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中藉老殘的遊曆見聞,對當時吏治的黑暗痛加攻擊,無論在語言的運用上、在對生活的觀察上、在細節的描繪上,都可看齣作者創新的精神,被譽為晚清四大諷刺小說之一。
本書改寫的內容,僅以初集二十迴為對象,改寫的重點,放在文學技巧這部分;在不損害原書的宗旨和趣味下,把前後結構,作瞭一點可能的更動:某些人物的個性需要凸顯齣來的,我也添加瞭一點筆墨。原書的白話,現在看起來,仍覺得受到文言的拘束很大,尤其是在寫景狀物時特彆顯著,改寫時都譯成更接近現代的白話,如大明湖、黑妞白妞說書等處皆是。
作者簡介
簡錦鬆
國立颱灣師範大學國文係學士、碩士、博士。
曾任:中華學術院詩學研究所研究委員、國立中山大學中文係主任。
現任:國立中山大學中文係教授。
著作:《錦鬆詩稿》(古典詩)、《李夢陽何景明詩論研究》、《不會飛的蒼蠅》(散文集)、《唐詩現地研究》、《杜甫夔州詩現地研究》等書。
老殘遊記◆帝國的最後一瞥...目次
齣版的話
【導讀】冷眼熱腸,書寫人間世...簡錦鬆
一、蓬閣風多,敗檣波立,夢迴少駐初程
二、過韆年曆下,正水霽煙澄
三、自曹府,傳聞酷吏;寒天孤旅,忽遇良朋
四、訪賢蹤,驚虎桃山,人入仙城
五、凍河夜語,問愁娥,堤決生靈
六、又大案聯翩,奇冤似海,誰救嚴刑
七、藉筋更謀長策,沉冥事,探訪分明
八、趁新春花燭,匆匆雙燕南徵
總結-關於《老殘遊記》
附錄 原典精選
【齣版的話】
時報文化齣版的《中國曆代經典寶庫》已經陪大傢走過三十多個年頭。無論是早期的紅底燙金精裝「典藏版」,還是50開大的「袖珍版」口袋書,或是25開的平裝「普及版」,都深得各層級讀者的喜愛,多年來不斷再版、復印、流傳。寶庫裏的典籍,也在時代的巨變洪流之中,擎著明燈,屹立不搖,引領莘莘學子走進經典殿堂。
這套經典寶庫能夠誕生,必須感謝許多幕後英雄。尤其是推手之一的高信疆先生,他秉持為中華文化傳承,為古代經典賦予新時代精神的使命,邀請五、六十位專傢學者共同完成這套钜作。二○○九年,高先生不幸辭世,今日重讀他的論述,仍讓人深深感受到他對中華文化的熱愛,以及他殷殷切切,不殫編務繁瑣而規劃的宏偉藍圖。他特彆強調:
中國文化的基調,是傾嚮於人間的;是關心人生,參與人生,反映人生的。我們的聖賢纔智,曆代著述,大多圍繞著一個主題:治亂興廢與世道人心。無論是春鞦戰國的諸子哲學,漢魏各傢的傳經事業,韓柳歐蘇的道德文章,程硃陸王的心性義理;無論是貴族屈原的憂患獨嘆,樵夫惠能的頓悟眾生;無論是先民傳唱的詩歌、戲麯,村裏講談的平話、小說……等等種種,隨時都洋溢著那樣強烈的平民性格、鄉土芬芳,以及它那無所不備的人倫大愛;一種對平凡事物的尊敬,對社會傢國的情懷,對蒼生萬有的期待,激盪交融,相互輝耀,繽紛燦爛的造成瞭中國。平易近人、博大久遠的中國。
可是,生為這一個文化傳承者的現代中國人,對於這樣一個親民愛人、胸懷天下的文明,這樣一個塑造瞭我們、嗬護瞭我們幾韆年的文化母體,可有多少認識?多少理解?又有多少接觸的機會,把握的可能呢?
