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香譚屑──張愛玲生平和創作考釋》是陳子善教授繼《說不盡的張愛玲》、《看張及其他》和《研讀張愛玲長短錄》之後,研究張愛玲的最新著述。
張愛玲一九四0年代蜚聲上海文壇,到一九八0年代「重返」中國文壇並大獲好評,其間相隔瞭約四十餘年。這與她推崇備至的《紅樓夢》從創作到被文學史傢認識並肯定其不朽價值相隔整整一百二、三十年比較,還真是小巫見大巫。真正優秀的文學作品往往需要經受時間的考驗,不管遭受怎樣的冷落和埋沒,終究會被文學史傢所發掘,堪稱文學史上的「沉香」,而就這一點而言,張愛玲比曹雪芹幸運。
這本《沉香譚屑》收入陳子善二00四年以來所寫的研究張愛玲的部分文字,有對新發掘的張愛玲集外文的考釋,有對張愛玲稀見譯著版本的辨析,有對張愛玲不同時期生活和創作狀況的爬梳,還有對張愛玲研究名文訛傳的正誤等等。
作者簡介
陳子善
上海市人,華東師範大學中文係教授、《現代中文學刊》主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常務理事、中華文學史料學學會近現代分會副會長,長期從事中國現代文學研究。
xv 小 引
一 張愛玲上海時期的著作和集外文
3 《傳奇》初版簽名本箋證
10 《傳奇》增訂本的張愛玲題詞
15 張愛玲與小報──從《天地人》「齣土」說起
20 喜見《鬱金香》齣土
24 《鬱金香》發錶始末再探
30 張愛玲集外文《炎櫻衣譜》
34 《炎櫻衣譜》(完整版) 考
39 張愛玲說《毛毛雨》
二 一九四四至一九五0年前後的張愛玲
49 新發掘的張愛玲一九四0年代史料
附錄:話劇《傾城之戀》本事
61 一九四五至一九四九年間的張愛玲──從佚作小說《描金鳳》說起
73 張愛玲‧「司馬文偵」‧袁殊──張愛玲加入「上海文藝作傢協會」略考
81 張愛玲與上海第一屆文代會
三 張愛玲香港、美國時期的著譯
95 範思平,還是張愛玲──張愛玲譯《老人與海》新探
115 《張看》齣版經過考
127 無為有處有還無──初讀《小團圓》劄記
138 《小團圓》的前世今生
149 私語:張愛玲與宋淇夫婦之間
161 張愛玲文學視野芻議──兼談《異鄉記》
四 關於柯靈的《遙寄張愛玲》
177 《遙寄張愛玲》的不同版本
181 附 鄭樹森:也談《遙寄張愛玲》──緻陳子善教授
183 再談《遙寄張愛玲》的版本──並答柯振中先生
附 錄
191 《色,戒》:從小說到電影──二○○七年在「深圳讀書論壇」的演講
217 本書文章最初發錶刊物一覽
讀完《沉香譚屑:張愛玲生平和創作考釋》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張愛玲研究這個已有眾多成果的領域,依然能夠挖掘齣新的視角和深度。書中對於張愛玲早期創作,尤其是那些常常被忽視的短篇小說的解讀,讓我對她文學世界的構建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作品,而是將每一部作品置於張愛玲生活的具體語境下,細緻地梳理其創作動機、情感來源以及時代背景的微妙影響。例如,書中對《封鎖》中那種凝滯而又充滿張力的時空處理,不僅僅是文學技巧的分析,更是結閤瞭當時上海的社會氛圍和女性的生存睏境,層層剝繭,展現瞭張愛玲如何以極低的成本,卻能營造齣如此深刻的壓抑感和宿命感。這種解讀方式,讓我重新審視瞭那些熟悉的篇章,仿佛初次閱讀般,充滿瞭驚奇和感悟。此外,作者對於張愛玲在不同人生階段的創作風格演變,也做瞭細緻的辨析,指齣其語言風格、主題選擇如何隨著個人經曆和時代變遷而悄然轉變,這種細膩的觀察和梳理,無疑為張愛玲研究增添瞭新的維度,也為我這樣熱愛張愛玲的讀者,提供瞭一個更全麵、更深入理解她的工具。
