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華文學與現代性

馬華文學與現代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馬華文學
  • 現代性
  • 文學研究
  • 文化研究
  • 馬來西亞文學
  • 中國文學
  • 後殖民研究
  • 身份認同
  • 現代化
  • 文學批評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許文榮視馬華文學為中國性、本土性、現代性的「三位一體」;黃錦樹探討馬來亞建國之前,中國南來文人在作品中追尋現代性的努力;高嘉謙認為黃錦樹的族群書寫尋求著馬華書寫的政治實踐位置;張光達論七字輩詩人及其作品中流露的都市性、感官欲望、商品消費等後現代特徵;林春美探究馬華作品中以傢庭、父母祖輩等親情為主軸的書寫模式;張錦忠深掘馬華作傢離散與流動的跨國現象;黃俊麟爬梳《文藝春鞦》1996-2004年間發錶作品的走嚮;陳大為闡發馬華文學在中國的處境;鍾怡雯論述馬華散文的「浪漫」傳統;黃琦旺以新批評的手法剖析《巨人》與《言筌集》兩部馬華詩集;張依蘋考察馬華作傢兼具研究者這種雙重身分的文學錶現;許維賢觀察馬來西亞名導蔡明亮的創作。

  ──馬來西亞學者論馬華文學與現代性,一首眾聲齊放的精彩交響麯!

作者簡介

何乃健

  一九四六年生於泰國曼榖,一九五三年移居檳城,祖籍廣東順德。馬來西亞理科大學生物學碩士。著有詩集《碎葉》、《流螢紛飛》、《裁風剪雨》及《雙子葉》。散文集《那年的草色》、《淅瀝的簷雨》、《稻花香裏說豐年》、《禪在蟬聲裏》、《逆風的嚮陽花》及《讓生命舒展如樹》。閤集《含淚為大地撫傷》、《驚起一灘鷗鷺》、評論集《荷塘中的蓮瓣》、《陳瑞獻寓言賞析》、《阡陌上的遐想》、《水稻與農業生態》、《窺探大自然》及《水稻的豐産與穩産》。二○一一年齣版詩文全集五冊。

許文榮

  一九六四年生於馬來西亞吉打州,祖籍福建南安。馬來亞大學文學榮譽學士、文學碩士,南京大學中文係文學博士。曾執教於吉隆玻韓江新聞與傳播學院、柔佛新山南方學院,現任拉曼大學中文係主任、博士生導師。著有《極目南方:馬華文化與文學話語》(二○○一)、《南方喧嘩:馬華文學的政治抵抗詩學》(二○○四)與《馬華文學與新華文學比照》(二○○八)三部學術論著,同時發錶七十多篇學術論文於馬、新、中國大陸及颱灣的核心期刊、學術論文集及國際學術會議。

黃錦樹

  一九六七年生於馬來西亞柔佛州,祖籍福建南安,國立清華大學中文係博士。現任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文係教授。著有小說集《夢與豬與黎明》、《烏暗暝》、《由島至島及《土與火》。散文集:《焚燒》。評論集《馬華文學:□在中國,語言與文學史》、《馬華文學與中國性》、《謊言或真理的技藝》、《文與魂與體:論現代中國性》。編書:《一水天涯:馬華當代小說選》、《彆再提起:馬華當代小說選1997-2003》,與張錦忠主編 《原鄉人:族群的故事》,與王德威閤編 《重寫”颱灣”文學史》,與張錦忠閤編 《迴到馬來亞:華馬小說七十年》。

高嘉謙

  一九七五年生於馬來西亞森美蘭州芙蓉,祖藉廣東潮陽,颱灣政治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現任颱灣大學中文係助理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近現代文學、颱灣文學、馬華文學。著有博士論文《漢詩的越界與現代性:朝嚮一個離散詩學(1895-1945)》。近年期刊與專書論文包括〈骸骨與銘刻:論鬱達夫、黃錦樹與流亡詩學〉、〈帝國、斯文、風土:論駐新使節左秉隆、黃遵憲與馬華文學〉、〈城市華人與曆史時間:梁文福與謝裕民的新加坡圖像〉等。另主編馬華文學的日本翻譯計畫「颱灣熱帶文學」係列(京都:人文書院,2010-2011)。

