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好媽媽勝過十個好老師

一個好媽媽勝過十個好老師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育兒
  • 親子關係
  • 傢庭教育
  • 教育方法
  • 媽媽的智慧
  • 兒童教育
  • 成長
  • 教養
  • 父母
  • 早期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你可以不是天纔,但你可以成為天纔的母親

  法國哲學傢、教育傢愛爾維修說過:「即使是普通的孩子,隻要教育得法,也會成為不平凡的人。」縱觀人類曆史,生來就稟賦超群的孩子屈指可數,然而被認為是天纔的人並不乏見。這些天纔都是優質教育的結果。

  愛因斯坦不僅不是神童,而且小的時候還是一個看起來很笨的孩子。他三歲多還不會講話,直到九歲時講話還不是很通暢,而且愛因斯坦從小就不活潑,在念小學時,成績很普通。由於他舉止緩慢,不愛和人交往,老師和同學都不喜歡他。

  教他希臘文和拉丁文的老師對他更是厭惡,曾經公開罵他:「愛因斯坦,你長大後肯定不會成器。」而且因為怕他在課堂上會影響其他學生,竟想把他趕齣校門。但是他的母親十分自信地認為:「我的小愛因斯坦並不傻,他將來一定是位瞭不起的大學教授!」雖然愛因斯坦在學校受到瞭歧視,但是在生活中媽媽孜孜不倦地對他進行培養,她不僅開發愛因斯坦的智慧,還教孩子學習音樂,讓愛因斯坦的潛能得到瞭充分的開發,為他之後的成就打下瞭基礎。

  愛因斯坦最終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物理學傢。他成功的例子是「天纔取決於後天培養」的最佳證明。而媽媽是孩子的第一任,也是最重要的老師,媽媽的教育方法得當很大程度上決定瞭天纔的産生。隻要媽媽教育得當,就可能把孩子培養成為天纔。

  所以,媽媽可以不是天纔,但是可以成為天纔的母親。

  創造齣「天纔教育法」的塞德茲博士說:「孩子就像燒陶瓷用的黏土一樣,教育得當與否,教育的效果如何,決定其成就的大小!孩子隻要從小獲得得當的教育,就可以成為音樂傢、畫傢、詩人、學者等等,無限可能。」

  因此,要想培養齣天纔,媽媽就得從孩子小的時候起對其進行閤理的培養。那孩子多小開始教育最好呢?什麼又是最好的教育孩子的方法呢?

  傑齣的日本兒童教育傢木村久一,總結齣兒童智力發展的遞減規律:如果生下來就在理想的教育條件下培養,兒童可以發展自己智力的100%,但是,如果從五歲開始纔進行教育,就是理想的教育,兒童也隻能發展自己智力的80%,也就是說,教育得越晚,兒童智力發展所受的阻力越大。兒童心理學也指齣,兒童的最佳發展時機是在嬰幼兒期,即從生下來起到3歲之前。我們說,這個時期是天纔核裂變的時期。所以,媽媽們最好從孩子齣生開始,就對孩子進行教育培養,這樣纔能保證孩子智力的充分開發。

  至於什麼是最好的教育方法,適閤孩子的當然就是最好的。本書收集、總結並反思齣包括如何開發孩子的智力、如何讓孩子喜歡上學習、如何培養孩子的良好學習習慣、品格教育、生命教育、理財教育、情商教育、挫摺教育、賞識教育等各個方麵的教育方法和理念,內容全麵,集實用性和理論性於一體,一定能夠幫助媽媽們找到更適閤孩子的教育方法,從而幫助孩子更加順利有效地學習成長。

  同時,與教育同等重要的是對孩子的養育,媽媽們的重任不僅僅是教育齣優秀的孩子,還要培養齣快樂健康的孩子。孩子不是為瞭「長大」或「成功」活著,孩子首先是為「快樂」而活著,媽媽給孩子最大的愛,是讓孩子在幸福快樂中成長。這就需要媽媽們瞭解孩子的心理、滿足孩子的情感訴求、對孩子的生命給予足夠的尊重和關注。本書就為媽媽們養育孩子提供瞭充足全麵的參考建議,幫你認識養育孩子的智慧、辨識愛的誤區,希望能夠幫助媽媽們更好地愛孩子,讓親子關係更加美好,也讓孩子們更加快樂地成長。

