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如何當一個好父母這件事
孩子永遠是我們最好的老師!
生孩子容易,養孩子難,教孩子更難!
王浩威醫師的親子門診故事,陪伴你跟孩子一起成長!
在王浩威醫師的親子診療室裏,齣現過各式各樣的父母:焦慮不安的父母、氣急敗壞的父母、憂心忡忡的父母、不願長大的父母、溺愛而軟弱的父母、疏離而忙碌的父母、無助茫然的父母、好強不肯認錯的父母、暴怒失控的父母、愛孩子卻說不齣口的父母、承受著上下兩代重擔的父母、正在學習麵對死亡的父母…。
在這裏,也齣現過各式各樣的孩子:拒絕上學的孩子、沉迷網路的孩子、叛逆的孩子、自戀的孩子、活在霸淩陰影下的孩子、聰明優秀一路跳級卻交不到朋友的孩子、為瞭心疼父母而失去童年的孩子、永遠無法達成父母期望的孩子、不斷離傢的孩子、憂鬱癥的孩子、暴食或厭食的孩子、自我傷害的孩子…。
這年頭,當孩子很難,當父母更難。王浩威醫師以溫柔的傾聽,聽見瞭親子之間難以交流的心聲。
每個父母,都曾經是個孩子。沒有人天生就會當父母,關於如何去愛、接納、包容、承諾、適時鼓勵、建立規範、溫暖的擁抱、信任與放手……這些美好卻艱難的智慧,都是在陪伴孩子長大的笑淚交織過程中,一點一滴學來的。
謹以這本溫柔好書,獻給跟孩子一起成長的父母!
作者簡介
王浩威
高雄醫學院醫學係畢業,曾為颱大醫院、和信醫院及慈濟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目前為專任心理治療師、颱大醫院精神部兼任主治醫師、颱灣心理治療學會理事長、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長、心靈工作室負責人,以及心靈工坊文化公司發行人。
著有詩集《獻給雨季的歌》;散文《在自戀和憂鬱間飛行》、《海岸浮現》、《與自己和好》、《憂鬱的醫生,想飛》、《颱灣查甫人》;文化評論《一場論述的狂歡宴》、《颱灣文化的邊緣戰鬥》等書。
推薦序1
王浩威《做父母是後天學來的》
很多青少年問題專傢都說:大部分的問題兒童齣自問題傢庭,這句話印證在王浩威醫生所寫的這本《做父母是後天學來的》中,難怪英國有句諺語「父母對孩子的態度決定他的命運」。父母若常覺得孩子不夠好、不爭氣,會使孩子在不知不覺中産生自卑感。在國外教過書的人都覺得颱灣的孩子跟外國學生比起來,幾乎都沒有什麼自信心,總覺自己不如人,這觀念怎麼來的呢?從書中看到,颱灣的父母從小就把孩子跟彆人比,比不過時,自卑感就産生瞭。
近年來,因為腦造影技術的精進,大腦科學傢可以在活人的大腦中,看到大腦綫上的工作情形,我們就看到來自同一個傢庭的同卵雙胞胎,在做同一件事時,大腦活化的區域及血流量有所不同。你會問:他們先天基因相同,後天環境也相同,又做同一件事,為何大腦活化的不同呢?這是因為他們後天的經驗不同,沒有兩個人有一模一樣的夢,因為沒有兩個人有一模一樣的經驗,所以父母不可以把孩子跟彆人比,每個人的基因不同,成長的環境不同,相比是不公平的。
王醫師在書中呼籲父母帶孩子要有耐心,這點很對,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每個孩子學習的快慢很不同,不可期待每個人學習的速度一樣。颱灣有句害人非淺的話就是「不要輸在起跑點上」。其實這句話一點實驗證據都沒有,它是一個廣告詞,而且是語帶威脅的廣告詞,恐嚇父母不來補習、不買這個益智遊戲,你就誤瞭你孩子的一生。試想,如果「輸在起跑點上」這句話成立,你又如何解釋「大器晚成」?曆史上,很多名人是大器晚成的,如愛迪生、愛因斯坦、王陽明,他們開竅的晚,但一開竅後,所有的錶現都跟彆人一樣,甚至更好。父母隻要一擺脫競爭相比的心理,孩子就立刻快樂很多。隻有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天賦的強項纔有機會真正發展齣來。
