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灣是全球自然災害風險最高的地區之一,災難預防與救援是我們不可輕忽的課題,社會工作者則是災難救援過程中不可或缺且參與時間最長的一組人員,為因應社會作者的需求,本手冊從災難救援性質談起,再進入災難救援的階段:緊急救援與短期安置、傢庭與社區重建;接著,將災難救援過程中幾個重要的議題分章敘述,包括:慰問與救助、資源的募集與管理、社工人力動員、誌工人力動員與管理、弱勢族群的保障、學童復學與教育安置、媒體關係與社區公關、救災人員的壓力紓解。對於隨時有機會參與救災的社會工作者而言,本手冊可作為裝備救災知能的重要工具。
作者簡介
林萬億
美國加州(柏剋萊)大學社會福利博士。現任颱灣大學社會工作學係教授。研究專長為福利國傢、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傢庭政策、高齡社會、學校社會工作、災難社會工作。
趙善如
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係博士。現任屏東科技大學社會工作學係教授兼係主任。專長為方案設計與評估、婦女福利服務、老人社會工作實務。
卓春英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福利博士。現任長榮大學社會工作學係副教授。專長為醫務社會工作、婦女福利服務與保護、老人社會工作、社會工作督導、社會福利行政、社會政策與立法。
劉麗雯
美國華盛頓大學社會工作博士。現任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係副教授。專長為社會支持與社會網絡、非營利組織議題、老人福利服務、服務輸送體係與資源網絡建構管理、防災與救災資源管理係統、服務方案設計與評估。
鄭麗珍
美國華盛頓大學社會工作博士。現任颱灣大學社會工作學係教授兼係主任。專長為貧窮研究單親傢庭研究、傢庭社會工作、社會工作督導。
黃源協
英國新堡大學社會政策博士。現任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係。專長為社會工作管理、社區工作、社會政策與立法。
黃盈豪
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係博士候選人。現任長榮大學社會工作學係講師。專長為社區組織與發展、原住民社會工作、社會工作實務。
黃韻如
暨南大學社會政策及社會工作研究所博士。現任慈濟大學社會工作學係助理教授。專長為方案設計與評估、青少年與學校社會工作。
陳武宗
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社會工作組碩士。現任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社會學與社會工作學係副教授。專長為醫務社會工作、社會工作理論與倫理、老人福利服務。
吳慧菁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工作博士。現任颱灣大學社會工作學係副教授。專長為精神醫療社工、社區心理衛生、臨床分析評估、創傷輔導、方案設計、個案管理、研究分析法。
編序
災難本來應該是偶然發生的不幸,如今卻被當成是人們隨時準備因應的大敵。主要是因為人類不斷地開發掠奪大地,使地球上可預期的自然災害風險增加,如颱風、颶風、龍捲風等;也使難以預期的災害風險升高,如地震、乾旱、土石流、火災等;此外,科技不斷地發明創新、全球交流經驗密集,新的社會風險也增加。但是,管理風險的機製卻未見增強,如傳染疾病、飛機與火車失事、核能爆炸、恐怖攻擊等的預防。
颱灣被點名為全球自然災害風險最高的地區之一。災難成瞭我們的天敵,也是考驗。如何預防災難與救援是我們不可輕忽的課題。在災難救援過程中,社會工作是不可或缺的一員,而且是參與期間最長的一組人馬。往往是一個災難的救援還沒結束,另一個災難已然降臨。據此,災難管理已被視為是社會福利的一環;災難管理與社會工作更是成為社會工作課程的一部分。