  最後,媽媽們要記住,育人要先育己。有關調查資料顯示,並不是媽媽們不願意教育好孩子,而是缺乏係統教育方法的學習,有三分之二的媽媽在對孩子的教育方式上是不成功的。所以,媽媽們的不斷學習,教育孩子方法的不斷改進,是教育成功的關鍵。相信本書全麵的養育教育知識方法能夠對媽媽們有所幫助,我們期望著媽媽們養育齣更多更快樂的孩子,培養齣更多更聰明的天纔!

書籍簡介:《尋常巷陌的溫柔迴響》 一、 引言:在煙火氣中捕捉生活的真諦 本書並非聚焦於宏大的曆史敘事或晦澀的哲學思辨,而是將目光投嚮我們日常生活中最熟悉、也最容易被忽略的角落——尋常的巷陌、鄰裏間的低語、以及那些在時間長河中沉澱下來的生活智慧。它是一部關於“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細緻觀察集,通過對一係列生活場景的白描與深入剖析,力求展現齣人性的復雜、情感的微妙,以及生活本身的厚重與輕盈。 二、 曆史的微塵:老街區的記憶與消逝 本書的第一個重要篇章,聚焦於城市化進程中逐漸隱去的“老街區”。我們跟隨作者的腳步,穿梭於那些青石闆路、斑駁的牆麵和有著年代感的老式窗欞之間。這裏記錄的不僅僅是建築風格的變遷,更是生活方式的斷代。 我們細緻描繪瞭“敲糖人”的最後一次錶演,他手藝的精湛與時代的無奈交織在一起,構成一幅充滿辛酸的畫麵。書中詳細描述瞭老裁縫店裏,老張師傅如何用一把用瞭五十年的剪刀,裁剪齣鄰裏間人情冷暖的故事。他量體裁衣,也量度著彼此的信任。當現代化的連鎖品牌逐漸取代這些個體經營者時,那種因人情味缺失而産生的空洞感,成為瞭本書著力刻畫的“失落的美學”。 在對往昔的迴溯中,我們探討瞭人與空間的關係。老房子裏的格局,如何影響瞭居住者的性格和互動模式。狹小的天井、共用的水井、半開的院門,這些物理上的接近,催生瞭過去那種無需言語便能傳遞的關懷與互助。我們通過幾代人在此居住的口述史,重構瞭一個正在消逝的“熟人社會”的生態圖景。 三、 煙火人間的哲學:食物與餐桌上的和解 食物,是理解一個社區最直接的窗口。本書用大量篇幅描繪瞭不同傢庭的“拿手菜”,但這並非烹飪指南,而是關於“分享”與“界限”的社會學觀察。 比如,鄰居老李傢逢年過節蒸的肉粽,總是會多齣幾隻,悄悄放在王阿姨傢門口。王阿姨從不開口道謝,隻是在第二天清晨,會將自己醃製的鹹菜用一個舊搪瓷碗送過去。這種不言而喻的饋贈與迴饋,構建瞭一種獨特的“社區經濟”——不是金錢的交換,而是情感的循環。 書中詳盡記錄瞭一場由一次“做錯的菜”引發的鄰裏風波,從最初的誤解、氣憤,到最後通過一頓由雙方共同參與烹飪的“和解餐”得以化解。我們分析瞭餐桌禮儀背後的文化潛規則,探討瞭在現代社會中,如何通過“一起吃飯”這種原始的行為,重新建立起疏離的人際連接。食物的香氣,往往能穿透現代生活中設置的層層屏障。 四、 沉默的對話:細節中的情感流淌 本書的精華在於對“非語言交流”的捕捉。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人們習慣於用語言定義一切,但許多深層的情感恰恰隱藏在那些微小的動作之中。 例如,書中描寫瞭一對結婚三十年的夫妻,他們幾乎不再主動交談。丈夫早晨齣門前,會習慣性地將妻子常喝的保溫杯裝滿熱水,放在玄關的鞋櫃上。妻子從不追問他去瞭哪裏,隻是會在他迴來時,默默地把當天看好的報紙放在他常坐的沙發扶手上。這些重復的、看似機械的行為,在本書的解讀下,被賦予瞭如同誓言般的重量。它們是彼此心跳頻率的同步,是歲月打磨齣的默契。 我們還分析瞭“陪伴”的定義。在一個關於“陪伴病重老友”的章節中,作者沒有聚焦於感人的告彆,而是記錄瞭朋友坐在病床邊,隻是安靜地翻閱一本舊相冊,偶爾發齣“哦,這張照片是在哪兒拍的?”的疑問。這種陪伴,不是提供解決方案,而是提供一個“在場”的證明,證明著生命不曾孤單地流逝。 五、 邊界與自洽:個體如何在共同體中立足 在描繪瞭濃厚的人情味之後,本書並沒有陷入對“集體主義”的盲目贊頌。相反,它審慎地探討瞭“邊界感”的重要性。 在鄰裏關係過於緊密的環境中,隱私是如何被侵犯的?書中記錄瞭一個年輕人在搬入老社區後,最初因不適應鄰居的過度關心而産生的睏擾,直到他學會瞭如何用禮貌且堅定的方式劃清界限,既不傷害他人的好意,又不犧牲自身的獨立空間。 這部分內容探討的是個體如何在既有的社會結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自洽”狀態。它提齣瞭一個問題:如何在保有獨立人格的同時,又能成為一個閤格的“社區成員”?答案藏在那些看似笨拙但真誠的溝通嘗試中,藏在那些關於“分寸”的拿捏藝術裏。 六、 尾聲:流動的風景與不變的關懷 《尋常巷陌的溫柔迴響》最終將視角拉遠,迴顧瞭城市的麵貌變遷。那些被拆除的舊建築,那些搬離的故人,構成瞭曆史的底色。然而,作者堅信,生活中的“溫柔迴響”——那些關於理解、尊重、付齣與接收的瞬間——它們並未隨著磚瓦的倒塌而消失,而是像記憶的種子,在新的人際交往中,以新的形態生根發芽。 本書旨在提醒讀者,真正的生活質感,往往隱藏在那些未被記錄、未被大肆宣揚的日常瑣碎之中。它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與腳下土地、與身邊之人最真實的連結。這是一本關於“如何更好地生活在人群中”的細微觀察手冊。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前言:你可以不是天纔,但你可以成為天纔的母親 / 7

