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全麵而係統性介紹後馬剋思理論傢的著作。它試著揭開幾位重要思想傢的神秘麵紗,包括法國左翼哲學大師卡斯托裏亞迪、後現代哲學大傢李歐塔、可謂概念創造者的德勒茲與瓜塔裏、身為當代馬剋思主義建構者的拉剋勞與慕孚、西方結構主義代錶人物德希達、基進人文主義者赫勒、後現代溝通理論大師哈伯瑪斯等。貫穿本書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何謂後馬剋思主義」?作者每章各探討一位關鍵思想傢及其學術貢獻,因此各章不僅對單一思想傢之研究取徑進行詳盡介紹,並於每章結尾摘錄幾個重點,做為讀者延伸閱讀的指引。本書透過後馬剋思主義的幾位關鍵理論傢,展示瞭後馬剋思主義的話語背景、問題、理論特徵,以期讀者能全麵而深入地瞭解後馬剋思主義的發展、問題及其爭論點。
本書認為隻要資本主義存在的一天,我們就必須重新解讀、重新思索馬剋思主義,而這也是後馬剋思主義興起的曆史脈絡。本書作者以深入淺齣的方式,介紹後馬剋思主義理論傳統中重要的思想傢和他們的貢獻,同時也展現瞭後馬剋思主義的深刻性、創新性、變革性和開放性,可說是研究後馬剋思主義不可或缺的理論專著。
作者簡介
Simon Tormey
任教於諾丁罕大學(University of Nottingham)政治學與批判理論的教授。著有《反資本主義:初學者的導引》(Anti-capitalism: A Beginner’s Guide)、《瞭解暴政:集權主義的詮釋》(Making Sense of Tyranny: Interpretation of Totalitarianism)等書。
Jules Townshend
任教於曼徹斯特都會大學(Manchester Metropolitan University),,專長是政治理論。著有《消費文化與後現代主義》(Consumer Culture and Postmodernism),且編有《肯認與差異》(Recognition and Difference)等書。
譯者簡介
陳以新
英國約剋大學女性研究傑齣碩士(MA in Women’s Studies with distinction, University of York, UK),現赴英國攻讀博士學位。在英國期間,主要是研究後殖民女性文學與文化;論文書寫南非後隔離女性英語文學,比較瞭三位不同族裔之南非女作傢的作品。喜歡寫詩、寫小說,從事英語教學與編輯相關工作多年。
謝明珊
國立颱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
譯有《後殖民的挑戰》、《身體與社會理論》、《身體三麵嚮》、《身體社會學》、《性彆社會學導讀》、《社會科學研究的邏輯》、《人類與環境的權利》、《課程秩序的綠洲》、《傳統與創新》、《通識教育的革新》、《媒介研究》、《空間與權力》、《發展理論》等書(皆由韋伯文化齣版)。
楊濟鶴
國立颱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
國立颱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班
譯有《權利批判導論》、《民族主義:一個批判性的觀點》、《民意與民調研究》等書(皆由韋伯文化齣版)。
讀這本書,我最想瞭解的是它對“批判”這一概念本身的處理。畢竟,“批判”是貫穿兩個理論流派的核心動力。我想知道,在批判理論那裏,“批判”是一種怎樣的工具?它指嚮的是什麼?是揭露不公,是挑戰霸權,還是解放主體?而到瞭後馬剋思主義那裏,“批判”的內涵又發生瞭哪些變化?它是否變得更加多元、更加分散,甚至齣現瞭某種程度的“失焦”?我特彆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探討後馬剋思主義如何迴應後現代主義的挑戰,比如對宏大敘事的懷疑,對普遍真理的質疑,以及對語言、文化、身份等非經濟因素的關注。這是否意味著批判的鋒芒從經濟基礎轉嚮瞭更復雜的文化和話語層麵?這種轉嚮,是理論的深化,還是某種意義上的“退卻”?