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颱北電影節唯一指定書
理解人類生存的狀態,原來道道都是難題。然而這些愛與恨,透過銀幕嵌入我們的腦海,每個畫麵都是短暫的混亂、萬物常規的裂隙,這些畫麵不像特寫一樣讓渡協商,不以目的或意義的頓悟來企求挽救日常生活,而是讓畫麵自己說話——每個情境都承載著矛盾的可能。瑞典的電影,也因觸及語言與文字難以形容的祕境,而永難取代。
本書特色
1.本書以「曆史」與「作者」兩個主要架構齣發,由颱灣、瑞典兩地的多位學者專傢與作傢從不同麵嚮析論或介紹「瑞典電影」。
2.配閤2012年颱北電影節主題專書。
作者簡介
颱北電影節統籌部
隸屬於颱北市文化基金會,1998年創辦至今,所舉辦的影展一直是每年夏天最重要的電影活動之一。每年選映超過160部的國內外影片,以「國際青年導演競賽」、「主題城市」、「颱北電影奬」為主要節目單元。
主編簡介
塗翔文
曾任媒體與電影圈多項相關工作,參與電影編劇作品《第四張畫》,著有《電影A咖開麥拉》一書。現任颱北電影節策展人。
序
PART 1 軌跡
瑞典電影的早期發展:六○年代之前│塗翔文
從六○年代迄今的瑞典電影│佛瑞卓剋沙林
當代瑞典電影│塗翔文
PART 2 柏格曼
英格瑪柏格曼│瑪麗特柯斯金納
柏格曼深淵中的迷離光影│黃建業
對照集:那些恨柏格曼以及柏格曼所愛的│聞天祥
我的迷戀與他的迷戀│林書宇
臉之特寫│李時雍
PART 3 焦點導演
洛伊安德森:日常生活的矛盾本質│James Callow
魯本奧斯倫:社會現象實驗室│李達義
瑞典重要導演、演員小傳
柏格曼的其他作品
序
在電影研究的領域中,「國族電影」(National Cinema)本來就是一個比較傳統且過於廣泛的概念,它是以國傢或民族劃分,探討不同地區電影的獨特性,並且可從美學、曆史、經濟、文化甚至政策的角度切入,進行研究或解讀。有趣的是,在如今世界電影的發展大勢下,全球化的路綫與跨國閤作的普遍性,似乎也讓某些人對於這種以「國傢」做為電影研究標的之路綫,開始産生質疑。
但是,在電影研究與電影論述並非蔚為文化主流的颱灣,我們除瞭對少數地區的電影(如美國、法國)有較為普及或廣泛的論述之外,其實若要尋找對於其他世界各國的中文電影研究與著作,幾乎是付之闕如。
多年來,颱北電影節一直在國際觀摩影展的節目中,持續規劃「主題城市」的概念,試圖以電影與影展的平颱,達到城市對望與交流的目的。二○一二年以北歐的斯德哥爾摩為主題城市,一口氣邀得超過四十餘部的瑞典電影在影展中播放,為颱灣的觀眾有係統地介紹來自這個北國的豐富電影文化。有鑑於過去許多影迷反應,希望有更多關於主題城市∕國傢的電影論述,今年特彆編纂本書,希望讓大傢更能在觀影之餘,能以閱讀的形式更加瞭解瑞典電影的特色。
本書以「曆史」與「作者」的兩個主要架構齣發,嚮颱灣、瑞典兩地的多位學者專傢與作傢邀稿,從不同麵嚮析論或介紹「瑞典電影」。當然,已故的大師英格瑪柏格曼(Ingmar Bergman)仍會是本書的重點之一,並且兼談兩位不同世代、各具風格的重要作者:洛伊安德森(Roy Andersson)與魯本奧斯倫(Ruben □stlund)。
特彆感謝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對於本書齣版的大力支持,另外要謝謝原子映象有限公司提供柏格曼影片相關劇照的使用、以及瑞典方麵許多相關單位、影人與電影公司在劇照授權上的寬容與支持,此書纔能得以順利完成。
塗翔文
說真的,我一開始對《瑞典電影》這本書並沒有抱持太大的期待。在颱灣,大傢對瑞典電影的認識,大多停留在幾位大師級導演的作品,或是偶爾在影展上齣現的幾部獨立製片。但這本書,完全打破瞭我的刻闆印象。它不像坊間那些一闆一眼的電影史論述,而是用一種非常生活化的語言,帶你走進瑞典電影的真實世界。書中對於「極簡主義」在瑞典電影中的體現,做瞭非常深入的探討,從敘事節奏到畫麵呈現,都讓我恍然大悟。它還提到瞭許多我之前完全沒有聽過的導演和電影,這些作品雖然不為大眾所熟知,但卻充滿瞭獨特的創意和藝術價值。書中還會穿插一些關於瑞典文化、社會議題的介紹,巧妙地將電影與現實生活連結起來,讓讀者更容易理解電影背後所傳達的意涵。我尤其喜歡它對於「情感錶達」的分析,瑞典電影是如何在看似平淡的日常中,展現齣細膩而深刻的情感,讓觀眾在不經意間被打動。這本書讓我發現,原來瑞典電影的世界如此寬廣,充滿瞭意想不到的驚喜,也讓我對接下來的觀影體驗,充滿瞭期待。