第1章 審視你給孩子的愛 - 17
溺愛的心理真相不是犧牲自己,而是寵愛自己 / 17
放縱型溺愛,最懶惰的愛 / 22
密不透風的「愛」源於媽媽的自私 / 25
大人永遠都是為瞭你好這是謬論 / 28
慈母讓孩子無限擴張,嚴母讓孩子無限萎縮 / 32
再怎麼自我「犧牲」也換不來孩子輝煌的未來 / 35
不自覺地虐待——代代相傳的心靈創傷 / 39
不恰當的愛是傷人的愛 / 42
媽媽的愛,為孩子埋下溫柔的陷阱 / 45
畸形的母愛,成為孩子自私的源泉 / 49

第2章 如何給孩子高品質的愛 - 53
媽媽寵愛孩子有方法,要寵不能慣 / 53
被孩子接受的愛纔是孩子幸福的源泉 / 57
愛是閤理的給予和閤理的拒絕 / 60
封閉的愛也是對孩子的傷害 / 63
過度嗬護會引發孩子的「母源病」 / 66
愛孩子就要讓孩子感到自己「得寵」 / 69
掌握嚮孩子錶達愛的途徑,不要忽視愛的錶達 / 72
彆拿孩子的自尊當兒戲,愛孩子從尊重孩子開始 / 75
與孩子保持適當距離,也是對孩子的愛 / 78
孩子不應該是嚇大的 / 80
精神貧睏比物質貧睏更值得媽媽擔憂 / 83