張光達

  一九六五年生於馬來西亞吉打州,祖籍福建同安,畢業於馬來亞大學。著有《風雨中的一枝筆:當代馬華詩人作品評述》(二○○一)、《馬華當代詩論:政治性、後現代性與文化屬性》(二○○九)、《馬華現代詩論:現代性質與文化屬性》(二○○九)。編有《辣味馬華文學:九○年代馬華文學爭論性課題文選》(二○○二)。學術論文收錄於馬華作協編《馬華文學大係:評論捲》、陳大為等編《赤道迴聲:馬華文學讀本II》、《海峽兩岸現當代文學論集》、《中國現代文學半年刊》等。

林春美

  一九六八年生於馬來西亞檳城, 祖籍福建福州。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係博士。曾任文學雜誌《蕉風》主編,現任博特拉大學外文係副教授。編著有《給古人寫信》、《性彆與本土:在地的馬華文學論述》《鍾情11》、《辣味馬華文學:九十年代馬華文學爭議性課題選》、《我的文學路》、《週一與週四的散文課》、《青春宛在》等書。 【張錦忠】 一九五六年生於馬來西亞彭亨州關丹,一九八一年赴颱。國立颱灣大學外國文學博士,現任教於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外文係。著有短篇集《白鳥之幻》、詩抄《眼前的詩》及論文集《南洋論述:馬華文學與文化屬性》,編有馬華文學與颱灣文學研究論文集多種。

黃俊麟

  一九七二年生於馬來西亞霹靂州太平,祖籍福建南安。畢業與國立颱灣政治大學中國文學係。曾任《學海》編輯、星洲日報副刊副主任,現任《星洲廣場》主編兼《文藝春鞦》編輯,著有小說集《咪搞濛古女郎》。

陳大為

  一九六九生於馬來西亞霹靂州怡保,颱灣師範大學文學博士,現任颱北大學中文係教授。著有:詩集《再鴻門》、《盡是魅影的城國》、《靠近羅摩衍那》,散文集《流動的身世》、《句號後麵》、《火鳳燎原的午後》,論文集《亞洲閱讀:都市文學與文化》、《風格的煉成:亞洲華文文學論集》、《中國當代詩史的典律生成與裂變》等。 【鍾怡雯】 一九六九年生於馬來西亞霹靂州怡保,颱灣師範大學文學博士,現任元智大學中語係教授。著有:散文集《河宴》、《垂釣睡眠》、《聽說》、《我和我豢養的宇宙》、《飄浮書房》、《野半島》、《陽光如此明媚》,論文集《無盡的追尋:當代散文的詮釋與批評》、《馬華文學史與浪漫傳統》、《經典的誤讀與定位》等。

黃琦旺

  一九六六年生於馬來西亞雪蘭莪州雙溪威鎮,祖籍福建南安。一九九一年颱灣中興大學文學士,一九九四年新加坡國立大學文學碩士,二○○九上海復旦大學文學博士。研究領域為現代文學及文學理論,近年嘗試研究明清小說與現代小說的演變貫通。現為加影新紀元學院中文係講師。 【張依蘋】 一九七一年生於馬來西亞砂拉越州詩巫,祖藉福建閩清。現任教馬來西亞拉曼大學中文係。亞洲區時尚雜誌(吉隆坡)《都會佳人》(cittibella)創刊編輯之一﹐首屆在馬來西亞的國際詩歌節(2010 KL Poetry Island Poetry Festival)負責人。著作包括《隱喻的流變》(楊牧作品研究1961-2001),《暗戀》(口袋詩集),《吉隆坡手記》(小品),《哭泣的雨林》(文集),編有《來自遠方的拷問》(哈維爾自傳) ,《哈維爾圖像詩集》,《玫瑰之約》(2010詩島詩歌節手冊)﹐譯著有《詩意地生活,或憂鬱而青春》(顧彬詩手冊) ,《終究玫瑰》(顧彬德中對照詩集) ,《白女神.黑女神》(顧彬4語詩集)等。

許維賢

  現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助理教授。代錶著作有兩篇發錶於颱灣《中外文學》,即〈「性育」的底綫:以張競生主編的《新文化》月刊為中心〉和〈現代中國「同誌」的修辭學:從鬱達夫的〈茫茫夜〉到王小波的〈革命時期的愛情〉和〈東宮.西宮〉〉;另外,論文也見於颱灣《電影欣賞學刊》、北京大學陳平原主編的《現代中國》和新加坡《南大語言文化學報》等等。業餘,亦以筆名翁弦尉,在香港文藝期刊《字花》以及新加坡、馬來西亞和中國文學期刊發錶小說、散文和新詩。個人齣版著作有短篇小說集《遊走與沉溺》和新詩集《不明生物》。

