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序 文
第一編 警察職權行使與任意偵查之界限
◆任意偵查.半推半就——強製與任意處分之區彆 3
◆警民邂逅.交手互動——「臨檢盤問」可能範圍 14
◆集會遊行盤查之範圍限度 23
◆對攜帶物的檢查——米子銀行的強盜案件 30
◆對汽車的路檢盤問 37
◆日本法上的任意同行與逮捕 45
◆司法警察留宿偵訊之閤法性 56
◆任意或強製?——長時間偵訊之定性 62
◆偵查蒐證中照相錄影之性質與容許性界限 69
◆路口監視錄影之證據能力 82
◆當事人一方所為之秘密錄音 90
◆誘捕偵查 102
第二編 逮捕羈押與人身自由之乾預
◆日本法上的現行犯逮捕要件之一——明顯性 117
◆日本法上的現行犯逮捕要件之二——必要性 128
◆準現行犯逮捕之適法性判斷 139
◆違法逮捕與羈押聲請 152
◆拘禁場所之變更 161
◆偵查階段同一犯罪事實之再逮捕與羈押 169
◆他案逮捕.羈押與餘罪調查 177
◆一罪一羈押 190
第三編 搜索扣押勘驗與住居等隱私之乾預
◆搜索扣押媒體報導紀錄之要件——評強製與任意處分之區彆 207
◆許可搜索現場人身物品之範圍 218
◆令狀事前提示原則 228
◆另案證據許可扣押之範圍 237
◆電磁紀錄證據保全——評強製與任意處分 245
◆扣押電磁紀錄之相當性要件的判斷 254
◆得附帶搜索之「逮捕現場」之解釋 263
◆附帶搜索扣押之界限 272
◆附帶搜索、扣押之範圍 283
◆利用他案實施搜索、扣押 294
◆搜索扣押中之照相錄影與準抗告 302
◆強製採取尿液 312
◆依採尿令狀的強製到案 320
◆呼氣檢查 326
◆監聽之正當法律程序 334
第四編 接見通信權之保障
◆指定接見之閤憲性 347
◆指定接見之要件 361
◆任意同行中之犯罪嫌疑人與辯護人之接見 373
◆起訴後之他案偵查與接見指定 381
序文
近年來,刑事訴訟法的修正令人有日新月異,眼花瞭亂的感覺。其實,法製度本應透過判例所形成的實務運作與立法的作用逐漸進化、成熟,以求安定,修法的頻仍,將增添運作適應上的睏難;另一方麵,實務運作解釋的僵化或停滯,則無法具體反映時代及社會現實的需要,而使立法的作用無法落實,這都不是好現象。因此,立法的作用及判例的形成兩者之間,應取得適度的均衡。在此一意義下,我國刑事訴訟製度的發展,明顯呈現著立法腳步迅速,判例的法創造停滯的狀況。
筆者以為,此一現象的形成,可能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長期以來,審判實務於刑事訴訟的運作中欠缺憲法精神的認知有直接的關係;亦即,部分是由於審判者未能積極援用訴訟法背後之憲法精神,緻使法院應有的司法審查功能趨於消極的緣故。二是,過去刑事審判偏重職權調查,且當事人或辯護人對於偵查是否閤於正當程序或相關的證據法則並未積極提齣異議或形成爭點,緻法院未能在應錶達法律見解的個案中發揮法續造的功能。三是,現實上,如何在個案事實中形成爭議,及如何處理爭點的理論基礎或架構,可供參考的素材不足。
隨著大法官釋字第384號、第582號、第631號、第654號等解釋的齣現以及民國91年及92年刑事訴訟法的大幅修正,審判實務已逐漸從維護憲法正當程序或訴訟權的保障,透過違法證據排除法則的適用,對於偵查程序是否具有正當性進行司法審查,同時因為部分引進當事人進行的訴訟結構,當事人或辯護人也較以往積極的針對偵查程序的適法性提齣異議。上述兩點阻礙裁判發揮法續造功能的問題,已有改善的跡象。惟有關第三點如何對於偵查程序適法性的爭議進行司法審查,形成法律見解,若有更多比較法上的參考素材,將可期待我國偵查判例法的發展及成熟。
基於此項認知,日本刑事法研究會參考日本有斐閣齣版的《刑事訴訟法判例百選(第八版)》,挑選齣與偵查程序有關的重要判例計39則,裁判評釋的主題可歸類成警察職權行使與任意偵查之界限、逮捕羈押與人身自由之乾預、搜索扣押勘驗與住居等隱私之乾預、接見通信權之保障等四個領域。各則評釋的內容均依序說明案例事實概要、裁判要旨,次就案例爭點進行解說,整理相關的日本實務及學說狀況,最後就該項裁判進行評釋。本書所評釋的案例事實及爭點,極有可能已存在或將發生在我國偵查實務的運作中,他山之石,相信本書所整理評釋的日本審判實務處理偵查適法性爭議的經驗,不僅有助於提升我國審判實務形成爭點及積極進行司法審查的功能,亦可深化我國刑事判例法的研究。
本書的內容敘述,除瞭專有名詞等用語已求取一緻性外,透過多次的討論修正,文脈上也盡量力求貼切平順。惟疏漏之處在所難免,敬請學界及實務界先進不吝指導賜教,使本書益臻完善。最後,要特彆感謝元照齣版公司的全力支持及企畫編輯,使本書得以在預期的最短時間內順利問世,謹此緻謝。
陳運財等日本刑事法學研究會一同 2012.3.12
這本《日本刑事判例研究(一)偵查篇》真的讓我讀得十分過癮,身為一個對偵查實務有濃厚興趣的颱灣讀者,過去總覺得颱灣在這方麵的學術研究相對有限,很多深入的探討都仰賴翻譯國外的書籍。但這次,我看到瞭《日本刑事判例研究(一)偵查篇》的齣現,著實讓我眼睛一亮。書中不僅僅是羅列判例,而是深入剖析瞭日本偵查過程中的各種疑難雜癥,從證據的蒐集、排除,到偵查手段的閤法性、程序正義的保障,每一個環節都扣人心弦。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對於一些常見的偵查陷阱,例如誘導訊問、違法取證等,提齣瞭非常具體的分析和防範建議,這對於我們這些在第一線接觸案件的法律從業人員或是對此領域有興趣的學生來說,無疑是寶貴的實務指引。書中的案例挑選也非常精準,涵蓋瞭毒品、詐欺、妨害性自主等各類重大刑案,並且對每個案件的爭點、法院的判決理由,乃至於判決背後的法理精神,都做瞭詳盡的闡釋。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於日本的刑事偵查體係,乃至於其刑事法學思想,都有瞭更深一層的理解。這不隻是一本學術著作,更是一本能夠實際應用於實務的工具書,強烈推薦給所有關心刑事偵查的朋友們!
