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以為悲傷隻要每講一次、每流一次淚,就能療傷止痛,漸漸痊癒。但是 Malayumu 的眼淚似乎不曾停止,每講一次,就再流一次眼淚,次次傷心的不得瞭。
伯特利,一個位於新北市都市邊緣的原住民兒童照顧地點。
十多年來,Malayumu獨自默默承受來自各方的指責與誤解,一個人每天挑起照顧近百名弱勢傢庭送來的兒童,教育這些來自原住民、新住民等弱勢族群的小朋友,找到自尊,尋找明天的彩虹……
是誰讓Malayumu孤單地承受重擔,孤立無援?
為什麼我們的社會福利政策讓原住民失去靈魂?
如果照顧兒童有罪,請讓我們一起成為伯特利的負責人!
本書以原住民兒童的照顧為齣發點,作者蔡宛庭在五股實地蹲點四年,翔實紀錄這群有如漂鳥般的原住民如何在都會艱睏的環境中照顧下一代,以及當一批本土社會工作者和至善基金會得知伯特利的睏境後,身為外來田野工作者、社會工作者,又有哪些反思和觀察,讓他們義無反顧展開長期的陪伴和聲援?
期待這份來自現場的第一手田野書寫,能喚起社會大眾關注都會原住民的處境,重視社會邊緣弱勢族群托育的實況與需求,以實際的公民行動加入聲援,和我們一起陪伴這群離鄉背井的都市漂鳥。
作者簡介
蔡宛庭
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
溫和改革派。覺得改變一個人的最佳方式,大概就是故事吧。
小時候聽故事,長大自己讀故事,就這樣受故事影響,慢慢朝自己喜歡的方嚮走去。
真切期盼透過這樣的書寫,能讓更多人認識原住民,看見社會中不一樣的地方。
王增勇
多倫多大學社會工作博士,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副教授,至善社會福利基金會副董事長。
長期緻力原住民社會工作、老人福利政策、精神社區復健等公共議題。
期許自己是「在大學教書的社工人,總覺得有一份最安全的工作,所以應該說彆人不敢說的話,做彆人不敢做的事。」
更多公共議題請見:「王增勇個人部落格」。
序一 流淚撒種的,必歡呼收割 盧鞦月
序二 正視都會原住民的兒童照顧需求 林天佑
第I部 原鄉 . 漂鳥 蔡宛庭
01 都市中的部落漂鳥
02 Malayumu:伯特利的靈魂人物
03 伯特利的一天
04 盡我們的能力,幫助多少就多少
05 不隻照顧孩子,也照顧他們的傢庭
06 不被看見的照顧
第II部 盼望 . 彩虹
07 書寫者的倫理與行動 蔡宛庭
08 伯特利現象 王增勇
參考文獻
附錄
推薦序
正視都會原住民的兒童照顧需求
在少子化的趨勢下,如何妥善照顧與教育兒童,以培養優秀的下一代,是各國關注的焦點,而原住民兒童由於傢庭所得不足、交通不便、托育數量不夠等,造成照顧與教育品質不佳,引發各界關照,而成為當前重要課題。
本書以原住民兒童的照顧為齣發點,進而探究較少受到注意的都會原住民兒童照顧的法製與現況,期能深度瞭解都會原住民托育的問題與需求,是值得吾人以及政府關切的議題。
書中以探討都會原住民成立互助照顧中心為齣發,找齣符閤都會原住民需求的方式與特性,並對照齣現行以優勢族群、都會中心所製定的相關法規,確實不利於原住民兒童的照顧。雖然幼兒教育及照顧法已經注意到原住民兒童的需求,而規定離島、山地、原住民地區在照顧中心未普及以前,可以採取社區互助方式來照顧兒童,但是都會原住民並不適用。
鑒於過去在漢人主宰之下,常把原住民視為問題,並進而思考如何加以排除,但在多元族群平等的現代思潮之下,如何站在原住民的立場來探討此一問題,已經成為當今的重要課題。本書就是以這樣的立場來看都會原住民的照顧中心,來瞭解它的存在脈絡與價值。
在個案中,此一照顧中心的人員都是都會原住民,她們依據規定是不閤格的照顧員,但在文化認同的背景之下,她們知道如何照顧這些兒童,且具有彈性,可以把兒童帶嚮生命成長、自信心的境界,這樣的人比具有高度專業的人是更有用的。
綜觀全書,我們可以理解都會原住民兒童的照顧,需要進一步思考與檢視,從法規與觀念的調整,規劃齣符閤他們需求的照顧中心,纔能將他們與一般兒童一樣,培養成為一樣優秀的下一代。
林天祐 (颱北教育大學校長)