書中一再強調父母要適度的放手,孩子纔會快樂。很有趣的是,完全放手的父母,他的孩子也不快樂。他們會懷疑父母是不是不愛他?不在乎他?為什麼隨便做什麼他們都說好、好、好,沒有意見?這現象不隻是王醫生在門診中有碰到,我在很多孩子身上也有看到,曾有一個非常叛逆的國中生,當他被父母吊起來打時,會笑。他後來說,父母肯打他,就錶示父母還是關心他。孩子常會以各種手段來引起父母的注意,甚至不惜犧牲皮肉,這種渴望,令人心痛。玉不琢不成器,適度的管教是必要的,父母一定要瞭解,管教孩子是父母的天職,責無旁貸,不可推給配偶,更不可推給老師。教好孩子不難,隻要第一,以身作則,不要孩子做的,自己也不要做;第二,孩子做錯事時,立刻糾正;第三,糾正時,要解釋理由,不解釋理由的禁止常會弄巧成拙;第四,管教的規矩不能因人而異,更不可一人扮黑臉,一人扮白臉,父母兩人態度要一緻。看到書中有這麼多已經受傷的例子,很替這些年輕的生命惋惜,一個心靈的創傷是需要很長的時間纔能修復的。
一個行為偏差到學校寫條子叫父母去談以前,就已有很多的跡象,父母隻要有關心孩子,看他放學迴來神色不對,就應該要問今天學校裏發生瞭什麼事,親子溝通管道的暢通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一環,孩子無論發生瞭什麼事都要能迴傢跟父母講,父母也不要先罵,要先聽。我覺得一個在校受瞭委屈又無人可以訴說的孩子是最可憐的孩子。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這本書提供瞭父母很多很好的經驗。如果問題兒童齣自問題傢庭,那麼就請大人給孩子一個正常成長的機會:請控製你的情緒,善待你的配偶,給你孩子一個溫暖的傢。人生本來就沒有十全十美,但是要不要痛苦卻是你自己可以選擇的,因為人類可以因為心態的轉變使人生轉變,帶來痛苦的常常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你對事件的看法。瞭解到這一點,你就發現,教養孩子其實沒有那麼難,人生不滿百,何苦常懷韆歲憂?
父母對孩子的態度決定孩子的命運,這世界不缺少美,少的隻是看見美的眼睛而已。孩子是你一生最重要的投資,迴傢陪伴你的孩子吧!你會發現你的齣現會帶給他無上的快樂,他以後會在你年老時,齣現在你的養老院,帶給你同樣的快樂。
洪蘭
推薦序2
不作直升機父母,不作虎媽
因為基金會工作之故,很久以前就知道王浩威是一位很棒的作傢、很有心的醫者。但真正見識他的高明,是因為成瞭王醫師病患的傢屬。
第一次在診療間見到浩威醫師,大約是12年前,帶剛進小一的女兒去看門診。敏感聰慧的她,在幼稚園是老師稱贊朋友愛的「搞笑女王」。比姊姊小三歲多、比哥哥小一歲多,看著兄姊穿著帥氣製服、背著方正書包上下課,已經羨幕很久瞭!我心想、有哥哥姊姊在同一所學校,上小學肯定對她是樂事一樁。哪知沒兩天的時光,她開始拒絕上學,一提到上學就驚怕萬分,好像學校裏發生瞭什麼事。我嘗試跟她溝通,原來是跟上廁所有關。幼稚園讀的是濛特梭利式學園,隻要有需要、可以隨時去洗手間。上瞭國小,上廁所突然變成隻有下課時間可以去,而且還要排著隊去!她焦慮的問:「萬一來不及怎麼辦?」
我心想哥哥姊姊怎麼都沒有這個問題啊,一定是妳太緊張瞭! 不過我還是說:「可以舉手跟老師說你要去啊!一年級老師都好好,不會不讓你上課中間去上廁所的。」
「但是廁所很遠、來不及褲子會濕……」
我再三掛保證,跟她說媽媽可以跟老師先說好,還有其他的同學也會跟你一樣。但第二天早上還是沒法子說服她上學,連哥哥姊姊的勸告也沒效!不知哪來的靈感,我說:「我們去找醫生想辦法好不好?!」
接著,神奇的事就在王醫師的診所裏發生瞭。在王醫師耐心誠懇的聆聽與引導下,我提齣我的想法:「怕來不及上廁所,衣服會濕,要不要帶弟弟的尿布啊?」女兒想一想就說:「不行!太大瞭。彆人會看得齣來!」喔喔,瓶頸!
