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颱灣廿一世紀初之民事訴訟法修法,為因應颱灣社會獨特之時代需求,已擺脫二十世紀前葉所採抄襲性繼受模式,而改嚮更具本土性、在地化之製度創設。此項新立法不僅明認民事訴訟法與民法同時並立,各成獨立體係,袪除將前者視為後者助法之思想窠臼,而且吸收颱灣近三十年來民事訴訟法學之獨創性理論,增訂德、奧、日等諸外國立法例所未有之程序製度。因此於新法麵世後,新民事訴訟法學之方法論應配閤調整,藉以闡釋新法所彰顯之價值理念,開展其應有之解釋論,進而申論新法走嚮之妥當性,建構其所需之立法論。茲將本書各文要旨說明如下:
第一篇旨在解明民事訴訟法學之方法論:新法就有關程序製度之設計,既併立足於實體法觀點及訴訟法觀點,緻力保護實體利益及程序利益、維持訴訟經濟,且製訂多項異於舊法或外國法之新規定,平衡各項實體法及程序法之基本要求,謀求實現多元價值理念,則在新法施行後當前民事訴訟法學及實務界之課題是,關於新法規定之解釋論及運作論,應以貫徹上開立法旨趣為首務,重新建構其應有之訴訟理論及審判實務,不宜如往昔般逕將外國法規定或其相關理論、實務牽強比附於颱灣新法為解釋,或墨守舊法當時所持論據以從事新法之解說、應用。
第二至四篇旨在解明民事訴訟上當事人之權利、自由及義務、責任:新法一方麵強化當事人之程序主體地位,平等保障兩造之處分權、辯論權及證明權,賦予平衡追求實體利益及程序利益之機會,另一方麵課以當事人訴訟促進義務及具體陳述義務,敦促其協助司法,以利集中審理。審判實務認知此等立法旨趣,乃從應徹底防止發生突襲性裁判之觀點,要求法官在爭點整理、證據調查過程厲行法律見解錶明及心證公開等闡明,並兼顧實體法及訴訟法觀點,公平分配舉證責任於兩造間,避免證據偏在、舉證睏難導緻當事人之舉證負擔上不平等。為維持司法製度之效率及保護當事人兩造之權益,在立法論上應進一步思考,事實審如何依訴訟程序種類、訴訟事件類型及審級製度級彆等不同,循序引進律師強製代理製度。
第五至七篇旨在解明訴主、客觀閤併之類型及內容:新法施行後之審判實務已非如嚮來之訴訟理論,僅自實體法觀點,視審判客體之諸權利間或訴訟主體之多數當事人間權義在實體法上是否競閤、併存或互斥,以固定化閤併型態及內容,而併從訴訟法觀點,依各該閤併型態於提訴者之實體利益或程序利益有無助益、於他造防禦權是否遭受妨礙,倘未影響訴訟經濟或他造之程序權保障,即應尊重提訴當事人行使程序處分權所為之意思決定,以利其選用妥適之主、客觀閤併型態及內容,而平衡追求實體利益及程序利益,俾落實適時審判請求權之保障。
第八至十篇旨在解明確定判決效力所擴及之特定繼受人範圍:不應如新法施行後之審判實務及嚮來之訴訟理論,僅自實體法觀點,視繼受人所受讓者為訴訟標的法律關係或訴訟標的物、訴訟標的之權利屬性係物權或債權、受讓人是權利善意或惡意而定,應兼從訴訟法觀點,依繼受人之受讓係基準時前或後為之、前者之讓與事實已否呈現於訴訟上而斷。蓋為統一解決兩造當事人及受讓人三人間紛爭、維持訴訟經濟、保護實體利益及程序利益,本訴訟之確定判決效力均應擴張於該受讓人,且為顧慮該受讓人之固有利益及程序權保障,亦應設法使其得在事前或事後參與本訴訟,以資平衡兼顧擴大訴訟製度解決紛爭功能及聽審請求權保障等要求。
二○一一年六月二十五日
許士宦
這本書的齣現,對於我們這些長期在民事訴訟領域打滾的執業者來說,無疑是一大福音。常常在處理案件時,會遇到一些比較棘手的問題,像是證據法則的適用、舉證責任的分配、或者是程序上的種種考量,有時候僅僅依靠過去的經驗,或是零散的期刊文章,總覺得不夠全麵,也缺乏係統性的梳理。尤其近年來,民事訴訟法的修正幅度不小,許多新的概念、新的製度不斷引入,要能夠跟上腳步,並且在實務上靈活運用,確實需要一本能夠提供清晰指引的著作。這本書的「理論與實務」並陳,我猜想,應該會針對這些熱點問題,從學理上進行深入剖析,再結閤豐富的實務案例,幫助我們釐清疑慮,找到解決方案。
评分剛拿到這本《訴訟理論與審判實務》,書名就讓我眼睛為之一亮。「新民事訴訟法之理論與實務第六捲」,光是這標題就帶有學術的深度與實務的導嚮,讓人期待能藉由書中內容,更深入地理解民事訴訟法的最新發展與實際應用。我一直覺得,法律條文的文字遊戲固然重要,但真正讓法律活起來的,是它在法庭上的實踐,是法官、律師、當事人如何在具體案件中運用這些法條,去追求公平正義。這本書,聽起來就像是架起瞭理論與實務之間的橋樑,讓我能夠從抽象的法學概念,連結到實際的審判流程,甚至是一些裁判的邏輯。
评分我一直對民事訴訟中的「程序正義」這個概念非常重視。在我看來,訴訟的目的不僅僅是為瞭實體權利的實現,更在於確保整個審判過程的公平、公正,讓當事人感受到被尊重,並且有充分的陳述機會。這本書的標題,特別強調瞭「審判實務」,我非常期待它能夠在程序麵上,探討一些具有前瞻性的議題。例如,如何更有效地運用數位科技來提升訴訟效率,同時又能保障當事人的權益?又或者,在多元紛爭解決機製日益普及的今天,民事訴訟法在銜接與協調上,有哪些值得探討的空間?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引人深思的觀點,啟發我們對訴訟程序未來發展的思考。
评分作為一名對法學理論抱有濃厚興趣的讀者,我對這本《訴訟理論與審判實務》中的「理論」部分寄予厚望。新民事訴訟法的修正,背後一定有其深刻的學理基礎與立法意旨,而這本書若能將這些理論進行係統性的闡述,並且與我國既有的民事訴訟法學說進行對話,那就太有價值瞭。我希望它能解釋一些抽象的概念,例如「當事人進行原則」的內涵與限製,「闡明權」的界線與功能,甚至是「處分權主義」在當代社會的演變。如果書中能引用一些學術大師的論述,並將其與我國的實務發展相結閤,那將會是一場知識的饗宴,讓我對民事訴訟法的理解層次再上一個颱階。
评分我對民事訴訟的「實務」麵嚮有著極大的關注。畢竟,法律條文再怎麼優美,如果不能在法庭上有效運用,那終究是紙上談兵。這本書既然名為《訴訟理論與審判實務》,我非常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具體的、可操作性的建議。例如,在撰寫訴狀時,有哪些關鍵的要素是絕對不能忽略的?如何有效地準備與提齣證據,纔能在法庭上取得優勢?又或者,在進行言詞辯論時,如何纔能將複雜的法律爭點,清晰地呈現在法官麵前?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師,用淺顯易懂的語言,結閤生動的案例,告訴我們這些實務操作的「眉角」,讓我們在麵對各種訴訟案件時,能夠更加得心應手,少走彎路,並且最大化地維護當事人的權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