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暑,或許每個人都曾親身經曆過,或許你我都對消暑有自成一套的祕方,或許我們都太小看瞭中暑……。
暑熱,總是悄悄來到,安靜又迅速地。它會先入侵我們的腦部,再慢慢、慢慢地嚮下延伸,讓你渾身難受卻找不齣病因 !
本書結閤西醫、中醫與民俗療法的觀點來解剖中暑,以現代科學的角度解釋引發中暑的原因,以中醫的角度詮釋為何我們會産生不舒服的感覺;以民俗療法的臨床經驗,精確地指齣當我們在不同程度的中暑階段,會有什麼樣的不適感。最後更示範瞭整套颳痧手法,一起跟著做,達到自我保養的效果……。
本書特色
你知道 咖啡、辛辣、厚重保暖的衣物 都會讓你暑氣上身嗎?
你知道 落枕、嘔吐、腸胃脹氣 都有可能是中暑的癥狀嗎?
人人都會颳痧療法正是驅除暑熱的最佳辦法!
*氣溫年年高攀,中暑機率破錶,最迫切的就是學習如何自行袪熱。
*本書告訴你,許多西醫查不齣、X光照不齣的問題,其實都是暑熱在作怪!
作者簡介
許詠昌
淡江大學化學係應用化學組畢業,接受三代傢學淵源民俗療法傳承,從事診所工作十數年。擅於應用醫學知識,以「現代科學學理」剖析傳統民俗療法,賦予民俗療法新生命。
自序
前言
中暑的原理及成因
01中暑的原理
02中暑的形成途徑及條件
中暑的癥狀錶現
03中暑對「顱腔」的影響
04中暑對「胸腔」的影響
05中暑對「腹腔」的影響
06中暑的其他癥狀
痧疹原理與颳痧應用
07對「痧疹」的探討
08對「颳痧療效」的探討
09颳痧器具與颳痧技巧
10如何由痧疹判病、診斷?
11對「暈颳」的探討
12颳痧療法的非適應癥
13特彆疼痛與不易齣痧
颳痧的實際操作
14總手法
15「頭重、頭頂脹痛、昏沉、精神不濟」的颳痧手法
16「眼睛疲勞,視力模糊、易生血絲,眼部周圍易癢齣淚,偏頭痛」的颳痧手法
17「淺眠、多夢、睡眠障礙」的颳痧手法
18「頭暈、耳鳴」的颳痧手法
19「肩膀僵硬」的颳痧手法
20「暑癥落枕」的颳痧手法
21「胸悶」的颳痧手法
22「心髒諸癥」的颳法
23「暑熱引起情緒高漲」的颳痧手法
24「中暑腹脹、食慾不振」的颳痧手法
25「有嘔吐前兆」的颳痧手法
26「腹脹型頭痛」的颳痧手法
27「中暑腹瀉與抽筋」的颳痧手法
28「熱感冒」的颳痧手法
29「感冒日久不癒」的颳痧手法
30「肢體脹氣」的颳痧手法
31「中暑日久」的颳痧手法
32「男女老幼」颳痧手法
序言
「網咖」,(即網路咖啡的簡稱),我想大傢對這個名詞都是耳熟能詳的。但是當初可能沒有人會想到,將這兩樣看似毫無關聯的東西結閤起來,竟能夠成為目前國內外均極為盛行的一種娛樂行業。另外,記得當初我們的大學教授說過一個例子,就是有一位曆史常學傢,他因為某個機緣而對「物理學」産生瞭興趣,所以就想到運用本身「曆史學」的眼光來研究物理,後來竟然也因此讓他得到瞭諾貝爾物理奬的殊榮!
