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書所收錄的論文,在時間上而言乃從二十世紀初及至當下的中國文壇,此中涉及的作品涵括魯迅、老捨、張愛玲、盧新華、王安憶、韓少功、阿城、鄭義、劉恆、劉震雲、餘華、蘇童、李杭育、李曉、硃曉平、池莉、方方,以及香港的西西與李碧華等等,可謂星光璀璨,眾聲喧嘩。此外,更有眾多的現當代小說傢以及評論傢有關小說技巧與思想的獨到見解之論辯。由此可說,中國現當代小說思潮之演化與技巧之探索,於焉盡覽無遺。
作者簡介
陳岸峰
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文學博士,現任職於香港大學。研究範圍涉及中國詩學、魏晉文學、文學史以及現當代中國小說,並旁及文學創作,傾心書法。迄今已在權威學術期刊發錶論文三十多篇,另有多部著述,包括在香港齣版的《神話的叩問:現當代中國小說研究》(天地圖書)與《世說新語箋注》(中華書局);以及在大陸齊魯書社齣版的《瀋德潛詩學研究》與《疑古思潮與白話文學史的建構——鬍適與顧頡剛》等。
推薦辭∕王晉光
香港藝術發展局評論委員∕香港中文大學中文教授
《 神話的叩問:現當代中國小說研究 》 是一本相當劄實的書,有益於香港文學評論界和廣大讀者群。第一,十二篇論文加上一個附錄,作者是一篇一篇很仔細地讀原著,很認真地思考問題,很用心地考察彆人的研究成果,很謹慎地下判斷,從而得齣自己的學術成果的。第二,香港藝術發展局的原則是以宏揚本地藝術創作為優先資助,此書有一半以上篇幅(尤其第五至第十篇牽涉張愛玲、西西、李碧華等與香港文學有關的作傢),是評論廣義範圍的香港文學的作品,這一條件,我個人是極力維護的;第三,綜閤十三篇的內容和用筆風格,在細膩的分析和暢順的文筆之中,流露齣一種清新的氣息、。作者乃學術界的後起之秀,所謂長江後浪推前浪,當然值得鼓勵和支持。我衷心嚮讀者推薦此書。
自序∕陳岸峰
自先秦以來,小說乃末技而為士大夫所不為。時移世易,在二十世紀卻一躍而為顯學,可見文類之代有興衰與政治、文化以至於世道人心,息息相關。在國族衰頹的年代 ‧ 時代斷裂,人閑桂花落隻應屬於盛唐時空,大江束去,淘盡繁華,處處頹垣,人心破碎。二十世紀初之中國,亟待的是放濛與救贖。魯迅以 《 吶喊 》 與 《 彷徨 》 揭開大時代的序幕,風風雨雨的二十世紀中國盡在於斯。 <祝福中的三重世界>中的知識分子沒有靈魂,早已失去瞭問天的勇氣與能力,農民仍是愚昧,頹敗的是鄉村,何處可歸?<魯迅的否定美學及其遺産>揭示魯迅小說中否定的意義,其鋒芒所嚮,證之於今,益見其洞見之深邃犀利。
相對於魯迅之沉鬱頓挫,北方老含之長篇綿實,短篇靈巧,〈 斷魂槍 〉便是此中典範。傳統崩潰,鏢師的絕技失去用武之地。從魯迅筆下的知識分子以至老含刻劃的鏢師,皆可見在二韆年的未見之變局中。有關身分之失落的反思與關注。
男性作傢之涕淚飄零,乃屈原一路走來的士大夫情結,及至張愛玲之悄然崛起 ‧ 在傢國傳統之外,彆樹一幟,更由於夏誌清等人之愉揚,在世紀末燦然盛放。
1949年至1978年的大陸文壇,韆裏冰封,幸好此時颱灣群星驟現,彌補瞭「高大全」式之空洞蒼白 ‧ 這非此書重心,在此不贅。新時期之後,從傷痕小說開始,走嚮尋根,以至於新曆史、新寫實,種種的省思、探索,體現於小說之中,猶如走齣黑夜的幽魂之掙紮,群魔亂舞,嬉笑怒罵,並非來自於政治之解放,而是作傢靈魂之自覺。此中付齣的,是知識分子將近三十年的歲月與坎坷,以及整個國傢的瀋淪。
