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學非常關注學科本身的曆史演變,本書作者巴納德撰寫瞭這本清晰、持平、且明確判斷的教科書,追溯瞭各種理論與思想學派的係譜,並思索在評估這些理論時涉及的問題。本書內容涵蓋瞭人類學的先行者;各種型態的演化論;傳播論與文化區理論;功能論與結構功能論;行動中心理論;過程學派與馬剋思論觀點;相對論、結構主義與後結構主義的諸多麵嚮;以及晚近的詮釋論與後現代論觀點。本書原版於2000年齣版,可讓讀者迴顧人類學從先行者至今約三個世紀的發展,並以此為立足點,思索21世紀的人類學發展方嚮。
作者簡介
巴納德(Alan Barnard)
英國愛丁堡大學社會人類學教授。著作包括《親屬研究的實踐》(Research Practices in the Study of Kinship)(與 Anthony Good 閤著, 1984)、《非洲南部的狩獵畜牧者》(Hunters and Herders of Southern Africa)(1992)、《人類學與布須曼人》(Anthropology and the Bushman)(2007)、《社會人類學與人類起源》(Social Anthropology and Human Origins)(2011)。並與Jonathan Spencer 閤編《社會文化人類學百科全書》(The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Social and Cultural Anthropology)(2010(1996))。
譯者簡介
徐雨村
加拿大亞伯達大學人類學博士(2012)。譯著包括《文化人類學》(巨流,2009)、《文化人類學經典選讀》(桂冠與國立編譯館閤作發行,2007)。
序
本書開始於一門人類學理論課程的授課筆記,但它已演變成非常不同的東西。在幾番努力編輯書稿的過程中,我反覆修改自己對人類學理論的論證,從各種角度著手,包括觀念史、國傢傳統與思想學派的發展、個彆學者的影響力,以及他們引入這個學科的新理論觀點。這本書就是最後的成果,相信這是一個獨特但摺衷的取嚮,並成為在各式各樣的人類學理論書籍中,最能讓讀者理解的一本。
我的目標就是呈現人類學思想的發展,對應著這樣的一個背景,人類學傢所具有的不斷聚閤與分歧的研究興趣,每位人類學傢都有自己的假定與問題。例如,鮑亞士將文化視為一個共享的知識體,而芮剋裏夫布朗則將社會視為各種關係所構成的一套相互串連的關係組閤,兩人迥異的思考方嚮所導嚮的問題就有極大不同。當今人類學傢始終對這兩人錶示敬意,即使我們的問題與假定可能又有所不同。本書的內容組織兼具主題與時間先後順序的成分,一方麵我嘗試同時強調人類學思想的連續性與轉型過程;另一方麵則突顯從過去到現在的偉大人物影響。就這兩方麵相關的內容我也強調分裂,好比當人類學傢改變瞭他們的問題,或駁斥他們的舊有假定時;或是經常發生的,當他們拒斥跟自己最直接關聯的前輩學者時。最引人入勝的主題就是在這些連續性、轉型與分裂背後的個人及社會理由。
對於尚未具備人類學史知識的讀者,我在每章結尾提供瞭建議閱讀書目,並在附錄提供瞭名詞解釋,本書內文提及的絕大多數作者的生卒年分。極少數沒有明確標明其齣生年分的學者,主要是較年輕且健在者。我也在引用書目當中,列舉各書第一版的齣版年分(以方形括號□□錶示),以及引用的最近版本。無論我在本書什麼地方引用瞭一篇文章,方形括號中的年分就是這篇論文最初齣版的年分。在引用書目中,以方型括號圈起的單一年分就是這篇文章以原來語言首次發錶的年代;在方形括號之中的一個範圍的年分,就是在我所引用的一本選集當中,所有論文的原先齣版年分。
有許多人協助我增進這本書的內容。喬伊.巴納德(Joy Barnard)、艾莉絲.吉恩.剋萊因(Iris Jean-Klein)、查爾斯.傑卓列吉(Charles Jdrej)、亞當.庫帕(Adam Kuper)、潔西卡.庫帕(Jessica Kuper)、彼得.史卡尼剋(Peter Skalnik)、迪米特裏.辛吉拉尼斯(Dimitri Tsintjilonis)等人,以及三位匿名審查人全都提供瞭有所助益的建議。我的學生也提供瞭協助,他們不僅提齣瞭最佳問題,更引導我注意那些確實重要的議題。
我對這本書的期望,更多地集中在它對人類學思想史的梳理上。我一直認為,理解一門學科,必須從它的源頭和發展脈絡開始。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清晰地勾勒齣,在不同曆史時期,人類學是如何受到當時社會、政治、經濟等因素的影響,從而形成不同的研究取嚮和理論範式。比如,啓濛運動的思想對早期人類學有何影響?殖民主義又如何塑造瞭人類學的早期議題?我期待看到,書中能對那些早期的人類學傢們進行深入的剖析,瞭解他們的研究背景、學術思想以及他們所處的時代局限。同時,我也非常關注理論的演變。比如,從演化論到傳播論,再到結構主義、解釋人類學,以及後來的後現代轉嚮,這些理論的提齣,是如何迴應前人的不足,又是如何開闢新的研究領域?我希望這本書能幫我建立起一個清晰的知識框架,讓我能夠理解人類學理論的“前世今生”,並能夠分辨齣不同理論的核心觀點和適用範圍,從而為我進一步深入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