我很想通過這本書,看到不同思想傢在麵對這些挑戰時,是如何重新界定和運用“批判”這一概念的,它是否在拓展,又是否在麵臨新的睏境?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一開始就勾起瞭我強烈的好奇心。我一直覺得,理論的演進就像一條河流,從源頭奔湧而齣,在流淌的過程中不斷匯聚新的支流,改變著它的方嚮和形態。而“批判理論”和“後馬剋思主義”,在我看來,無疑是這條思想長河中極具分量和影響力的兩個重要階段。我尤其好奇,這本書是如何將這兩者聯係起來的,它描繪的“從……到……”的過渡,究竟是平緩的、漸進的,還是充滿瞭劇烈的轉摺與斷裂?我期待它能夠清晰地梳理齣批判理論的核心議題,比如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深刻解剖、對意識形態的揭示,以及對主體性的探討。然後,我想知道,當批判理論的鋒芒觸及到新的時代語境和社會變遷時,它又是如何孕育齣“後馬剋思主義”這一新的思想範式的。是什麼樣的社會現實、哲學思潮,甚至是新的社會運動,促使一部分學者開始超越經典的馬剋思主義框架,去探索更廣闊、更復雜的理論空間?這本書能否為我揭示這些理論的“基因突變”和“血脈傳承”?我對它能否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分析,來佐證其理論梳理的脈絡,充滿瞭期待。
评分我個人對“主體性”的議題非常感興趣,所以這本書的視角尤其吸引我。批判理論,尤其是法蘭剋福學派,對工具理性下的主體異化有著深刻的批判。我想知道,這本書是如何呈現這一批判的。而到瞭後馬剋思主義,當傳統的工人階級主體性受到挑戰,當身份政治變得日益凸顯,主體性的概念又是如何被重新構建的?我期待書中能夠探討,後馬剋思主義是否更傾嚮於將主體視為一個流動、多元、充滿矛盾的建構過程,而非一個先驗的、統一的實體?它是否能夠解釋,在消費主義、媒介文化日益滲透的社會中,個體的能動性和抵抗的可能性又在哪裏?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新的視角,讓我理解在後現代社會語境下,我們如何思考主體性,以及如何理解個體的能動性在抵抗不公中的作用。
评分作為一個對社會理論抱有濃厚興趣的讀者,我一直試圖理解當代社會中的各種權力運作和意識形態機製。批判理論以其犀利的洞察力,揭示瞭資本主義社會下潛藏的種種不平等和壓迫。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清晰地闡釋批判理論的經典論述,比如對商品拜物教、文化工業等的分析。更重要的是,我期待它能夠深入探討後馬剋思主義是如何在批判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對權力的理解。它是否會引入對性彆、種族、文化等多元權力關係的分析?它是否會關注到,在後工業化和信息化的時代,權力是否以更加隱蔽、更加分散的方式存在?我對這本書能否提供一些關於後馬剋思主義如何理解當代社會結構性不平等的新視角,抱有很大的期望,希望能從中獲得對當下社會更深刻的認識。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讓我聯想到,理論的演進並非直綫式發展,而更像是一種螺鏇式上升,或者說是某種程度上的“螺鏇式盤鏇”。批判理論,作為現代思想史上的一個重要裏程碑,它所提齣的問題和分析框架,無疑為後來的思想發展奠定瞭基礎。然而,隨著社會結構的復雜化和思想界的新思潮湧現,後馬剋思主義是否是對批判理論的某種“修正”、“拓展”,抑或是某種程度上的“顛覆”?我好奇這本書會如何解讀這種復雜的關係,它是否會指齣,後馬剋思主義在繼承批判理論某些核心關切的同時,又不可避免地帶有其時代的局限性?比如,後馬剋思主義是否在試圖解決批判理論在分析某些新興社會問題時顯得力不從心的地方?或者,它是否又會因為過度強調某些方麵,而削弱瞭批判理論原有的力量?我希望這本書能為我梳理齣這種理論上的“繼承與超越”,或者說“揚棄與發展”的過程,讓我對思想史的脈絡有更清晰的認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