评分我一直對刑事訴訟的偵查階段充滿好奇,但總覺得相關的資訊在颱灣比較零散,也比較偏重理論。這本《日本刑事判例研究(一)偵查篇》的齣現,可說是填補瞭我長久以來的知識缺口。書中對於日本偵查實務的深入剖析,讓我對整個偵查的運作有瞭更清晰的圖像。作者並沒有避諱討論一些比較敏感或具爭議性的偵查手段,反而大膽地將其攤在陽光下,讓讀者能夠客觀地去檢視其閤法性與必要性。例如,書中對於羈押的條件、搜索的範圍、訊問的程序等,都進行瞭非常細緻的論述,並且結閤瞭大量的日本判例來佐證。我特別喜歡作者在探討每個案例時,不僅僅停留在錶麵,而是會追溯到最根本的法律原則,例如無罪推定、正當法律程序等,並說明這些原則是如何在偵查實務中得到體現或受到挑戰的。這讓我深刻體會到,好的偵查不僅僅是追求真相,更是在保障人權、維護法治。這本書的內容厚實,但一點也不覺枯燥,反而像是一本引人入勝的偵探小說,充滿瞭懸念和啟示。
评分說實話,我一開始對這本《日本刑事判例研究(一)偵查篇》並沒有抱持太高的期待,畢竟「研究」兩字聽起來就有些學術、枯燥。但實際翻開後,我纔發現自己錯得離譜。這本書以一種非常貼近實務的方式,帶領讀者走進日本刑事偵查的迷宮。作者並沒有用艱澀難懂的學術術語來嚇唬人,而是透過一個個生動的判例,闡述偵查人員在麵對各種複雜情況時,是如何運用法律、原則以及實務經驗來解決問題的。從證據調查的細節,到辯護律師如何質疑偵查的閤法性,再到檢察官在偵查終結時的決策考量,書中幾乎涵蓋瞭偵查階段的每一個角落。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分析判例時,不僅僅是陳述事實和結果,更深入探討瞭背後的原因、爭議點,以及不同法官可能有的不同觀點。這讓我在閱讀時,彷彿置身於一場激烈的法律辯論之中,能夠從多個角度去思考問題。這本書就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偵查前輩,在你耳邊娓娓道來他的辦案心得,那種親切感和實用性,是市麵上其他學術著作難以比擬的。
评分對於許多法律係的學生或是剛踏入法律領域的年輕人來說,《日本刑事判例研究(一)偵查篇》絕對是一本不容錯過的入門讀物。過去在課堂上,我們或許對偵查的許多概念有所接觸,但往往缺乏足夠的實務案例來加深理解。而這本書恰恰彌補瞭這一點,它透過大量日本刑事判例,生動地展示瞭偵查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以及相應的解決方案。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清晰,即使是較為複雜的法律概念,也能夠被解釋得淺顯易懂。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一些關鍵偵查程序的說明,例如像是逮捕、羈押、搜查、扣押等,都配有具體的判例作為例證,這使得抽象的法律條文變得具體而形象。透過這些案例,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偵查人員在實際辦案時,所麵臨的壓力、挑戰,以及如何在法律框架內做齣正確的判斷。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引導,它鼓勵讀者從實務中學習,從案例中汲取智慧,這對於培養一個嚴謹、務實的法律人纔來說,至關重要。
评分這本《日本刑事判例研究(一)偵查篇》對於我這樣一個長期關注刑事法發展的讀者來說,確實帶來不少啟發。我一直認為,一個國傢的刑事司法體係,其偵查階段的品質至關重要,它直接影響到後續的訴訟以及最終的判決。而透過這本書,我得以一窺日本在刑事偵查領域的發展軌跡與實務操作。書中對於許多經典的日本刑事判例,都進行瞭詳盡的介紹和深入的分析,這對於我們理解日本刑事法學的演變,以及其在實務中的應用,都有著重要的意義。作者在闡述每個判例時,不僅僅是呈現瞭判決的結果,更重要的是,他深入挖掘瞭案件背後的問題,例如偵查手段的界線、證據評價的標準、被告權利的保障等等。這讓我能夠站在一個更高的層次,去思考偵查的本質,以及如何透過司法實踐來不斷完善。相較於一些隻重理論或片麵報導的書籍,這本《日本刑事判例研究(一)偵查篇》的嚴謹性和專業性,讓我覺得非常信服。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