评分這本《沉香譚屑:張愛玲生平和創作考釋》,在我看來,是一次對於張愛玲個人世界與宏大曆史敘事之間復雜關係的深刻探究。作者並不滿足於將張愛玲僅僅視為一位纔華橫溢的作傢,而是試圖勾勒齣她如何在曆史的洪流中,用其獨特的筆觸,記錄下那個時代女性的隱秘心事和生存智慧。書中對於張愛玲與傢族、與男性(無論是親屬還是伴侶)關係的考釋,尤其讓我印象深刻。作者通過大量的史料梳理和文獻比對,揭示瞭這些關係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瞭張愛玲的創作主題和人物塑造。例如,對她與父親、母親關係的解讀,以及她與鬍蘭成、賴雅之間感情糾葛的處理,不僅僅是八卦式的披露,而是深入到這些關係中的權力動態、情感張力以及對她寫作的深遠影響。書中對“傾城之戀”等代錶性作品的重讀,也超越瞭單純的文本分析,而是將其置於她個人情感世界的波瀾起伏之中,使得作品的意蘊更加豐富和復雜。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立體、更加有血有肉的張愛玲,她的纔華並非憑空而來,而是與她的生活經驗、情感體驗以及所處的時代緊密相連。
评分《沉香譚屑:張愛玲生平和創作考釋》這本書,給我帶來的驚喜在於其對於張愛玲創作中那些“邊緣”和“非主流”部分的關注。作者並沒有止步於對《傾城之戀》、《金鎖記》等經典作品的反復解讀,而是將目光投嚮瞭那些相對被忽視的散文、翻譯作品,甚至是一些與她創作相關的雜文和書信。通過對這些“邊角料”的細緻梳理和深入分析,作者揭示瞭張愛玲思想的廣度和深度,以及她藝術追求的豐富性。書中對她早期創作中一些西方文學影響的考證,以及她晚年對中國古典文學的重新審視,都展現瞭張愛玲作為一位國際化視野的作傢,其藝術的融閤與創新。這種對“全麵”張愛玲的探求,打破瞭我之前對她的一些固化印象,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立體、更加多麵嚮的文學傢形象。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是對已有研究的補充,更是對張愛玲研究領域的一次重要拓展,為我們理解這位傳奇女作傢提供瞭更為豐富和多元的視角。
评分讀完《沉香譚屑:張愛玲生平和創作考釋》,我的腦海中浮現齣的是張愛玲筆下那個光影交錯、繁華而又蒼涼的上海。這本書不僅僅是對張愛玲生平和創作的梳理,更是一次對她文學世界和審美風格的深入解讀。作者善於從細微之處入手,捕捉張愛玲文字中那些不易察覺的情感暗流和時代印記。書中對於張愛玲對物質、服飾、空間等細節的描寫,以及這些描寫如何烘托人物心理、暗示命運走嚮的分析,讓我對她的藝術手法有瞭全新的認識。例如,書中對《紅樓夢魘》中,張愛玲如何將對《紅樓夢》的理解,與自己對人生和寫作的感悟融為一體的解讀,就展現瞭作者對張愛玲思想深度的挖掘。這種從物質細節到精神世界,從個體命運到時代變遷的串聯,使得張愛玲的文學世界更加鮮活生動,也讓她的作品在今天依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這本書讓我更加深刻地理解瞭張愛玲為何能成為一代文學巨匠,她的文字為何能穿越時空,觸動無數讀者的心靈。
评分《沉香譚屑:張愛玲生平和創作考釋》這本書,從我一個普通讀者的角度來看,它最大的價值在於其“考釋”二字所蘊含的嚴謹和審慎。作者在考證張愛玲生平細節和創作緣起時,展現瞭極高的學術素養和求證精神。對於那些流傳甚廣的關於張愛玲的傳聞和猜測,書中都進行瞭細緻的辨析和核實,力求還原一個更加真實的張愛玲。尤其是在考證其作品中一些細節的真實性來源時,作者能夠旁徵博引,將文學虛構與史實考據巧妙地結閤起來,這種嚴謹的態度讓我對書中內容的可靠性深感信服。例如,書中對於《小團圓》中一些情節的考證,就展現瞭作者如何通過對比不同版本、查閱相關史料,來厘清史實與虛構的界限,從而更好地理解張愛玲創作的復雜性。這種“考釋”的過程,本身就構成瞭一種引人入勝的閱讀體驗,讓我仿佛跟隨作者一同踏上瞭求真之路,解開瞭許多我之前對張愛玲的睏惑和疑問。這本書不僅僅是研究成果的呈現,更是一種研究方法和治學態度的示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