但是,社會工作者很多沒有救災經驗,一旦碰到重大的災難,難免會手忙腳亂。看到災情慘重的畫麵,不論是高樓倒塌死傷慘重、水淹潰堤浪濤洶湧、土石沖刷屋毀人亡、空難殘骸哀鴻遍野,都會讓救災人員心驚膽戰;在加上聞到屍體燒焦的黴味、傢屬招魂的呼天搶地,救災人員早已肝腸寸斷,手足發軟。可是,作為救災第一綫的社會工作者可以剎那地驚慌失態、哀傷激動,但是,卻沒有軟弱的權利。要知道此時,災民比我們更慌亂、更脆弱、更無助。如果我們不能再為罹難者難過流淚、未受創的大地哀傷之餘,立即鎮靜迴神,啓動緊急救援行動,那麼,災民的無助隻會持續、受害程度隻會加重。有經驗的社會工作者務必協助年輕、資淺的夥伴,輕拍她們的肩膀、拉起顫抖的雙手,堅定地提醒:「災民正在等著我們救援,我們一齊努力。」如此或可降低驚嚇、走過哀傷、奮起精神、勇往前進。
從九二一大地震到八八水災,每次的救災都讓社會工作者猶如經曆一場惡夢般,眼看著災民嗷嗷待哺,卻不見有效能的救災體係,隻能懊惱搥心肝。而當救災的效能被質疑,社會工作者也難置身事外。
其實,有經驗的救災人員都知道,救災過程韆頭萬緒,不是任一個單位單獨可以做好。但是,隻要一個單位不能配閤,救災過程就容易齣紕漏,甚至影響全局。社會工作者在救災過程中的重要性已無庸置疑。因此,社會工作者更不能成為救災環節的鬆動部位。據此,颱灣社會工作人員專業協會決定為災難救援貢獻點心力,為隨時有機會參與救災的社會工作者裝備知能。於是,鄭麗珍理事長邀請本人主持這一本手冊的編撰工作。
我們邀請曾經參與九二一地震或八八水災救災的學者為撰稿委員,於初稿完成後,再請有救災實務經驗的社會工作者為諮詢委員,從使用者的角度來閱讀這本手冊,提供修正建議。目的是讓這本手冊不隻有學理根據,也符閤實務操作需要。
手冊的章節編排從災難救援的性質談起(第一章),再進入災難救援的階段:緊急救援與短期安置(第二章)、傢庭與社區重建(第三章)。接著,將災難救援過程中幾個重要的議題分章敘述,包括:慰問與救助(第四章)、資源的募集與管理(第五章)、社工人力動員與管理(第六章)、誌工人力動員與管理(第七章)、弱勢族群的保障(第八章)、學童復學與教育安置(第九章)、媒體關係與社區公關(第十章)、救災人員的壓力紓解(第十一章)。就社會工作者的角色而言,本手冊省略心理重建的部分。不是這個議題不重要,而是因為災難心理衛生手冊已有詳細的描述。為瞭不重復,我們將它割愛。
非常感謝這些參與的學者與實務工作者,在工作忙碌之餘願為這本手冊貢獻心力。大傢共同的心願是災難不要旺旺來。若是願望不能達成,至少一旦災難發生,社會工作者能立即上場,毫不生疏。
林萬億 謹誌
2010 / 4 / 26
我一直認為,在信息爆炸的時代,能夠找到一本既有深度又有廣度的實用指南是多麼難得。這本書的標題《災難管理與社會工作實務手冊》,就給人一種“乾貨滿滿”的感覺。它暗示著這本書並非空談理論,而是聚焦於實際操作和具體方法。我腦海中浮現的畫麵是,當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降臨,各種社會問題瞬間爆發,這時候,僅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社會工作者們,他們就像是連接政府、社區和受災者之間的橋梁。他們需要掌握哪些專業的知識來評估災情,需要具備哪些溝通技巧來安撫民眾,需要如何組織誌願者,如何協調物資的分配,又如何在長期的重建過程中提供持續的心理援助?這本書似乎就是為瞭解答這些疑問而生。我設想它會包含大量的實操案例分析,詳細闡述災難預警、應急響應、災後恢復等各個階段的關鍵環節,並深入剖析社會工作者在其中的職能定位和工作流程。我希望它能提供一套清晰的框架,讓我能夠理解社會工作者是如何在混亂中找到秩序,在絕望中播撒希望的。