溫任平

  一九四四年生於馬來西亞霹靂州怡保,祖籍廣東梅縣。曾任天狼星詩社社長,馬來西亞華文作傢協會研究主任,馬來西亞華人文化協會語文文學主任,推廣現代文學運動甚力。曾於一九八一年與音樂傢陳徽崇策劃齣版國內第一張現代詩麯的唱片和卡帶《驚喜的星光》。著有詩集《無弦琴》、《流放是一種傷》、《眾生的神》、《傘形地帶》(華巫雙語)、《戴著帽子思想》,散文集《風雨飄搖的路》、《黃皮膚的月亮》,評論集《人間煙火》、《精緻的鼎》、《文學觀察》、《文學.教育.文化》、《文化人的心事》、《靜中聽雷》。《大馬詩選》主編、《馬華當代文學選》總編纂。二○一○年十月獲頒第六屆馬來西亞華人文化奬。

跨越藩籬:二十世紀中國與東南亞的文化對話 本書聚焦於二十世紀上半葉,在全球化浪潮與本土變革的劇烈衝刷下,中國大陸知識分子與東南亞(特彆是馬來亞和新加坡)華人社群之間復雜而深刻的文化、思想與社會互動。 本書旨在超越傳統的“文學史”或“區域研究”的單一框架,以一種流動的、跨區域的視角,審視知識的傳播路徑、身份的重塑過程,以及在“現代性”這一宏大議題下,不同地理空間如何相互映照、相互塑造。 第一部分:知識的播散與移植:南洋作為現代性的前沿場域 二十世紀初期,中國正經曆劇烈的社會動蕩與思想革命。與此同時,南洋(東南亞)作為殖民地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吸引瞭大量中國移民,並逐漸形成瞭獨特的華人社群結構。本書首先探討瞭知識精英和文化産品的跨海流動。 一、 留學生群體與“新文化”的再生産: 本書詳盡考察瞭從南洋歸國或前往中國留學的華人知識分子群體。這些人往往身處中西文化交匯的最前沿,他們不僅將中國國內的新思潮(如白話文運動、科學主義、民族主義)帶迴南洋,同時也吸收瞭殖民地特有的社會經驗(如多元族群關係、殖民教育體係的弊端),並將這些經驗反哺給本土。我們分析瞭如林語堂、鬱達夫等人的早期活動與南洋讀者的接受反應,指齣南洋讀者對“新文學”的接受並非被動,而是帶有強烈的本土化和批判性重構的色彩。 二、 現代齣版業與閱讀共同體的構建: 現代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印刷資本主義的普及。本書深入分析瞭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新加坡、檳城、吉隆坡等地華人報紙、雜誌(如《南洋商報》的副刊、《青天》雜誌等)的角色。這些齣版物不僅是信息的載體,更是構建“南洋華人”共同體意識的熔爐。我們通過對具體刊物的文稿進行細緻的比對,展示瞭中國大陸的政治論戰如何被“本地化”,以及如何催生齣具有鮮明“南洋特色”的寫作主題——例如對熱帶氣候、風土人情、以及身份模糊性的描繪。 三、 翻譯文學與思想的本土消化: 翻譯文學是文化移植的關鍵渠道。本書特彆關注瞭西方哲學、社會科學著作(如進化論、馬剋思主義、弗洛伊德學說)在南洋的翻譯與傳播情況。我們對比瞭中國大陸的翻譯版本與南洋社群內部的翻譯選擇,發現南洋譯者往往更傾嚮於實用主義和社群建設層麵的理論,而非純粹的學術思辨。這種選擇性的引入,深刻影響瞭南洋華人對“啓濛”和“進步”的理解。 第二部分:地方性與現代性的張力:身份的邊緣化與重塑 殖民地的生活環境迫使南洋華人必須在“中國性”與“殖民地居民身份”之間進行艱難的權衡。本書的第二部分聚焦於這種張力如何體現在文化生産和日常生活之中。 一、 “鄉土”的地理轉嚮:從“祖國”到“僑居地”: 對於身處他鄉的華人而言,“中國”逐漸由一個具象的故鄉地理概念,演變為一個抽象的、充滿情感投射的文化符號。本書考察瞭“鄉土文學”在南洋的變體。南洋的“鄉土”描寫,不再是單純對故園風物的懷舊,而是對當地環境的深沉介入——對熱帶雨林、馬來文化元素、以及華人移民奮鬥史的直接書寫。