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秦漢以來到隋唐的法製發展,總的說來,對內實施律令法,對外實施「天下法」;律令法是用來約束每一個人的行為,天下法則是用來約束域外君長,但兩者終極目標均在德化百姓。兩者在漢以後逐漸建立以「禮」作為立法基礎,到隋唐而完備,可說是先秦以來儒教初次在禮律方麵最具體的實踐。
這樣的曆史意義,在於以禮、律(法)作為建立秩序的兩大要素,而律(法)是禮的外在錶現。「天下法」最能具體落實的地區,是曆史上所謂的「東亞世界」;其法製上的共通特質,或稱「中華法係」,或稱「東亞法文化圈」。
安史之亂是政治法製化成敗的分水嶺,令典重要性逐漸後退,律與令二大法製的運作係統成為形式化,宋以後政治逐漸獨裁化。律典雖至明清猶見遵行,令典至明初則罷廢。宋以後韆年間的曆史發展,的確與唐以前的中古時期大不同瞭。 本書特色:本書主要在論述變革前的法製發展,希望能拋磚引玉,讓法製史研究的風氣更加蓬勃。
序
自序
導論--中古律令製度發展的特質及其曆史意義
前 言
第一節 法典體係的完成
一、國內法:律令格式
二、國外法(天下法)
三、中華法係(東亞「法文化圈」)的形成
四、立法原理:禮主刑輔、失禮入刑
第二節 律令製度發展的特質
一、律令法典的儒教化
二、政治運作的法製化
三、「令」成為製度法典
第三節 法製發展的曆史意義:聖君政治淩駕律令政治
一、以格破律
二、上請決斷
結 語
第一章 隋代的律令製度
前 言
第一節 律令格式的編纂
一、開皇律令格式
二、大業律令格式
第二節 律令格式的捲數、篇數
第三節 律令格式的篇名
一、律
二、令
第四節 隋代的律令政治
一、文帝時期的律令政治
二、煬帝時期的律令政治
結 語
第二章 唐代武德到貞觀律令的製度
前 言
第一節 武德律令格式的編纂
第二節 貞觀律令格式的編纂
結 語
第三章 從永徽到開元律令的製定
前 言
第一節 永徽律令格式
第二節 開元七年律令格式
第三節 開元二十五年律令格式
一、條數問題
二、奏上與頒行
三、修撰人員
四、編撰成果:律、令、格、式及律疏、格式律令事類
結 語
第四章 唐律中的「理」--斷罪的第三法源
前 言
第一節 唐律「理」字解析
一、唐律中常見的「理」
二、唐律特定意義的「理」
三、附述:唐令中的「理」
第二節 唐判依理據律
一、唐代的判集
二、判集依理據律舉隅
第三節 禮、理與情理法
結 語
第五章 唐代的律令政治
第一節 律令製度與立國政策的奠立
第二節 法案實例的再檢討--試評君臣守法與不守法
一、貞觀元年(627)長孫無忌不解佩刀案
二、垂拱三年(687)劉禕之被賜死案
三、開元、大曆年間竊盜、強盜案
第三節 律令政治的睏境--隋唐繼承北朝法製係統的內在包袱
結 語
第六章 唐宋令與「唐宋變革」的下限--天聖令的發現及其曆史意義
前 言
第一節 《天聖令》殘捲的價值及其課題
一、關於「服紀」(服製)規定
二、關於「父在為母服齊衰三年」規定
三、關於宋「諸度地,五尺為步,三百六十步為裏。」
第二節 《天聖令》在令典發展法史上的意義
一、政治的法製化
二、王化.教化的意義
三、「唐宋變革」說的下限
結 語--「天聖令學」的提齣
第七章 天下秩序與「天下法」--以隋唐的東北亞關係為例--
前 言
第一節 導論:關於天下、天命、天下秩序、天下法
第二節 天下秩序三圈結構論
一、先秦天下秩序三圈結構論:從《禹貢》五服到《周禮》九服
二、秦漢隋唐天下秩序的三圈結構
第三節 天下法
一、漢唐天下法運作的基本要素及其運作原理
二、從隋唐史書〈東夷傳〉實例說明天下法
三、「天下法」的主要內容
結 語
第八章 中華法係
前 言
第一節 中華法係基本立法原理試析
一、禮之三義
二、成文法典與禮--中華法係的共相
三、中華法係共相舉隅--試釋律文「不應得為」條所謂「理」
第二節 中華法係的特質
一、晉唐律為藍本的成文法典
二、則天應時立法設刑
三、倫理化的法典
四、民族和諧的法理化
結 語
結 論
附錄一 《律令法與天下法》原刊論文目錄
附錄二 唐律研讀會
跋
這本書的題目,真是讓人一下子就陷入瞭沉思。“律令法”這個詞,自帶一種曆史的厚度,仿佛一下子就將人拉迴到瞭那個年代,腦海裏閃過的是一個個穿著古裝的人物,在殿堂上宣讀著莊嚴的法令,又或者是普通百姓在日常生活中遵循著這些規則。我一直覺得,法律不僅僅是冰冷的條文,它更是當時社會生活的一麵鏡子,摺射齣社會的結構、人際的關係,甚至是統治者的思想。 而“天下法”這個概念,則更像是對一種更高層次的、更具普遍性的價值追求的探索。它是不是意味著一種理想化的、能夠貫穿古今、適用於不同文化背景的普世原則?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處理這兩個看似有些距離的概念的。他是如何從具體的、成文的“律令法”中,提煉齣那種宏大的、無形的“天下法”的?有沒有可能,他會通過對比不同朝代的律令,來展示“天下法”的演變,又或者是發現其不變的內核?我期待書中能夠有一些具體的案例分析,比如某個著名的案件,是如何在“律令法”的框架下被審判,而審判的背後,又潛藏著怎樣的“天下法”的理念。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看到,古代的法律並非僅僅是壓迫,也可能包含著智慧和對秩序的嚮往。
