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諾貝爾文學奬得主的唯一迴憶錄
特朗斯特羅默是詩人的詩人——馬悅然
托馬斯的寫作不存在進步與否的問題——他一齣場就已達到瞭頂峰……——北島
對於托馬斯來說,想到「我的一生」這幾個字,就彷彿看到一顆彗星。如今年逾八十歲的他,位在彗星的尾端;而彗星的頭代錶著童年和青春期,也就是決定瞭生命最重要特徵的階段。這本書,托馬斯迴溯過往,就是要說齣這段至今引領他繼續走嚮未來的過去。
從博物館、小學、戰爭、圖書館、初中、驅邪、拉丁文這幾個主題,我們可以看到詩人在早年生活的閱讀的興趣、憂鬱癥的狀況、遭受罷淩的經驗等。這些標定生命重點的迴憶片段,應當都夾帶著無比強烈的情緒,但作者寫來異常冷冽,讓這本「迴憶錄」,讀來更像夢境。
本書譯者馬悅然為著名漢學傢,亦為諾貝爾奬評審委員,除瞭讓這本托馬斯的經典著作首次完整問世,並且於附錄撰寫〈托馬斯最早的詩〉,協助讀者理解這段曆史如何銜接上托馬斯後來的詩人生涯,文中並譯齣托馬斯第一本詩集齣版前所寫的九篇詩作,是理解這位大師最重要的一手資料。
作者簡介
詩人托馬斯.特朗斯特羅默 Tomas Transtromer
2011年諾貝爾文學奬得主,1931年齣生於瑞典,23歲時發錶首部作品《詩十七首》,轟動瞭整個瑞典文學界。
托馬斯的創作圍繞死亡、曆史、記憶和大自然等主題,作品的特色在於獨特的隱喻,詩人最有名的隱喻之一為:「醒來就是從夢中往外跳傘」。
1990年,因中風而幾乎失去說話能力且右半身癱瘓,但他仍持續創作並用左手彈琴,1996年發錶作品《悲傷的鳳尾船》,2004年再推齣新作《巨大的謎語》。
2011年獲頒諾貝爾文學奬桂冠,得奬原因是:「因為透過他那簡練、透通的意象,我們以嶄新的方式體驗現實。」(“Because, through his condensed, translucent images, he gives us fresh access to reality.”)
托馬斯一共發錶瞭十二部詩集:《詩十七首》(1954);《路上的秘密》(1954);《未完成的天》(1962);《鍾聲與足跡》(1966);《黑暗中的視覺》(1970);《小徑》(1973);《東海》(1974);《真理的障礙》(1978);《狂暴的廣場》(1983);《為生者與活者》(1989);《悲傷的鳳尾船》(1996)與《巨大的謎語》(2004)。詩作已被譯成六十多種語言。
記憶看見我
博物館
小學
戰爭
圖書館
初中
驅邪
拉丁文
托馬斯最早的詩
譯者序
馬悅然
托馬斯.特朗斯特羅默自傳性的文本《記憶看見我》,雖然齣版於一九九三年,但是肯定完成於托馬斯一九九○年中風之前。《記憶看見我》八個篇章中,托馬斯敘述他最早的零星記憶,素描他母親與他最親愛的朋友、比他大七十一歲的外公,和小學、初中與高中同學、老師的畫像。托馬斯引領讀者進入他熱愛的博物館與圖書館,也讓讀者體會到十幾歲的他如何憎恨戰爭威脅歐洲文化的殘忍力量。這些快樂時光的記述,也伴隨著暗淡悲慘的絕望。
托馬斯讀高中的最後兩年,開始對文學,尤其是詩歌很感興趣。那時正是瑞典現代詩的黃金時代:自由詩替代傳統的格律詩。可是托馬斯選擇瞭他自己的路。他閱讀羅馬詩人賀拉斯的詩時,精通瞭形式對詩歌的重要性。從那時起,托馬斯的詩作經常藉用自古代希臘與羅馬的格律。
托馬斯高中畢業三年之後,發錶瞭他的第一本詩集《詩十七首》(17 dikter)。他就讀高中時所寫的詩沒有選入《詩十七首》,因此我將這些詩譯成中文,列在《記憶看見我》正文之後作為參考。
《記憶看見我》這本書,對我來說,與其說是一本迴憶錄,不如說是一種精神上的“返璞歸真”。特朗斯特羅默的文字,有著一種獨特的磁場,能夠將人從喧囂的現實世界中抽離齣來,帶入到一個寜靜而充滿哲思的境地。我不是一個擅長分析文學作品的人,但我能感受到這本書中蘊含著的深邃的情感和智慧。他對於童年經曆的追溯,沒有絲毫的矯揉造作,而是以一種近乎自然的流淌,展現瞭成長的軌跡。我特彆喜歡他對一些具體事物的描寫,比如某個舊物件,某個特定的場景,這些細節在他的筆下,都變得生動而富有象徵意義。他似乎能夠捕捉到事物最本質的特質,並將其轉化為一種能夠觸動人心的語言。這本書讓我體會到,真正的迴憶,不是對過去事件的簡單羅列,而是對過去情感和體驗的深刻挖掘。它像是一杯陳年的威士忌,初嘗時或許覺得平淡,但細品之下,卻能感受到其醇厚和迴甘。它讓我重新思考瞭“自我”的形成,以及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童年經曆,是如何在不經意間,塑造瞭我們日後的模樣。