评分這本書的標題聽起來非常有吸引力,讓我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瞭期待。作為一名對社會議題和人類互助抱有極大熱情的普通讀者,我一直很關注社會如何在危機時刻保持韌性,以及專業人士如何在這個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我認為,“災難管理”這個詞本身就蘊含著巨大的能量,它意味著麵對突如其來的衝擊,我們不隻是被動承受,而是主動去應對、去恢復、去重建。而“社會工作實務”則將這種宏觀的應對落到瞭實處,讓我聯想到那些在最艱難的時刻,深入一綫,與受災者一同度過難關的社會工作者們。他們如何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去安撫恐慌,去協調資源,去提供心理支持,去幫助人們找迴生活的希望?這本書似乎提供瞭一個深入瞭解這些復雜過程的窗口。我特彆好奇它會如何描繪那些具體的案例,那些在災難中展現齣人性光輝的瞬間,以及社會工作者們在其中扮演的具體角色。我相信,通過閱讀,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災難對個體和社會帶來的多重影響,也能對社會工作者在維護社會穩定和促進社會福祉方麵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有更清晰的認識。
评分對於我來說,關注社會公正和弱勢群體一直是我的閱讀習慣。災難的發生往往會將社會原有的不平等和脆弱性放大,而社會工作者正是站在最前綫,為那些最需要幫助的人發聲和提供支持。這本書的標題《災難管理與社會工作實務手冊》,讓我聯想到那些在地震、洪水、疫情等災難中,社會工作者們是如何踐行他們的專業使命的。我設想,它會深入探討在災難背景下,社會工作的倫理睏境,以及如何在資源匱乏的情況下,最大化地發揮社會工作的效用。比如,在安置點,如何平衡不同受災群體的需求?在心理危機乾預中,如何處理創傷後應激障礙?在社區重建階段,又如何促進社區的復原力和自我組織能力?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揭示社會工作者在災難中的復雜角色,他們不僅僅是提供物質援助,更是情感的撫慰者、權利的維護者、以及社會凝聚力的建設者。它或許會挑戰我們對社會工作的刻闆印象,展現齣社會工作在應對重大社會挑戰中的深度和廣度。
评分作為一個對公共服務體係和危機應對機製抱有濃厚興趣的普通市民,我被這本書的標題深深吸引。《災難管理與社會工作實務手冊》聽起來像是為那些希望瞭解如何在混亂中保持秩序、如何在危機中凝聚力量的人們準備的。我想象它會是一本非常實用的參考書,能夠為我們描繪齣在突發事件發生後,社會工作者是如何扮演關鍵角色的。比如,當一個地區遭受重創,大量的民眾失去傢園,情緒激動,這時候,社會工作者需要如何介入?他們是如何進行風險評估,識彆齣最需要緊急援助的人群?他們又是如何與政府部門、非營利組織、甚至誌願者群體協同閤作,建立一個有效的救援網絡?這本書會不會深入剖析不同類型的災難(如自然災害、公共衛生危機、社會衝突等)對社會工作實踐帶來的獨特挑戰?我期待它能提供詳實的案例研究,讓我們能夠看到社會工作者們如何運用他們的專業知識,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做齣最有效的決策,並最終幫助受災者度過難關,重建生活。
评分我一直覺得,社會工作的力量往往被低估瞭,尤其是在麵對重大危機時。這本書的標題《災難管理與社會工作實務手冊》恰好觸及瞭我內心深處的好奇。《災難管理》本身就是一個宏大的課題,它關乎到一個社會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而《社會工作實務》則將這種能力落實到具體的行動和人身上。我迫切地想知道,這本書會如何具體地描繪社會工作者在災難發生後的行動圖景。比如,他們是如何進行初步的現場評估,確定最緊迫的需求?他們又是如何運用專業知識,為受災者提供心理支持和情感疏導,幫助他們應對巨大的壓力和創傷?更重要的是,在災後的長期恢復過程中,社會工作者如何介入,幫助受災者重新融入社會,恢復正常生活,甚至提升社區的整體韌性?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展現齣社會工作者不僅僅是簡單的救助者,更是問題的解決者、倡導者和賦權者,他們如何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為那些最脆弱的群體爭取權益,並推動社會嚮更公平、更具包容性的方嚮發展。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