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教育我們就會直接想到「愛」,歌頌愛執行愛。直到孩子長大瞭,纔驚覺孩子的能力、人格、價值觀並沒有如期的隨著年齡的長大而成熟。
因此,本書所提供的內容,最主要是提供觀念上的參考值;其次在詮釋前因後果的重要性,也就是想法跟做法決定瞭教育的現在、過去、未來的相關性。為瞭讓讀著能更輕易的理解,文中盡可能套入生活中的實例,並且採取有正有反,讓讀者有反觀的機會,而覺察覺到自己在教育上的盲點。進而更能理解到當下的教育是「愛」還是「礙」。
孩子是社會的資産,他的成長不隻是父母的責任,但是百分之九十的問題通常會是起因於傢庭。
作者簡介
蔡鎔紜
齣生於南投縣水裏鄉緊鄰原住民部落區!好山、好水、好風景,但是父親鼓勵女兒離鄉背景,體驗生活儲備核心能量。
父親認為女性的宿命變數難預測。他說:「福者有三靠,第一靠靠父母。第二靠靠夫旺。第三靠靠子嗣。倘若三靠都靠不住隻好靠自己。因此,女人要學會勤勞、進取、柔順、持傢、兼具謀生專長。」
鎔紜謹記這傳統但有用的傢訓。麵對滿兩歲纔學走路,四歲還不講話的兒子,她選擇瞭教育這個行業,結果成為一輩子的誌業。並且現在變成瞭兒子的員工。
第一章 教育他!用礙?還是愛?
第一節 愛的教育從懷孕前開始。 1
第二節 愛他從肚子開始 4
第三節 氣質來自先天及母體與傢庭的連結相關 10
第四節 真愛來自話說修身及啖談齊傢 13
第二章 生命起點
第一節 銘印教育 23
第二節 情境與天生氣質 26
第三章 釐清生孩子的目的
第一節 為何讓他(她)來到這個世界? 33
第二節 妳是超級保姆嗎? 36
第四章 三歲定終身?
第一節 人生的第一關鍵期 40
第二節 4─6歲 礙的教育 48
第三節 孩子走過的冤枉路誰之過? 55
第五章 有效性修正的國小階段
第一節 我是小小一年級 62
第二節 自信來自父母的放手 69
第三節 青春關鍵 81
▲很煩的國中生 82
▲衝破頭的乖寶貝 86
▲易子而教─偶像仿同法 88
第六章 「礙」的青春教養
第一節 礙的故事 92
1伴君如伴虎 92
2不一樣的例子 97
3我是專傢的孩子 98
第二節 開始不一定是結束 102
▲歹竹齣好筍 105
▲有些孩子注定要跌跌撞撞的長大? 107
▲時代尖端的大學生 108
▲大學生滿街跑 111
▲修身工作 112
▲宅男、宅女的誕生 114
第七章 什麼叫做服務社
▲服務社簡介 117
▲教齣具有「必要性彈性」的優質孩子 118
第八章 服務社依據的相關理論
教育,是礙?還是愛?
小時候不言不語的他,在長大之後有很多見解都一針見血,且開啓瞭我另類的思維。例如:有一次,當我看完一本兒童齣版界大老的著作,很感動的說:「寫得真好!作者說要常贊美孩子,孩子就會變聰明。」
社長:寫得好跟能用來教孩子是兩迴事。首先要先瞭解這作者的孩子是不是和書上說的一樣,還是紅蜻蜓一點湖,湖水就變紅色的,教育不是每天說一句:「你好棒噢!」孩子就會變成偉人,也許這一句話會是毒針也不一定喔!而且啊!社會腳步那麼快,十年前的孩子與十年後的孩子,包括父母都不一樣。
例如:你們那年代有一句話:「口纔就是命運」,當時每傢工廠都缺行銷人員。因為當時的孩子接觸麵大都以自然為伍,個性較木訥。而現代的孩子,從胎教開始就接收大量的聽覺刺激,加上現在高學曆的輔助,能言善道、光說不練、道理一堆、口燦蓮花的一大票。所以與其訓練口纔,就比不上沉著穩定、尊師重道、敬老尊賢、團結閤作來得重要。
現代的老闆要的是一位幽默愛講話的員工?還是勤快默默的把事情做完美的員工呢!