整體而言,五四時期的小說,有股濃得化不閑的陰鬱憂傷,或許是民國定都南京的命定。共和國的小說大氣磅磚,從《 青春之歌 》、《 金光大道 》、《 創業史 》 開始,一下子掉進〈 傷痕 〉、《 蹉跎歲月 》,可謂始料未及。八十年代至世紀末的小說延續的是這政治帶來的民族創傷,高行健的小說乃此中之巔峰,詩意而深邃。二十一世紀初的小說界雖亦亂哄哄 ‧ 然已是人為造勢,單薄膚淺,未成氣候。
此書採取不同的閱讀方法,既有文本之細讀,亦有理論之闈發,皆學院之基本訓練。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從壓抑至顛覆:論張愛玲 《 傾城之戀 》 〉 運用的是心理分析 ( Psychoanalysis ) ; <李碧華小說中的文本與曆史>一文便為新批評( New Criticism )的「文本細讀」( close reading )與「文本互涉」( intertextuality )理論的相結閤。其時我初齣茅廬,卻憑 〈 李碧華小說中的文本與曆史 〉 這篇文論一舉奪得兩岸三地的文學研討會的論文冠軍。
此一殊榮大大地增強瞭我的學術信心,甚至在課程要求之外,對有興趣的課題作更深入的探索。在 〈 文學史的建構及其不滿 〉、〈 神話的叩問:尋根小說的理念及其實踐〉以及〈烏托邦神話之後:論新寫實小說 〉的論述中,則詳細地從社會、政治以及文化的層麵深入地闈述瞭復雜的政治與文藝政策對作傢與作品的影響,此問作傢個體意識與政治之抗衡,以至於市場經濟衝突底下現當代中國社會的精神麵貌。
這批論文,是我學術的開端。十多年前的晨昏,若不是流連忘返於圖書館,我便埋首書寫。為瞭完全投入現、當代小說的世界中,我先後三次參與瞭中國現當代小說的相關課程。每次迴傢或返校的時候,都背著沉甸甸的書包。有時為瞭趕寫學期論文,渡過瞭多少無眠之夜,費盡瞭多少的心血。然後,我虔敬地將一篇又一篇的文章投寄於不同的學術期刊,翹首以盼,終於收獲瞭連續的發錶。
由此,在完成古典詩學的哲學頓士論文之前,我卻已投入瞭現、當代小說的研究。有時或因展開某一思潮之探索,如撰寫 〈 文學史的建構及其不滿 〉 、 〈 神話的叩問:尋根小說的理念及其實踐>以及<烏托邦神話之後:論新寫實小說 〉 這三篇論文,便因此閱讀瞭大批的作品以及相關的研究,甚至由此而追看某一入我眼簾的作傢的所有作品。譬如說,莫言的作品大氣磅磚,最有深度的應是 〈 透明的紅蘿蔔 〉 、<白狗鞦韆架> 以及 《 天堂蒜薹之歌 》 。
然而,他後來似乎已失去瞭突破的強度,很多的作品已成為瞭疲勞轟炸的重復。餘華以驚世駭俗之姿殺入文壇,帶來一片腥風血雨,並非誇張,實為時代寫照,或是人心之呈現。我們都忘不瞭<現實一種>中那兩兄弟之麻木殘酷,還有「皮皮」那可憐的孩子的悲慘下場。而從 《 兄弟 》 一書可見,餘華已失去瞭昔日的鋒芒,顯得疲憊不堪,匆忙草率,招來不少的口誅筆伐。張愛玲說成名要趁早,但太早亦似乎不太好,莫、餘兩位對此或許深有體會。
<烏托邦神話之後:論新寫實小說>中論及硃曉平的桑樹坪係列,寫得非常的深刻細膩,呈現瞭農民樸實之外的另一種麵貌,夾帶不少農民的詼諧狡黠,既帶來深層的思考,又是愉悅的精神旅程。由此,我認為他很有機會超越當時其他早已聲名鵲起的名傢,現在看來,此君後繼乏力,十分可惜。八十年代的很多小說,都被張藝謀拍成電影,搬上銀慕,其改編或比小說更精彩,而同時亦令當代小說在漆黑的夜空中劃過幾顆流星。那是對曾經的坎坷與傷痛的銘記。附錄中的<張藝謀電影中的「傳統」 〉 論述的便是「傳統」如何在時代洪流中絕處逢生,安慰人心。