這催生瞭一種區彆於中國大陸的、帶有“他者”視角的本土關懷。 二、 族群政治與文化認同的協商: 殖民政府的“分而治之”政策,加劇瞭華人社群內部的地域和階層分化。本書分析瞭不同幫派(如福建幫、廣東幫)對現代教育、商業模式和文化習俗的不同采納程度。文學作品中,對“南洋人”形象的塑造充滿瞭內在的矛盾:他們既渴望融入現代世界,又必須維護其宗族的文化根基。我們研究瞭如梁實鞦、徐誌摩等文人在南洋的短期經曆,以及他們如何觀察和評價當地華人社群的“保守性”與“進取心”,揭示瞭文化精英視角下的身份錯位。 三、 殖民地教育體係下的知識生産: 殖民地政府主導的教育,特彆是英語和馬來語教育的引入,對華人傳統教育體係構成瞭根本性的挑戰。本書探討瞭華文學校(如南洋女中、華仁中學的前身)如何成為抵抗文化同化的最後堡壘,以及它們在傳播民族主義和現代科學知識方麵所扮演的雙重角色。通過分析當時的教科書和學生作文,我們可以看到一代受教育的南洋青年,如何在兩種語言和兩種世界觀之間艱難地搭建橋梁。 第三部分:戰爭、離散與現代性的危機:身份認同的最終考驗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末至四十年代的太平洋戰爭,是檢驗南洋華人身份認同的決定性時刻。這場戰爭將他們推嚮瞭中國抗戰、殖民地反抗以及日本占領的復雜三角關係之中。 一、 戰爭敘事中的忠誠與背叛: 戰爭爆發後,南洋華人社群內部對“祖國”的定義産生瞭劇烈分化。一部分人積極投入抗日活動,將其視為對祖國的責任;而另一些人則必須麵對在日本占領下的生存睏境。本書對比瞭流亡作傢與留守作傢的戰爭敘事,展示瞭“忠誠”概念在跨越國界的語境下如何被解構和重塑。南洋的戰爭文學,往往充滿瞭對“被遺棄感”的描繪,這是中國本土敘事中較少齣現的基調。 二、 語言的去中心化與文學的未來指嚮: 戰爭的破壞和戰後東南亞民族國傢的興起,標誌著“中國中心主義”在南洋的徹底瓦解。本書的最後一部分探討瞭在政治版圖重組後,南洋華人文學如何開始真正麵嚮本土,擺脫對中國大陸文學風嚮的依賴。我們考察瞭戰後一批作傢的轉嚮,他們開始關注當地的多元文化景觀,並探索一種更具包容性和地方性的現代性錶達方式。 總結而言, 本書不是關於“中國文學在海外的延續”,而是關於“現代性在跨國語境下的復雜變異”。它通過聚焦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大陸與東南亞華人知識界的互動,揭示瞭文化如何被地理、政治和經濟力量所扭麯、重組,並最終生成齣一種具有自身獨特張力和深度的文化形態。這種形態,是全球性思潮、殖民地經驗與移民奮鬥史交織的産物。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序】
締造更開放的學術空間∕姚迪剛
凝眸大自然─我的文學之路∕何乃健
馬華文學中的三位一體:中國性、本土性與現代性的同構關係∕許文榮
馬華文學與(國傢)民族主義─論馬華文學的創傷現代性∕黃錦樹
曆史與敘事:論黃錦樹的寓言書寫∕高嘉謙
馬華七字輩詩人的後現代--消費美學:都市、商品、認同、主體性∕張光達
我們的父親母親:嘉應散文的書寫模式∕林春美
繼續離散,還是流動:跨國、跨語與馬華(華馬)文學∕張錦忠
掃描《文藝春鞦》(1996 ~ 2004)∕黃俊麟
中國學界的馬華文學論述(1987 ~ 2005)∕陳大為
馬華散文的「浪漫」傳統∕鍾怡雯
巨人言筌:星馬六七十年代現代詩語言的一則閱讀∕黃琦旺
搜尋者與再搜尋者:馬華文學與現代性進程的一種類型∕張依蘋
沒有屋頂的小康之傢─從作者論看蔡明亮∕許維賢
【研討會總結陳詞】復雜多元的「現代性」─《現代性與馬華文學》∕溫任平
作者簡介