而「曆史」與「物理」這兩個元素之間,也和「網路與咖啡」一樣,看似毫無任何關聯性,但「結閤後」竟然也會激盪齣如此不凡的火花來……。這就像我們化學裏的「鹽橋實驗」般,隻要把兩種不同的離子溶液之間給架上一座鹽橋,它們之間就會有「電流」的産生,而這座「鹽橋」就是我所謂的「關聯性」。
其實世界上的事情本來即是一體,「分門彆類」隻是人類方便歸納整理的方法而已,但也因為如此,讓我們以為這些不同科彆的事物之間是沒有關係的。其實在自然界裏,有很多風馬牛不相及的東西都有他們的密秘管道在維係著。
眼睛看不到聲音、耳朵看不到顔色、「秤」量不到「長度」,「尺」測不到「重量」,這都是因為沒有找到「對的」測量管道而已,但並不代錶它們之間沒有關聯性。而人的慣性與既有觀念,也常常會形成找不到「關聯性鹽橋」的一種障礙。因為大傢習慣去這麼想、這麼用、這麼講,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一股堅不可破的「道統」和「定律」,有的時候,甚至會努力排外來維持自己「安全世界裏的慣性」。
「中醫」是如此,「西醫」也是如此,「民俗療法」亦是如此。有時候中醫指責西醫的醫療副作用過大,西醫也指責中醫缺乏科學理論,而「民俗療法」就更是上不瞭颱麵,隻能在私底下默默地努力。但是,難道它們之間真的毫無任何的關聯性?不,照我看來,它們之間不但關係密切,而且幾乎可以說是同樣一件事。
有人說:「每個人生來都有一件任務和使命。」我也曾認真地想過我的使命到底是什麼?我的學生生涯曾經在某大學的化學係中待瞭四年,這讓我學習到瞭科學實事求是的嚴謹和實驗精神,但我後來卻因為耐不住實驗室中整天瓶瓶罐罐的生活型態,而選擇瞭不再繼續升學。我也曾經因為對中醫産生瞭興趣而讀瞭近十年的醫書(包括西方生理學),由此我也學習到瞭中醫對整體性考量的判病優勢和用藥邏輯,但我同時也因為中醫的文學性過高、理論較缺乏科學性而心生疑惑,以緻於無法真心背誦以應考,所以考瞭幾次特考也終是無功而返。我也曾因為當過某大西藥廠的業代而受過長期的西藥培訓,以便在與診所或醫院的醫師談論用藥理論時,不至於手足無措,無法接話,但最後發現口纔也並非我的擅長,所以我後來就決定離開瞭這個行業。到瞭最後,卻是因緣巧閤,迴到瞭我們的傢傳事業中(民俗療法)來繼續做研究和執業,至今算來也已過瞭十數年的時間瞭。
如果,人的一切過程都是有意義的話,那麼,我曾學習過的東西,包括東、西方醫學以及民俗療法之間就一定有其重要的關聯性存在。有瞭這個想法之後,我就一直在找尋這些東西相互間的祕密通道。不過說穿瞭,所謂的祕密通道,其實就是把它們三者拿來相互印證、歸納和統一,以找齣「不同說法但事實上是同一件事」的例子和道理罷瞭。如今,終於有所小成,這本書的成形就是敝人把民間傳統的「中暑」及「颳痧」兩者,以令人容易接受的科學、西方醫學觀點來作解釋和闡述,希望能夠讓世人對於一直模糊不清的暑癥及颳痧手法,能有更清晰的認知和瞭解!
當初無法繼續升學、無法考取中醫師執照、無法當個稱職的藥品業代來謀生,以及現在辛苦繁忙的傢傳事業,這些我以往認為是毫無意義的事情,如今纔終於讓我恍然大悟,原來我真正的任務和使命,就是去當一個不同領域間「造橋者」的工作,而過去的經曆並不隻是單純的走錯路而已。往後,我希望能把我過去所發現的「拼圖」給逐一地拼湊起來,看看將來能夠呈現齣怎麼樣的一幅光景!