「那媽媽的布布好不好?媽媽也有耶,妳看不齣來吧!我每個月都要用幾天耶!」 大概被我的努力和浩威醫師的認證說服瞭吧,「恩……」女兒點點頭同意。
試用不過二三天,她發現即使帶瞭也派不不上用場,就此解決瞭上學恐懼癥!
迴顧這個故事,除瞭想說明,父母眼中的芝麻小事可能是孩子心裏的大石頭,認真的同理並積極處理,絕對不是傻事!以醫病關係正式的請教王醫師親子教養問題,雖然診斷費很讓人心疼,但結論是值得的。中國人常常諱疾忌醫,對於心理醫師更是避之唯恐不及,深怕被貼上「精神有問題」的標簽。對比西方世界,尤其是美國都會地區,將婚姻親子個人生活等問題都依賴專傢的協助,應是過猶不及吧?參考專傢的建議,並有及時充分個人反省與劍及履及的執行力,纔可能達到允執其中的中庸之道。
誠如浩威醫師說的,好父母是後天學來的。尤其是數位時代的父母,麵對數位原生代子女,不論思考模式、行為習慣、性格等等,都迥異於數位移民的父母,如果用自己的成長經驗帶孩子,不僅會讓自己處處碰壁,還可能傷害親子關係甚至耽誤孩子!學習不做有求必應的直升機父母,也不需成為「虎媽」(您知道虎媽的嚴厲教育隻適用於五到十二歲的孩子?),做個好父母除瞭認真付齣,還需要與時俱進的方法。
其實,做個稱職的母親是我最大的「誌嚮」之一。雖然我自認付齣很多心力時間,也努力求知,隻要有好書推薦一定買來看,遇到朋友老師也總是不斷請教,但一路上還是跌跌撞撞,有過許多心力交瘁,甚至自責煎熬。但是每過一關,總是讓生命更進一階,更豁然開朗瞭一些。親子之間是人生的一大課題啊!有處理過後的智慧學習,就可以應用在生活中的每一個層麵。
用故事代替說理,浩威醫師的書集結瞭許多父母孩子的心路曆程,用心讀一定有所獲!
富邦基金會執行長 陳藹玲
這本《好父母是後天學來的:王浩威醫師親子門診》的書名一開始就吸引瞭我,因為它觸及瞭許多父母內心深處的一種普遍焦慮——“我真的能成為一個好父母嗎?” 很多時候,我們似乎都是在摸索中前進,靠著本能和零散的經驗,時而迷茫,時而挫敗。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在一個充滿迷霧的森林裏,突然齣現瞭一盞指路燈。王浩威醫師的身份讓我對內容的專業性有瞭期待,畢竟,專業的視角和豐富的臨床經驗,一定能為我們這些普通父母提供寶貴的洞見。我猜想書中不會是簡單地羅列一些育兒技巧,而是會深入探討親子關係的本質,以及父母自身成長的過程。我會特彆關注書中是否能幫助我理解孩子的行為模式,以及如何與他們建立更深層次的連接。很多時候,我們麵對孩子的哭鬧、叛逆,常常會感到束手無策,甚至會懷疑是不是自己的教育方式齣瞭問題。這本書如果能提供一套係統性的方法論,幫助我們理解孩子成長中的每一個階段的挑戰,並給齣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那將是莫大的福音。我甚至想象,書中會不會有真實的案例分析,讓我們看到其他父母是如何應對類似的睏境,從而獲得啓發和勇氣。它不僅僅是關於“如何教導孩子”,更是關於“如何與孩子一起成長”。
评分不得不說,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和書名都非常有吸引力,讓我毫不猶豫地把它加入瞭購物車。而內容也確實沒有讓我失望。王浩威醫師在書中分享的很多觀點,都非常“接地氣”,而且具有很強的實踐指導意義。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關於“界限感”的討論。很多父母在愛孩子的過程中,很容易模糊界限,導緻孩子缺乏規則意識,也難以獨立。這本書幫助我理解瞭,設定閤理的界限,並不是剝奪孩子的自由,而是為瞭幫助他們更好地認識自己、認識世界,並在安全的環境中成長。書中還提到瞭“放手”的重要性,這對於一些過度保護的父母來說,無疑是一劑良藥。我看到一些關於如何引導孩子獨立完成任務,如何讓他們學會承擔責任的建議,都非常具體,易於操作。更重要的是,王醫師並沒有迴避親子關係中的矛盾和衝突,而是將其視為成長的契機。他鼓勵父母用更平和、更理性的態度去麵對這些挑戰,而不是一味地責備或妥協。這種成熟的育兒觀,對於我這樣一個經常因為孩子的不聽話而感到焦慮的傢長來說,無疑是一種解脫。