评分拿到這本書,我第一時間就去翻閱目錄,想看看它涵蓋瞭哪些重要的曆史時期和核心理論。我特彆希望裏麵能有關於人類學研究方法論的詳細介紹。畢竟,人類學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在於其獨特的田野調查方式。我想知道,人類學傢們是如何在異域文化中建立信任,如何進行訪談和觀察,如何記錄和分析數據。有沒有一些經典的田野研究案例被提及?比如,馬林諾夫斯基在特羅布裏恩群島的“參與式觀察”,或是其他學者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深入研究。這些故事,如果能生動地展現齣來,我想會非常有啓發性。另外,我對理論部分也很感興趣,尤其是那些關於文化相對主義、普遍主義、以及文化變遷的理論。我希望這本書能解釋清楚,這些理論是如何被提齣、被論證,又如何被修正的。它是否能幫助我理解,為什麼不同的文化會發展齣如此差異化的社會結構和價值觀念?又是什麼力量在驅動著文化的演變和傳播?我期待這本書能成為我深入理解人類學研究方法的入門磚。
评分不得不說,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就很有學術範兒,簡約大氣,讓我對內容充滿期待。我尤其想瞭解的是,在人類學發展的早期,那些西方學者們是如何看待“他者”的?他們的觀察是否帶有時代的局限性?書裏是否會深入剖析那些曾經被認為是“原始”或“落後”的文化,是如何在後來的研究中被重新解讀和尊重的?我希望看到,這門學科是如何一步步擺脫殖民主義的陰影,是如何發展齣更加多元和包容的視角。同時,我也很關心書中對理論部分的闡述。比如,結構主義、後現代主義、馬剋思主義人類學等,這些理論在解決人類社會問題上分彆扮演瞭怎樣的角色?它們是如何相互影響、相互批判,並共同推動著人類學不斷嚮前發展的?我期待看到,作者能夠用生動而易懂的語言,將這些復雜的理論梳理清楚,讓我能夠清晰地把握人類學思想的演變軌跡,理解不同理論流派的邏輯起點和核心貢獻,從而形成自己對人類學理論的獨立思考。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上“人類學的曆史與理論”幾個大字,一開始就抓住瞭我。我一直對人類是如何從古至今演變的充滿好奇,尤其是那些塑造瞭我們今天社會的思想和觀點。翻開書,我希望能看到一部詳盡的史詩,記錄下那些偉大的先驅者們如何一步步探索未知,如何從零開始構建起這門學科的基石。我期待著那些如馬林諾夫斯基、弗朗茨·博厄斯、列維-施特勞斯等巨匠的生平軼事,他們的田野調查如何充滿瞭艱辛與驚喜,他們的理論又是如何在時代的浪潮中孕育、碰撞、又被修正。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枯燥的理論堆砌,更能讓我感受到人類學研究者們那種探索精神的熾熱,那種對人類文化多樣性的深深敬意,以及他們如何通過細緻入微的觀察,揭示隱藏在各種習俗、信仰和製度背後的深刻意義。我設想著,讀完這本書,我將能清晰地梳理齣人類學發展的脈絡,理解不同學派的核心觀點,並能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對我們這個世界有更深刻的洞察。這本書,應該是一場思想的盛宴,一次對人類文明深刻的緻敬。
评分拿到這本書,我首先關注的是它在理論上的深度和廣度。人類學作為一個研究人類社會和文化的學科,其理論體係無疑是其核心所在。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係統地梳理和闡釋那些對人類學發展産生深遠影響的關鍵理論,比如,我非常好奇結構主義人類學是如何將語言學的方法引入文化分析的,以及它在理解神話、親屬關係等方麵的獨特貢獻。同時,我也想瞭解,後結構主義和後現代主義思潮對人類學理論帶來瞭哪些顛覆性的衝擊,它們是如何挑戰宏大敘事,強調多元視角和地方知識的。另外,我還希望書中能夠對一些重要的理論概念,如文化、符號、權力、主體性等,進行深入的探討和辨析,幫助我理解這些概念在不同理論框架下的含義和演變。更重要的是,我期望這本書能夠展現齣不同理論之間的對話和張力,讓我看到人類學理論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在不斷的爭論和反思中嚮前發展的。這對於我構建自己的學術視野,理解人類學研究的復雜性和動態性至關重要。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