一直以來,我都有夏天容易疲憊、提不起精神的毛病,以為是工作壓力太大或者天氣太悶熱導緻的。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其實並沒有抱太大的期望,但讀瞭之後,我纔發現自己之前的想法有多麼片麵。作者在書裏詳細地分析瞭,除瞭大傢熟知的熱射病、熱衰竭之外,還有很多不那麼“典型”的中暑錶現,而這些往往是被我們忽視的“小病”。它讓我意識到,我們身體對溫度的反應遠比我們想象的要敏感,而且這些細微的不適,如果長期積纍,真的會對我們的健康造成不小的影響。書裏提到的很多“度夏”的智慧,比如如何通過穴位按摩來緩解身體的燥熱感,或者選擇適閤的飲品來幫助身體降溫,都非常具有操作性。我現在已經開始嘗試書裏的一些方法,感覺整個人的狀態都有瞭明顯的改善,不再像以前那樣被夏天的悶熱打得毫無招還手之力。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很有意思,那個“中暑,讓你小病變大病”的標題,一語道破許多人常有的疏忽。我平常工作是坐在辦公室裏的,覺得夏天到瞭,即使在室內,偶爾也會感到頭昏腦脹,以為隻是沒睡好。讀瞭這本書,纔知道原來很多時候就是“熱”在作祟,而且它的影響比我想象的要深遠得多。作者用很生活化的例子,講瞭怎麼判斷自己是不是中暑瞭,不隻是流汗、頭暈那麼簡單。裏麵提到的一些早期癥狀,我以前根本沒注意過,比如口乾舌燥、食欲不振,甚至情緒上的焦躁不安,都可能跟身體在抗議高溫有關。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詳細解釋瞭為什麼“小病”會“變大病”,就是因為我們沒有及時處理這些輕微的中暑信號,身體的自我調節機製被過度消耗,最後就可能引發更嚴重的健康問題。它不是那種冷冰冰的醫學教科書,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朋友在耳邊提醒你,告訴你怎麼照顧好自己的身體,特彆是在炎熱的天氣裏。
评分老實說,我一直以為中暑是很嚴重的事情,隻有在戶外勞作或者天氣特彆極端的時候纔會發生。這本書的齣現,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它用一種非常輕鬆易懂的方式,把中暑的復雜性拆解開來,讓我這個醫學門外漢也能看懂。我特彆喜歡它提到的一些“隱藏性中暑”的案例,比如辦公室裏空調開得太足,但通風不良,反而會讓身體一直處於一個不自然的溫度狀態,長此以往也會齣問題。書裏不隻是告訴你“是什麼”,更重要的是“怎麼做”。它提供瞭很多非常實用的小貼士,從飲食上的調整,比如多吃什麼蔬菜水果,到生活習慣上的改變,比如午休時間怎麼利用,甚至連穿衣顔色都有講究。而且,它還特彆強調瞭不同人群,比如老人、小孩、孕婦,在應對中暑時需要注意的細節差異。讀完這本書,我覺得自己像是擁有瞭一本夏日健康的“保命符”,心裏踏實多瞭。
评分我傢裏有個長輩,年紀大瞭,身體也有些慢性病,每次夏天一到,就特彆容易因為天氣熱而感到不適,但她總是覺得是小毛病,扛一扛就過去瞭。自從讀瞭這本書,我立刻就把書藉給她看。讓我驚喜的是,她竟然非常認真地讀完瞭,還主動跟我討論書裏的內容。她告訴我,書裏講的很多感覺,她自己確實也有,隻是以前從來沒有聯想到是中暑。特彆是關於“暑氣”如何影響身體內部循環的解釋,讓她對自己的身體有瞭更深的理解。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親切,沒有太多專業術語,讓長輩也能毫無壓力地閱讀。她現在對夏天裏的飲食和作息都做瞭不少調整,比以前精神多瞭,也不再經常抱怨身體不舒服瞭。真的非常感謝作者,讓一個簡單的“中暑”概念,變得如此重要且易於理解,並且切實地幫助到瞭我傢人。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很直接,也很吸引人,但內容遠比書名來的豐富和深刻。它不僅僅是講“熱”有多可怕,更多的是探討瞭我們在麵對高溫時的“認知盲點”。作者以非常科學的視角,結閤瞭大量的臨床案例和研究數據,但又用非常通俗易懂的語言來呈現,讓讀者能夠輕鬆地理解“為什麼”和“怎麼辦”。我尤其喜歡它關於“暑邪”如何在中醫理論中被闡釋的章節,雖然我不是中醫愛好者,但通過這本書的介紹,我能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以及這些古老的智慧在現代社會依然適用。它讓我明白,我們應該用一種更全麵、更係統的角度來看待“中暑”這個問題,它不是一個單一的事件,而是一個可能涉及全身多個係統的復雜過程。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升瞭我們對健康風險的意識,並且提供瞭一套切實可行的應對方案,讓我們能夠在炎炎夏日裏,更好地保護自己和傢人。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