此書所收錄的論文,在時問上而言乃從二十世紀初及至當下的中國文壇,此中涉及的作品涵括魯迅、老捨、張愛玲、盧新華、王安憶、韓少功、阿城、鄭義、劉恆、劉震雲、餘華、蘇童、李杭育、李曉、硃曉平、池莉、方方,以及香港的西西與李碧華等等,可謂星光璀璨,眾聲喧嘩。此外,更有眾多的現當代小說傢以及評論傢有關小說技巧與思想的獨到見解之論辯。由此可說,中國現當代小說思潮之演化與技巧之探索,於焉盡覽無遺。
世路紛歧,文學多姿。眾聲喧嘩,也不外是意識形態之頡頑罷瞭,一切皆為「神話」的建構。尋根派作傢之上下求索,李碧華之穿梭於曆史時空,一切的追尋探究,意欲解構神話,以跡真象,故以「神話的叩問」為書名。迴首這一治學的旅程,昔日喜悅,今己惘然。在學術的大韆世界中,自是上下求索的以跡真象,而現實人生卻又何鈴叩問究竟?如今,昔日的心血即將付梓,我彷彿看到青春的背影,那一段沒有浪擲的光陰。
我驚喜地發現,這本書並非那種枯燥乏味的學術專著,而是充滿瞭智慧的火花與獨特的視角。作者在論述莫言作品中的“魔幻現實主義”時,他的分析角度非常新穎。他認為,莫言之所以能夠將荒誕不經的想象與殘酷的現實巧妙地結閤,並非僅僅是為瞭追求形式上的創新,而是源於他對中國鄉土文化深層力量的深刻體悟。他將莫言作品中的“魔幻”元素,比如那些超乎尋常的生育能力、匪夷所思的死亡方式,乃至與動物、植物之間奇特的感應,視為一種“生存的史詩”。他指齣,在中國的土地上,那些古老的民間信仰、神話傳說,以及世代相傳的生存智慧,本身就蘊含著一種強大的、超越理性邏輯的力量。莫言恰恰抓住瞭這種力量,並將其注入到現代小說敘事之中,從而創造齣一種既陌生又熟悉的世界。作者特彆強調,這種“魔幻”並非脫離現實的虛構,而是對現實生存睏境的一種極端化、象徵化的錶達。他用“神話的視角”來解讀莫言作品,揭示瞭那些看似荒誕的情節,是如何映照齣個體在曆史洪流中的掙紮、民族在苦難中的韌性,以及生命原始的、野蠻的生命力。這種解讀方式,讓我重新認識瞭莫言小說的深度與廣度。
评分這本書如同一座深邃的迷宮,引導我一步步走進中國現當代小說那錯綜復雜的脈絡之中。作者以一種近乎考古學傢的嚴謹,挖掘齣那些隱藏在文字深處的“神話”,並對其進行細緻入微的“叩問”。我尤其為作者對早期小說中西方敘事模式的藉鑒與本土化轉化的分析所摺服。比如,在論述魯迅的《呐喊》與《彷徨》時,他不僅僅是簡單地復述情節,而是深入剖析瞭那些看似日常的敘事背後,如何巧妙地融入瞭象徵主義、意識流等西方現代主義的技法,又如何在這些技法中注入瞭中國特有的民族苦難與啓濛睏境。這種東西方文化在文學創作中的碰撞與融閤,被作者抽絲剝繭般地呈現齣來,讓我對中國現當代小說的獨特性有瞭全新的認識。他並沒有將這種藉鑒視為簡單的“模仿”,而是將其看作是中國小說傢在麵對時代巨變時,為尋找新的錶達方式而進行的一次次勇敢探索。他提齣的“神話”概念,也並非指代傳統的民間神話,而是更廣泛地涵蓋瞭那個時代知識分子構建的精神世界、社會理想乃至個體對存在的焦慮與追問。這種將文學作品置於宏大的曆史與思想語境中進行解讀的方式,讓我感覺仿佛置身於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與小說中的人物一同呼吸,一同思考。
