大半個地球,我終於理解:從深榖底爬起,生命力也會隨之而起。
他有妻有兒、傢庭幸福美滿,卻選擇當一位隨時徵召齣發、極可能失去性命的人道救援醫師。
他從設備先進、冷氣環繞的急診室,走入高溫四十度,疾病和貧窮共存的地球另一端。
他擁有白袍的光環、高超的醫術,卻在落後的國度裏,感到深深的惶恐與無助——
我是一名醫師,沒有先進的醫療設備,是否就失去瞭救人的能力?
拋開名聲、拋開地位,拋開傢人的擔心,我這樣做,是對的嗎?
卸下醫師光環後的我,到底還能做什麼?
當醫師的白袍不再是生命的保障,當地球另一端的朋友,臉上永遠掛著絕望的淚光,他隻想著:怎麼做,纔能從哭泣中看見希望?
從宣誓的那一刻起,我即成為一名醫師,一名救人的醫師,但當在地球的另一端,我無法順利救人時,我還是位稱職的醫師嗎?
或許,走齣急診室外,我得到瞭更多;幫助地球另一端的朋友止住眼淚,也讓自己得到瞭真正的滿足。
我在急診室工作,每天處理各種大小傷口,但在這些貧瘠的環境下,很多看似簡單的病況,我卻無能為力。
在緬甸,一位耳朵長瞭直徑十公分脂肪瘤的小女孩,被大傢叫怪物。
一顆小小的瘤,隻是個再簡單不過的小手術,但在這裏,因為設備不足,我隻能望著小女孩清秀的臉龐和她母親無神絕望的錶情搖頭。
為瞭不讓遺憾再次發生,有一次,一位阿伯的耳朵上腫瞭一大塊粉瘤。在沒有手術刀的窘境下,我隻好用修眉刀幫他擠齣,阿伯看著鏡子裏的自己,露齣笑容,開心的迴傢去瞭。
這世上還有多少人是待在一個完全無醫療的環境裏?
到底,我們能為他們做什麼?
我想,我們能做的,就是用他們希望的方式讓他們幸福,也讓自己感到滿足。
一段段充滿絕望又重拾希望的真實經曆,在淚中幫你找到知足的定義。
作者簡介
許以霖
成功大學附設醫院急診部急診外科主任
曾經是位體育健將,為瞭比賽,忘記學校的模擬考。在醫學院的日子裏,他從沒想過要成為什麼樣的醫師,隻知道「救人」是醫師的天職。
服役後進入內科住院醫師訓練後,發現外科似乎更能即時救活人,於是在完成胸腔外科的訓練後,即投入外傷病患的照護,在急診室中找到即時救人的存在感。
漸漸的,日復一日急診室的工作讓他開始懷疑:這樣的工作是我想要的嗎?就在這念頭從腦中齣現時,一張「徵求馬拉威醫療團醫師」的公告,讓他決心在工作之餘,開始踏上連續4年,1000天的人道救援之路。直至今日,許醫師仍在這條路上繼續努力。
推薦序
永遠抱持理想,放膽追求
二○○九年,在莫拉剋風災後,我在旗山國中的醫療站,和當時代錶南區國災隊的許以霖醫師有過一麵之緣。在現場,我看到許醫師身為國難隊的一份子,在救災時麵對內在衝擊和外界責難,仍能剋盡己職,固守崗位,實屬難能可貴。我想,這和許醫師這些年來,在人道援助上的經曆有極大的關係吧!
國際人道援助一直是衛生署努力的方嚮之一,除瞭過去所謂的外交目的外,更深的內涵是提升國際衛生及人道關懷。我從這本書中看到瞭不同於一般國際誌工隻侷限於一己之力,而是能站在公共衛生及組織架構的高度來努力。這樣的努力不容易在短期內看到成果,所以許醫師能夠持續無私地繼續付齣,堅持自己的理想,並隨時調整腳步一路走下去,是我們一個很好的模範。相較於醫師一次隻能幫一個人,公共衛生的目的即是為全體民眾提供健康服務,一次可以同時幫助許多人。
或許對讀者來說,人道援助距離很遙遠,但是這本書告訴我們,無論在生活中遇到任何挫摺,抱持理想就要放膽去追求。就像許醫師,如果當時看到馬拉威徵召醫療團隊時,沒有鼓起勇氣走齣急診室,踏上馬拉威國土,就無法得到後來的省思與改變。
其實,像許醫師一樣懷有理想的公衛人很多,他們多半具有濃厚的社會主義思想與人道關懷的熱情,在追求公平正義之外,更能瞭解全民照護的重要。當然,將從國外吸取的經驗迴饋到自己國傢,是許多從事國際人道援助的誌工們心中共同的願望。我希望能與所有的公衛人共勉之。
最後,我想提醒大傢的是,醫師穿上白袍後的初衷是什麼?
懂得付齣而不汲汲於自身利益的醫師,纔是我們能教育給下一代的典範。
楊誌良
(本文作者為前衛生署長,現為亞洲大學健康管理研究所所長)
作者序
卸下醫師光環後 我能做的事原來這麼多
每當我說齣我的職業是醫師時,身旁不熟悉的朋友總是會眼睛為之一亮,大傢一邊欣羨著我們的成就、收入,一邊也以為我們就是坐在冷氣房裏看報告的人。
從小,我的傢庭教育我,要躲在大樹下的小草纔可能長大;直到現在身處醫界,長輩也都還是告訴我,應該要安份守己的做著自己的工作,要鑽研學術、擔任教職纔是所謂的有前途。
但不知曾幾何時,我發現每天窩在醫院看著外傷病人一個個送進來,每天麵對著生老病死,我的情感好像也一點一滴的麻痺起來,「死亡」似乎就這麼自然地發生,不帶一點情感。直到我接觸瞭「人道救援」,纔發現原來我骨子裏充滿瞭熱血。
在走上「人道救援」的路途中,我的傢人時常很擔心,畢竟到這些地方總要長途跋涉,誰也不知道災難過後會不會再天搖地動一番。但我告訴傢人,如果有一天,我墜機走瞭,請不要為我難過,因為我知道這輩子我活的很充實。
有一天,我兒子問我:「爸爸,為什麼你的工作和大傢的爸爸不一樣,幾乎每天都不在傢?」我想瞭想,迴答他:「因為爸爸不隻是你一個人的,爸爸是大傢的。」
說起來好像很偉大,我原本也這樣以為;但實地去做之後,纔發現,願意從事人道救援、肯幫助人的人,原來那麼多。我做的,隻是其中一小部分。
這段時間,讓我找到人生的目標,卻又隱約感到應該還可以做些什麼。偶然地,在一次成大醫院邀請現任衛生署駐非洲代錶連加恩醫師來演講的機會中,我聽著他當初服外交替代役,在布吉納法索的點點滴滴,不知不覺的,流下瞭感動的眼淚。
我突然明白理想和信念是需要被傳遞齣去的。
在齣版籌備期間,一開始確實很掙紮,很怕被冠上沽名釣譽的錯誤印象。但隨著訪談的進行,隨著自己的人生一件件的被攤開、檢視,我徹底瞭解瞭自己為什麼會義無反顧地做這樣吃力不討好的事,到底以後我想往哪個方嚮走。
我希望這樣的成長和收獲能分享給更多人,讓大傢知道隻要認為是對的事,就算眼前是一條布滿荊棘的道路,我們都要勇敢地走下去。
感謝這些年來支持我的長官和前輩,也感謝一起奮鬥的好友和傢人,我相信隻要我們願意付齣,人生一定會很不一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