评分《律令法與天下法》這本書,坦白說,我拿到手的時候,確實有點被它的書名震懾住瞭。「律令法」這三個字,聽起來就帶著一股莊重肅穆的曆史厚重感,像是古代朝堂上擲地有聲的判決,又像是泛黃古籍裏那些刻闆卻又原則性的條文。而「天下法」這個詞,就更顯得宏大和飄渺瞭,好像是要探討一種超越具體律令的、普適性的、指導整個社會運轉的終極法則。 我一直對曆史,尤其是中國古代法律史,有那麼點淺淺的興趣,總覺得那些律法條文背後,藏著當時社會的種種邏輯、權力結構,甚至是統治者的思維模式。這本書的題目,直接觸及瞭這個核心,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將這兩者聯係起來的。律令法是具體的、成文的、可查閱的,而天下法似乎是一種理念,一種精神,一種更加形而上的存在。作者是如何在兩者之間搭建橋梁的?是通過對具體律令的細緻分析,從中提煉齣其背後的“天下法”精神?還是通過對“天下法”理念的闡釋,來反觀和解讀那些具體的律令?我很好奇,作者會不會舉齣一些具體的曆史案例,比如某個朝代的某條律令,是如何體現或偏離瞭某種“天下法”的理想狀態?我期待書中能夠有精彩的論述,將那些冰冷的法條,賦予鮮活的曆史生命。
评分讀到《律令法與天下法》這個名字,我腦子裏立刻閃過的是那種厚重的、硬核的史學著作的形象。感覺它不像市麵上那些輕鬆易讀的通俗讀物,而是需要坐下來,慢慢品味,甚至可能需要反復推敲纔能領會其中精髓的那種。尤其“律令法”這三個字,總讓人聯想到古代那些繁復的官僚體係和森嚴的法律條文,雖然我本人不是法律科班齣身,但一直覺得這些東西是理解中國古代社會運作邏輯的關鍵。 而“天下法”這個說法,就更添瞭一層哲學思辨的色彩。它聽起來像是在探討一種更高層次的、超越具體朝代和地域的治理原則。我好奇的是,作者是如何將抽象的“天下法”概念,與具體的“律令法”條文聯係起來的?是不是通過對曆代律令的分析,從中挖掘齣某種共同的、貫穿始終的“天下法”精神?或者反過來,是用“天下法”的理念來審視和評判那些律令?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有說服力的論證,而不是空泛的理論。比如,會不會分析某個具體的律令,是如何在實踐中既體現瞭統治者的權力,又試圖安撫民心,甚至在某種程度上,體現瞭當時社會對“公平”或“秩序”的理解?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對中國古代的法律智慧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初看之下,會讓人聯想到學術研究領域,但細細琢磨,又覺得它可能觸及到更深層的社會思辨。我個人對於“天下法”這個概念,一直抱有一種探究的心態。它究竟是指一種理想的、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世價值?還是說,它更多的是一種曆史的産物,是特定時期、特定文化背景下,統治者為瞭維護其統治而構建的一套秩序理念?如果是前者,那麼這本書會不會探討現代社會是否還能找到共通的“天下法”?如果是後者,那麼我們又該如何看待曆史上那些所謂的“天下法”? 我對作者在“律令法”這個具體概念上的處理尤為好奇。律令法,作為古代中國法律體係的核心,其嚴謹和復雜性是毋庸置疑的。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看到作者是如何剖析這些律令的。它僅僅是統治工具,還是也蘊含著某種樸素的公平正義?作者是否會對比不同朝代的律令,來展現其演變和發展?更重要的是,這些具體的律令,最終是如何服務於那個更宏大的“天下法”的理念的?我期待的不僅僅是對曆史法律條文的梳理,更希望看到一種批判性的視角,一種對法律背後權力運作和價值取嚮的深刻洞察。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個全新的思考框架。
评分《律令法與天下法》這個書名,對我來說,像是一個充滿哲學意味的邀請,讓我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我腦海裏浮現的是古代中國那種龐大而精密的法律體係——律令法,它具體、係統,是國傢運作的基石。然而,這個題目並沒有止步於此,它還提齣瞭一個更為宏大和抽象的概念——“天下法”。這讓我好奇,作者將如何把這兩者緊密地聯係起來? 我一直覺得,“律令法”不僅僅是統治的工具,它承載著曆史的變遷,也反映著人們對秩序和正義的樸素理解。而“天下法”,聽起來就像是一種更高遠、更具普遍性的理想,它可能是關於如何實現長治久安,如何維係社會和諧,甚至是如何達到一種精神層麵的圓滿。我特彆想知道,作者是否會通過對具體的律令條文進行細緻的解讀,來揭示它們背後所蘊含的“天下法”的理念?又或者,他是如何從“天下法”的宏大框架齣發,來審視和評判那些具體的律令的?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引人深思的論點,或許會涉及一些在現代社會依然具有啓發意義的法律智慧,甚至是對當下社會治理的一些反思。這本書,在我看來,可能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古代法律的書,更是一本關於社會秩序、價值追求和曆史智慧的深度探討。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