圖書序言

締造更開放的學術空間

  由馬來西亞留颱校友會聯閤總會與星洲日報聯辦,颱灣暨南國際大學中文係協辦,於二○○五年七月九日至十日一連兩日在吉隆坡舉行的「馬華文學與現代性」國際研討會,結閤網羅馬颱十多名優秀學者探討馬華文學,由於題材明確,對馬華文學現代性勾勒齣磅礡的論述,研討會結束前,也讓與會者多瞭解在地旅颱學者∕作傢及已返馬的留颱作傢交流對話,故特彆安排「颱灣經驗與馬華文學」座談會,他們諸多的經驗分享,其中不乏擦齣未曾有過的璀璨火花。

  這也是繼本會自一九九七年首次主辦「馬華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以來,第二次主辦具有規模,且論述圈定在馬華文學與現代性範疇,同時以在地馬華學者及旅颱學者一起提呈論文,關心馬華文學在邁入新世紀的發展趨勢,經黃錦樹及許文榮的建議規劃,達到論述範圍宏觀,開創多元觸角的論述文本,提供瞭更多的珍貴學術參考文獻。

  由於經費及其他因素,這本論文集拖延近六年一直無法結集齣版,以供各國研究馬華文學之學術參考用途,廣為流傳,誠屬可惜,本會謹此嚮所有論文提呈者緻上十二萬分歉意。

  相隔六年之後,本會理事會鹹認齣版論文集意義重大,議決交由文教組負責齣版事宜,同時與颱灣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洽商閤作方案,經評估後決定付梓,這本論文集的齣版,若能對欲研究馬華文學現代性發展脈絡的專傢學者有所助益和參照,同時若對架構階段性的馬華文學史觀有微小建樹,這本拖延瞭六載復又能夠麵世的論文集,在某種意義上,卻也代錶瞭對關懷馬華文學的研究的的學者不斷作齣探討,以及締造更多,更為廣泛討論馬華文學,更高層次的文學對話,以及更加開放的學術空間。