提起“都市部落”,腦海中首先會浮現的是那些遠離我們日常認知的、充滿神秘色彩的原始社群,但“都市”這個詞又帶著一絲矛盾,暗示著某種程度的組織化和文明程度。這正是《伯特利:被遺忘的都市部落》這個書名最讓我著迷的地方——它勾勒齣一個既古老又似乎與我們現代文明有著某種聯係的意象。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將“都市”的概念融入到一個“被遺忘”的部落的設定中的?他們是否曾經擁有過與現代城市相似的繁榮,但最終因為某種原因走嚮瞭衰落與隱匿?又或者,“都市”在這裏代錶的是一種高度的精神集結,一種思想的交流中心,而非我們通常理解的建築聚落?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探討這個部落的社會結構、精神信仰、甚至是他們獨特的生活哲學。我希望它能引發我對“文明”本身的思考:真正的文明是什麼?是以物質的繁榮為標誌,還是以精神的富足為衡量?被遺忘,是否也意味著一種對外部世界喧囂的超越?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吸引瞭我,那種古老而神秘的質感,讓我立刻聯想到那些埋藏在時間深處的文明遺跡。我一直對那些關於失落的城市、消失的部落的故事充滿瞭好奇,仿佛它們是現實世界的一麵鏡子,映照齣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另一條分支,或者是一場宏大敘事的未竟篇章。當我拿起《伯特利:被遺忘的都市部落》這本書時,我腦海中浮現的畫麵是,一個充滿智慧但也可能飽受滄桑的文明,在曆史的長河中選擇瞭隱匿,或者被命運遺忘。作者是如何在浩瀚的史料和想象力中,編織齣這樣一個“被遺忘”的部落?他們是如何生存的?他們的社會結構是怎樣的?他們的信仰體係又有著怎樣的獨特性?這些疑問像種子一樣在我心中萌發,讓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開書頁,去探索那個在曆史書頁夾縫中,等待被重新發現的都市部落。我期待這本書能帶我進行一場穿越時空的旅行,去感受那些未知的氣息,去聆聽那些沉寂已久的故事,去理解那些可能與我們截然不同的思維方式。
评分我喜歡那些能夠打開我視野,讓我窺見世界另一麵的書。《伯特利:被遺忘的都市部落》這個書名,就像是一扇通往未知領域的大門,讓我充滿瞭探索的欲望。我腦海中立刻構想齣各種可能性:一個在地理上被隔絕的盆地,一個在時間綫上被遺漏的角落,或者是一個完全由精神聯係構成的社區。我最期待的是,作者如何去構建這個“部落”的內部世界。他們的語言是怎樣的?他們的藝術形式有何獨到之處?他們的價值觀和道德體係又是如何形成的?“被遺忘”是否意味著他們對外部世界的漠視,還是他們有著自己獨特的生存之道,與我們所知的文明發展軌跡完全不同?我希望這本書能帶我沉浸在那個虛構(或非虛構)的世界裏,去感受他們的氣息,去理解他們的思維,去體會他們的生活。它不僅僅是關於一個失落的部落的故事,更可能是一種對人類可能性邊界的探索,一種對存在形式多樣性的思考。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一下子就抓住瞭我探究未知的好奇心。《伯特利:被遺忘的都市部落》,光是這幾個詞,就足以在我腦海裏構建起一個關於曆史、關於神秘、關於人類聚落形態的宏大想象。我設想,這個“伯特利”不僅僅是一個地理上的存在,更可能是一種精神上的聚閤體。他們是如何形成這樣一個“都市部落”的?是怎樣的契機讓他們走上瞭“被遺忘”的道路?是主動的隱居,還是被動的疏離?我期待作者能用流暢的敘事,帶我深入這個部落的腹地,去感受他們的生活節奏,去瞭解他們的社會分工,去探究他們的文化傳承。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關於人類社會演變、文化多樣性以及文明選擇的獨特視角。它或許能讓我反思,在當下這個信息爆炸、聯係日益緊密的時代,“被遺忘”是否也成為瞭一種值得追尋的價值?或者,這個“被遺忘”的部落,本身就蘊含著某種超越時代、穿越空間的力量。
评分讀過太多關於文明興衰的宏大史詩,那些金戈鐵馬、輝煌帝國的崛起與隕落,總讓人覺得有些遙遠而壯闊。而《伯特利:被遺忘的都市部落》這個書名,卻像一股清流,將我的思緒引嚮瞭那些不被主流曆史所記載,卻同樣承載著豐富生活與獨特智慧的群體。想象一下,在一個遠離塵囂,甚至可能隱藏於世人難以察覺的角落,存在著一個擁有自己獨特文化、信仰、技藝的“都市部落”。他們如何在與外界隔絕的環境中發展齣自己的文明?他們的社會組織又是如何運作的?更令人著迷的是,他們為何會選擇“被遺忘”?這其中是否隱藏著一段不為人知的故事,一次刻骨銘心的經曆,或者是一種主動的選擇,以求得內心的寜靜或精神的升華?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夠用細膩的筆觸,描繪齣這個部落的日常生活、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生存智慧,以及他們與自然、與宇宙之間獨特的關係。我想知道,在那個被遺忘的角落,是否也曾閃耀過與我們文明截然不同,卻同樣璀璨的智慧之光。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