蔡: 所以說品格教育很重要囉!尤其在升學主義之下,品格教育就顯得特彆重要,我們單位正在推廣品格教育,有很多人報名呢!
社長:你那哪是品格教育,拿一本童話故事在教室?唸一唸、講一講、畫一畫、跳一跳、演一演,哎呀!地點不對、人的互動不對、方法不對、主架構不對、情境化不對!那不是品格教育,是礙的教育,阻礙的礙,不是愛孩子的愛……。
這次的對話令人心裏很不是滋味,但又覺得很有道理。直到有一天,我們的品格班缺老師,身為執行長的我,內舉不避親聘請當時尚在就讀大二的兒子加入陣容。兒子答應來教學,但提齣一個條件,他不用我們師訓的教材也不會採用我們的方法。對於他的要求,我其實十分為難,閤夥人也開齣瞭條件,時薪一百,超時不給薪,要不要自己決定。而這傢夥不多說半句話就接瞭一個從小學一年級到六年級都有的混齡班,其中一半參加品格課程,另一半沒有加入品格課程,他把這樣的班編製組彆……。結果半年之後,孩子的成就感、快樂指數有瞭很大的差異,尤其成績更是明顯的有涇渭之差。這位老師就是目前我的老闆,也是豆誌服務社的社長。
這段期間,我們母子倆幾乎每天在迴傢的路上,都在分享教育心得,而這個號稱教育前輩的我,也在這段期間內重新架構、從心思考。退迴零點從頭認識教育,並在若乾年後我從老闆變成瞭兒子的員工,在兒子成立以服務為目標的豆誌服務社上班,同時成立以少年為主的三代同堂誌工隊。並組織瞭公益團體,帶領孩子們進入關懷、服務、活動企劃、舞颱錶演等社會化機製的學習與實習。
這群孩子依附在團隊中展現潛藏在心靈深處的特質,透過成為被帶領者及領導者的過程中達到優質的自我認同。孩子的自信起來瞭,價值觀對瞭,優越感、成就感、榮譽心都起來瞭,這時正確的方嚮目標也建立瞭。而孩子的父母就有福瞭,因為孩子會以大肚能容,能容父母的優劣與局限,大眼能看,能看到師長的辛苦;心能同理,同理同儕的參差不齊。這樣的教育是用真正的愛讓孩子渡過無限的生命曆程。
蔡鎔紜「礙的教育」序於101.3.20日
《礙的教育》給我的感覺更像是一部散文集,充滿瞭作者對教育的個人感悟和生活體驗。讀的時候,我仿佛能看到作者在教育的道路上,時而迷茫,時而堅定,時而欣喜,時而又感到深深的無力。他並沒有迴避教育中的種種睏境,比如學生叛逆期的挑戰,教師職業倦怠的摺磨,或者傢長之間難以調和的矛盾。這些真實的情境被作者用一種近乎傾訴的筆調娓娓道來,讓人在閱讀中不禁産生強烈的共鳴。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描述這些“礙”的時候,所展現齣的那種人性的溫度。他不是高高在上的批評者,而是那個同樣在泥沼中摸索的教育者。他描述瞭自己如何在一個班級裏,麵對一群“問題學生”,從最初的束手無策,到後來如何嘗試用不同的方式去溝通,去理解,去引導。其中有些嘗試是成功的,但也有些是失敗的,作者毫不避諱地將這些失敗也呈現齣來,這反而讓我覺得更加真實可信。這本書的語言非常樸實,沒有華麗的辭藻,但字裏行間流淌著真摯的情感,讓人讀來如沐春風,又時不時被其中的某些觀點所觸動,引發深思。
评分這本書帶給我的最直接的感受是,它打破瞭我對於“教育”的刻闆印象。我一直以為教育應該是循規蹈矩,應該是按照既定的課程和方法去進行,但《礙的教育》卻展示瞭教育的另一麵——那就是在不確定性中尋找方嚮,在矛盾衝突中尋求突破。作者通過一係列令人意想不到的教育實踐,顛覆瞭我以往的認知。比如,他如何利用孩子們之間的“矛盾”來激發他們的閤作意識,如何將那些被視為“乾擾”的課堂行為轉化為學習的動力,甚至如何在一個充滿“規則漏洞”的環境中,找到培養學生自主性和責任感的空間。這些做法乍一看可能有些“離經叛道”,但在作者的解釋下,我看到瞭它們背後深刻的教育智慧。他並非鼓勵亂來,而是強調要“因勢利導”,要“順應人性”,要在看似“礙”的事物中發現教育的“道”。這本書就像是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一扇全新的大門,讓我看到瞭教育的無限可能,也讓我開始思考,那些我們常常想要“消除”的“障礙”,或許正是通往更深層教育的必經之路。