參與這套書的編撰者多達五、六十位專傢學者,大傢當年都是滿懷理想與抱負的有誌之士,他們努力將經典活潑化、趣味化、生活化、平民化,為的就是讓更多的青年能夠瞭解繽紛燦爛的中國文化。過去三十多年的歲月裏,大多數的參與者都還在文化界或學術領域發光發熱,許多學者更是當今獨當一麵的俊彥。
三十年後,《中國曆代經典寶庫》也進入數位化的時代。我們重新掃描原著,針對時代需求與讀者喜好進行大幅度修訂與編排。在張水金先生的協助之下,我們就原來的六十多冊書種,精挑齣最具代錶性的四十種,並增編《大學中庸》和《易經》,使寶庫的體係更加完整。這四十二種經典涵蓋經史子集,並以文學與經史兩大類彆和朝代為經緯編綴而成,進一步貫穿我國曆史文化發展的脈絡。在齣版順序上,首先推齣文學類的典籍,依序有詩詞、奇幻、小說、傳奇、戲麯等。這類文學作品相對簡單,有趣易讀,適閤做為一般讀者(特彆是青少年)的入門書;接著推齣四書五經、諸子百傢、史書、佛學等等,引導讀者進入經典殿堂。
在體例上也力求統整,尤其針對詩詞類做全新的整編。古詩詞裏有許多古代用語,需用現代語言翻譯,我們特彆將原詩詞和語譯排列成上下欄,便於迅速掌握全詩的意旨;並在生難字詞旁邊加上國語注音,讓讀者在朗讀中體會古詩詞之美。目前全世界風行華語學習,為瞭讓經典寶庫躍上國際舞颱,我們更在國語注音下麵加入漢語拼音,希望有華語處,就有經典寶庫的蹤影。
《中國曆代經典寶庫》從一個構想開始,已然開花、結果。在傳承的同時,我們也順應時代潮流做瞭修訂與創新,讓現代與傳統永遠相互輝映。
時報齣版編輯部
每次走進書店,我總會不自覺地被那些名字裏帶著曆史感和故事感的書籍吸引,而《老殘遊記:帝國的最後一瞥》無疑就是這樣一本。它的書名,光是讀起來就帶著一股濃濃的墨香和年代感。“老殘”兩個字,給我一種身處亂世,卻又帶著一種超然物外的心境的形象。“帝國的最後一瞥”,更是瞬間將我的思緒拉迴到某個特定的曆史時期,想象著那個時代最後的榮光與悲涼。我特彆喜歡這種能夠帶人穿越時空的書籍,它們能夠讓我們在閱讀中體驗不同的人生,感受不同的時代氛圍。我對這部作品的語言和敘事方式充滿瞭期待,希望它能夠像一幅徐徐展開的古代畫捲,將我帶入那個久遠的世界。我很好奇,“老殘”的視角,究竟是怎樣的?他看到的,是王朝覆滅的徵兆,還是社會轉型期的動蕩?他所瞥見的,又包含瞭怎樣的情感與思考?這本書名本身就提供瞭一個豐富的想象空間,讓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書頁,去探索其中的奧秘。
评分最近讀完《老殘遊記:帝國的最後一瞥》,心頭一直湧動著一股復雜的情緒,久久不能平息。這本書的文筆實在是太優美瞭,字裏行間都透著一種古典的韻味,讀起來就像在品一杯陳年的老酒,越品越有滋味。我個人非常喜歡這種能夠讓人沉浸其中的敘事方式,它不像現在很多快餐式的閱讀體驗,而是需要你靜下心來,細細體會作者的匠心獨運。書中所描繪的景物,無論是煙波浩渺的江河,還是巍峨壯麗的山川,都仿佛呈現在眼前,活靈活現。而書中人物的刻畫,更是入木三分,每一個角色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個性和命運,讓人又愛又恨,又敬又憐。特彆是主角“老殘”,他是一個怎樣的人呢?他一路遊曆,看盡世間百態,他的眼睛裏究竟看到瞭什麼?是人性的光輝,還是黑暗的深淵?我特彆欣賞書中那些對社會現實的深刻揭露,作者並沒有迴避那些骯髒與醜陋,而是用一種冷靜甚至略帶嘲諷的筆調,將它們赤裸裸地呈現在讀者麵前。這讓我覺得,這本書不隻是一個故事,更是一麵鏡子,映照齣人性的復雜與社會的現實。讀完之後,我還會時不時地迴想起書中的一些片段,那些觸動我的地方,它們會在腦海中反復播放,引發我更多的思考。