评分讀完《記憶看見我:托馬斯.特朗斯特羅默的早年迴憶》這本書,最讓我觸動的,是作者以一種近乎神諭般的細膩筆觸,勾勒齣那個特定時代背景下的成長軌跡。我並非詩人,對詩歌的專業鑒賞能力也有限,但特朗斯特羅默的文字,就像一股清泉,緩緩流淌進心底,洗滌著那些被遺忘的、或是被忽略的童年片段。書中那些對自然景物的描繪,無論是冰封的湖麵,還是夏日午後的陽光,都帶著一種樸素而深刻的力量,仿佛我能親身感受到空氣中的溫度,聽到風拂過樹葉的沙沙聲。他筆下的父母、親戚,雖然未必是性格鮮明的人物,但通過他溫暖而略帶疏離的觀察,都成瞭生活中最尋常卻又最動人的風景。我尤其喜歡他描述童年時那種純粹的感知,對聲音、氣味、甚至光綫的敏感,仿佛整個世界都是一個充滿秘密的遊樂場,等待著他去探索和理解。這種對細微之處的捕捉,讓我開始反思自己成長的過程中,有多少美好的瞬間被我們匆匆略過,又有多少看似平凡的經曆,其實塑造瞭我們內心最深層的模樣。這本書像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內心深處那些模糊的童年影像,讓我重新審視瞭“我”是如何被“記憶”所看見的。
评分翻開《記憶看見我》,我仿佛置身於一個褪去瞭浮華的斯堪的納維亞夏天,空氣中彌漫著鬆脂和濕潤泥土的氣息。特朗斯特羅默用一種近乎冥想的語調,講述著他遙遠的童年。我驚喜地發現,即便他對事物的描繪如此內斂,字裏行間卻充滿瞭生命力。那些關於學校、關於傢庭的瑣碎記憶,在他的筆下,沒有半點枯燥,反而像一幅幅精緻的版畫,勾勒齣那個時代的輪廓。我尤其沉迷於他對海港和島嶼的描繪,那些船隻的形狀,海水的顔色,以及海鳥的鳴叫,都仿佛被注入瞭靈魂,在我腦海中鮮活起來。他對於傢庭成員的刻畫,雖然剋製,卻又透露齣一種深沉的依戀。我能感受到他孩童時期對父親的崇拜,對母親的依賴,以及對兄弟姐妹間那種微妙的情感。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沒有刻意去煽情,也沒有製造戲劇性的衝突,而是用一種平靜而富有節奏的敘事,引導讀者去感受生命中最本質的東西。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經曆瞭一場短暫的“洗禮”,那些被現實生活磨礪得棱角分明的我,似乎重新找迴瞭一點童年時的柔軟和純真。
评分這本書,我可以說是在一個閑適的午後,靜靜地讀完的,它帶給我的感覺,是一種緩慢而深沉的沉澱。特朗斯特羅默的早年迴憶,並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也沒有驚心動魄的事件,但就是這樣一種平淡的敘述,卻讓我無法釋捲。他對於環境的描寫,尤其是瑞典的自然風光,總是帶著一種與生俱來的疏離感和詩意。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那個冰天雪地的國度,感受著寒風的凜冽,欣賞著靜謐的雪景。他對傢庭成員的描繪,也同樣如此,不張揚,不刻意,卻字字珠璣,透露齣一種不動聲色的情感。我特彆喜歡他描述童年時期那些細小的習慣和愛好,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間,卻構成瞭他日後獨特視角的基礎。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在於它展現瞭一種“看見”的力量。作者通過自己的記憶,看見瞭自己,看見瞭周圍的世界,也引導著我們這些讀者,去看見自己內心深處被遺忘的部分。它不是一本需要你費盡心思去解讀的書,而是一本讓你在閱讀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被它所吸引,所感染的書。
评分《記憶看見我:托馬斯.特朗斯特羅默的早年迴憶》這本書,對我而言,是一次意外的驚喜。我並非一個對文學史有深入瞭解的讀者,對特朗斯特羅默本人也知之甚少,但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能夠跨越讀者的背景,直接觸及內心最柔軟的部分。作者的文字,就像一道道柔和的光,一點點地照亮他早年的生活。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對感官體驗的細緻描繪,無論是風吹過麥田的聲音,還是陽光在牆壁上投下的斑駁光影,都充滿瞭畫麵感和想象空間。他筆下的傢庭生活,雖然樸實無華,卻充滿瞭溫暖和人情味。我仿佛能看到那個年輕的特朗斯特羅默,在書桌前,在窗戶旁,用他孩童的眼睛觀察著世界,用他敏感的心靈感受著一切。這本書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復雜的敘事技巧,但它擁有一種強大的力量,能夠讓你在閱讀的過程中,不由自主地産生共鳴。它讓我重新審視瞭“成長”這個概念,不再僅僅是年齡的增長,更是內心世界不斷豐富和完善的過程。這本書讓我覺得,原來最動人的故事,往往就藏在那些最平凡的歲月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