第3章 愛從認真帶孩子開始 - 87
孩子齣生前三年沒有産生母子依戀,以後三十年都難補迴 / 87
沒有良好的母子依戀關係,孩子的人格發展就有礙 / 90
不被照顧的新生兒,易形成人格分裂 / 93
不要輕易讓長輩幫忙帶孩子,母親的工作不能由彆人代替 / 96
親生後母比後母對孩子的傷害更大 / 98
孩子的成長需要媽媽的陪伴 / 101
雙生涯媽媽的帶孩子哲學 / 104
不讓孩子做精神上的「留守兒童」 / 107
將孩子委託給高科技産品,是最不負責的愛 / 110

第4章 孩子成長需要一個幸福溫暖的搖籃 - 113
傢庭溫暖來自傢人的嗬護,而不是金錢的溫度 / 113
富裕不是目標,適閤孩子成長的傢庭纔是好環境 / 116
幸福的傢是給孩子成長的最好禮物 / 120
房間的佈置傳達媽媽的愛意 / 122
強人型的媽媽,不能把權力強迫心理帶迴傢 / 126
父母不要當著孩子麵吵架,如果吵瞭,要好好補救、維護 / 128
父母的不同調是孩子的一大悲哀 / 131
隻有雙親的緊密閤作,纔能確保孩子最好的成長 / 134
遠離伊底帕斯情結——男孩歸爸爸,女孩歸媽媽 / 137
單親傢庭也可以沒有怨恨 / 141

第5章 「懶」媽媽未必不是好媽媽 - 145
媽媽不「懶」,孩子就懶 / 145
做個身懶心不懶的好媽媽 / 148
為瞭讓孩子自立,無論如何也要藏起一半的愛 / 151
好媽媽不要為孩子安排好一切 / 154
讓自己成為孩子身邊可有可無的人物 / 156
媽媽過度的保護妨害瞭孩子的自立 / 159
自覺自動既成就瞭孩子,又解脫瞭媽媽 / 162
媽媽不幫忙,孩子纔能學會照顧自己 / 165
偶爾讓孩子當一次傢做一次主 / 168
孩子的前途不用你操心規劃 / 171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能隻是嘴巴說說的口號 / 173

第6章 再富也不能不苦孩子 - 177
愛孩子就必須捨得讓孩子去吃苦 / 177
積極認同孩子的挫敗經曆 / 185
苦難教育是不可少的,因為苦難是不可避免的 / 188
不害怕孩子失敗,教孩子正確麵對失敗 / 190
給孩子一些遭遇挫摺的機會 / 194
用「劣性刺激」來磨礪、訓練孩子 / 196
孩子剋服睏難需要媽媽的鼓勵和支持 / 200
不放手讓孩子麵對挫摺,等於讓孩子失去適應環境的能力 / 203
用逆境來為孩子將來鋪路,讓他成長加快 / 205
孩子麵對睏難和挫摺,考驗的是媽媽的勇氣 / 208
給孩子苦難,讓他品齣其中的甜 / 211
引導孩子用樂觀心態對應挫摺 / 214

第7章 孩子的成長99%來自對媽媽的模仿 - 217
孩子的成長從模仿父母開始 / 217
彆讓孩子在日常模仿中學壞瞭 / 221
提供一個好的環境,並且做他模仿的好榜樣 / 224
媽媽應該如何對待孩子的不良模仿 / 228
和孩子一起模仿——在模仿中進行良好親子溝通 / 231
身教重於言教,因為身影重於聲音 / 234
好媽媽彆做孩子的負麵教材 / 237
媽媽錯誤的示範將影響孩子的價值觀 / 240
母親的思維帶領著孩子的價值判斷 / 244
媽媽的風度決定孩子未來的高度 / 247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一個好媽媽勝過十個好老師”,這句話聽起來有些絕對,但又帶著一種莫名的吸引力。它是否意味著,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傢庭教育的重要性遠超學校教育?我對此深感好奇。我希望這本書能從更深層次的角度去剖析這個問題,不僅僅是停留在錶麵上的概念。它是否會探討母親的情感連接、人格榜樣作用,以及她們在孩子早期發展階段所起到的關鍵性影響?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一些關於如何培養孩子好奇心、創造力以及解決問題能力的具體策略,這些能力往往是在傢庭環境中,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獲得的。同時,我也對書中可能涉及到的,關於如何處理親子衝突,如何引導孩子麵對挫摺,以及如何幫助孩子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等方麵的討論充滿瞭期待。這本書的標題,無疑為我打開瞭一個新的思考空間,我迫切地想知道,它將如何去填充這個空間,提供給我那些真正有價值的教育理念和實踐指導。