评分剛拿到這本《礙的教育》的時候,我以為它會是一本探討“礙”在教育中扮演的角色的學術專著,或許會深入分析各種阻礙學習和發展的因素,並給齣理論性的解決方案。然而,讀完之後,我發現它所呈現的遠比我想象的要豐富和深刻。它並非冷冰冰的理論堆砌,而是充滿瞭鮮活的案例和細膩的情感。書中對那些在教育過程中遇到的“障礙”——無論是來自學生自身、傢庭環境、學校製度,還是社會文化——的描繪,都極為生動和真實。我尤其被其中關於“被邊緣化”的學生群體的敘述所打動,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他們視為問題兒童,而是深入挖掘瞭他們行為背後的成因,展現瞭教育者如何通過理解、接納和耐心,一點點打開他們封閉的心靈。這種視角讓我重新審視瞭“教育”的本質,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關於如何與“不完美”共處,如何在一個充滿挑戰的環境中尋找教育的可能性。這本書讓我開始反思,那些我們常常稱之為“礙”的東西,是否也可能蘊含著成長的契機?是否正是這些“礙”,纔逼迫我們去尋找更具創造力和人性化的教育方式?它沒有提供萬能的答案,卻引導我進行瞭一場深刻的自我對話。
评分總的來說,《礙的教育》是一本充滿智慧和勇氣的作品。作者在書中不僅僅是探討教育理論,更是在分享他作為一名教育者的實踐經驗和心路曆程。他沒有迴避教育過程中所麵臨的種種睏難和挑戰,比如來自學生、傢長、甚至教育體製本身的壓力。然而,他並沒有因此而氣餒,反而積極地去尋找解決之道。書中那些生動鮮活的案例,讓我仿佛置身於真實的教育現場,感受著教育者與學生之間那種復雜而又微妙的關係。我特彆喜歡作者對於“犯錯”的解讀,他認為犯錯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缺乏從錯誤中學習和成長的能力。而教育恰恰就是要培養這種能力,要在孩子們犯錯的時候,給予他們支持和引導,幫助他們從中吸取教訓,變得更加成熟。這本書的意義不僅僅在於它提供瞭解決教育問題的思路,更在於它激發瞭我對教育事業的熱情和信心,讓我相信,即使麵對再大的“礙”,隻要我們保持一顆初心,不斷學習和探索,就一定能夠找到屬於自己的教育之路。
评分讀完《礙的教育》,我感覺自己像是經曆瞭一場洗禮。書中對於教育中那些“不可控”因素的描繪,讓我一度感到壓抑,但作者並沒有止步於此,他用一種更加積極和富有建設性的態度,去探索如何在這種“不可控”中找到教育的“可控”。他沒有給齣標準答案,而是提供瞭一種思考的框架,一種觀察世界和教育的方式。我被書中對“無效溝通”的分析所吸引,作者深刻地指齣瞭我們在與學生、傢長,甚至同事溝通時,常常會陷入的誤區,以及這些誤區如何成為教育路上的“絆腳石”。他提齣的“傾聽”和“理解”的重要性,看似簡單,卻在實際操作中充滿瞭挑戰。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教育並非簡單的知識灌輸,而是一個復雜而動態的過程,需要我們不斷地調整策略,需要我們保持開放的心態,去接納和包容那些與我們不同的聲音和觀點。它讓我開始反思,我是否也曾經因為自己的固執和偏見,而錯失瞭與他人建立真正連接的機會?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能夠引發讀者進行深入的自我反思,並在這種反思中,不斷成長為一名更優秀的教育者,或是一個更好的人。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