评分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不僅僅是知識量的提升,更是思維方式的拓展。作者在分析餘華早期作品時,其對“暴力美學”的解讀,讓我大開眼界。他並沒有簡單地將餘華作品中的血腥、殘酷描寫視為一種感官的刺激,而是將其置於一種更為深刻的哲學語境之中。他認為,餘華早期小說中那些赤裸裸的暴力,是對社會現實最直接、最原始的“叩問”。在那個特殊的年代,個體生命的尊嚴被無情踐踏,人性的善與惡界限模糊,餘華用最極端的方式,來揭示人性的脆弱與堅韌,以及在絕境中求生的本能。作者巧妙地引用瞭“神話”的概念,將這種暴力解讀為一種“現代神話”。在這種神話中,舊有的道德體係崩塌,取而代之的是一種生存的殘酷法則。然而,作者也指齣瞭,即使在最黑暗的角落,餘華的作品依然閃爍著人性的微光,那些微弱的溫情、不屈的意誌,成為瞭在廢墟中尋找希望的象徵。他對於文本細節的精準把握,以及對作者創作動機的深刻洞察,讓我看到瞭隱藏在暴力之下的,是對生命本體的追問,以及對社會結構性弊病的無聲控訴。
评分每一次翻開這本書,都像是在進行一次精神上的遠足,總能發現新的風景。作者在探討王安憶的作品時,其對“日常”的細膩捕捉與深層解讀,讓我深受啓發。他認為,王安憶的小說並非總是講述波瀾壯闊的故事,而是善於從最平凡的生活細節中,挖掘齣人性的復雜與時代的變遷。他將王安憶筆下的女性形象,無論是身處上海弄堂的普通女子,還是在時代洪流中努力生活的她們,都看作是“日常生活的神話”。這些“神話”並非來自於遙遠的過去,而是存在於我們觸手可及的日常之中,它們關乎衣食住行,關乎人情世故,關乎個體在社會結構中的位置與選擇。作者尤其強調,王安憶筆下的“日常”並非靜止不變,而是充滿瞭微妙的動態與變化。女性在傢庭、職場、社會中的角色轉變,她們在傳統與現代觀念的夾縫中進行的掙紮與探索,都被作者細緻地呈現齣來。他認為,正是通過對這些“日常生活的神話”的“叩問”,王安憶深刻地揭示瞭中國社會轉型時期,個體生存狀態的真實麵貌,以及女性命運的變遷。這種將宏大敘事融入日常細節的寫法,讓我感受到瞭文學的巨大力量。
评分翻開這本書,我仿佛被拉入瞭一個由文字構築的巨大時間隧道,在其中我看到瞭一幅幅鮮活而又充滿張力的畫麵,那是屬於中國現當代小說的壯麗畫捲。作者在探討張愛玲作品中的“蒼涼”美學時,其獨到的見解讓我眼前一亮。他並非局限於小說本身的敘事技巧,而是將目光投嚮瞭更為宏大的曆史背景和時代氛圍。他認為,張愛玲筆下的“蒼涼”並非簡單的悲觀,而是特定曆史時期下,個體在社會變遷洪流中,那種無處安放的孤獨感、失落感以及對美好事物易逝的深刻體認。他用大量具體的文本例子,如《傾城之戀》中男女主人公的愛情在戰火中變得脆弱而無奈,又如《金鎖記》中曹七巧扭麯的人生,來印證這種“蒼涼”如何滲透到人物的命運、情感以及對物質世界的感知中。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將這種“蒼涼”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某些意象進行瞭巧妙的勾連,比如對落花、殘月等意象的描繪,在張愛玲的作品中煥發齣瞭新的生命力。他認為,這種對“蒼涼”的深刻挖掘,恰恰是中國現當代小說在“叩問”人性深處、審視曆史維度時,所展現齣的獨特藝術魅力。讀完這部分,我對於“中國性”在現當代文學中的體現,有瞭更為具象和深刻的理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