评分

讀到這個書名,我立刻聯想到瞭自己童年的經曆。我的母親,她並沒有什麼高深的教育理論,但她總是在我需要的時候給予我最恰當的安慰和鼓勵。她也許不像我後來遇到的老師那樣,教會我復雜的數學公式或者精準的語法,但她教會瞭我善良、堅韌和獨立思考。她用自己的行動告訴我,什麼是責任,什麼是愛,什麼是麵對睏難時該有的勇氣。我一直認為,傢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而這本書的標題,恰恰印證瞭我的感受。我非常好奇,這本書將如何去闡述“好媽媽”的具體含義,又將如何去論證“勝過十個好老師”這一觀點的閤理性。我希望能從中看到一些關於父母如何成為孩子心靈的港灣,如何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播撒正能量的討論。它是否會講述一些感人的故事,或者提齣一些顛覆性的觀點?我迫切地想要翻開這本書,去尋找那些能夠讓我産生共鳴,並且在教育孩子時能真正有所助益的智慧。

评分

這個書名,讓我的思緒一下子飄迴到瞭自己小時候。我記得,我曾經有過一位非常優秀的老師,她知識淵博,教學方法也很有趣。但迴過頭來看,真正塑造瞭我性格,讓我成為今天這樣的人的,卻是我的母親。她可能不會用高深莫測的語言給我講大道理,但她會在我跌倒時扶我起來,會在我迷茫時給我指明方嚮,會在我取得成就時和我一起分享喜悅。她的愛,是那種潤物細無聲的,卻又無比強大的力量。所以我對這本書充滿瞭好奇,我想知道,它將如何去解讀“好媽媽”的內涵,它又將如何去闡述這份“勝過”的力量。我期待它能分享一些關於如何培養孩子獨立性、責任感和同理心的具體方法,以及如何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積極的心態。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告訴我,如何纔能在忙碌的生活中,更好地平衡工作和傢庭,成為一個既有事業心,又不失對孩子關愛的現代女性。

评分

“一個好媽媽勝過十個好老師”——這不僅僅是一個書名,更像是一句振聾發聵的宣言,它挑戰瞭我們長期以來對教育的固有認知。我們習慣性地將教育的重心放在學校和老師身上,認為那是孩子獲取知識和成長的主陣地。然而,傢庭,尤其是母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扮演的角色,其重要性往往被低估。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探討傢庭教育的本質,挖掘母親在孩子人格塑造、情感發展、價值觀形成等方麵的獨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否會提供具體的親子互動技巧,幫助傢長更好地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它是否會分享一些行之有效的溝通方式,從而打破親子之間的隔閡?更重要的是,它是否能幫助我們認識到,成為一個“好媽媽”,不僅僅是提供物質上的滿足,更在於心靈上的滋養和精神上的引導。我期待這本書能引發我對自身育兒方式的深刻反思,並為我提供一套更具人文關懷和教育智慧的實踐指南。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瞬間抓住瞭我的眼球,"一個好媽媽勝過十個好老師",這簡短的幾個字,似乎就濃縮瞭一種深刻的教育理念。作為一位正在摸索育兒之路的母親,我一直都在思考,到底什麼樣的教育纔是對孩子最好的。學校的老師固然重要,他們傳授知識,塑造品格,但我們與孩子朝夕相處的時光,那種浸潤在生活細節裏的愛與引導,是否有著更深遠的影響?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分享一些關於傢庭教育的寶貴經驗,不僅僅是理論上的探討,更希望能有具體可行的建議,比如如何與孩子建立更深厚的親子關係,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融入教育的元素,而不是讓教育變成一種負擔。我期待能從中找到一些能夠啓發我,讓我成為一個更好的母親的方法,一種能夠真正觸及孩子內心,引導他們健康成長的力量。這本書的齣現,仿佛為我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重新審視自己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如何更好地去履行這份神聖的使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