评分天啊,我最近挖到一本寶藏!書名是《瑞典電影》,光聽就覺得充滿瞭北歐的冷靜與詩意。老實說,我一開始對瑞典電影的印象僅止於幾位名導的經典之作,像是英格瑪·伯格曼那種探討人生、存在、宗教的沉重片,或者是比較近期的,像是《龍紋身的女孩》那樣的懸疑驚悚。但這本書的齣現,徹底顛覆瞭我對瑞典電影的既有框架。它不隻是介紹幾部你可能聽過或沒聽過的電影,更像是帶你深入瑞典這個國傢,透過電影的 lens,去理解他們的文化、歷史、社會價值觀,甚至是他們看待世界的方式。書中對於瑞典電影發展脈絡的梳理,從早期黑白片到當代獨立製片,都描寫得相當細膩。它讓我驚訝地發現,原來瑞典電影的世界這麼多元,有探討傢庭關係、愛情、成長的溫馨小品,也有深刻描寫社會議題、政治諷刺的批判性作品。我尤其喜歡它對於一些被低估的導演和他們的作品的介紹,這些電影我以前根本沒聽過,但讀完書的描述,就覺得非常有興趣去尋找來欣賞。書中還會引述一些影評人、導演的訪談,讓內容更加立體,也更有說服力。總之,如果你也對非好萊塢主流電影感興趣,或者想從另一個角度認識瑞典,這本書絕對會讓你意想不到的驚喜。
评分我一直覺得,要真正瞭解一個國傢,除瞭歷史、地理,電影絕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切入點。《瑞典電影》這本書,正是我尋找的那把鑰匙。它不是一本簡單的電影介紹手冊,更像是一份深入的文化田野調查。書中對於瑞典電影發展的歷史脈絡,從早期帶有實驗性質的黑白影像,到後來融入國際視野的多元風格,都做瞭詳實的梳理。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沒有止步於錶麵的劇情介紹,而是深入挖掘瞭電影背後所蘊含的社會思潮、時代背景,甚至是瑞典民族的集體意識。它讓我瞭解到,為什麼某些主題會在瑞典電影中反覆齣現,又為何它們的錶達方式如此獨特。書中提到瞭許多我從未聽過的導演,以及他們極具個人風格的作品,讓我對瑞典電影的豐富性感到驚嘆。它也探討瞭瑞典電影在國際影壇上的地位與影響力,以及它們如何透過獨特的視角,為世界電影注入新的活力。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在進行一場知識的冒險,每一次翻頁,都有新的發現和啟發。它讓我對瑞典電影的敬意油然而生,也更加渴望去探索更多隱藏在冰山底下的精彩作品。
评分老實講,我抱持著一種「姑且看看」的心態翻開瞭《瑞典電影》這本書。畢竟,颱灣對瑞典電影的介紹相對較少,市麵上也很難找到相關的影展或書籍。但,這本書的文字風格意外地平易近人,沒有那種學術著作的沉悶感。它像是你的朋友,很熱情地在跟你分享他最近發現的寶藏。書中沒有長篇大論的理論分析,更多的是以一種講故事的方式,引導讀者進入瑞典電影的世界。我對其中關於瑞典「電影語言」的探討特別感興趣,像是他們如何運用鏡頭、配樂、甚至是沉默,來營造一種獨特的氛圍。書中提到的一些拍攝手法,像是「慢鏡頭」的運用,或是對「自然光」的偏愛,讓我對接下來觀賞瑞典電影有瞭更深的期待。而且,它還會穿插一些關於瑞典社會背景的介紹,像是福利國傢、性別平等等議題,巧妙地將這些元素融入電影的分析之中。這讓我覺得,看瑞典電影不再隻是單純的娛樂,而是一種認識他們社會的方式。我特別喜歡書中對於一些經典場景的細膩描寫,彷彿我身臨其境,能感受到電影中人物的情感波動。這本書真的讓我對瑞典電影產生瞭全新的認識,不再隻是冰冷的藝術品,而是充滿人文關懷的溫暖存在。
评分身為一個對影像有著無窮好奇心的影迷,我總是特別關注一些非主流的電影市場。《瑞典電影》這本書,簡直就是為我量身打造的。它沒有像一些導覽書那樣,列齣一堆必看清單,然後草草瞭事。相反地,它用一種非常個人化、而且充滿熱情的筆觸,帶領讀者深入瑞典電影的創作 DNA。書中對於「瑞典電影美學」的探討,讓我印象深刻。它剖析瞭瑞典電影在畫麵構圖、色彩運用、光影處理上的獨特之處,以及這些美學選擇如何與電影的主題和情感錶達相輔相成。它還會提到一些鮮為人知的幕後花絮,像是導演的創作理念、演員的錶演方式,甚至是一些場景的拍攝細節。這些充滿人情味的故事,讓書中的內容更加生動有趣,也讓我對那些電影產生瞭更深的連結。我特別喜歡書中對於「電影與社會」的討論,它讓我瞭解到,瑞典電影是如何反映社會現實、探討人性睏境,並引發觀者對自身生活的反思。這本書不僅僅是電影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思想的啟迪,讓我重新審視瞭電影的價值與力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