评分作為一名在育兒道路上摸索瞭幾年,但依然覺得“新手感”十足的媽媽,我拿到這本《好父母是後天學來的:王浩威醫師親子門診》時,充滿瞭期待。這本書沒有辜負我的期望,它更像是一場與王醫師的深度對話,讓我受益匪淺。我非常贊同書中關於“父母自身的成長”與“孩子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觀點。很多時候,我們過於關注孩子身上齣現的問題,卻忽略瞭反思自己在這其中扮演的角色。王醫師用他豐富的臨床經驗,為我們揭示瞭許多隱藏在孩子行為背後的父母心理,以及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産生的深遠影響。書中的一些章節,比如關於“同理心”的培養,讓我重新認識瞭如何去理解和迴應孩子的情緒。以往,我可能更傾嚮於直接給齣解決方案,而忽略瞭孩子的情感需求。這本書教會我,先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受,去共情,再去引導,效果會截然不同。我還很欣賞書中關於“鼓勵與贊美”的藝術。並非簡單的錶揚,而是如何用恰當的方式,去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的價值。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育兒視角,也讓我對成為一個“好父母”這件事,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和更多的信心。
评分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原來“好父母”並非與生俱來的天賦,而是一場持續不斷的學習與實踐。王浩威醫師的語言風格非常親切,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說教感,而是像一個經驗豐富的長輩,娓娓道來。書中並沒有直接給齣一個“標準答案”,而是引導讀者去思考,去探索最適閤自己傢庭和孩子的教育方式。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父母情緒管理”的部分,這絕對是很多新手父母的痛點。我們總是在孩子麵前展現齣耐心十足的樣子,但內心卻可能早已波濤洶湧。這本書巧妙地指齣瞭,照顧好自己的情緒,比強行去控製孩子的情緒更為重要,因為父母的情緒狀態會直接影響到孩子。此外,書中對“溝通”的闡述也讓我受益匪淺。我之前總覺得,隻要我說得對、做得好,孩子就應該聽話,卻忽略瞭真正有效的溝通應該是雙嚮的。王醫師通過一個個生動的小故事,教會我如何傾聽,如何錶達,如何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尊重。這些看似簡單的道理,在實際操作中卻需要大量的練習和反思。這本書就像一本“父母自我修煉手冊”,讓我重新審視自己在親子關係中的角色,並賦予瞭我更多的自信和力量去迎接育兒路上的各種挑戰。
评分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發在於,育兒不僅僅是關於技巧,更是一種關於“關係”的藝術。王浩威醫師在《好父母是後天學來的:王浩威醫師親子門診》中,並沒有提供那些“萬能育兒手冊”裏可能齣現的、僵化的指令,而是強調瞭理解和連接的重要性。他通過一個個細膩的觀察和深入的分析,讓我們明白,孩子之所以會錶現齣某種行為,背後一定有其原因,而作為父母,我們的責任在於去探尋這些原因,而不是簡單地去“糾正”行為。我特彆欣賞書中對“尊重”的強調。這不僅僅是尊重孩子的意願,更是尊重他們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成長規律。很多時候,我們可能會因為自己的經驗和認知,不自覺地乾涉孩子的探索,或者強加自己的期望。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真正的愛,是給予孩子空間去犯錯,去嘗試,去發現。而且,書中並沒有迴避“懲罰”這個敏感話題,而是提供瞭如何以一種更具教育意義的方式來處理,避免傷害親子關係。它教會我們,懲罰不應該是為瞭泄憤,而是為瞭引導孩子認識到錯誤的後果,並學會承擔責任。這本書讓我更願意去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去理解他們看似“不懂事”的行為背後所隱藏的成長的渴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