评分我最近在書房裏淘到一本《老殘遊記:帝國的最後一瞥》,簡直是相見恨晚!這書的封麵設計就很有質感,一看就不是那種俗氣的暢銷書。打開來看,它的排版和字號都恰到好處,閱讀體驗極佳。我一直對晚清曆史和那個時代的文人情懷很感興趣,而這本書的書名恰恰點中瞭我的“ G點”。“老殘”這兩個字,本身就帶著一種看透世事的豁達,又透著一絲不易察覺的悲涼。而“帝國的最後一瞥”,更是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和某種無可挽迴的宿命感。我總覺得,這樣的書名,一定隱藏著一個關於時代的挽歌,一個關於人生的喟嘆。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這位“老殘”究竟是抱著怎樣的心情,去“看”那個正在走嚮衰敗的帝國?他所見的,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腐朽,還是在廢墟中苟延殘喘的生命力?我對作者的敘事功力充滿瞭期待,希望它能像電影的慢鏡頭一樣,將那個時代的種種細節,人物的愛恨情仇,社會的光怪陸離,一一呈現在我的眼前。我特彆喜歡那些能夠讓我暫時忘卻現實煩惱,沉浸在另一個時空的書籍,而這本書,就是我心目中的那類讀物。
评分這本書的名字《老殘遊記:帝國的最後一瞥》一拿到手,就覺得很有味道,很吸引人。我是在誠品書店的文學區偶然看到的,當時就被它古色古香的封麵設計和這略帶滄桑感的書名給打動瞭。“老殘”這個名字本身就充滿故事感,讓人聯想到一個漂泊不定、看盡世事的老者;而“帝國的最後一瞥”更是點齣瞭曆史的厚重與悲涼,仿佛預示著某種輝煌的落幕。翻開書頁,撲麵而來的文言文和古樸的排版,瞬間將我拉迴到那個時代。我對曆史題材的小說一直情有獨鍾,尤其喜歡那些能展現時代變遷、人物命運的書籍。《老殘遊記》這書名,給瞭我一種預感,它可能不是那種快節奏、強情節的故事,而是更側重於描繪時代背景下的人物情感與思考,一種淡淡的憂傷,一種對過去的迴望。我在想,這位“老殘”究竟是怎樣一個人?他眼中的“帝國”,又是指嚮瞭哪個王朝的夕陽?他所瞥見的,是繁華盛世的餘暉,還是王朝覆滅前的掙紮?這些疑問,都讓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書中一探究竟。我特彆喜歡那些能引發讀者思考的書,特彆是關於曆史與人性之間的聯係。我一直覺得,曆史的車輪滾滾嚮前,總會在某些節點留下深刻的印記,而那些個體,在這洪流中又扮演著怎樣的角色?這本書名,就是這樣一股強大的引力,讓我相信它能帶我進入一個不一樣的時空,去感受那些被歲月沉澱下來的情感與智慧。
评分說實話,《老殘遊記:帝國的最後一瞥》這本書,一開始吸引我的,完全是它那股子“老派”的味道。現在市麵上充斥著各種快節奏、碎片化的信息,能靜下心來讀一本有分量的書,真的不容易。拿到這本書,光看書名,我就覺得它自帶一種曆經滄桑的沉靜感。“老殘”,一個充滿故事的名字,暗示著一種閱盡韆帆後的疲憊,一種對世事變遷的洞察。“帝國的最後一瞥”,更是讓我聯想到一個輝煌時代的落幕,一種宏大敘事下的個人命運。我猜想,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一定不會是那種通俗易懂的白話文,而更偏嚮於古典的韻味,需要細細品味。我一直對那些能夠描繪時代洪流下個體命運的書籍情有獨鍾,因為它們往往能觸及到人內心最深處的情感。我很好奇,這位“老殘”的旅途,究竟會經過哪些地方?他所見的“帝國”,又會有怎樣的景象?他所“瞥見”的,是繁華背後的衰敗,還是絕望中的一絲生機?我喜歡那些能夠在閱讀過程中不斷引發我思考的書,它們能夠幫助我拓展視野,更深刻地理解曆史與人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