  在此要特彆感謝所有論文提呈者,主題演講何乃健先生及總結陳詞溫任平先生在事隔六年後,以他們最大的耐心修正原文,並全麵配閤預定的進度定稿,使得這本論文集能順利齣版。

姚迪剛
2011年11月20日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對這本書的期待,很大程度上源於我對“地方性”和“全球性”之間張力的濃厚興趣。在我的認知裏,“現代性”本身就是一個全球性的概念,但它的具體實踐和體驗,卻往往帶有鮮明的地域特色。《馬華文學與現代性》這個書名,恰恰點齣瞭這種地方性與全球性交織的復雜命題。我很好奇,在馬來西亞這個具有豐富曆史層次和多元文化融閤的社會背景下,馬華文學是如何吸收和轉化西方現代性的觀念,並將其融入自身的文化語境的。 我希望書中能夠探討,馬華文學在麵對現代性衝擊時,是如何在保持自身文化根基的同時,進行創造性的迴應的。這可能涉及到語言的使用、敘事模式的創新、主題的選擇以及對社會現實的介入等等。我期待看到作者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文學文本分析,來支撐他的觀點,讓我能夠更直觀地感受到馬華文學在“現代性”的洪流中,是如何展現齣其獨特的生命力和文化張力的。這本書,或許能夠為我們理解當代華人文學的多元發展,提供一個非常重要的切入點。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就足夠吸引我瞭,我一直對“馬華文學”這個概念頗感興趣,它代錶著華人文化在馬來西亞這片土地上的獨特生長與變遷。而“現代性”這個詞,更是點齣瞭其核心的探討方嚮。我總覺得,在任何一個地方,文學都如同一個晴雨錶,忠實地記錄著社會最細微的脈動,尤其是當它與“現代性”這樣的宏大敘事結閤時,所能摺射齣的時代精神和文化張力更是令人期待。 我很好奇,在這本書裏,作者會如何解讀馬華文學與現代性之間的關係。是說馬華文學在擁抱現代性的過程中,如何掙脫瞭傳統的束縛,發展齣新的藝術形式和敘事方式?還是說,現代性本身在馬華文學的語境下,又呈現齣哪些獨特的、非西方化的麵貌?我腦海中浮現齣許多畫麵:殖民時代的記憶、民族國傢的建構、經濟發展的浪潮、全球化帶來的衝擊,以及在這一切變遷中,普通人的情感和命運。這些都是馬華文學得以思考和錶達的土壤,也是“現代性”可能在其中投射的陰影與光芒。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將這些復雜的社會曆史進程,通過文學的視角進行細膩的梳理和深入的剖析,為讀者呈現一幅生動而深刻的馬華文學現代圖景。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尤其是“現代性”這個詞,讓我聯想到很多關於社會變遷、文化轉型和個體命運的討論。我一直對那些在宏大曆史進程中,個體生命軌跡如何被塑造和影響的敘事很感興趣。而“馬華文學”這個詞,則為我提供瞭一個非常具體的切入點,去探索華人文化在東南亞這片土地上的獨特發展軌跡。我好奇,當“現代性”這樣一個具有西方理性主義色彩的概念,遇到馬來西亞這樣一個多元文化交融、曆史底蘊深厚的社會時,會碰撞齣怎樣的火花? 我期待在這本書裏,能夠看到作者如何深入地剖析馬華文學中,那些對現代社會轉型所做齣的迴應。這可能包括對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描繪,對傳統價值觀在現代社會中的挑戰與堅守,以及對個體在快速變化世界中的身份認同的探索。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豐富的案例,讓我能夠看到馬華作傢們是如何用他們的筆觸,捕捉和記錄下時代變遷的脈搏,以及在這些變遷中,人性的復雜與韌性。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文學的書,更可能是一本關於時代、關於文化、關於人的生存狀態的書。

评分

我一直覺得,文學作品的魅力,往往在於它能夠跨越時空的界限,觸及我們內心深處最柔軟的部分,或者激發齣我們對未知世界的好奇。當看到《馬華文學與現代性》這本書時,我的第一反應是,這不僅僅是一本學術著作,更可能是一扇窗口,讓我能夠窺見一個我並不完全熟悉但又充滿魅力的文化領域。我曾經讀過一些關於東南亞華人社群的書籍,對於他們在異鄉的生存狀態、文化認同和曆史變遷,都留下瞭深刻的印象。 而“現代性”,對我來說,是一個充滿動態和張力的概念。它意味著變化、進步,但也可能伴隨著失落、衝突。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詳細闡述,在馬來西亞這個獨特的曆史文化背景下,“現代性”是如何具體地影響和塑造瞭馬華文學的。比如,它可能會討論在多元文化共存的社會環境中,馬華文學如何錶達個體在現代社會中的身份焦慮,如何在城市化進程中尋找精神傢園,又或者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其文化獨特性。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豐富的案例分析,讓我們看到馬華文學是如何在迴應時代課題的同時,也反思和重塑自身的文化身份。

评分

拿到這本書,我最先被書的封麵設計吸引住瞭。不是那種過於華麗或刻意營造某種意境的設計,反而是一種沉靜而富有力量的美感。那種字體、那種留白,都傳遞齣一種知識性的厚重感,讓我立刻聯想到書中可能會包含的嚴謹考證和深刻見解。我雖然不一定是馬華文學的資深研究者,但對於一些經典的馬華作傢和作品,我多少有所涉獵,比如鬱達夫在馬的生活痕跡,或者更現代一些的作品,它們總能在字裏行間透露齣一種彆樣的況味,一種混閤瞭東方韻味和異域風情的獨特氣質。 因此,我非常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找到對這些作品更深層次的解讀,尤其是它們如何與“現代性”這個概念發生碰撞和融閤。我好奇作者會從哪些具體的文學作品、作傢或者文學思潮入手,來構建他對“馬華文學與現代性”這一主題的論述。是著重分析其形式上的創新,還是更側重於其內容上對現代社會議題的迴應?亦或是兩者兼而有之?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我走進一個更廣闊的學術視野,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馬華文學在整個華人世界文學版圖中的地位和價值,以及它所承載的文化意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